湘教版七上《海陆变迁》word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复习旧知:世界的地形1、海拔:地面某一地点高出()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五种基本地形()。

4、海底地形主要有()。

二、新授1、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以崇左石林的图片导入,引出海陆变迁。

2、活动2【讲授】地表的形态变化以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东海海域的海底三角洲和荷兰人围海造田的例子验证海陆变迁3、活动3【练习】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者是陆地变成海洋,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和预测吗?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这些都说明了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4、活动4【讲授】地震和火山海陆变迁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地表形态变化有时也是很激烈的,那就是地震和火山。

出示地震和火山的图片5、活动5【讲授】大陆漂移假说阅读《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6、活动6【讲授】大陆漂移假说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1.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儿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包围。

2.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漂在海洋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3.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通过图片从地层,动植物和轮廓几方面论证。

7、活动7【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解释了大陆的基本形成,但是不能解释地震和火山,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8、活动8【活动】合作交流思考问题:1.全球大致分为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2.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9、活动9【讲授】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通过阐述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实例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为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讨论素材。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呈现(10分钟)1.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展示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青藏高原的升起、华北平原的形成等。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变迁》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5)

《海陆变迁》word教案 (公开课)2020年湘教版地理 (5)

海陆变迁第2课时【自主预习】一、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从教材图2-55可以看出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和南极洲板块。

2.在六大板块中___________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又包括。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拟,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有的,地壳比拟。

二、火山与地震或_____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就频繁。

在那里,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2.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一是__________火山和地震带;二是___________ 火山和地震带。

3.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了里氏级特大地震。

活动三:探究板块构造学说读“六大板块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指图说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

2. 六大板块中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之中?各大板块处于运动还是静止中?3.通过图中板块运动的方向,可推断:如果方向相对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方向相反,又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各举一例说明。

活动四:探究火山与地震阅读材料,完成以下活动。

材料一: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材料二: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从“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可以看出世界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2.世界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哪两大地带?这里的地壳容易发生哪些运动?3.你能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吗?4.说说你知道的防震常识,与大家分享?【拓展延伸】【知识梳理】 地壳的变动〔剧烈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 自然原因 海平面的升降地表形态变化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创立者:魏格拉大陆漂移假说 根本内容:两三百万年前泛大陆开始漂移,形成今天的海陆轮廓证据: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大洋两岸大陆形状的相似性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拼合而成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分别是欧亚、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和和 南极洲板块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拟活泼 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就频繁 火山与地震 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横贯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 【当堂检测】5.该学说的提出者是 ( )海陆变迁根据以以下图中的信息,答复6~7题。

湘教版地理七上海陆变迁word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上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学案总编号:NO. 12编写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海陆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和转变当中。

2 明白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明白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重点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自主合作探讨【知识点一】地表形态的转变自主学习阅读讲义P33页列举海陆变迁的事实海陆变迁实例证据海洋→陆地陆地→海洋知识拓展1.促使地形转变的内部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转变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它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地壳在不断运动着,它使地表有的地方隆起或抬升,有的地方凹陷或下沉,从而引发地形的转变和海陆的变迁。

(2)地震本地壳中的岩体,受到地壳运动的挤压或拉伸断裂时,就会引发地面的震动,发生地震。

(3)火山活动由于地壳运动致使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火山。

2促使地形转变的外部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力,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它们的作用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老是侵蚀地表较高的部份,把侵蚀下来的物质搬运到较低的地方堆积起来,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转变。

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相反,要把高的地方削平,把低的地方填平,使地表趋向平缓。

【跟踪练习1】下列海陆变迁,由地壳运动引发的是()A 荷兰的填海造陆B 大西洋的形成C 冲积岛屿的形成D 三角洲的形成【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阅读讲义P33——34页。

自主学习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他提出的假说证据是咱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知识拓展假说证据:(1)古地层散布的相似性。

(2)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龙类动物化石,这表明恐龙生活的时期,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路的。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4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1)[精选]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2第4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1)[精选]

课题第二节海陆变迁课时总 2课时主备人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跟海洋处在不断活动跟变更中.应用年夜陆漂移说说明年夜洲跟年夜洋的形成以及变更趋势重点难点1.海陆变迁的缘故2.板块相对挪动形成的地表外形学法教法读图画图、小组合作进修读图指导、读图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常识点教师活动老师活动时刻导入新课自立进修桑田桑田你清楚 "桑田桑田 "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酿成桑田。

祖先就以这种桑田桑田的变更 ,来比方世事变化特不年夜。

理想上谁人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确实是咱们改日要研究跟探讨的咨询题。

1.设置牵挂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 "跟图2.12"荷兰的围海年夜坝"。

请同学们不雅看这些地进入进修外形联合讲义,仔细读图,小组合作进修,分析:(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白什么咨询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理现象,进而考虑下面幽默的咨询题。

的遗迹反应了该海疆过去是什么状况?教学过程环节常识点教师活动老师活动估时自立进修展示交换自立进修(1)喜马拉雅山上发觉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代曾经是海洋,现在酿成了海洋,也确实是说海洋可以酿成海洋。

〔地壳活动〕(2)我国东部海疆发觉了古河道跟昔人类活动的遗迹 ,说明白我国东部海底年夜陆架,在地质时代曾经为海洋,现在酿成了海洋,也确实是说海洋可以酿成海洋。

〔海平面升落〕(2) (3)荷兰是知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年夜 ,说明白咱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更 ,只是这种变更只是局部的跟小范围的,并且这种活动还必须按照天然法则 ,否那么,要受到年夜天然的抨击。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word格式

七年级地理上册2.4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word格式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
不变的(错误)
2.海面的升降
一、海陆的分布海陆变迁
3.人类的活动
变化的—“沧海桑田”
4.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1、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B)
(四)、看图释文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 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C)
A.地 球公转B.地球自转C.板块运动D.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 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从讲故事入手自然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找证据分析大陆漂移假说的解释
学生自己练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海洋生 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B)
A.印度板块B.太平 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板块挤压而成的(A)
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执笔人:审稿人:七年级集备组总课时: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时间:2008、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过程和方法:通过看书,看课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
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重点: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法指导:读图、分析、讨论、讲述
一、预习·导学:
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
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二、合作探究
检查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1你能解释沧海桑田的意思吗?
2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3你知道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从什么的到启示的吗?
三、训练巩固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______________中
2科学家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___________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由于地壳_________并________成为山地
3岩层在运动过程中,还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发生__________;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叫___________
4大陆漂移假说是___________提出的,假说认为地球原先只有一块__________,四周被________包围着,大约_______年以前,_________开始破裂并且漂移,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5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又提出了___________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_______拼合而成★全球主要有_______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几乎全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地壳比较__________
★7__________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8人类记载最猛烈的火山活动是_____________(国家)坦博拉火山爆发
世界最高的活火山是________境内的尤耶亚科火山;世界最高的死活山也在_______境内★9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10你知道哪个板块世界最大吗?
★11你能填出六大板块吗?
★12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台湾是我国地震最多的省级单位?
13火山地震会带来什么呢?
我们应该有那些自我保护措施呢?
14下列属于六大板块之一的是( )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板块C北美洲板块D南美洲板块
★15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安第斯山脉B喜马拉雅山C落基山D乌拉尔山
★16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7几乎完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为(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
18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但不可能直接引发下列( )现象
A地壳褶皱抬升,形成山脉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19中国所在的板块为( )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
★20根据板块学说,澳大利亚属于()
A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
21据科学家考察发现,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扩张,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缩小.这些都说明_______________
22日本号称世界上“火山地震博物馆”,每天至少发生六七次地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3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区,一个是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另一个是横贯_________南部和________西北部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五、课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