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仪器分析化学 第一章 色谱基本理论

n理5.54 (Yt1R /2)216 (tYR)2
n有效
5.54( tR' Y1/ 2
)2
16(tR' Y
)2
H有效
L n有效
(二) 塔板数和塔板高度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K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 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 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 某组分的K = 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同一条件下,若两组分的K值相等,则色谱峰重合, 差别越大,色谱峰的距离越大
三. 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
(一). 范.弟姆特(Van Deemter)方程式- 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H = A + B/u + C·u
H:理论塔板高度, u:载气的线速度(cm/s)
减小A、B、C三项可提高柱效; 存在着最佳流速; A、B、C三项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A─涡流扩散项(eddy diffusion)
(四) 分配比与保留时间的关系
tR = tM(1+k) tR’=ktM
(五) 分配比、分配系数与选择性因子的关系
a = t´R(2)/ t´R(1)= k2 /k1= K2 /K1
讨论:如何使A、B组分完全分离
浓
度
A
B
A
B
组分A、B在沿柱移动时不同位置的浓度轮廓
1.两组分的分配系数必须有差异 2.区域宽度的扩展速度应小于区域分离的速度 3.在保证快速分离的前提下,提供足够长的色谱柱
《仪器分析》第六章++色谱分析导论

r n
r! n!(r n)!
m(r , n) m P(r , n) m P (1 Pm )
n m
r n
r! n!(r n)!
塔板理论的保留值
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意味着该组分分子 在色谱柱最后一块塔板上的量达到极大(每块塔板 体积相等)。设此时流动相在色谱柱内相应的跳动 次数为rmax,则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上面的式子不够直观,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数学 变换。当二项式分布的n,r很大时,可以用正态分 布函数来表示:
1 P ( r , n) ( ) e 2n
r rmax
1 2
n r 2 (1 ) 2 rmax
rHqp V rmax Hqp VR
1 2 n V (1 ) 2 2 VR
'
相比
色谱柱内流动相体积 Vm 色谱柱内固定相体积 Vs
(1-8)
相比与填料的颗粒度、表面积、固定相的用量、填 充的情况等因素有关!
k
'
K
(2)保留值
保留值是组分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与分配过程有关,受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的控制。 保留时间、保留体积等。 基本保留方程为:
(6)全部样品开始都集中在第一块塔板上。 (7)分配系数不随组分浓度变化,即分配等温线是线性的。 (8)塔板之间没有分子扩散。
基本关系式
在塔板上,某一个分子出现在流动相中的概率 (Pm)应等于在该塔板上流动相中该物质分子的 个数(摩尔数)与整个塔板上(包括流动相、固 定相)该物质分子的个数之比,因此有:
m(rmax 1, n) m(rmax , n)
m(rmax , n) m(rmax 1, n)
仪器分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仪器分析学习课件 第6章 色谱法导论-气相色谱-精选文档100页

分配系数与分离性能
K决定于组分和两相的热力学性质。在一定温度下,K小 的组分在流动相中浓度大,先流出色谱柱;反之,后流 出色谱柱。两组分K值相差越大,色谱分离效果越好。
分配系数与温度成反比,增加温度,分配系数变小。在 气相色谱分离中,柱温是一个很重要的操作参数,温度 的选择对分离影响很大,而对液相色谱分离的影响小。
tR′ = tR-t0
( A’B)
* 用体积表示 单位:mL
(1)保留体积 VR
从进样开始到出现峰极大所通过的
载气体积。 VR=tRF0 F0:柱出口处载气流速 mL/min (2) 死体积 V0
指从进样口至检测器出口,整个 一段里所具有的空隙体积。
VM=t0F0
(3)调整保留体积 VR’
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 VR=tRF0
(1)保留时间 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
时所经历的时间(O´B)
不(被2固)定死相时吸间附或t溶0 解的气体(如:空
气,甲烷)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
现小极大峰所需的时间(O´A´)
流动相平均线速u: u L
t0
(3)调整保留时间 tR′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 该组份的调整保留时间,即
最小塔板高度 最佳线速
影响谱带展宽的其他因素
非线性色谱 等温线常为非线性,故分配系数不是常数,是浓度的 函数,使谱带的高浓度区域(中心附近)和低浓度 区域(前沿和尾部)的分子的移动速率不等,造成 色谱峰“拖尾”或“伸舌”现象,从而使峰展宽。
2)评价柱效的参数
理论塔板数(n)
n5.54 ( tR )216 (tR)2
W 1/2
W
气相色谱分析仪原理

气相色谱分析仪原理气相色谱分析仪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出来,并通过检测其在气相中的温度或时间等特定条件下的吸收、电导率或其他性质来确定其组分和含量。
气相色谱分析仪主要包括进样系统、色谱柱、分离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首先,进样系统将待分析的样品引入色谱柱中。
样品可以通过气态进样或液态进样的方式引入。
气态进样主要用于分析气体样品,液态进样则用于分析液态样品。
进样系统需要保证样品能够均匀地进入色谱柱。
接下来,样品进入色谱柱,色谱柱是一种特定结构和特性的管状材料,常用的有毛细管柱和填充柱。
色谱柱的选择根据待分析样品的性质以及分离效果的要求进行。
当样品进入色谱柱时,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是通过物质在移动相(载气)与静态相(色谱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移动相常用的是惰性气体,如氦气或氮气。
静态相则是一种吸附剂或涂层,可选择性地与待分析物相互作用。
根据待分析样品的性质和分离效果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固定相。
然后,分离柱的作用是将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离。
分离柱通常采用长而细的管状结构,以增加样品分离的效果。
同时,分离柱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也会对分离效果产生影响。
最后,样品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检测器可以根据样品的物化性质选择不同的类型,如吸收检测器、电导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检测器会测量样品在特定条件下的吸收、电导率或其他性质,从而确定样品的组分和含量。
数据处理系统会将检测器获得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色谱图,并通过比对标准物质的色谱图来确定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名称和含量。
总结来看,气相色谱分析仪通过进样系统将样品引入色谱柱,样品在色谱柱中通过移动相和静态相的相互作用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样品进行检测,最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定性定量。
各种仪器分析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化学专业学生必备:各种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谱图表示方法!!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荧光光谱法FS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红外吸收光谱法IR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拉曼光谱法Ram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ESR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质谱分析法MS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气相色谱法GC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反气相色谱法IGC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裂解气相色谱法PGC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凝胶色谱法GPC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热重法TG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热差分析DTA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由于二者导热系数不同产生温差,记录温度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温差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静态热―力分析TMA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动态热―力分析DMA分析原理:样品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的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模量或tgδ随温度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模量和tgδ透射电子显微术TEM分析原理:高能电子束穿透试样时发生散射、吸收、干涉和衍射,使得在相平面形成衬度,显示出图象谱图的表示方法:质厚衬度象、明场衍衬象、暗场衍衬象、晶格条纹象、和分子象提供的信息:晶体形貌、分子量分布、微孔尺寸分布、多相结构和晶格与缺陷等扫描电子显微术SEM分析原理:用电子技术检测高能电子束与样品作用时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等并放大成象谱图的表示方法:背散射象、二次电子象、吸收电流象、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等提供的信息:断口形貌、表面显微结构、薄膜内部的显微结构、微区元素分析与定量元素分析等原子吸收AAS原理:通过原子化器将待测试样原子化,待测原子吸收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光,从而使用检测器检测到的能量变低,从而得到吸光度。
仪器分析第二章思考题详解

2.内标法 当只需测定试样中某几个组份.或试样中所有组份不可能全 部出峰时,可采用内标法.具体做法是:准确称取样品,加入一定量某 种纯物质作为内标物,然后进行色谱分析.根据被测物和内标物在色谱 图上相应的峰面积(或峰高))和相对校正因子.求出某组分的含量. 内标法是通过测量内标物与欲测组份的峰面积的相对值来进行计算的, 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操作条件等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内标法的要求是:内标物必须是待测试样中不存在的;内标峰应与试 样峰分开,并尽量接近欲分析的组份. 内标法的缺点是在试样中增加了一个内标物,常常会对分离造成一定的 困难。
22.分析某种试样时,两个组分的相对保留值r21=1.11, 柱的 有效塔板高度H=1mm,需要多长的色谱柱才能完全分离? 解:根据公式
1 R= 4
L 1 ( ) H eff
得L=3.665m
25. 丙烯和丁烯的混合物进入气相色谱柱得到如下数据:
组分 空气 丙烯(P) 丁烯(B)
保留时间/min 0.5 3.5 4.8
7. 当下述参数改变时: (1)增大分配比,(2) 流动相速度增加, (3) 减小相比, (4) 提高柱温,是否会使色谱峰变窄?为什么? 答:(1)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
(2)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
(3)保留时间延长,峰形变宽 (4)保留时间缩短,峰形变窄
8.为什么可用分离度R作为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
该法的主要优点是:简便、准确;操作条件(如进样量,流速等)变化 时,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这种方法常用于常量分析,尤其适合于进样 量很少而其体积不易准确测量的液体样品.
20.在一根2 m长的色谱柱上,分析一个混合物,得到以下数据:苯、 甲苯、及乙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 1 ’ 20 “ , 2 ‘ 2 ”及 3 ’ 1 “ ;半峰宽为 0.211cm, 0.291cm, 0.409cm,已知记录纸速为1200mm.h-1, 求 色谱柱对每种组分的理论塔板数及塔板高度。
色谱仪的原理

色谱仪的原理
色谱仪是一种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化合物的仪器,它在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色谱仪的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通过这种差异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包括固定相、流动相、进样、分离、检测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
首先,固定相是色谱柱中的填料,它可以是固定在柱壁上的涂层,也可以是填充在柱内的颗粒。
固定相的选择对于分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固定相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
其次,流动相是指在色谱柱中流动的溶剂,它可以是液态或气态。
流动相的选择也会影响分离效果,不同的流动相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
进样是指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注入色谱柱的过程,通常通过进样器来实现。
在进样过程中,混合物中的化合物会被逐渐分离并进入色谱柱。
分离是指在色谱柱中,不同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分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来实现的,从而实现不同化合物的分离。
检测是指在分离后,通过检测器对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质谱检测器等。
最后,数据处理是指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取化合物的信息,如浓度、相对含量等。
总的来说,色谱仪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相互作用的差异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通过固定相、流动相、进样、分离、检测和数据处理
等过程,色谱仪可以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高效、准确的分离和分析,为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B
检测和纪录
2.3 色谱流出曲线
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即色谱柱流出物通过检测 器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的曲线图,其纵坐标 为信号强度,横坐标为保留时间。
← 色谱峰
峰高
2020/6/5
保留时间(分)
2020/6/5
1、 有关术语
① 基线: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讯号的记录 值,即图中O-t 线。稳定的基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② 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h ③ 标准偏差 ④ 峰面积 A ⑤ 半峰宽Y1/2 = 2.354 ⑥ 峰底宽Y = 4
液–液色谱
2、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①柱色谱:固定相装在柱管内。它又可分为填充柱色谱 和毛细管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玻璃管或毛细管) 内。 ②纸色谱:用滤纸作固定相或载体,把试样液体滴在滤 纸上,用溶剂将它展开,根据其在纸上有色斑点的位置 与大小,进行鉴定与定量测定。 ③薄层色谱:将固定相研磨成粉末,再涂敷成薄膜。样 品的分离形式类似纸色谱。
-------- “色谱”(色层)因而得名
2020/6/5
石油醚 植物色素 CaCO3固定相 叶绿素(绿色) 叶黄素(黄色) 胡萝卜素(橙色)
2020/6/5
1941年,Martin、Syuge 发明了液-液色谱。
1952年,James、 Martin 发明了气相色谱。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高 效液相色谱。
③ 离子交换色谱(L-S):利用组分离子与离子交换剂的交换能 力不同进行分离。
④ 空间排阻色谱(凝胶色谱法,L-S):用多孔物质对不同大小 分子的阻碍作用进行分离。固定相是一种分子筛或凝胶,利用各 组分的分子体积大小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⑤ 亲和色谱: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的高专属性亲合力进行分离 的技术,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Vm = tm·F0
保留体积 VR 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被测组份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通
过的流动相体积。如下:
2020/6/5
VR = tR·F0
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的调整保留体积
VR′= tR′·F0 或 VR′ = VR - Vm
相对保留值α2,1 某组份2与组份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是一个无因次量。
在气相色谱柱内,理论塔板数一般达103~106。塔板数越多,其 流出曲线越接近于正态分布。根据塔板理论可以导出N 与色 谱峰半宽度或峰底宽度的关系:
N
16
tR Y
2
理论塔板高度H: H L N
色谱峰W 越小,N 越大,H 越小,柱效能越高。因此,N 和H 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计算出来的N 和H 值时,有时并不能充分
2.4 塔板理论
在自然科学上,科学理论:
假设 理论模型(数学表达式) 实验验证 修改模型 完善
1. 塔板理论假设
①在每块塔板上气液平衡是瞬间建立的。 ②载气以脉冲式(塞子式)进入色谱柱进行冲洗,每次恰好为一个塔
板体积。 ③所有组分开始都加在第零号塔板上,且不考虑沿色谱柱方向的纵
向扩散。 ④在所有塔板上同一组分的分配系数是常数,和组分的量无关。 ⑤柱分成几段,n为理论塔板数,每段高为H,柱长为L,n=L/H。
2020/6/5
假定:K = 1 Vs/Vm = 1 k = 1 n = 5 进样量w = 1
w=1μg 1ΔV 2ΔV 3ΔV 4ΔV
2020/6/5
①分布有一最大,两 边逐渐减小 ②最大及整个分布曲 线向后推移 ③流出曲线方程 (塔板理论方程)
在此检测得到位移 随时间变化曲线
被测物流出色谱柱时流动相中被测物浓度随体积(或时间)的变 化曲线:
S
V(t,x)
这一理论得到结果: 1.分布有一最大,两边逐渐减小; 2.最大及整个分布曲线向后推移; 3.流出曲线方程 (也称塔板理论方程),即数学表达式:
C
N (V VR )2
Nm e
2VR2
2πVR
2020/6/5
C:不同流出体积时的组分浓度 m:进样量 VR:保留体积 N:塔板数 V :流出体积
km s ns C sVs KVs K
m m nm C m V m V m
β:相比
Vm Vs
k 随柱温、柱压、相体积变化,由组分及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 决定 2020/6/5
2.2.2 分离原理
进样
A+B+空气
流动相
B A+B A
流动相 固定相
例:气相色谱法——载气(即流 动相,是一种不与待测物作用、 用来载送试样的惰性气体,如氮 气等)载着待分离的试样通过色 谱柱中的固定相,使试样在两相 中发生反复多次的分配,最后使 各组分分离,然后分别检测,记 录各自202的0/6/5响应信号。
2020/6/5
色谱法的分类大致如下:
根据以上所述,将色谱法的分类总结于下表中:
2020/6/5
2.2 色谱分离原理
2.2.1 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分配系数:
K Cs Cm
s: 固定相 m:流动相
分配比k(又称容量因子)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组分在气–液两相间达平衡 时, 分配在液相中的重量与分配在气相中的重量之比。即
、 Y1/2 、Y:区域宽度
2020/6/5
2、 保留值
死时间tm :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进入色谱
柱时,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对于气相色谱,常把空气(TCD)和甲烷(FID)从进样
到出峰的时间称为tm。如图中O-A’。这种物质不被 固定相吸附或溶解,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接近。
第二章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Principles of Chromatography
2020/6/5
本章基本要求
⒈ 理解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的原因; ⒉ 了解色谱流出曲线和术语; ⒊ 理解柱效率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⒋ 理解速率理论方程对实际分离的指导意义; ⒌ 掌握分离度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分离度的色谱参数。
2020/6/5
该理论模型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 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式中:
H = A+ B+Cu u
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B,C为常数
A——涡流扩散项系数
B——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
C——传质阻力项系数( C = C s+ C m)。其中C s: 固定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C m:流动相传质阻力项系数。
地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因为用tR计算时,没有扣除死 时间tm,应予扣除。所以用tR′代替tR 计算出来的N 值称为 有2效020/理6/5 论塔板数Neff。
为了准确评价色谱柱效能,宜采用有效塔板数Neff和有效塔板高度 Heff。有效塔板数Neff和有效塔板高度Heff消除了死体积影响, 较真实的反映了色谱柱的好坏。
① 根据色谱峰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的最少个数。 ②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或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③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④ 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 的依据。 ⑤ 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是 否合适的依据。
2020/6/5
2020/6/5
2.1 概 述
2.1.1 色谱法发展史
色谱法是俄国植物学家Tswett(茨维特)于1903年首先 提出的。他把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抽提液倒入一根装有固体碳 酸钙颗粒(固定相)的竖直玻璃管(色谱柱)中,并再从管 的上部加入纯的石油醚(流动相),任其自由流下。这时植 物色素的抽提液沿玻璃管流动,在管内形成具有不同颜色的 色带,每个色带代表不同的组分。
2020/6/5
2.1.2 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 -------- 用气体作流动相 液相色谱 -------- 用液体作流动相 由于固定相可分为固体吸附剂和涂在固体担体上或毛细
管内壁上的液体固定相,故可将色谱法分为下述四类:
气–固色谱
气体
固体
流动相
固定相
2020/6/5
液体
液体
2020/6/5
分子扩散项B/u
B = 2Dg
固定相填充在柱内后使气体扩散路径变弯曲的因素.
Dg 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 填充柱γ= 0.5-0.7 毛细管柱 γ= 1.0 分子量大的组分Dg小,Dg反比于载气密度(分子量)
的平方根, 故采用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可使B项降低。 保留时间长, 分子扩散项对色谱峰变宽的影响显著.
2020/6/5
3、按分离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① 吸附色谱 (L-S,G-S):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物理吸附性 能的差异进行分离。
② 分配色谱(L-L,G-L):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 同进行分离。在液-液分配色谱中,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 不同,又分为正相分配色谱和反向分配色谱。
2,1
tR'2 tR1'
V VR R'12'
tR2 tR1
α2,1的大小与两组分的选择性有关。α2,1越大,选择性越好, 越容易分离。α2,1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与柱径、 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是色谱法中,特
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
2020/6/5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Neff
5.54(tR )2 Y1/2
16(tR)2 Y
有效塔板高度:
H eff
L N eff
根据tR′= tR- tm,k = tR′/ tm ,tR = tm(1+k),可得
2020/6/5
NeffΒιβλιοθήκη N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