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导论
逻辑导论全套课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学、逻辑学、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
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
学。
1977年版《大英百科全书》将逻辑 学列为基础学科第一位。
四、逻辑学的性质
2、工具性
①推理的工具 ②表述思想、建构理论的工具。 ③思想分析与批判的工具。
四、逻辑学的性质
分 析 1 比一比谁更聪明——戴帽子问题
三、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思维形式分析为常项和变项
例如
①如果水温在一个大气压下为摄氏零度,那么水就会结冰。
②如果过度砍伐森林,那么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③如果某甲作案,那么他有作案时间。
它们共同的形式是:如果p,那么q
三、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又如
①有的教师是律师。 ②有的被告是无罪的。 ③有的乌鸦是白色的。
逻辑思维规律
二、逻辑学的起源——源于理智的自我反思
1.
说谎者悖论及其他
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Epimennides): 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麦加拉派的欧布利德 : 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 罗素:“集合论悖论” “理发师悖论”
二、逻辑学的起源——源于理智的自我反思
逻辑导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言分析 第三章 逻辑推理:命题演算
第四章 逻辑推理:类演算与关系推理
第六章 逻辑推理:模态、规范逻辑 第七章 合情推理:归纳逻辑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九章 论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逻辑”的含义 二、逻辑学的起源
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四、逻辑学的性质
一、“逻辑”的含义
2、普罗泰戈拉斯的“半费之讼”
逻辑学导论 论述题

逻辑学导论论述题逻辑学导论是一门研究推理与论证的学科,其中的论述题是对学生理解和掌握逻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考察方式。
在论述题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给定的问题或主题进行分析、论证和解释。
论述题通常要求学生对一个特定的命题陈述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以逻辑学的观点展开论述。
在论述过程中,学生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支持这些观点。
在论述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逻辑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来加强自己的论证和分析。
为了成功完成逻辑学导论的论述题,学生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 对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理解:理解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分析。
2. 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避免逻辑错误和模糊不清的表达。
3. 批判性思维:能够对给定的命题或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非理性之处,并提出合理的反驳或批评。
4. 综合运用各种逻辑学知识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相关概念和方法,形成完整的论证和分析。
在论述题的答题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论述的逻辑严密性:论述应该具有明确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每个观点都需要有清晰的论证和支持。
2. 考虑到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论证:在论述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其他可能的观点和论证,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回应和反驳,以增强自己的论证力度。
3. 使用恰当的例子和证据:在论述过程中,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或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说服力。
总之,论述题是对学生在逻辑学导论中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学的概念和原理,对给定的命题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和解释。
通过良好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成功完成逻辑学导论中的论述题,并展现出自己对逻辑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逻辑学十五讲 逻辑学导论

逻辑学十五讲逻辑学导论
《逻辑学十五讲》和《逻辑学导论》都是逻辑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和著作,它们提供了对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全面介绍。
《逻辑学十五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逻辑学入门读物,通过十五个讲座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推理方法和论证技巧。
书中采用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逻辑学的原理。
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对逻辑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
《逻辑学导论》则是一本更加全面和深入的逻辑学教材,它涵盖了逻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归纳逻辑等。
书中不仅对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这本书适合大学逻辑学课程的教学使用,也可供对逻辑学有较高兴趣的读者自学。
无论你选择哪本书,都可以帮助你建立扎实的逻辑学基础,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有效推理的能力。
这些书籍不仅在学术研究和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也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学习逻辑学,你将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评估论证,识别逻辑谬误,提高思维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逻辑导论精彩内容摘抄

逻辑导论精彩内容摘抄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原理。
逻辑导论是逻辑学的入门课程,它帮助我们理清思维的脉络,学会正确地推理和论证。
下面是一些逻辑导论中的精彩内容摘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在沟通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具有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往往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命题逻辑的基本原理。
命题逻辑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
在命题逻辑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比如排中律、矛盾律、排中律等。
这些基本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推理和论证。
3. 范畴逻辑的应用。
范畴逻辑是逻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概念和判断的逻辑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范畴逻辑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科学研究、法律推理、商业决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范畴逻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概念和判断。
4. 推理和论证的技巧。
在逻辑导论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推理和论证的技巧。
比如假言推理、假设法、归谬法等,这些技巧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推理和论证的重要工具。
掌握这些技巧,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
5. 逻辑谬误的识别和避免。
在逻辑学中,我们也学习了很多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
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和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识别和避免逻辑谬误对于我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论证非常重要。
比如诉诸人身、诉诸情感、歧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避免的逻辑谬误。
通过以上的精彩内容摘抄,我们可以看到逻辑导论对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逻辑导论,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逻辑学导论 柯匹

逻辑学导论柯匹
我不清楚您想要什么样的回答,但以下是一些逻辑学导论的基本内容:
逻辑学导论是指对逻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思考的学科。
它探讨如何从给定的前提中进行推理,以得出一种合乎逻辑的结论。
逻辑学通过形式化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分析演绎推理的过程,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和自动化证明系统。
逻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命题逻辑:研究命题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
2. 谓词逻辑:研究含有谓词的命题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
3. 证明论:研究证明的形式化方法和技术。
4. 模型论:研究如何通过模型来检验逻辑结论的正确性。
5. 计算机科学中的逻辑:研究计算机程序如何利用逻辑来实现自动化推理和证明。
逻辑学导论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逻辑导论1 第一章

逻辑研究推理的形式方面的问题,与推 理的内容无关。
事实(价值)真 - 逻辑真
(偶然真理 - 必然真理)
事实假 - 逻辑矛盾 【分析】 1、 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2、 上帝在第七天创造了太阳。 命题2蕴涵:世界的前六天既有太阳又没有太
逻辑导论
孔红
逻辑导论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什么 是逻辑?
首先从下面这个小故事找一找对逻辑的感 觉:
甲和乙在机场候机,注意到了旁边的丙。
乙:请问你是干什么的?
丙:我是逻辑学家。
乙:逻辑学家是干什么的?
丙:好吧。请先回答我的问题。您养金鱼吗? 乙:是的。
丙:你的金鱼养在鱼缸里?
乙:不是。
丙:金鱼或者养在鱼缸里,或者养在水池里。你的金鱼不养
推理的构成:
前提1
(前提2
前提
⋯
前提n )
———— (前提与结论的联系)
结论
如果石蕊试纸变红,则溶液呈酸性; 石蕊试纸变红了。 ———————————————— 溶液呈酸性。
为什么要做推理(目的)? 前提对于 结论的证据支持关系 。
感知 — 推知
(二)一个推理是否正确
例1 如果他到过现场,则现场有他的痕迹; 现场有他的痕迹。 ---------------------------------所以:他到过现场。
逻辑思维素养与逻辑学知识相关。逻辑思维 能力的提高是通过逻辑知识的掌握与娴熟运
用实现的。
掌握知识,需要学习;把知识转化直觉,需 要训练。逻辑更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记忆。 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了相关知识,并把知
识转化为直觉,就提高了一个人的逻辑素养。
逻辑致力于清晰无误的思考。
第一讲 绪论
大学逻辑导论教案

课程名称:逻辑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基本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基本概念。
2.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区别。
3.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理解现代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2. 将逻辑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逻辑?逻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2.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逻辑学?二、讲授新课1. 逻辑学的基本概念- 介绍逻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解释逻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传统逻辑- 介绍传统逻辑的历史和发展。
- 阐述传统逻辑的基本特点和局限性。
3. 现代逻辑- 介绍现代逻辑的历史和发展。
- 阐述现代逻辑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学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逻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1.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介绍逻辑思维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 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现代逻辑的形式化方法- 介绍形式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形式化方法解决问题。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逻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逻辑学导论(讲义)

《逻辑学导论》教学讲义目录第一讲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1关于“逻辑”一词1�2逻辑学是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1�3演绎与归纳第二节形式化——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2�1命题、推理的形式与内容2�2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相关2�3逻辑学研究的形式化特征第三节逻辑学理论的意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1逻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3�2逻辑学与思维科学的关系3�3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第二讲词项第一节词项概述1�1什么是词项1�2词项的逻辑特征1�3词项与语词、概念第二节词项的种类2�1单独词项与普遍词项2�2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2�3实词项与虚词项2�4正词项与负词项第三节词项之间的关系3�1相容关系3�2不相容关系第四节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4�1概括与限制4�2划分4�3定义第三讲传统直言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概述1�1什么是命题1�2命题的逻辑特征1�3命题与语句、判断第二节传统直言命题2�1传统直言及其逻辑结构2�2直言命题的分类2�3直言命题的周延性2�4A、E、I、O之间对当关系2�5传统直言命题的文恩图解第三节直接推理3�1直言命题推理概述3�2对当关系推理3�3变形推理第四节三段论4�1什么是三段论4�2三段论的规则4�3三段论的格4�4三段论的式4�5非标准形式的三段论第四章复合命题与命题公式第一节复合命题概述1�1复合命题及其逻辑结构1�2复合命题的逻辑特征第二节复合命题的几种基本形式2�1负命题2�2联言命题2�3选言命题2�4条件命题2�5等值命题第三节命题公式与真值函数3�1命题公式3�2命题公式与真值函数第四节命题公式之间的逻辑等值关系4�1命题公式之间的逻辑等值4�2几个重要的重言等值式4�3命题公式的相互定义第五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基本的有效推理式1�1有效推理与无效推理1�2基本的有效推理式第二节推理有效性的形式证明2�1推理有效性与命题演算2�2有效推理的形式证明2�3基本推导规则与等值替换规则2�4条件证明规则2�5间接证明规则2�6证明重言式第三节无效推理的判定3�1用真值表证明推理的无效性3�2用归谬赋值法判定推理的有效与无效3�3证明公式集合的协调性第六讲量化逻辑第一节简单命题的逻辑结构1�1个体词和谓词和单称命题1�2谓词模式、命题函数与量化命题1�3量化命题公式1�4量化命题公式的真假条件第二节量化命题的形式化2�1A、E、I、O命题的形式化2�2一般简单命题的形式化2�3多重量化命题第三节量化推理规则3�1全称例示规则�简记为U S�3�2存在概括规则�简记为E G�3�3全称概括规则�U G�3�4存在例示规则�E S�第四节无效量化推理的判定4�1量化公式的真值函项展开式4�2无效量化推理的判定第七讲规范逻辑初步第一节模态命题1�1模态词与模态命题1�2模态命题的逻辑性质第二节规范命题2�1规范命题概述2�2规范命题的逻辑形式2�3规范命题的逻辑特征第三节规范推理3�1规范对当关系推理3�2复合规范命题的推理第八讲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第一节同一律1�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1�2违反同一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1�3同一律的作用第二节矛盾律2�1矛盾律内容和要求2�2违反矛盾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2�3矛盾律的作用第三节排中律3�1排中律内容和要求3�2违反排中律要求产生的逻辑错误3�3排中律的作用3�4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讲绪论在本讲中我们要讨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逻辑与一些相关科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学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源流
流派 肇始 时期 代表 现状与 相互联 系 西方逻辑 古希腊 中国名学 先秦时期 印度因明学 古印度 带有佛学色彩的证理 论和因明 中断;在唐代因明随 佛教传入中国,有藏 传因明和汉传因明之 分
亚里士多德 三段论 以名,辞,说,辩 为主;《墨经》 有相对完整的历史, 中断 成为现代逻辑的主 流
西方逻辑史上的三个高峰
1.
2. 3.
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逻辑和斯多亚逻辑 (亚里士多德-逻辑之父) 十二世纪——十四世纪:中世纪逻辑鼎盛时期 十九世纪晚期起:数理逻辑(培根,密尔-近代归纳逻辑的代表;莱 布尼茨,弗雷格,罗素,哥德尔,克里普克-现代符号逻辑的代表)
代表人物及相关著作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前322)
十七岁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 应赫米亚斯(Hermias)之邀前往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建立学园 3. 公元前334年,回到雅典在阿波罗的吕克昂(Lyceum)神庙附近建 立吕克昂学园,被称为逍遥学派 4. 亚历山大帝病故,身陷政治风暴,被控亵渎神明,逃亡途中卒,享 年63岁。 《工具论》:逻辑问题(《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 《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 《形而上学》:抽象的一般哲学问题 《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自然哲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道德伦理
1.
代表人物及相关著作
中世纪(公元五世纪末叶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 前)逻辑学家。 1. 过渡时期:从中世纪开始至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逻辑学 奠定了超形势的和语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卡佩拉(Martinus Capella)——《墨丘利与语文学的婚礼》 彼得·达米安(peter damian)——怀疑矛盾律对上帝支配下的事物的 有效性。 洛色林(Roscelin)——把关于等词的逻辑运用于三位一体的系统;共 相(中世纪经院哲学术语,指普遍、一般。)只不过是口语的发 声,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唯名论的奠基人。 安瑟尔谟(Saint Anselm)——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工具论》
《范畴篇》——“十范畴”:实体,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 具有,活动,遭受。认为这些范畴既是对外部存在的的分类,也是对 命题主谓词的分类,由此开创了对命题主谓式逻辑的分析。 《解释篇》:主谓式命题(直言命题)及其真假关系,模态命题及其 真假关系,二值原则(任意命题或真或假,非真即假,非假即真)及 其反例(“海战问题”:明天将发生海战在今天非真非假。) 《前分析篇》:以直言命题做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以及模态命题做 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区分其格与式,讨论了它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以此区分有效的三段论式和无效的的三段论式。 《后分析篇》:阐述了证明理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公理化思想,即 由基本概念(不加定义就可接受的概念)通过定义得出派生概念,由 基本命题(包括公理及假设)根据给定的推理规则得出一系列定理, 由此得出一个有严格逻辑秩序的理论体系。 《论题篇》,《辩谬篇》:讨论辩论,谬误以及对谬误的反驳。
唯名论与实在论nominalism and realism
从11世纪末到12世纪中叶﹐共相问题成为中世纪早期经院哲学争论的中心。后来虽然以哲学与神学﹑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重点﹐但共相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其形而上学本体论方面的争论一直未曾中断﹐到14 世纪末为止﹐总共持续了300多年。在前一个时期(11~12世纪)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反对香浦的威廉 为代表的实在论﹔后一个时期(13~14世纪)﹐以培根和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论反对以托马斯?阿奎那为 代表的实在论。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由于观点不全然一致﹐又有极端的和温和的唯名论与实在论之分。 以罗瑟林﹑培根﹑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为代表的唯名论者﹐反对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否认共相为独 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主张唯有个别事物才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共相只是个别事物的“名 称”或人们语言中的“声息”。这种论断称之为极端的唯名论。以阿贝拉尔为代表的唯名论者﹐除了否认 共相的客观实在性和主张唯有个别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之外﹐又认为共相表现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 ﹐因而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这种论点称为概念论﹐属于温和的唯名论。 以香浦的威廉和安瑟尔谟为代表的极端的实在论者﹐断言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 物的第一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原始形式。个别事物只是共相这第一实体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况和 偶然现象﹐所以共相先于事物。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温和的实在论者也断言共相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 体﹐但又强调共相这一客观实在﹐既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前﹐又存在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之后。即﹕共相这概 念﹐作为神创造个别事物的原型理念或原始形式﹐存在于被创造物之前﹐也就是说﹐存在于神的理智之中。 共相作为神创造的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形式﹐则存在于事物之中。共相作为人对个别事物的抽象归纳的概念 ﹐它在事物之后﹐也就是说存在于人们的理智之中。 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 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问题的争论。就思想渊 源来说﹐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场争论本质上就是 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