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pptx

2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
2
第十一章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2
第十二章 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2
第十三章 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
3
教材与参考书
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郭怀成等编,《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叶文虎等编,《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马晓明编著,《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
管理。 ③ 环境管理主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 ④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部分。 ⑤ 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⑥ 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⑦ 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11
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
《东京决议》1970年3月国际公害研讨会发表的《东京
决议》,把每个人享有的、不受侵害的环境权利以及现代 人应传给后代人富有自然美的环境资源的权利,作为基本 人权的一项原则,即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享 受良好、安全适宜的生活环境的权利。 环境权的享用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享用环境资源的同 时又必须履行其保护环境不受损害的义务。保障人们享用 环境权和公正地规定享用环境权时所应遵守的义务,就成 为环境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12
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 力的发展”这一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思想。
《21世纪议程》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所通过的《21
世纪议程》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共同追求的发展 战略目标。 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被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人类历史 上是空前的,它也成为环境规划应遵循和追求的战略思想 和根本目标。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对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过程。
环境规划包括对环境的现状、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则是指根据环境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调控和保护。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进行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
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等。
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持生态平衡。
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植被和森林资源等。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和破坏。
3. 预防环境污染: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要加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和执法,限制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
4.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环境规划与管理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 跨区域合作与协调:环境问题往往涉及到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的机制,共同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措施。
总之,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件

可持续发展原理
持续发展原则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 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在环境规划中 ,应遵循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和 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即各国、各地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 代际公平则指世代人之间的公平,即 后代人享有与前代人相同的发展机会 和资源。在环境规划中,应遵循公平 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和每个地区都有 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环境规划与管理》 ppt课件
•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 环境规划基本原理 • 环境管理基本理论 •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 环境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
目录
0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活动与自然 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和控 制的一系列活动。
建立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推广垃圾资源化 利用。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源保护
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确保农村供水安全。
农村生态恢复
加强生态恢复和治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国际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国际环境政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分析其优缺点。
04
环境规划技术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总结词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的技术。
详细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一 项重要技术,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项目实施后的 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环 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缓措施,为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内涵:其实质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内涵:其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关系:(1)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3)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3.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主要应该是“现代系统管理”的“五要素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
“五要素论”研究对象:人(第一个主要对象)、物(重要研究对象)、资金(重要物质基础)、信息(重要对象)和时空(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个人(2)企业(3)政府4主要手段有:①行政手段②法律手段③经济手段④技术手段⑤宣传教育手段5.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6.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①“预防为主,防护结合”政策②“污染者付费”原则③“强化环境管理”政策7.环境法律责任:指环境法主体因违反其法律义务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
8.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
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
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
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
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
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6、环境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一)前期准备与调研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概念1、人类在安排经济发展同时不对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环境规划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环境权。
2、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规划?①人口持续增长,生产集中化,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自我恢复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②人类消费观念随着经济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幅变化,人们过渡浪费的行为,造成废弃物大量产生。
逐渐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3、环境规划的作用①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③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依据④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4、环境规划的特征 1. 综合性2. 整体性和地域性3. 目的性和目标性4. 广泛性 5. 长期性6. 政策性 7.科学性8. 可操作性5、当前我国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1)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3)建立完善环保四项制度6、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①环境规划强调大气、水、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控制、整治、管理等;生态规划则强调区域内部各种关系质量的提高,以及居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消耗对居民生存状态的影响,而且关注区域功能、结构等区域内在机理的变化和发展对区域生态变化的影响。
②由于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相对于环境规划而言,生态规划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因子,而且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因子的作用。
因此,环境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可考虑作为生态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
7、8、功能区类型9、环境功能区划概念环境功能区划是从整体空间观点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规划区分为不同功能的环境单元,以便具体研究各环境单元的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的现状与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不同功能环境单元的环境目标和环境管理对策。
环境功能区划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10、环境功能区划目的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其目的主要有:(1)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2)落实环境规划目标;(3)科学使用环境投资,使治理方案有效实施得到保证;(4)使各种法律制度得到正确实施;11、环境预测的概念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目标和方法,并且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保障人民生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协调。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规划与管理对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它可以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任务。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自然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可以保护土地、水资源和大气质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2.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方向之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福祉。
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可以降低人们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1. 制定环境政策和法规。
环境政策和法规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它们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和法规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2. 进行环境评估和监测。
环境评估和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和问题,并且评估我们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简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将~之中,进行综合平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3)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
我国已颁布的一系列环境法规需要通过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得以实施,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我国~。
(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简答)(1)行政手段。
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规划和管理。
(2)法律手段。
利用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
(3)经济手段。
包括排污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权交易、资源征税、排污罚款等。
(4)技术手段。
即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达到保护环境目标的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
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
使公众了解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简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各行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三是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
(2)“污染者付费”政策。
主要措施为:一是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二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一批工矿企业的污染,实行限期治理;三是对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收费。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坚决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的倾向,严肃查处违法案件。
4. 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名解、论述)(1)“三同时”制度: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纲1243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8528 环境规划与管理河海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下,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共分11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类型。
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第四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五章为“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六章为“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第七章为“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原则、内容、程序;提出了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的管理措施;研究了基本农田、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的规划类型与管理措施。
第八章为“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第九章为“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第十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公众参与者类型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
第十一章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了解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2.理解可持续发展观、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学理论;3.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技术方法;掌握水、区域大气、土地资源、固体废弃物、城镇环境等的管理与规划的基本内容;4.熟练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环境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
这五门课程可以帮助应考者理解各类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掌握各种规划方案的制定方法。
是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与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或专业基础理论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任务和类型;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任务和类型;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作用与发展趋势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特征和类型。
3.熟练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2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一)课程内容分析了与环境规划与管理密切相关的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及其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了解可持续理论、人地系统理论、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环境政策学理论。
2.掌握:符合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功能。
3.熟练掌握:上述理论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第3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一)课程内容论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提出了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分析了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依据和内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目标、指标体系及其类型。
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生成和决策过程。
3.熟练掌握:环境评价和预测的内容与方法,环境功能区划与管理的目的、内容。
第4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方法(一)课程内容阐述了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阐述了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介绍了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经济环境评价、社会环境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的常用方法。
2.掌握:社会经济预测、大气污染预测、水污染预测、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预测的常用方法。
3.熟练掌握: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第5章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一)课程内容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提出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阐述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
2.掌握: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四种技术措施。
3.熟练掌握: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可行性分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第6章区域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一)课程内容阐述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提出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综合防治。
2.掌握: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与类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原理。
第7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不作要求)第8章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一)课程内容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固体废物的种类、危害和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2.掌握: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技术路线。
第9章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一)课程内容介绍了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城市、开发区、社区、工业企业及生态园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内容。
2.掌握: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及规划的管理途径和方法。
第10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中和决策与公众参与(不作考试要求)第11章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一)课程内容介绍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二)学习要求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研究了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相关技术的关系、发展趋势。
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应该掌握的课程中的知识点。
如简答名词和概念等有关内容。
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如基础知识和应用等。
(二)自学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尚金城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