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参考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故乡》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基础巩固题一、给以下字注音晦()楞檐()捏()猹()胯()祀()弶()毡()匾()秕()鹁鸪()獾()讯()髀()愕()嗤()瑟()颧()噤()黛()二、给以下多音字注音打折腿要挟行走折断惊吓商行商品打折3、说明加点的字阴晦寓所愕然苏生嗤笑瑟索隔膜惶恐寒噤恣睢4、作家作品填空鲁迅,原名________,字_______。

______年9月25日生于_____省绍兴县城的一个慢慢没落的封建士医生家庭,卒于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人,现代闻名的_______、______和_____。

中国新文化战线的辉煌旗帜。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_________》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

从1918年到1926年,鲁迅前后创作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小说集,《野草》、《___________》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

这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进展的基石。

五、填空:小说以时刻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情形节,全文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份。

六、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文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久可不能暗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制造出的富饶,是永久可不能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阅读下面《故乡》片段,完成7—10题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非感到如何的迷恋。

我只感觉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超级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此刻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超级的悲伤。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第16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A.好像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B.如果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那么怎么能够富贵呢?C.你是一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D.你是一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懂得什么是富贵呢?答案:C解析:分析:“若”是“你”的意思;“何富贵也”是“哪来的富贵呢?”。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2.下列选项中黑体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答案:B解析:分析:A往往古义-—到处,今义——经常;C间古义——私下 ,今义-—间隔D亡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古今异义的掌握。

3.下列选项中用法意义相同的是( )答案:B解析:分析:A你,好象;C表目的,因为;D是,筑。

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

4.下列句子中黑体词不属名词活用动词的是( )答案:B解析:分析:A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兵器;B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C 罾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网捕;D书名词活用为动词书写.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析。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苟富贵,无相忘苟:苟且. B.会天大雨,道不通会:适逢。

C.士卒,楚人怜之怜:爱戴。

D.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答案:A解析:分析:苟:如果。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翻译。

6.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恨久之 B.世杀之 C.杜少府之任蜀州D.先天下之忧而忧答案:C解析:分析:例句和C均为动词“到”“往"。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

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B.项燕为楚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秦灭韩亡魏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广故数言欲亡答案:Dﻬ解析:分析:D“数”均为“屡次、多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与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屋舍俨然()2.欲穷其林()A.完全B.穷尽,尽C.没有钱,与富相对3.芳草鲜美()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妻子一人;没有前途的地址B.妻子一人:与世隔间的地址C.妻子和儿女;与世隔间的地址5.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述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

2.写出描述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3.写出本文中显现的三个成语。

A. B. C.三、选择以下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池之美。

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之类。

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类植物。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A.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不说魏晋了。

B.问起此刻是什么社会,于是不明白有汉代,不管是魏仍是晋了。

C.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不管如何也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D.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过汉代,更没必要说魏晋了。

四、阅读《桃花源记》选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这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世隔。

头号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不管魏晋。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①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②表现“村人”都来关切渔人的句子有;③“村人”来桃花源的缘故是;④“村人”“不知不汉,不管魏晋”的缘故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成功》同步练习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成功》同步练习苏教版

第三单第9课《成功》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选出下列划线的词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蝼.蚁(lóu ) 荫.蔽(yìn )骸.骨(hái )捯.气(dáo )B。

瘠.薄(jí ) 庖.代(páo ) 攫.取(jué)咀嚼..(jǔ jué)C。

倒坍.(tān) 阴霾.(mái) 胚.子(pēi)慰藉..(wèi jiè)D. 腌臜..(ā zā)蓬蒿.(gāo)打鼾.(hōu) 孱.弱(chán)答案:D解析:D、蓬蒿(hāo).点评:辨识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2.下面的句子含有讽刺意思的一句是( )A.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B.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C.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D.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答案:B解析:“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是自以为很好的意思,具有讽刺意味,故选B。

点评:仔细分析,品析句子所含的意义,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阴霾赏心悦目一代天娇响彻云宵B.诓骗脑羞成怒中流砥柱涕泗横流C.蓑衣人声鼎沸润如油膏刻骨铭心D.哽咽与日俱增无可质疑更胜一畴答案:C解析:“一代天娇”应写作“一代天骄”;“响彻云宵”应写作“响彻云霄”;“脑羞成怒”应写作“恼羞成怒”;“无可质疑”应写作“无可置疑”.点评:对汉字的书写,最常见的错误是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随意简化字致错,意义相近而致错。

字形的识记,一要通过读准字音,发现词语中汉字的书写错误;二要通过形声字的形旁来领悟词义,辨析字形;三要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更不易出错,等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苏科版【课堂同步】1.chèwǎngyōuzhì2.泠泠淙淙朗姿雀己循3.闲暇遐想拨弄拔河迥异目光炯炯辨别争辩4.诞生成长繁衍死亡倾听分辨5.柔曼如提琴者石缝间漏下的滴泉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激流直下陡壁6.不好。

“听泉”可以让人们中会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

再说在雨意也已尽消,对溪流看不分明的时候,作者倾向于以听觉试著试著把握更显自然。

“品泉”二字太空泛,且有歧义。

7.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

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发的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很自然了。

8.鼎湖山原本是古老的,然泉声的清朗,如“孩子如铃的笑语”,使鼎湖山焕发焕发出纯情的气息,处处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

作者感情进一步深化,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年轻野扇的源泉,是鼎湖山之魂。

9.作者看到楹联引起共鸣,觉得它道出了自己的体会,所以“点头会意”。

“到此已无尘半点”正如作者感觉到的“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上来更有碧千寻”却是“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

既用楹联精练地表达出白己的情感,霍韦齐同时又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0.(提示)①句“湿”“推”写尽了鼎湖山的“浓碧”,树木鲜绿欲滴,绿意浓厚,且有层次感,越往高处,绿意越浓。

②③句用“贮蓄”“沉淀”等词形象地写出了糙叶、湖水绿之深、之浓,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

11.“怅惘”的含义:陶醉、迷惘。

因为作者感受到“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他为此情景而陶醉。

不见泉影,只闻泉声,欲寻泉踪,故有迷惘之感。

(释义只要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并能自圆其说即可)12.“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欢宴。

”作者用“孩子如铃的笑语”形容泉声,展现出泉声轻快、清脆、清亮的特点,表达无名氏出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散文家谈散文》一课一练阅读题答案同步作业课课练习题A卷时刻(30分钟)分值(50分)1.给加点字注音。

(14分)①长喙()②铿锵()()③镶嵌()④嗜()好⑤赦()免⑥为难()2.对《白鹭》一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明白得有以下四种表述,不正确的一种是()。

(4分)A.作者通过对白鹭形、神细致生动的描述和情感的倾注,赞美了白鹭这一乡居常见的物象被人忘却了的一般朴素的美。

B.作者借对白鹭一般朴素的美的歌颂,委婉地表达了对一般、质朴的劳苦公共赞美的真情。

C.作者开篇说“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这是因为作者本身是诗人,因此对富有诗意的白鹭情有独钟。

D.文章运用了对照、排比句、排比段等多种艺术手腕,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白鹭,表达了作者对白鹭这一一般物象的独特发觉与感受,从一般中提炼出不一般的意义。

3.文章开头说白鹭是“诗”,结尾说它是“散文诗”,说说那个转变的缘故。

(10分)4.以下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为哪一项()。

(4分)5.对下面图中的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说明得准确的句子是()。

(5分)A.大拱的两旁,有四个小拱。

B.大拱的肩上,有四个小拱。

C.大拱的顶上,各有两个小拱。

D.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6.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学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

用简言语言归纳此级数的最大特点。

(8分)7.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5分)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

B 综合提升卷时刻(45分钟)分值(50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仿佛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②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平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癖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0《岳阳楼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0《岳阳楼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0《岳阳楼记》__________________(5)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6)然则..北通巫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7)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8)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属予作文以.记之(用)B.予观夫.巴陵胜状(那些) 属.予作文以记之(邀)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D.微.斯人(非,如果没有) 不以.物喜(因为)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阳光明媚时洞庭湖上鸟儿飞来飞去,鱼儿游来游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头山从三年前一片废墟,到三年后百.废俱兴...,依仗的是党的政策扶持和人民的辛勤劳动。

B.湖南岳阳市巧用公众号,打造政通人和....新亮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苏教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苏教版(含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2、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对句式的类型和句式的变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这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既然你知道不是他,就不该这样胡说八道。

”B、“我也正是这么想呀!”这是祈使句,改为陈述句是:“我也正是这样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参考1 沁园春雪积累与使用1.qìn fèn ráo xùn sāo hán shǔ zhāo 2.⑴娇艳美好。

⑵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

⑶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⑷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⑸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⑴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⑵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词牌填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5.⑴对偶夸张⑵拟人理解与鉴赏 1.日本帝国主义陕北 2.北国雪景英雄人物3.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⑵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望惜 5.这样写使得群山与高原充满了勃勃生机。

以银蛇飞舞比喻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比喻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

6.不能。

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是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排列的。

拓展与提升一、1.结构框架相同,字数相同,上阕13句,下阕12句。

2.寒秋。

橘子洲头。

“我”看湘江北去。

3.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图。

4.“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轻快,像在空中飞翔一样的特点。

5.上阕:设问,引出下文,自问自答。

下阕:反问,答案包含在问话中并回应前文。

二、1.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照万代。

新时代的我们会踏着先烈的脚步,不辜负如此多娇的江山。

让我们自豪地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的选择:丙理由:《沁园春雪》这阕词风格豪放,气势恢宏,甲曲的“哀伤”很显然不适合这首词。

乙方案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不是咏雪的抒情长调,而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也不适宜作这首词的背景音乐。

丁方案《红色娘子军》节奏较快,不宜选为朗诵的配乐。

只有丙方案的《安妮的仙境》节奏舒缓,柔美中隐含着刚劲,适合作为《沁园春雪》的背景音乐。

2 雨说积累与使用 1.pǔ suō dǒu lì gù zhì qiǎng bǎo yīn lǚ xuānrǎng 2.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襁褓:背婴儿用的宽带子和包婴儿用的被子;泛指背负、包裹婴儿所用的东西。

喧嚷:大声叫嚷。

探访:访求;探望。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用于悼念死者)。

3.禁锢干涸;喑哑明暗;蓑衣衰老;条缕镂空 4.⑴润物细无声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两三点雨山前⑷春潮带雨晚来急 5. 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雨果《悲惨世界》 6. 郑愁予错误理解与鉴赏 1.在这两节诗中,“雨”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

诗中洋溢着自由、快乐的情感。

所以,这两节诗,理应用喜悦、轻快的语调朗诵。

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是不会“笑”的,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作者希望孩子们勇敢、乐观地生活的愿望。

3.示例:雨下得很安静,没有一丝声响,玻璃窗上也缀满了水珠,那不是串串珍珠,而是散落的精灵。

带着泡沫一般的情怀,静静地滑落。

4. 拟人;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

5.略拓展与提升 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地承受人生的坎坷。

3.这个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即使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

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3 * 星星变奏曲积累与使用 1.颤凝慰疲覆僵朦胧 2.D 3.B(点拨:游动的准确解释为悠闲从容地到处移动。

) 4.朦胧诗舒婷顾城理解与鉴赏 1.该句使用了暗喻的手法,用星星“颤抖”形象地表现人灵魂受到禁锢时的苦痛。

生活的压抑,精神的不自由让人的心灵寒冷孤寂,因而颤抖。

2.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4.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光明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 6. 示例1:如果我是一张白纸/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示例2: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不过,人类肆意的破坏/使这个切都变成了虚幻。

7. 示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拓展与提升示例:句子: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赏析:“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

不但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黑夜之猖獗肆虐和冷漠无情。

4 * 外国诗两首积累与使用1.qī róng jìn xuān 2. 篱幽寂晕3. ⑴停留;歇息(多指鸟类)。

⑵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4.英国《诗歌》俄罗斯俄罗斯乡村 5.B理解与鉴赏一、1.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这种歌唱作者把它比作大地的诗歌,它周而复始,不会停止。

诗人借此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

2.盛夏的蝈蝈“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通过“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这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的。

3.蝈蝈和蛐蛐的歌声与沉闷的环境对比,让夏的丰盛与冬的宁静在“大地的诗歌”中相连、交替,体现出生命的温馨和谐。

二、1.恬静、欣喜。

2. 不好。

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3.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4.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拓展与提升略5 敬业与乐业积累与使用 1.lè háng mù gōu lóu pián xièdú lěi chán fó tiáo wù guō 2.⑴《老子》⑵《论语》⑶《中庸》 3.⑴但⑵所以⑶无论⑷但4.⑴引用。

⑵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⑶轻慢,不敬。

⑷一同前进。

⑸硬是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⑹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⑺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⑻佛教用语,常用来比喻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理解与鉴赏(一) 1.人必须先要有业。

2. 整天和大家在一起,说的话没有道理,好耍小聪明,这种人很难教育啊! 3.理论事实4.用百丈禅师的故事证明业是立身之本用孔子的话证明无业之人无可救药。

(二)1.做工苦 2.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示例: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

/欧立希研制抗梅毒的新药失败了605次,因为他不放弃努力,最终在606次试验中获得了成功,品尝到了成功的欢乐。

4.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5.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6.略(须抓住“乐业”实行想象)拓展与提升示例:赞同。

假期补课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逼着我们整个假期在书本中打转,不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

本来我们能够利用寒暑假做社会调查、读一些有意义的书、和朋友联络感情,因为补课,这些计划全泡汤了。

/不赞同。

补课有利于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补充平时学习的缺漏,为下学期的学习打好基础,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意义。

6 *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积累与使用 1.dàn yǔn shǔ jiù sòng suì yùn ruì kè 2. 延长诞生涎水灵柩内疚针灸凌驾菱形棱角3.⑴坠落。

⑵清早的阳光,也用来比喻美好的前程。

⑶巴结讨好上面的,欺负下面的。

⑷有智慧,看得长远。

⑸谨守自己的职务范围。

⑹形容因为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⑺狂妄放肆,气势汹汹。

4.⑴雨果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5. 恪尽职守孤军奋战弥留之际恼羞成怒媚上欺下理解与鉴赏 1.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的非凡地位(或作出的世纪性的贡献)。

2.比喻。

示例:百年、谢世。

3.“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

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4.“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拓展与提升示例:反映了伏尔泰天赋人权的思想。

或:反映了伏尔泰至死不向神权妥协的斗争精神。

7 傅雷家书两则积累与使用 1.yú xī ruì jiàn 2.庸烬竭铭 3.⑴扶持,提携。

⑵比喻两不相容。

⑶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⑷能准确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4.⑴B ⑵A ⑶C ⑷C理解与鉴赏(一)1.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2.要学会用平常心态去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保持心理平衡,不要高潮时使自己过度紧张,低潮时使自己过度颓废,这样才不至于受到伤害。

3.不好,因为按照人们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和逻辑顺序来说,在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先安慰他,再去鼓励,如果颠倒顺序就不符合人们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与逻辑顺序。

4.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用客观的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

5.敢于面对一切事实而又不大悲大喜的冷静的、理智的心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