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王洋
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净化技术研究

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净化技术研究
于海迎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天然气中CO2对天然气输送和深加工的危害及其脱除CO2的四种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大庆徐深气田采用的脱碳方法。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于海迎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16.3
【相关文献】
1.长岭气田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处理技术研究 [J],
2.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脱碳技术研究 [J], 程鸿旭
3.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脱碳技术论述 [J], 彭威; 段文华
4.复杂环境下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扩散特性研究进展 [J], 郑远攀;王宏;姚浩伟;张云翼
5.二氧化碳地质研究的意义及全球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的分布特点 [J], 朱岳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氢化物催化CO2还原

氢化物催化CO2还原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引发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低成本的CO2还原技术成为了科学家们共同的目标。
氢化物催化CO2还原作为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技术应运而生。
氢化物是指由氢原子和另一种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性能,可用于光电催化还原CO2。
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将CO2分子还原为有用的碳氢化合物,从而实现高效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并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
近年来,众多科研团队在氢化物催化CO2还原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通过实验室合成新型的氢化物催化剂,并对其在CO2还原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催化剂通常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能够有效地促进CO2分子的吸附和还原,实现高效转化。
除了实验室研究外,一些研究人员还将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中。
他们设计并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化生产装置,通过光催化或电催化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或燃料,实现了CO2的资源化利用和减排。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大气中的CO2排放,起到了双重的环保效果。
尽管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在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氢化物催化剂的合成和表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且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也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和经济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和困难,科研人员们正在不断努力。
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效的氢化物催化剂,优化CO2还原反应条件,提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促进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氢化物催化CO2还原技术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JB9186-1999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规程

下 列 标 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的可能性 。
GB /T 3 24-1988 焊缝符号表示法 GB /T 9 85-1988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 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 GB /T 2 900.22-1985 电T名词术语 电焊机 GB /T 3 375-1994 焊接术语 GB /T 5 185--1985 金属焊接及钎焊方法在图样上的表示代号
O
U/
坡 V
己均
,},
JB/T 9186一 1999
C
V/
狱
‘亡 r、
U
C二
月劝
,},
八
勺
遗_2
、艾又
瓤 鳍 9d
缺 翻
软
羹
-}U91 孤
之
}
a 令: 令 〕〕
{
叱
一
︵照
粉Y
TTtt
}
︶1 叹 N
一
粥 口飞
一
娜
鑫
{
a
1 2 t 0 0 言00 0 令0
w
C
O
‘:
C
口】
2
tC 户叫 八
JB/T 9186一 1999
势
叱已
创已
}
一
}
}
敏
权 决 理 吸
O}y w;. 昌 s
0i
t;
}
切
{ 〔 〕 : 〕 l Ot
叱
︵绷
节4
︶1 叼 闷
群 口b
哪
气体辅助蒸汽吞吐研究进展

A
细石油ຫໍສະໝຸດ 化工进展
ADVA C N ES I FI N NE ETROC EMI AL P H C S
第 1 3卷第 6期
气 体 辅助 蒸 汽 吞 吐研 究 进展
王 洋 , 蒋 平 , 张建 强 , 明光 汤
( 中国石油 大学 ( 华东 ) 石油工程学 院, 岛 2 6 8 ) 青 65 0
[ 摘
要]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中存 在的加热半径小 、 汽窜 、 底水 锥进等 问题 , 介绍 了
国内外利用气体辅助蒸汽吞吐改善开发效果 的研究 进展及 现场应 用实例 , 主要包 括 N :辅助蒸 汽 吞 吐、 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 、 泡沫辅助蒸汽吞吐等 。综述 了各 种方法 的研究 现状 、 作用机理及 现 场应用情况 , 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
N 具 有导 热 系数低 的特 点 , , 注入 蒸 汽 的同 时注 入
改善 稠油 蒸 汽 吞 吐 后 期 的 开 发 效 果 。N 辅 助 蒸 汽吞 吐 的主要 增产 机 理是 注入 N 后 可 提 高 蒸 汽 的波及体 积 , 补充 了地层 能量 , 且进一 步 降低 了 并 地层 的残余 油饱 和度 。此 外 , 们 还 认 为 除 了存 他
力进 而 降低残余 油饱 和 度 。 Sre vek等 通过 实验研 究 发 现 , 在 稠油 中 N
的溶 解 度很 小 , 3 . C, . 2MP 在 3 9 o 6 0 a条 件 下 , 仅
为 32 m / 对 稠油 几 乎 没有 降 黏 效果 , .8e m , 而温 度对 N 在 原油 中的溶 解 度 影 响很 小 。虽 然不 能 有效 地起 到 降黏作 用 , 是 由于 N 本 身 的特 点 , 但
利用空气吹脱与树脂吸附组合原位修复地下水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利用空气吹脱与树脂吸附组合原位修复地下水的装置[实用新型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6ebfe1fb6edb6f1afe001f73.png)
专利名称:利用空气吹脱与树脂吸附组合原位修复地下水的装置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谢炳坤,梅浩,汪洋
申请号:CN201420276241.4
申请日:20140527
公开号:CN203877989U
公开日:
201410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空气吹脱与树脂吸附组合原位修复地下水的装置,其是由空气吹脱装置和树脂吸附装置所组成,所述的空气吹脱装置包括曝气风机、压力调节装置、送气管路、反应井和曝气装置,曝气风机通过压力调节装置与送气管路的一端相连,送气管路的另一端伸入反应井内并与曝气装置相连,曝气装置的曝气盘面朝下,反应井的顶部还与气体回收处理装置相连;所述的树脂吸附装置包括开放井、填料柱、吸附树脂和支架,填料柱置于开放井内并与位于开放井正上方的支架相连,吸附树脂安装在填料柱内。
本实用新型先通过空气吹脱技术对地下水中具有挥发性质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去除,然后利用树脂吸附地下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申请人:江苏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地址: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高新区太湖路3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镇江京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朱坤保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二氧化碳激光治理原理

二氧化碳激光治理原理
二氧化碳激光治理原理是一种利用CO2激光器对污染物进行治理的技术。
CO2激光器通过产生高强度的CO2激光束,对污染物进行破坏、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空气、水和土壤的目的。
CO2激光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激光能,通过激光器的光束聚焦到污染源处,使污染物分子吸收光能,产生化学反应,分解为无害物质。
CO2激光器的光束能量可以被调控,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进行调整。
二氧化碳激光治理技术可以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的治理。
在空气治理中,CO2激光器可以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进行治理;在水治理中,CO2激光器可以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治理,如水中的有机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等;在土壤治理中,CO2激光器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治理,如重金属、有机物质等。
二氧化碳激光治理技术具有高效、无污染、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能量消耗高、设备成本高等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和方法,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 1 -。
课题组报道二氧化碳还原耦合 氧化

课题组报道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知识】探索未知领域——课题组报道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一、引言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高浓度导致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
寻找有效的CO2减排途径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基于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CO2还原耦合氧化的方法,旨在将CO2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以实现循环利用。
课题组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题组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的原理、方法及前景展望。
二、原理及方法根据课题组的报道,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是一种将CO2还原和氧化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可以实现CO2的高效转化。
1. CO2还原CO2还原是指将CO2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采用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反应效率,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金属催化剂和非金属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能够促使CO2中的碳原子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有机化合物。
非金属催化剂则通过电化学方法将CO2还原为有机化合物。
调节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和pH值等,也对反应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2. 氧化反应与CO2还原相对应的是氧化反应,即将有机化合物氧化为CO2。
氧化反应在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中的作用是回收过程中产生的CO2,以便再次利用。
氧化反应也可作为一种副反应,使得整个反应链条更加完整和可持续。
三、研究进展课题组在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实验,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 催化剂的优化课题组发现,以金属催化剂为基础的反应机制能够有效将CO2还原为有机化合物。
通过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成分进行调控,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课题组还研究了非金属催化剂的潜力,在电化学方法中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2. 反应条件的优化在研究中,课题组发现,温度、压力和pH值等反应条件对二氧化碳还原耦合氧化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如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和调节温度等,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排放源捕集 CO2 , 即: ( 1) 燃烧后捕集, 指利用化学吸收剂的 CO2 吸 收性 能, 在化 石 燃料 燃 烧后 的 烟气 中分 离 捕集 CO2 。 ( 2) 燃烧前捕集, 指化石燃料在燃烧前分离捕 集 CO2 , 该技术被期望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 ( IGCC) 整合以实现高效、 低碳的绿色能源转换。 ( 3) 氧燃烧, 指化石燃料在接近纯氧的环境中 燃烧, 并辅以烟气循环, 该技术得到的烟气主要成 分为 CO2 和水。 1. 1 燃烧后捕集技术 在燃烧后捕集技术中, 由于烟气中 CO2 分压 通常小于 0. 15 个大气压, 因此需要与 CO2 结合力 较强的化学吸收剂分离捕集 CO2 , 用于 CO2 捕集的 化学吸收剂主要是能与 CO2 反应生成水溶性复合 物的有机醇胺类。 目前在 CO2 捕集方面研究和采用较多是醇胺 法( MEA 法) , MEA 法 CO2 捕集技术的主要问题是 CO2 吸收量小、 腐蚀性强、 降解和吸收/ 再生能耗大 等, 且在高温再生时具有加速腐蚀的趋势
CO2 排放源为人类提供了 CO2 捕集、 利用和储存的
1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现状
CCS 是指把 CO2 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排放源 中捕集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或输送到一个封存地 点长期与大气隔绝 的过程, CO2 捕集是 CCS 的 第 一步。在整个 CCS 过程 中, CO2 捕集能 耗占 CO2 减排成 本的 70% 以上, 因 此开发低成本、 运行 可 靠、 环境友好的 CO2 捕集技术对 CCS 的大规模部 署至关重要。 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的 CO2 捕集包括捕获分 离、 净化和压缩等操作工艺。 CO2 的捕集本质上是 一种气体分离过程。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可分为 吸收法、 吸附法、 膜分离法等多种。结合化石燃料 使用的工艺过程, 目前有 3 类技术可用于 从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
王洋32420132204724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也叫做温室效应,目前,人类在能源系统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并直接排放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同其他环境问题相比,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空间大且作用时间长,因此解决起来非常困难。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10-4(体积分数,下同)上升到目前的3.56×10-4。
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预计到202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达到6.60×10-4。
一方面,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废为宝,实现其分离回收与综合利用是摆在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碳资源,可转化为巨大的可再生资源。
现阶段,二氧化碳的资源化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且其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二氧化碳的处理技术一般分可为从大气中分离固定和从燃放气中分离回收两大类。
现阶段,从大气中分离固定二氧化碳技术主要有生物法,而从燃放气中分离回收二氧化碳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
1.1从大气中分离固定二氧化碳
如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浓度,设法将其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固定,是当前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大气中游离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陆地、海洋生态环境中的植物、自养微生物等的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来实现分离和固定。
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和自养微生物。
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上。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在植物不能生长的特殊环境中,自养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优势便发挥出来了,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是一支决不能忽视的力量。
二氧化碳是不活泼分子,化学性质较为稳定,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燃烧过程的最终产物。
高效固定二氧化碳的微生物(生物催化剂),可在温和条件下实现向有机碳的转化,微生物在固定二氧化碳的同时,可获得许多高营养、高附加值的产品。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在环境、资源及能源等方面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洋对吸收二氧化碳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日本有关学者已筛选出能在很高的二氧化碳含量下繁殖的海藻,并计划在其太平洋海岸进行大面积人工繁殖试验,旨在吸收该地区工业化后排放的二氧化碳。
美国还利用盐碱地里的盐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在墨西哥进行试植。
1.2从燃放气中分离处理二氧化碳
1.2.1物理法
物理法分离处理二氧化碳技术主要有: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变压(变温)吸附法、海洋深层储存法和陆地蓄水层(或废油、气井)储存法等。
1)物理吸收法:通过交替改变二氧化碳与吸收剂(有机溶剂)之间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解析,从而达到分离处理二氧化碳的目的。
在整个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因而所需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少。
一般讲来,有机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随着压力增加和温度下降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物理吸收法其关键在于确定优良的吸收剂。
对吸收剂的要求是: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沸点高、无腐蚀、无毒性、化
学性能稳定。
常见吸收剂有丙烯酸酯、N-甲基-2-D吡咯烷酮、甲醇、乙醇、聚乙二醇及噻吩烷等高沸点有机溶剂,以减少溶液损耗和蒸气外泄。
2)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利用一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和聚酰亚胺等制成的薄膜对不同气体具有不同的渗透率这一特性来分离气体,其中包括分离膜和吸收膜两种类型。
其推动力是膜两边的压差。
工业上用于二氧化碳分离的膜材质主要有醋酸纤维、乙基纤维素、巨苯醚及聚
砜等。
近些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不少性能优异的新型膜质材料,如聚酰亚胺膜、聚苯氧改性膜、二胺基聚砜复合膜、含二胺的聚碳酸酯复合膜及含相对分子质量低的丙烯酸脂的浸膜等,它们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二氧化碳渗透性。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制膜技术的不断完善,膜分离法在从燃放气中分离二氧化碳方面一定会大有作为
3)变压(变温)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固态吸附剂(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对原料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选择性的可逆吸附作用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的技术。
吸附法主要包括变温吸附法(TSA)和变压吸附法(PSA)。
吸附剂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吸附二氧化碳,降温(或降压)后将二氧化碳解吸出来,通过周期性的温度(或压力)变化,实现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的分离。
采用吸附法时,一般需要多座吸附塔并联使用,以保证整个过程中能连续地输入原料气,连续地取出二氧化碳气及未吸附气体
现阶段,变压吸附法发展较为迅速,大型工业化吸附装置已投入使用,其二氧化碳分离效率可达99%以上。
在化肥、石化等工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
在国内,西南化工研究院技术力量雄厚,在变压吸附研究、开发、设计、安装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4)海洋处理法:基本构想是本着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最小的原则,将工业燃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液化后送到海上,在指定海域将二氧化碳送入一定深度的海洋中。
目前,可考虑的方法主要有海洋中层稀释放流法和深海储流法。
国外在这方面研究较多。
最近的一些研
究表明,可将二氧化碳以笼形包合物的形式储存在海底,这样就增加了长期储存的安全性,而不使储存于深海中的二氧化碳重返大气,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深层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0.1kg m3,而其溶解度为40kg m3。
1990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估计海洋中无机碳总量为38亿吨,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为60亿吨年。
事实上,海洋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是很大的。
计算表明,尽管地下蓄水层、废油气井对二氧化碳有很大的储存容量(分别为870亿吨、1 250亿吨)并增加回收原油40亿吨,但与海洋的20千亿吨相比是微不足道
的。
当前,上述两种二氧化碳处理法距离实际应用尚远,存在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
然而,它不失为一条21世纪解决大气“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5)地下处理法:地下处理法其基本设想是将从燃放气中分离出的二氧化碳压入枯竭的油田、天然气田或是带水层,从而达到与大气隔离的目的。
估算表明,地下蓄水层储存二氧化碳的容量为870亿吨,而废油气田的储存容量为1 250亿吨。
在荷兰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选择适宜的地下蓄水层,估算二氧化碳的储存容量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其潜在的问题包括酸化对炭石造成的侵蚀、地下水污染及对地壳造成的不稳定性。
1.2.2化学法
化学法分离处理二氧化碳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及碳氢化合物转化法等。
1)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是使原料气和化学溶剂在吸收塔内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进入溶剂形成富液,富液进入脱吸塔加热分解出二氧化碳,吸收与脱吸交替进行,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回收。
其关键是控制好吸收塔和脱吸塔的操作温度和操作压力化学吸收法所用化学溶剂一般为K2CO3水溶液或乙醇胺类的水溶液。
热K2CO3法包括苯非尔德法(吸收溶剂中K2CO3质量分数为25%~30%,二乙醇胺1%~6%,加适量V2O5作催化剂和防腐剂)、砷减法(VetroCokes法,K2CO3质量分数23%,As2O312%,或用氨基乙酸和V2O5代替As2O3)、卡苏尔法(Carsol法,K2CO3、胺、V2O5)和改良热碳酸钾法(Cata Carb法,K2CO3、乙醇胺盐、V2O5)。
以乙醇胺类作吸收剂的方法有MEA法(一乙醇胺)、DEA法(二乙醇胺)及MDEA法(甲基二乙醇胺)等[16]。
2)碳氢化合物转化法:碳氢化合物转化法是在催化剂作用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丙烷、一氧化碳、甲醇及乙醇等基本化工原料的方法。
日本东北电力公司以铑-镁为催化剂,可使二
氧化碳与氢按1∶4(体积比)的比例,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混合,生成甲烷。
日本东芝公司采用一种工程上更为可行的原料配合,直接用燃放气与以氢为基底的乙炔混合,利用电子束或激光束激励,生产甲醇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作为原料,可进一步合成甲醇。
碳氢化合物转化法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工业大规模实用阶段尚远。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潜在的巨大的资源,已引起世界众多国家有关科技人员的关注。
1.2.3物理-化学法
目前,物理-化学法主要有二氧化碳分解法。
该法是借助高能射线或电子射线等放射线,对排出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燃放气进行辐射,使其中的二氧化碳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氧气,一氧化碳在经过高能辐射,转而生成C3O2和O2,其反应方程式为:一次辐射:CO2※CO+1 2O2;二次辐射:3CO※C3O2+1 2O2和3CO2※C3O2+2O2。
这种方法,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要实现工业化,还有大量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结束语
当前,各国的科技工作者在防止大气“温室效应”、综合利用二氧化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尚需在下述几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利用微生物技术分离固定二氧化碳;积极探索海洋、地下深层大量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可行性;深入研究、开发二氧化碳作为潜在资源转化为甲烷、丙烷、甲醇、乙醇等的技术手段。
综上所说,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以及新兴学科的兴起,人类解决大气“温室效应”的手段必定会愈来愈丰富,同时有关二氧化碳方面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