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合集下载

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的安全性

中药的安全性两种误解正确理解中药安全无毒,无不良反应中药有毒,全面禁用中药西药都有不良反应利大于弊者,应用弊大于利者,禁用中药安全性的观点中药-无毒?•中药属于天然药物的范畴。

•人类以动植物为食,对中药产生了适应性;•中药中含有糖类和维生素,进入人体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

•有的含有蛋白质、胶质,能保护胃粘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

其毒副作用与西药相比较轻。

中药-有毒?•不断发生中药药害事件:龙胆泻肝丸致肾毒性鱼腥草注射剂被停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09年全国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38996例。

1、不良反应病例中:化学药占86.7%,涉及3100多个品种。

中药占13.3%,涉及2600多个品种化学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61%。

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52%。

2、说明:化学药(西药)的不良反应超过中药。

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超过口服药西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超过中药注射剂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新版药典共收载了2136个中药品种,其中共收载有毒中药72种。

大毒中药10种,有毒中药38种,小毒中药24种。

大多数安全(常用量)•没有绝对的无毒•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不良反应。

成分、剂量、药物的偏性有毒中药•斑蝥:斑蝥素,毒性成分,抗肿瘤。

•马钱子:士的宁,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外敷治面瘫;抗肿瘤(抑制血管新生)。

•雷公藤:甲素、乙素,总皂苷,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抗肿瘤(内酯醇);免疫性疾病•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亚砷酸注射液,完全缓解率91%,诱导凋亡);肺癌•附子:回阳救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自保增值,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斑蝥酸钠vitB6注射液是抗癌中药的精品,其抗癌野生灵芝的数十倍。

但是斑视为毒性中药的禁品,非”,“医圣”都避而远之。

中药毒性的辨识与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分不开•帝上世纪: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神农氏以赫鞭鞭草木,尽知其毒及寒温气味所主我国古代中药“毒性”概念•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偏性)治病。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

“无毒不丈夫”—论“是药三分毒”和中药的“毒性”妙和常听人说什么某某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另一些人会反驳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毒副作用”等等。

在俺看来,对中药的这些认识都是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西医用他们的理论为中药立下愚蠢的规矩,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教材、中药房又把这些愚蠢的规矩视为法典。

兹整理旧报纸,拜读了几篇刊登在《北京青年报-每日健康》版上的相关文章,虽说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早了点儿,观点不新,陈年老康,且和当下的“主旋律”大同小异,但俺还是忍不住借题发挥一下,也算抛砖引玉吧。

“毒”有两解,误判千年。

2004年11月2日题为《中药也不要随意服用》(作者李芹)的文章,文章标题的立意没有错,即中药也不可以随意服用,但内容上的硬伤颇多。

文章开篇说:“一般情况下,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中药的毒副作用反应相对比西药要小些。

”这是对中药的错误认识。

中药的使用关键在于方剂的运用是否正确以及服用剂量的拿捏是否准确,如果这两者都被运用得当的话,就是高明的医生(上工),如扁鹊、张仲景,哪里有什么“毒副作用”?反之,就不是什么“毒副作用”的问题,而是无效或加重病情甚至是置人于死地的问题。

所谓“副”的作用是在有正作用、有可取之处的同时所产生的不良作用。

西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没辙;而中药在“吃错药”的情况下,没有正作用,所以谈不上副作用,只能自认倒霉。

可对于中医来说,被你诊治的患者如果表现出了“毒副作用”,那一定是不高明的医生(下工,庸医)所为,是医术不精到,或辨证错误,或用方错误,或用药剂量错误的问题,但错不在药!文章接着说:“中药也有毒性,如服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并列举了川乌、附子等几味中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章作者对中药的“毒性”认识是有误区的。

中药在古代本来就叫“毒药”,但这个概念与今天对毒(如敌敌畏、耗子药、氰化物、沙林毒气)的理解是两码事。

中国古代谈中药的“毒”字就是该味药的偏性,即偏于温凉寒热的药性。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中。

然而,中药中也存在一些具有潜在有毒风险的成分。

本文将就中药的有毒与无毒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有毒成分1. 毒性植物:部分中草药本身带有毒性成分,如罂粟壳、薏苡仁等。

这些植物中的毒性成分在一定剂量下可用于治疗疾病,但过量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性反应。

2. 动物性药材:一些中药还包含动物性药材,如蜂胶、蝎子等。

这些动物性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在合适的剂量和方式下使用。

3. 重金属:中药草药中有时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

长期过量摄入重金属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中药的无毒成分1. 植物性药材:大部分中草药属于植物性药材,其成分多为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对人体相对安全。

例如,黄芩、连翘等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

2. 矿物质类药材:中药中还有一些矿物质类的药材,如石膏、朱砂等。

这些药材往往用于清热解毒或缓解疼痛,中毒的风险较低。

三、中药的安全使用原则1. 临床应用: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临床应用的原则,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调配和用药,以减少有毒反应的发生。

2. 合理剂量:中药使用需掌握合理剂量,并遵循药方的配伍原则,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质量标准:选用优质中药材,遵循药材质量标准,减少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4.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可能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发生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药的科学研究与监管1. 中药的研究:科学研究有助于对中药的毒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有毒风险和解毒机制,并寻找替代品或合理使用方式。

2. 中药的监管:加强中药的监管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包括对中药生产企业的注册和管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监测等。

综上所述,中药既含有一些有毒成分,也包含许多无毒成分。

要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需要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临床应用,掌握合理剂量,选择优质中药材,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医疗卫生考试网整理执业药师中药考试中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毒性是什么样的性能?它是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

临床用药不但要有效,而且要安全,如果不安全,那就失掉了治疗的意义。

药物的毒性,也是认识很早的。

因为古人对毒性不了解,完全靠口尝身受,肯定发生了很多中毒遭遇,付出了惨痛代价。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实践过程中发生中毒的真实写照。

毒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毒药,泛指一切药物,就是药物的代称。

古人常将毒性与偏性联系在一起,凡是药物都有偏性,所以都有毒性。

《周礼·医师章》中说,“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

是说当时医生还有收集或储藏药物的职责。

在古代很多文献当中,就把中药叫做毒药,所以《药治通义》说“毒药是概括药饵之词”,意思就是药都可以叫做毒药,这就是广义的毒药。

这个观点有它的合理性。

因为毒性作为中药的一种性能,本身就具有普遍性。

民间说“凡药三分毒”,这是从长期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之谈,这是符合实际的。

现代的《普通毒理学导论》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一般的药物,对于健康的人体,或者非适应的人体,都具有毒性,从这一点来说,药物都具有毒物的特征。

”狭义的毒药,就是安全性不高,容易对人体脏腑器官或功能造成伤害的药物。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无毒的,中品可能有毒可能无毒,下品一般是有毒的,这是狭义的毒药。

今后我们要学三百来味药,其中有几十味药,明确写了有毒、有大毒、有小毒,这也是狭义的毒。

这两种观点,互有利弊。

如果强调广义的毒药或者毒性,对于使用药物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避免盲目地用药、过多地用药.有一种警示的作用;但是它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呢?药物之间的安全性差异是不一样的,对于狭义的毒性药和其他药都一样看待,那就容易导致使用狭义的毒药出安全问题。

如果过分强调狭义的毒药,对狭义的毒药应用非常小心谨慎。

就避免了这些药物的不安全性;但是对于没有标明毒性的药物,很多人就会盲目地认为是没有毒性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中药是没有毒性的,那是欺人之谈,没有毒性的药是不存在的。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中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

对中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

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

一、含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一般说,凡有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即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微超过常用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毙命。

砒霜、千金子、巴豆、生乌头、马钱子等。

一般说,凡无毒的药物,性质均比较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大,安全系数较高,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证,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

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等药食两用之品。

二、“毒”的特性(有毒与无毒相互转化)有些无毒的药物,因过量或不合理应用,即可毒害人体,转化为“有毒”之物。

如:甘草无毒,若蜜炙后常量服用,可收补中益气之功;若恃其无毒而大量久服,即可出现毒副反应,使服用者脘腹痞满或水肿。

人参无毒,若常量合理服用,可收补气强壮之效;若恃其大补而滥用久服,亦可毒害人体,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重则导致死亡。

有些有毒或大毒的药物,只要适量合理应用,则能化毒为利,去疾病而不毒害人体,转化为“无毒”之药。

如:乌头有大毒,在使用常量与先下久煎等合理应用条件下,不但不能毒害人体,反而可收散寒、逐湿、止痛之功。

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为什么中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毒的本质是什么?近代,医药学家运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偏性非常突出的有毒成分,从而初步科学地揭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依据。

即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由其所含物质成分对人体作用的强弱、能否造成伤害而决定的。

一般说,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即为无毒之物,如芦根、蜂蜜、山药、薏苡仁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即为有毒之品,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毒素;砒霜有剧毒,是因其含有砷元素;斑蝥有大毒,是因其含有斑蝥素,等等。

中药有毒与无毒

中药有毒与无毒

二、“毒”的特性“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别。

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

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

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

故也有人据此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

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现代药理学中所说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是指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久用而致。

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

此种说法有时也被中药学所采用。

三、确定依据如何确定药物的有毒无毒,一直是中医药学家探讨的问题。

总括各家论述主要有三点:1、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一般说凡有毒中药,特别是有大毒者,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安全度小,易对人体造成危害。

无毒中药虽治疗剂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绝对不会伤害人体。

其中一部分药如人参、大黄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应用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若大量应用,即有毒害人体的可能;而一部分药如山药、浮小麦等,超大剂量应用或食用,也不会毒害人体,此即实际上的无毒药。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中药“有毒”未必有害

中药“有毒”未必有害

治 疗 白血 病 就 有 特 效 ,这 在 国 际 上
已得 到 公 认 。 “ 药 含 有毒 性 成 分 ,并 不意 中
的。 当然 ,它在 中药配 方 内 的量是
有 限定 的 , 而 且 不 能 长 期 服 用 ,有
阳 、 表 里 、 寒 热 、 虚 实 ” 等 不 平 衡 所 致 ,治 疗 就 是 校 正 身 体 的 “ 偏 性 ” 所 谓 寒 则 热 之 、 热 则 寒 之 , 等 , 以 恢 复 原 有 的 平 衡 , 强 调 整 体 观 照 、 辨 证 施 治 , 强 调 健 康 而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 。 但 如 果 以 西 药
毒 抗 病 毒 ,长 了肿 瘤 切 掉 等 等 , 强 调 其 科 学 性 和 纯 客 观 性 。而 中 医 药
的思维 方式是 病 是 因为人体 “ 衡 ” 认 为 生 平 , “ 性 ” 即 偏 , “ 阴
的 标 准 静 止 地 做 检 测 , 毒 性 必 定 超 标 , 而 事 实 上 这 样 的 中 药 是 安 全
映 出 分 属 不 同 医 学 体 系 的 传 统 中 医
药 与现 代 医学 的矛 盾和 冲 突 。
李 振 吉 曾 任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副 局 长 ,长 期 分 管 中 医 药 科 研 和 国 际 交 流 合 作 工 作 。 他 说 , 尽 管 中 医 药 凭 借 突 出 的 疗 效 , 国 际 影 响 越 来 越 大 , 但 在 现 代 医 学 一 统 天 下 的 情 况 下 , 中 医 药 的 科 学 内 涵 、 独 有 的
中药的 复 方配伍 可有 效抵 消其 毒性
反应 。
汞 成 分 ,尽 管 研 究 显 示 不 会 被 人 体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关键词】有毒;无毒;现代认识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论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所记载的365种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说明先祖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药品种的扩大和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归经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现将全面认识有毒无毒以及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1 有毒无毒的概论在中药中,所谓有毒无毒是指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

凡是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人体,安全性低,用之不当药量稍大,即可对人体产生毒害,轻者损伤人体,重者使人毙命。

如《诸病源候论》云:“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変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如砒石、乌头等”。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来说,几乎无毒的药物,性质比较平和,安全性高。

临床应用时,只要合理对症,就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如车前子、麦芽、山药、元曲等。

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并不一定显示有毒。

故在有的时候,药物或者药物的偏性对人体有双重作用,即可能祛邪疗疾,又可能造成伤害[1],如黄连苦寒泄火,治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津液内伤等。

许多中药,无论有毒、无毒,它的治疗、效能与毒副作用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如关木通,《本草纲目》对其并无有毒记载,成人常用量3~10 g,但临床上有报道,若一次用到60 g,即可引起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2]。

在现代,中药的总体成分与总体毒性,除受到药材品种、产地、炮制、配伍、煎服以及患者的体质影响外,还受到农药或者工业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有毒无毒时,均应加以重视。

2 毒副作用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大部分毒性变小,但有时因炮制不当,或者品种混淆等原因,少部分仍有毒性,特别是单味药提取后更应注意,中药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而对于 后者人们却较难理解。
为说明这个问题,段玉裁又在上文 之后举例云:“《易》曰圣人‘以此毒 天下而民从之’,《列子》书曰‘亭之 毒之’,皆谓厚民也。”也就是说,段 氏认为这两句话中的“毒”字,均为 “善而厚”之意。注:亭,引申为养育之义
“毒”字的本意,在中医文献中经常出 现。如:《注解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 有“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 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之论。金代名医 成无己注云:“此前热未尽,又感温热者 也。阳主表,阴主里,洪数、实大皆热也。 两热相合,变为温毒。以其表里俱热,故 为病最重。”成氏对温毒的解释,正是许 慎所谓“毒,厚也”的确切例说。本草文 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论述中药有毒无毒 时,“毒”字的本意也每有出现。
金代的张子和、明代的张景 岳、清代名医徐大椿、吴瑭 等对有毒无毒的理论与内容 不断补充修正,使其日臻完 善。
二、 有毒与无毒的含义
(一)“毒”字的本意
各国的传统医药学,都与本国的传统 文化紧密相连。我国的中医药学,本 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弄清 中药学中的有毒与无毒的内涵,就必 须从文字学入手,首先弄清“毒”字 的本意。
汉代,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
五味一样,已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 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论述了毒药
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在正文中又将 所载365种药物,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
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
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弱或祛 邪抗病之品;
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
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毒性药物的 认识逐步加深,分类也由两级升至 三级。如:
魏人吴普在《吴氏本草》中曾承 袭前人经验,也将“有毒”药物分 为毒与大毒两级;
梁人陶弘景在撰写《名医别录》 时,将所载有毒药物的级别分为大 毒、有毒、小毒三级,并逐一标明 大毒、有毒、小毒、无毒”。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卷二十六·解诸药毒候》 明确指出“毒有大小”。
宋代,掌禹锡等在编著综合性本草 著作《嘉祐本草》时,接受了《日华 子本草》的四级分法,也将有毒中药 的分为大毒、毒、小毒、微毒四个等 级。之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等综合性本草,均采用了四级分 级法,如云:生金、独自草、青腰虫 等有大毒;石胆、白头翁、龟甲等有 毒;铜矿石、千里及、蛤蚧等有小毒; 罗勒、莴苣、佛甲草等有微毒。
“字义训厚,字形何以从艸?盖制 字之本意。因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往往 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 字从艸,引申为凡厚之义。”
也就是说,所谓“毒,厚也”的厚, 其本意应该是一个中性形容词,表示 “多也”、“重也”、“剧也”、“峻 烈也”等。
据此推之,“恶而厚”可谓之为 “毒”,“善而厚”也可谓之为“毒”。
今考,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下》 云:“‘毒’,厚也。害人之屮,往 往而生。从‘艸’,毐声。”
屮:即古草字,同艸。又读澈,意指 初生的小草或草芽,长旺盛了就要用 “艸”字表示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第一 篇下》注云:“‘毒’兼善恶之辞, 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 也。”
注:祥:福,善,吉凶之征兆。引 申为顺。从示,羊声。古作羊,吉 凶之先见。 臭:兼香臭,此作香气,即另一种 香气。香臭是很难区别的。
周代,医药学家已学会了
用药物的“毒性”(即药物的 偏性)治病。故《周礼·天 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 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战国秦汉之间,《黄帝 内经》关于药物“有毒 无毒”的论述,说明医 药学家进一步认识到药 物可分为有毒与无毒两 类。
同时,医药学家不但认识到药物可分为有毒与
无毒两类,而且也初步认识到“有毒”药物对人 体的毒害程度不同,并将毒害程度分为“毒”与 “大毒”两级如:
唐代,在甄权的《药性论》与
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中, 均仿效陶弘景,亦将有毒中药分 为大毒、毒、小毒三级,如: 《药性论》云:“水银:有大 毒”;“飞廉:有毒”;“云母: 有小毒”等。
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五常政大论》中 提出在使用药物时要做到:“能毒者以厚 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
据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七引《吴氏本草经》 云:“阳起石:扁鹊:酸,无毒”; 卷九百八十九引 《吴氏本草经》云:“茯苓:扁鹊:甘,无毒”;
卷九百九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人参:扁鹊:有 毒”;卷九百九十引《吴氏本草经》云:“藜芦:扁鹊: 苦,有毒”;
卷九百九十三引《吴氏本草经》云:“马刀:扁鹊:小 寒,有大毒”;卷九百五十一引《吴氏本草经》云:“斑 猫:扁鹊:甘,有大毒”;等等。
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 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
这些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
要原则。Βιβλιοθήκη 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将有 毒中药的分级增加了“微毒”一级, 由三级分法上升为四级分法。
据宋人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记载,《日华子本草》曾云丹 砂、雄黄、生银、铁、伏龙肝、赤 铜屑、锡铜镜鼻等均为有“微毒” 之品。
然而,在研究讨论中药的有毒无 毒理论时则不能忘记此点。
论中药的 有毒与无毒
一、有毒无毒的源流
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 药有毒与无毒的认识,可以 上溯到远古时代。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 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 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 毒”。
说明在原始社会,先祖通
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对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已经有了初 步了解。
注: 阴脉与阳脉的含义有三: 一为三阴、三阳之说; 二为尺、寸之脉,尺脉为阴,寸脉为阳; 三为阳脉指浮、数、滑、缓等脉;阴脉指沉、 迟、细、紧等脉。 据文义可知,此处所说是指第二种含义。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时至今日毒 字的含义已转化为:多指“恶而厚” (害),极少指“善而厚”(好)。
故尔,大多数人只知道“毒”字 有“恶”的含义,却不知道其为中性 形容词,表示“多也”、“厚也”等, 还有“善”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