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斗争

合集下载

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故事

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故事

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故事三元里抗英事件你们知道吗?广州三元里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那时候广州有很多民团的人都站出来一起抗战了,你知道有哪些英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和5068小编来看一下吧。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汉奸”们50多年前,在广州城北三元里爆发了一场民众抗英事件。

这一事件当时多有流传,后来被载入历史教科书。

在历史上,当地有人“抗英”,也有人“援英”。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袭广州时,曾将一些广东人组织成苦力运输队,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汉奸”们1841年5月底,广州城北的三元里爆发了民众抗英事件,后来这个事件因被写入历史教材而广为人知。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三元里民众抗英的同时,也有不少民众成为英国军队的后援。

据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1200名援英者被搜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这个数字要远远超过丧生三元里的英军数量——《南海县志》称毙敌十人,英军司令卧乌古的报告是5人。

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这些援英者被斥之为“汉奸”。

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清廷官员慨叹,“汉奸”是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1841年2月,琦善在连吃败仗的窘境中,上书道光皇帝,指出广东已不堪作战,原因就在于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奏报中说:“论者本谓该逆(清廷对英军的称呼)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

”这些写给皇帝的奏折难免有推卸战败责任,夸大事实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英”现象的确普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

因此,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贸易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广州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它们见证了那段农民愤然反击英军的侵犯的英勇与爱国情怀,唤起了各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

只有反击才能捍卫保护自己的家园,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不受他国奴役。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转折点。

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近100年的屈辱史,当中不乏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而这里展现的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壮举。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我们小组一行人先来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1/6页被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

1841年,英军先是在城北双山寺开棺暴尸,然后劫掠财物,到三元里一带抢劫,5月29日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原因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原因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原因
回顾与思考: 19世纪中期至
20世纪初,西方列 强发动了哪几次大 规模的侵华战争, 有何影响?
面对列强侵华之 时,中国军民用自己 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 民族的尊严,维护国 家的主权。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 族,举例说明。
1842—1901 列强侵略我国的主要战争
• 鸦片战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其他……
查尔英 思考 夷素习,豺狼成性,抢夺为强……尔前日所 占炮台,所用火箭等物,全不中用,……其时我乡义民, 约齐数百乡村,同时奋勇,灭尽尔等畜类,尔若果有能, 就不该转求广州府(指知府余保纯)苦劝我们义民,使 之罢兵。……况且于今……即用我等义民,便足以灭尽 尔等畜生……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 等猪狗,方报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甲午一战, 唤醒中国四 千年之大梦”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1895年5月—10月 ①义军:丘逢甲、徐骧 ②黑旗军:刘永福 (3)意义:
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 的篇章,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 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致远”舰管 带
率舰奋力撞击日舰“吉野”
林永升
“经远”舰管 带
船体下沉仍坚持作战到最后
叶祖珪
“靖远”舰管 带
代替旗舰集队,继续战斗
(3)结果: 主力尚存

中日丰损岛失之相当战

府 全军 覆灭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之战 威海卫战役




4、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

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其中有两名校官),英军逃回四方炮台。

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武装反侵略斗争。

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

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建立"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

?。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即奋起抵抗。

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1862年5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6月,在青浦(今属上海市)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9月,又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不久因伤重死去)。

1863年1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峤(今恒春)登陆,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击毙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

1874年,日本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日军侵犯台湾琅峤地区,遭到高山族人民的迎头痛击。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香港中国造船工人举行罢工,拒绝修理受伤的法舰,爱国商人也举行罢市,码头工人则不运送法货。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北人民闻讯鸣锣罢市,反对割台。

台湾绅民还发布檄文,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

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吴汤兴、徐骧等指挥的台湾义军和吴彭年、杨泗洪指挥的黑旗军在新竹、彰化、嘉义、台南等地与日军激战,许多人英勇牺牲。

从1895年6月至10月,台湾军民浴血奋战,抗击了日本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日军死伤32000多人。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殊死战斗。

三元里

三元里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观后感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

原是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

建筑面积446平方米,3间砖木结构建筑。

纪念馆内陈列着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包括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的情景复原图,其间的书信,以及史料书籍记载等,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

此外馆内还陈列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和反映当年战况的大型沙盘。

它重现了当年乡民大败英军的场面与杀声震天的情景,使我们仿佛置身其境,感同身受。

今天,我们虽然处于和平的年代,硝烟渐渐远去,和平成为当代主题。

但是并未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当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自然而然地划分出强国与弱国,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时刻有一颗居安思危的心。

孟子曾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也写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因此,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要培养忧患意识,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战斗力”,为祖国的明天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加油!。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贸易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广州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它们见证了那段农民愤然反击英军的侵犯的英勇与爱国情怀,唤起了各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

只有反击才能捍卫保护自己的家园,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不受他国奴役。

1840-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转折点。

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近100 年的屈辱史,当中不乏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而这里展现的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壮举。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我们小组一行人先来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 年10 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 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1 /6页被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 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

1841 年,英军先是在城北双山寺开棺暴尸,然后劫掠财物,到三元里一带抢劫,5 月29 日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

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 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 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

三元里抗争解释

三元里抗争解释

三元里抗争解释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市北郊的白云山下三元里,广大群众自发武装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

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

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

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

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韦绍光,又名进可,广东南海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

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

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

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

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

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同时,爱国士绅何玉成等出面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

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

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

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

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

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

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

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按国内通行说法,此战共毙伤英军少校军需毕霞(Beecher 一译比彻)以下近50人,生俘10余人(一说歼敌二百余人)。

而据卧乌古报告,为战死5人,受伤23人,毕霞系“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人)。

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

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

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

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

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

人民群众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