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地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爬山虎的脚》教案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观察特别细致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叶圣陶。

叶爷爷为我们小学生带来一篇特别精美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仔细看课题,你发现了什么(提醒虎字的笔顺)?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请五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听。

同时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山虎的脚,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叶子的。

2.点评学生的朗读,请同学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答案,明确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讨1.重点学习3-5自然段,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脚的哪几个方面。

明确(形状、颜色、位置)。

2.合作朗读第三段,老师画一画爬山虎的样子,学生指挥。

引导学生注意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方法。

3.学习课文第四段,请学生圈出第四段中的动词,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送动词回家。

教师板书动词(触、变、巴、拉、贴、爬)4.思考:将动词“触”和动词“巴”换位置是否可行。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5.指导学生朗读,观看《爬山虎生长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6.过渡:叶爷爷不仅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他还发现了爬山虎的一个小秘密,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看秘密是什么?明确:长期观察,采用多种方式去观察。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总结:叶爷爷通过长期细致地观察,发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往上爬的。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中从不缺少美!2.出示含羞草等有意思的植物图片,请同学们仿照叶爷爷的方法,观察写一写。

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上册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小练笔)

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上册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小练笔)

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小练笔1、朗读课文。

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

A、观察爬山虎叶子: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B、观察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根据课文填一填,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3、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如: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

示例:观察豆子我一直想看看豆子是怎么发芽的。

星期一,我就开始泡豆子了。

找了一个杯子,加上水,我拿起一颗黑豆,小心翼翼地放进杯子。

“扑通!”拿起一粒花生,“扑通!”又是一颗黑豆和一粒花生,都接二连三地被我放进杯子。

虽然这四个生命还没苏醒,但已经在我心中萌芽了。

星期二,我一起床就跑到杯子前,迫不及待地去看,唉!我有些失望,那些豆子没有发芽,我真恨不得大声对那些豆子喊:“喂!你快醒醒!”但忍住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爬山虎的脚》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爬山虎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由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上册第六课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这篇精读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说课稿3篇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七单元是第七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除了要从读到学写,训练围绕一个意思写片断之外,还要复习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读和写的基本功,使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得到提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担负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的任务,所以在本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水平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理解水平和言语表达的水平。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3.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说教法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

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个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本教材采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言语表达水平。

教具准备:(1)填空练习用的小黑板。

(2)教学挂图、幻灯片、爬山虎的实物。

三、说学法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

培养自学水平。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___本文叶圣陶。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嫩”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练习题【导语】《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___________本文作者叶圣陶。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同步练习题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ochǎnɡzhànyǒu nènhónɡɡēnjīnɡkūwěi láoɡùyèbǐnɡqiáojiàn chónɡdiéshūxīn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使学生也产生探究的愿望,激起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愿意学,喜欢学也想要学,但对课文中关键句和关键词的还不能完全理解。

同时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的句子上会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一画,演一演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它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爬山虎的脚》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2张PPT)

(二)、细致视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画的鲜明形象
,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 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视察了解,再让 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视察的?视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 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视察的。 一是细心视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间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等等。二是连续视察,所以才会发现“本来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奇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 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 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 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 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 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 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 。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愿 望。
《爬山虎的脚》说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 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 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 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 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 住墙的不同结果。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 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 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视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 生的视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 的不同意思。
“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 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 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 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 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 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 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是怎样往上 爬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巴 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 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 上爬。
比较句子
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爬山虎的脚贴着墙的 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 就成小圆片触住墙。细丝 原先是直的,把爬山虎的 嫩茎拉一把,使它紧巴在 墙上。
又多

又密
* 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 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近义词辨析
均匀
分布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匀称 比例和谐
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叶子多而密
爬山虎的脚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观 察爬山虎的脚?
位置、样子、颜色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 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 也是嫩红的。
颜色
位置
样子
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爬山虎的叶子
爬山虎的脚
比喻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读一读,写一写。 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
小练笔
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 来。
*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 龙的爪子。
处处留心皆有趣
——四上《爬山虎的脚意思。 2.通过词语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变化。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 事物的习惯。
你可以说 出图中植物的 名字吗?
作者介绍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生
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 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 家”之称。代表作品《隔膜》《线下》 《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
生长的位置
作者为什么要先提到学校操场北边的爬山虎,而不直接 从自己家的爬山虎写起?
*说明作者已经观察爬山虎很长时间了,对爬山虎 很感兴趣。
爬山虎的叶子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读第二自然段。 (1)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词语,读一读。 (2)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 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河面上立刻漾 起波纹,阳光洒在河面上,河面亮闪 闪的犹如长长的锦缎。
你从课题“爬山虎的脚”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细丝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 样的?它是怎么爬的?
整体感知
想一想,课文围绕 爬山虎的脚,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 么?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 位置,再写了爬山虎的叶 子,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 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 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 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 墙上。
说一说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 而不用“一步一步”?换 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 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 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 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认
jūn
均匀
bǐng
叶柄

蜗牛
wěi
枯萎
多音字

弯 曲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歌 曲 爷爷喜欢京剧,爸爸喜欢流行歌曲。
词语解释
痕迹:残存的迹象。本课指 爬山虎的脚因为没有触着墙 枯萎了。
*这个山村,旧日的痕迹几乎 完全消失了。
漾起波纹:荡漾起微小的波浪。漾, 水面微微动荡。课文是指爬满墙壁 的爬山虎的叶子被风吹动,好似波 浪一样在荡漾。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第3、4、5 自然段。
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叶子
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给全文 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部分(第3、4、5 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学完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要像叶圣陶爷爷那样留心并细致入 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回顾课文
1.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 方2.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 内容?
3.作者对爬山虎有怎样的感 情?
1.在墙上。
2.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 虎的叶子、脚;爬山虎是如 何用脚爬行的。 3.表达作者对爬山虎喜爱 之情。
cāo chǎng
不能换成 “一步一步”
从叶圣陶爷爷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你能体 会到什么?
体会到叶圣陶爷 爷连续观察
细致观察
用词恰当
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 还往左爬,右爬,爬 满整个墙。
叶圣陶爷爷在第二 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 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 起波纹”,好看的很。
讨论
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 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 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课堂演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g
chóng dié
kòng xì
kū wěi yún
yè bǐnɡ
jūn
课堂演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对比
爬山虎的脚对 墙有依赖关系
课文哪个自然 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 呢?
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照应
作者运用了首尾 照应的方法,使文章 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 的叶子?
*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 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 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 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