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5章(Helen)

国际经济学第5章(Helen)


悲惨增长发生的条件:
(1)生产要素的增长偏向出口;
(2)该国是一个“大国”,出口 数量影响国际市场价格;
咖啡
(3)出口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即
价格下降,需求不会大幅上涨)。
5、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增长和积累可能会改变一国比较优势的形 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要素增长可能变成比较劣 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
2、示范效应与国际贸易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绝对收入水平的限制,也会受周围 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或相同的人群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影响,因 而其消费模式中有受别人影响的现象。同样,收入水平较高国 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升级也 具有示范作用。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这种消费模式的传播,对发达国 家或收入水平较高国家产品的出口十分有利。消费模式传递 对发达国家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 家生产的耐用消费品等产品在满足了国内需要以后,一部分 产品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或收入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的国家所吸 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国内已经饱和,甚至 处在衰落期的产品形成源源不断的需求。 因此,发达国家的厂商既可以从本国逐步变化的消费模式 中获利,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消费模式中获利。 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业却难以发展。因为一方面发展中 国家在消费模式上追随或模仿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对高层 次消费品的需求不是建立在本国相应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另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在追随本国代表性需求变化时,一开 始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一般而言,这些产品 多是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果的产品。当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开始 发展本身的产品生产时,他们所面临的是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规 模经济程度的同类企业的竞争。因此,示范效应适合发达国家 经济的需要。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

国际经济学带图重点国际经济学复习提纲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产均衡点:⽣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章古典贸易理论第⼆节劳动⽣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绝对(⽐较)优势产品,进⼝绝对(⽐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种互利⾏为。

绝对优势和⽐较优势的⽐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较优势由⼤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较:绝对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产成本更低或劳动⽣产率更⾼。

⽐较优势指⼀国在某产品的⽣产上⽐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产率更⾼。

判断标准:1)⽣产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2)相对劳动⽣产率法:若有错误!未找到引⽤源。

则:A国在X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产上具有⽐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产要素在⼀国内可⾃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5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

该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2)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①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个人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篇)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1.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⑴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在李嘉图的两国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两国的规模大小相似。

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两国各自放弃不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但在现实世界中,贸易中两国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中国与斯里兰卡相比,无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面积,前者都是后者的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

即使中国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斯里兰卡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两国进行自由贸易,中国也不可能只生产小麦而不生产大米,因为即使把斯里兰卡全部生产的大米都出口到中国来也满足不了中国的最低消费。

因此,如果大国与小国发生贸易,小国可以只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实行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

大国仍然需要两种产品都生产。

⑵ 小国(Small nation)与大国(Large nation)进行贸易,谁从自由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会更大呢?一般来说,贸易所得与贸易前后相对价格的变化幅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如果产品出口价格越高,或是进口产品的价格越低,一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那么,小国与大国贸易,谁的价格变化会更大一些呢?假设:贸易前中国的大米市场的交易量为 1 亿吨,价格为每吨 1000 元。

斯里兰卡大米市场交易量为 100 万吨,价格为每吨 500 元。

发生贸易后中国从斯里兰卡进口了 50 万吨大米。

这 50 万吨大米对于 1亿吨的中国市场来说,只占 0.5%份额,影响甚微,对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会很大。

但是,对于斯里兰卡来说,50 万吨意味着相当于原有市场的 50%现在出口到了国外,大米价格会大幅上升。

虽然自由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大米价格都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封闭时两国的市场价格来说,中国只降了一点点以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斯里兰卡的大米价格则可以涨到非常接近于中国市场价格(将近每吨 1000 元)。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5.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共同决定,是一国过剩供 给曲线与另一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 对价格水平,并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水平之间。 6.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1)贸易利益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 效用水平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 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位置就越偏上,贸易利益也就越大。注意:贸易 虽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国内每个 国民都能从中受益。 (2)交换(消费)利益、专业化(生产)利益 7.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两国相对价格 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八章 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
1.进口关税:小国、大国 (1)局部均衡分析(重点):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含义 (2)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理解关税负担、有效保护与关税结构 2 2.进口配额:小国局部均衡分析 许可证分配方式的不同对进口配额实施国的福利影响 3.出口补贴:小国、大国局部均衡分析 大国福利损失要大于小国 4.商品倾销 (1)倾销及其判断依据 (2)长期性倾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定优势、交易 内部化、区位优势(重点)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重点) 2.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出口、直接投资、 对外发放许可证 企业海外扩张过程(同技术国际转移的周 期理论) 3.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了解)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整
理解四种国际收支调整方法的含义 1.弹性论(重点) (1)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B= PX·X — e ·PM*·M 不确定,由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决定。 (2)马歇尔—勒纳条件 (3)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J曲线的含义及原因 2.吸收论 (1)基本原理:B=Y-A 充分就业与非充分就业时 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 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2)d(B)=dY—dA=(1-a)dY-dA0>0时,货币贬 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第5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5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4. 国际分工深化到制造业内部,从“垂直分工”细化到 “水平分工”。
国际分工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工业和农业之间的
垂直分工,国际分工格局表现为殖民地国家为宗主国 提供原材料,宗主国向殖民地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 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内部的垂直分工, 表现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发展采矿业,并将大量 的矿石输往宗主国;而宗主国发展冶炼业和机器制造 业,并将机器设备和制成品出口到殖民地国家。 二战后: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即制造业内部同一 产品不同型号、零部件、生产流程的国际分工。各国 发挥各自的专业化优势,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 节,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发达国家工业品“双向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要素配置不同所产生 的比较优势。
案例 江苏阳光集团的国际化成长
思考: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阳光集团的发展中是如何
体现的? 阳光集团是怎样运用规模经济效益的? 阳光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哪些?你
认为它的成功可以用哪个理论解说?
外部规模经济源于:
➢ 大量企业的集聚加强了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高 技术,改善管理。
➢ 企业的集聚,使得各企业可以低成本获得行业相 关信息,并便接地获得专业化人才、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
➢ 企业的集聚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企业 的交通运输及通讯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 部规模经济,都要受到一定限制,并非规模 越大越好。
5. 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所需要 的要素投入比例不同,使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可以参 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环节,从而出现了 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之间分割开 来。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各章的知识点第一章导论,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重点难点: 1、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国际贸易的各种基本概念。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何特点? 4、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1.出口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没有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

3.转口贸易:是间接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方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讲,属转口贸易。

即使有些商品是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的,但只要两国之间并未直接发生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商人分别与生产国和消费国发生的贸易关系,这种活动仍然属于转口贸易。

4.贸易条件指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历史与现状,主讲范爱军教授(博导)讲授重点难点:1、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2、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知识点: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经济条件,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发展,能提供交换用的剩余产品;第二是政治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之后,才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既表现出了开拓性,也表现出了掠夺性。

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提高,社会产品快速增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4.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虽然还不断爆发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总体上看,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资料卡
西方金融“大鳄”制造的金融危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的国际狙击,发展中国家要额外地积储外汇,这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国资源的输出和浪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大国的 “进贡经济”作了贡献。
如此看来,古今重商主义存在的风险是一致的,那就是目标货币—— 黄金或美元的贬值。美元一旦贬值,发展中国家所储存的部分美元财富将 承受重大损失甚至化为乌有。特别是今天的世界,已经放弃了金本位制和 重金属货币的使用,在这样一个汇率浮动的货币体系下实施重商主义,风 险较大。所以传统重商主义的目标必须改变,也就是从紧盯黄金和美元变 为重视实物进口,尽可能掌握实物财富,而非货币财富。重视进口的实质 是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
引例
引例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2010年3月初向国会提交了《2010年总统贸易政策 日程》。3月8日,美国与巴西就棉花贸易纠纷达成协定。3月11日,奥巴 马在进出口银行年会上宣布美国贸易政策和成立出口内阁。3月15日,美 国与澳大利亚开始就“泛太平洋伙伴”计划举行首次磋商。3月16日,美 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其开放农产品市场。3月17日, 美国与印度签署“贸易与投资合作框架协定”。随后,贸易代表垄克出访 欧洲以推动美欧贸易关系。3月31日,贸易代表办公室首次推出关于美国 农产品和技术出口壁垒的报告,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 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在政策上都主张实行保护主义的 对外贸易政策,即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以贸易差额论的政 策主张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货币政策。 ❖ (2) 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 (3) 奖出限入政策。 ❖ (4) 保护关税政策。 ❖ (5) 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 ❖ (6) 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
本章小结

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 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 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就越大, 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 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 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 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 和成熟期。
重叠需求,是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对某种 产品需求档次相同的那部分需求。
产品流向、贸易量取决于 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程度
二、重叠需求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 纵坐标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 品质等级(q) 。二者的关系由图中op 线表示 A国人均收入水平为yA,所需商品 品质等级处于FC的范围内,B国人 均收入水平为yB,所需商品品质等 级处于HE范围内。 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F之间的商品、 B国的品质等级处于EH之间的商品, 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国外需求,所 以不可能成为贸易品。但EF之间的商 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所谓的重叠需 求。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 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G F E
D C
o
yA
yB y
结论:

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 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 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 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 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 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 与国际贸易
本章结构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



初始期(introduction) 成长期(growth) 成熟期(maturity)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1961年,林德尔提出———— 两国之间贸易 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 决定的。 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 因(传统的贸易理论一般从供给角度分析比 较优势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流向)。
第二节产品周期理论(The Product Cycle Theory)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 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是关于技术 变化这一技术差异的动态因素在国际贸 易中的作用
一、理论核心

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 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 动投入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 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 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 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 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各国在该产品不 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产品投 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二、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

(一)初时期(Introduction),产品研制与开 发阶段,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 最大比重,少数先进国家拥有比较优势。贸 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 之间。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二)成长期(Growth) ,产品在生产上从研 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管 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进入大 量生产与销售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构成 成本。发达国家拥有比较优势。贸易主要发 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思考题

1.产业内贸易理论与重叠需求理论有什么异同? 2.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有什么异同?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有什么异同?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



(一)要素禀赋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 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 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 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二)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 (三)要素禀赋理论比较注重静态分析;而重叠需 求理论加入动态的分析。
t6 t7
0 t0
t1
t2
t3
t4
t5
图5-2 t0-t1创新国研制出新产品仅供国内消费 t1创新国开始出口,进口国主要为一些收入水平和创新国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
t2随着时间的变化,进口国开始掌握技术,能够自己生产,替代一部分出口,进口量下降 t3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需求扩大,少量从创新国进口 t4生产技术成型,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t5创新国放弃生产,开始研究另一种新产品,成为净进口国

(三)成熟期(Maturity),产品已实现了标准 化并普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原材料和 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尤其是低工资的 劳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工业化方面已取 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有比较优势。产品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和少数先进国 家输出。
净出口
三、国际贸易演变
创新国 其他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一、消费者行为的假设
1.假设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
高收入者 低收入者
奢侈品 必需品
2.假设世界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 则其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也相同。 由上可推断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 相似。
代表性需求和重叠需求
代表性需求,是指社会上已经大量存在的需求, 而且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该类需求呈扩大趋 势。即代表国内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那种档次 的商品的需求。
t6发展中国家生产扩大并开始出口
t7产品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创新国
产品生命五周期理论
创 新 新 生 国 期 销 售 量 净 出 口 0 净 进 口
T0 T1 T2 T3 T4 T5
(1) (2)
成 长 期
(3)
(4)
成 熟 期
销 售 下 降 期
(5)
让 与 期
创新国
其他发达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