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千年石镌的佛都烙印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之二十五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之二十五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
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
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
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
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香山寺为龙门十寺之首。
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
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
香山寺始建于唐,约毁于元末,清代于异地重建。
武则天称帝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白居易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
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
唐代香山寺仅存瓦砾,现香山寺为清代所建,二者地理位置不同。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石窟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热诚与追求。
其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石窟之一。
这座石窟拥有优美的壁画和雕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龙门石窟,领略佛教艺术与石窟雕刻的魅力。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滨江风景区,始建于北魏时期,建造历时400多年。
这座石窟分为东、西两窟,共有234个洞窟,1300多个石窟造像,总面积达到10万多平方米。
石窟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进入龙门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石窟造像。
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庄严肃穆,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石窟内的佛像、菩萨像和众多的小小神仙石刻,都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内容和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赏者可以仔细观察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势的姿势和衣饰的造型,这些都是艺术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描绘。
在龙门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作品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
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多元,有的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有的展示佛教之外的世俗生活场景,还有的表达着艺术家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壁画的色彩斑斓、构图精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感。
除了佛教艺术和壁画外,龙门石窟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石窟雕刻艺术。
这些雕刻作品以石为材料,通过刻凿、雕琢等手法,将三维的形象雕刻在石壁上。
石窟中的雕刻作品形态多样,有佛像、神仙、动植物等各种形象,将艺术与自然巧妙结合。
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感受到雕工的精湛和艺术家的创造力。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通过欣赏石窟中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南15公里处。
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艺术精湛的石刻艺术闻名于世。
一、洛阳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历时超过400年。
它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入以来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典范。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地理环境洛阳龙门石窟位于黄河南岸的山体中,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
整个石窟群由东、中、西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东、西两部分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游客最常去的地方。
洛阳龙门石窟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犹如人们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佛教世界。
三、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洛阳龙门石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石窟内壁上的佛像和浮雕上。
石窟内的佛像造型丰满,体态优美,神态庄严,表现出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而壁上的浮雕则以佛教故事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教教义和佛教传说。
石窟内的艺术作品精湛细腻,堪称石刻艺术的瑰宝。
四、洛阳龙门石窟的文化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研究洛阳龙门石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历程,探讨古代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揭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五、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现状和问题由于龙门石窟的年代久远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它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挑战。
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然而,仍然面临着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问题,需要更多的保护力度和专业技术的支持。
六、洛阳龙门石窟的旅游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对洛阳龙门石窟的期待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需要得到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保护。
龙门石窟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龙门石窟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造型最精湛的石窟寺庙之一。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与扩建,在它的长达约100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龙门石窟是由许多个窟室组成的,大部分是佛教寺庙。
在这些石窟中,观者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佛教雕塑、壁画和碑刻。
这些石刻艺术作品以其雄伟壮观的气势和精细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首先,龙门石窟的佛教雕塑是其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石窟中,佛陀、菩萨、罗汉等佛教形象栩栩如生地被雕刻出来。
无论是庄严威武的释迦牟尼佛像,还是慈祥和蔼的观音菩萨像,都展示出了雕刻师的卓越技艺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其次,龙门石窟的壁画也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壁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法而著称。
壁画中描绘了佛教故事、宫殿、人物、动物等各种元素,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想象力。
同时,这些壁画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龙门石窟中的碑刻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些碑刻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题记、记事和纪念碑,它们记载了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石刻作品,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宏大和精妙,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
游览龙门石窟,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让我们一同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石刻艺术。
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简介龙门石窟景区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现象,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旅游是现代社会引人注目和追求的潮流与时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社会行为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旅游者的行列中,去踏上旅游文化审美的历程,去尽情欣赏和感受中华风景名胜之美。
让我们将日常承担的繁重的社会角色暂时卸下,轻松地置身于天穹之下、大地之上,徜徉于青山秀水和人文胜迹之间,带着新奇、冲动、激情与渴望,以轻松自在的心情,自由行走、观看、攀登、体验、遐想、抒发、渲泄及交流,去尽情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好,去用心阅读那令人回肠荡气的人文历史画卷,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高,心灵得以慰藉,这是何等奇妙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我国有世界上最为辉煌的上下纵横五千年的文明史,历代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珍贵、丰厚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有着五十六个民族长期共同繁衍生息,而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又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和诱人的民俗风情,每个民族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发展史,他们共同塑造着同一个文明——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数计的文物古迹以及展示给世界人民的绚丽多彩的社会风情画卷,还有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这一切的人文美景任凭我们去欣赏、学习、研究和体验。
龙门石窟景点讲解

龙门石窟景点讲解
龙门石窟景点讲解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约60公里外,是一处明代早期为汉族遗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它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帝王的庙宇,也是当地人们的信仰和礼仪之所在。
龙门石窟是一处以佛教石窟雕塑艺术为主的艺术遗址,共收藏了287座石窟,其中包括了宋、元、明到清的石窟,有大乘佛教石窟、小乘佛教石窟、佛教菩萨像、寺院建筑和汉族寺庙,记录着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衰历程。
龙门石窟以尖的顶、翘起的眉、端正的腰和伸展的身体,以展现出佛祖和菩萨们的崇高神态而著称,汉族四大石窟中的第三大石窟也就是这龙门石窟,其中有各式各样的佛像雕像,但拔尖的是东主殿的功德佛祖,它据传是少林寺的开山鼻祖祖师摩尼,足有百像,每一个都像怀着功德业和慈爱心,给游客们带来了视觉冲击。
龙门石窟的宗教文化地位不容置疑,它是南宋末年洛阳抗金的中心地点,东宋开国皇帝宋仁宗就曾专程亲临,到此朝圣,更是推崇佛教,下诏将龙门石窟评为“皇家宝贵的密宗遗迹”,其宗教价值而今仍在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其艺术价值极高,龙门石窟始终是观光游览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每一块打造精良的石雕也都让游客叹服不已,给在石窟中参观的游客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由此可见,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处将古今艺术相并存,汇集多种文
化元素的景点,也是一处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传承佛教古老文化的地方。
它无可替代地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风貌与魅力,把古老的文化瑰宝传承至今,值得我们去参观体验。
洛阳龙门石窟揭示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见证

洛阳龙门石窟揭示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见证中国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仅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对中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对洛阳龙门石窟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龙门山下,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其建造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十多个朝代的建设和扩建,最终完成于唐朝。
石窟内共有数千尊佛像、壁画,以及大量佛教经文雕刻。
这些壁画和雕刻作品,不仅从艺术角度上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
二、艺术特点洛阳龙门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首先,洛阳石窟的佛像造型规范,神态自然,富有生动性。
无论是大型佛像还是小型佛像,都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其次,洛阳石窟的壁画绘制精细,运用丰富多样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壁画内容涵盖佛教故事、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佛教信仰情况。
最后,洛阳石窟的经文雕刻工艺精湛,字迹清晰,内容丰富。
这些刻有佛经和佛教经文的石刻,不仅为后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价值洛阳龙门石窟不仅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它是佛教教义传播的有力证据。
洛阳石窟内的佛像、壁画和经文雕刻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佛教的传播历程和影响范围。
其次,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精神象征。
洛阳石窟的壁画和雕刻作品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山水画、人物画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洛阳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艺术史以及世界艺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四、保护与传承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洛阳石窟面临着环境、自然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瑰宝,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都应当加大保护力度,修缮石窟,加固岩壁,控制游客数量,提高参观管理水平。
龙门石窟——恢弘沉淀的千年史_初中作文

龙门石窟——恢弘沉淀的千年史_初中作文古代的艺术家们斧凿声声,一尊尊大佛从中渐渐显露,虽已历尽沧桑,但那睿知的微笑仍然浮现于脸上,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曾经光辉的艺术殿堂。
这就是号称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
在伊河两岸的石壁上,星罗棋布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窟,犹如蜂巢般散落在石壁之中。
它那恢弘的气势使人惊叹,是中国佛教的石窟艺术中最辉煌的一页。
一千多年过去了,大佛们和蔼可亲的形象,历尽风霜雨血与人为破坏,大都保存了下来。
每一石窟中,都精雕细刻着一尊尊佛像,佛像之形,多是刚柔相济,衣纹流畅的;而石窟外两侧站立的力士像,那么是粗暴,威严,又带一点神秘感觉的,反映着我国古代强烈的文化色彩,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万佛洞,可谓是雕刻最为精巧的一口石窟,因洞内刻满15000尊小佛像而得名。
万佛洞上有一莲花形物体,周围好似有楷书大字。
内有七尊佛像,主尊阿弥陀佛,高大约4米,盘腿坐在莲花座上,神情和蔼安详,面庞圆润,衣纹舒展流畅。
阿弥陀佛一手放在膝盖上,一手侧举在胸前好似正在给弟子们说法。
阿弥陀佛两侧,还有六尊佛像,两尊天王像最显威武;身穿战袍,横眉立眼,体态雄魄,足踏夜叉,一副雄壮模样。
在龙门石窟中,最具特色的佛像就要数卢舍那大佛。
他是体形最大、价值最高、形态最美的石像,有着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形象,是一种理想的化身。
卢舍那大佛那俯视芸芸众生的睿智微笑,一直被视为龙门石窟的代表作。
卢舍那大佛形态刚柔相济,气势磅礴,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当这块平凡石壁被雕刻出大佛的轮廓时,就不平凡了,而是灿烂与辉煌,这也表达了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技艺的精湛和魅力,为人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最大限度的张扬着佛教的精华,让人们可以寻觅一千年前那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这里就是一个佛教王国的大殿堂,从这里领略到当年佛教的兴隆盛景,也目睹了今日的风光。
屹立于龙门石窟,仿佛又听见了那斧凿声声从远方飘来,回响在每一个石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四 百 年 中原变迁
”
龙 门
”
原 名
,
”
伊 阙
”
,
东
(香 山 )
、
西
(龙 门 山 ) 两 山 对 峙
,
,
伊 水 中流
就 像 天 然 的 门 阙 便
一
因 而 得 名
“
。
后 来 隋炀 帝迁 都洛 阳
因 宫 城 的城 门正 对 着 伊 阙
纸 诏 书 改 名 叫
.
龙 门
”
。
龙 门 石 窟 开 凿
于 公 元 五 世 纪
"
这 座 古 郡 la g 不 变 景 象 了
而
'
-
~ 1 o o :r
一
- -
前 大 ; 中 胄 纂 高 窟 藏 I晾 3 嚣 g
世 界
,
,
位 子 中 原 地 带 1~ 3 咒 门 石 窟
。
千 三 酉 罗 年 来 静 静 等 着 人 1i l
:
g 这 里 拼 凑 幽 古 郡 声 辉 煌
去
场所
龙 门实属偶 然
.
但 衣 褶 的 曲线依 然
这 尊大佛被 梁 思 成
“
。
先 生 喻为唐代雕 塑 艺 术 的
极作
”
,
体
。
现 了盛 唐 时代 的物 质 力量 和 精神 力量
而 在 西 方 画 家 眼 里
.
她则是
“
东 方 的蒙
期B丽 莎
”
。
佛 像 尊 座 左 侧 有 造 龛 记 像 是 在 公
二
.
这 尊 佛
元 6 72
年 由武 则 天 资 助 脂 粉 钱
.
据 说 唐 代 造 像 占龙 门 的 百 分
。
盛 唐文化
令人 心 醉
.
这 当是 龙 门最 吸 引 人 的地 方
《 南航 空 》E A G 西
恬静 的妇 女 慈祥 含 笑
庄重
、
…
…
由佛像 的威 严
,
秀 骨清相
、
长脸细颈
,
到雍容华
贵
.
衣褶繁 复而 飘 动
及 神 采 奕 奕 似 乎
.
荡 尽 人 间 烟 火 气 的风 度
。
据说大佛手腕现 藏在
足 有两 吨重
:
。
英 国大英博 物馆
.
大佛两 旁八 尊佛像
迦 叶
、
、
阿难
.
菩 萨 文 殊
士
.
、
普 贤
、
护 法 天 王
,
金 刚 力
.
各有各 的神态
.
或庄 严
,
或温 和
。
或 刚 强
王
、
或 威 武
,
.
各 尽 其 妙 乌黑 油亮
,
,
细 观 天
力士脚脖处
原 来游 人
“
至 此 往 往
俯身
。
,
。
自北 魏 迁 都 洛 阳 后 造 龙 门石 窟
。
洛 阳佛寺 陡 然增 加
最 盛 时达
,
一
千 三 百 余所
.
并 开 始
。
;
京都 洛 阳成 为 当时我 国佛教 文 化 中心
一
被誉 为佛 国和 佛都
,
《 【 洛
伽蓝 记 》记 载 了这
时期洛 阳佛教 寺塔 的情景
.
。
然 而
那 些 巍 峨 壮 丽 的 寺 塔 早 i
.
万 贯
.
由 多 名 工 匠 开 凿 的
。
至 公 元
6 7 5
年 才凿造 成功
有人 研 究
.
,
认 为卢
舍那 为武 则天 化 身 武则天 像对 比
极其 相像
。
.
并 用 明代 画 家所 画
,
雅丽端庄
17
方额广 颐
,
,
大佛像通 高
米多
是 龙 门
只 可 惜
石 窟 中规 模 最 大 且 最 为 精美 者
,
大佛已 没 有手腕
从 中也 读 出 了
。
从 北 魏 到盛 唐再 到北 宋 的变迁
户舍那 与
“
临时抱佛脚
.
”
随 着 眼 前 豁 然 开 朗
奉先寺到 了
。
拾级 而 上
坐 面 前
。
.
美轮美奂的卢舍那 大佛
已 端
曾经 在 无 数 的 画册 上 看 到 过 她
.
秀美丰润 的身姿
是 如 此 震撼
!
而 今 到 了 身边
.
竟仍
那 俯 视 大干世 界 的慈 悲 目
、
随 着历 史上 的战 火 化 为 灰烬
以宾 阳 三
泯 灭 无 存
。
,
唯
~
留存 下 来 的只 有那 个 时代 开 凿 的
窟 为代 表 的龙 门石 窟
一
虽 然 与 云 冈 石 窟
样
.
开 凿 始 于 鲜 卑 拓 跋 氏 之 名
。
,
但 龙 门石 窟 却是 中原 历 !
:
的体现 和反 映
六十 以上
.
,
她 明 显 地 继 承 了汉 代 艺 术 的风 格
弦
f
醇
E写曼
鞫
一
千 年 古 郡 洛 阳
,
所 经 九 朝 *
"
一
衰
,
。
其 中 唐 朝 在 连 九 个 王 朝
咒 几 石 窟 贸j 是 这 个 明 殊
' -
l
爨 趸 最 灿 烂
宣 奇 葩 鲁
。
、
最 耀 眼 la g
,
颗
明 珠
而
l
如 今 彦臼 洛 阳
'
' -
除 了 地 下 商 周 遗 址。 Nhomakorabea,
咒 J I石 窟 便 是 识 j
;
光
.
那 轻浅 的不 可 思 议 的微 笑
那 阅尽
人 间寒暑 冷 暖永 远 温 柔 亲 切 的面相和 胸
怀
,
仿 佛 有 着 无 穷 的魔 力
.
,
让 每
、
一
个注
视 她 的人 为之 倾倒 连
。
为之 感动
为之 流
虽 然 千 年 的风 雨 已 将 她 的衣 褶 由 刚
劲打 磨得 柔软粗糙
生 动清 晰富有 质 感
。
,
之
前
,
一
直 惮于 其盛 名 之 下 的游 人 如 织
.
.
恐怀 古之 地 变成游
。
那 个深秋 的清晨
游 人寥寥
没 了 之 前 的担 忧
,
,
心 情顿 如 空气般 清新
一
氤 氲 着薄 雾 的伊 水横卧在 龙 门 山下
山体 排 满如 蜂 巢 般 的窟龛
。
如 她 的名字
样
。
.
清 纯俊 秀
。
河 边
~
这
,
就 是伊水边 的龙 门石 窟
.
逆 转 的状 况
,
我 只 能 自我 安 慰
,
:
观 赏残 存 的佛像
,
也 能 阅读 历 史 和 艺 术 的融 和 有 的如 少女 般 美丽 典雅
,
因 洞 内 南 北 两 壁 刻 有
,
这 些 佛像 有 的薄 衣 透 体
有 的则 长 袍盖 足
末 到十世 纪 末 之 间
。
从 北 魏
一
经 隋唐
.
至 北 宋
,
这 座 石 头 山上 的雕 凿 经 历 了 四 百 多年
二
伊 水两 岸长 :
公 里 的 崖壁 上
四 十余 座
。
.
共 有窟龛
干余 个
.
佛像十万 余尊
,
碑 文题 记
三
千余 品
,
佛
]
薄 薄 的雾气 中 非 现 实世 界
,
.
拾 眼 望 去
.
山 崖 上 的石 窟群 朦 胧 飘 渺
一
摸
大概这 真正 是
抱
佛脚
一
“
吧
千 三 百 年 来
,
经 过 风 雨 的侵 蚀
、
战 祸 的伤 害
、
文 物 窃取
、
政 治 运 动
。
,
龙 门
石 窟 大 大 小小数 以万 计 的佛像 已 很 难 找 到
个 完整 未受 到 毁 坏 的 了
,
面 对 这 无 法
。
梅兰 芳借鉴观音扮洛神
万 佛 洞
1 5 0 0 0
。
.
展 现 在 眼 前 的似 平 ÷
如 同 面 对遥 远 的历 史
,
忆 起 傅雷
“
1 9 3 6
年
”
¨
月 来龙 门调 查 测量 石 窟 f
且 灰 尘 飞 扬
.
写 给 友 人 的 书 简所 述
龙 门 当时是
.
土 匪 出 没 之 区
.
山路 崎 岖
j
行 走
。
现 在 自然 已 是 天 壤 之 别
,
龙 门早 已 成 为旅 游 胜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