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高考语文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人物传记类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①为枢密使。
杨察,晏婿也,时知.制诰,避亲,勾当②于.三班院。
察之弟置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
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
置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
晏公明日入对,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
察密以报置。
而置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③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④,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
”即王荆公卷子。
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置可矣。
”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置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
荆公遂于杨置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
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
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
”又曰:“休沐日⑥相邀一饭。
”荆公唯唯。
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
比往时,待遇极至。
饭罢,又延.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
”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 荆公但微应之,遂散。
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卑.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
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之.为敌,不能保其终。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注: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
①勾当:做事情。
①卫子:驴的别称。
①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
①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
①休沐日:休息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知.制诰知:掌管B.上不怿.曰怿:高兴C.饭罢,又延.坐延:请D.何其卑.也卑:卑劣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于.三班院于:在B.见置.之赋既考定第四人既:已经C.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以:把D.人人与之.为敌之:他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负魁天下望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B.察密以报置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置C.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D.不知敢言否?不知你敢不敢说?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庆历二年的殿试中,开始王安石的试卷获得第一名,因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黜。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2023届上海市高考复习:历年真题(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2022ꞏ上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亿传(北宋)苏舜钦①韩公,讳亿,字宗魏。
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
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
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
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
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
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
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
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
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
”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
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
②覆:检查。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尽束.以付吏( )(2)故余财尽均.(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公廉.知之( )A.廉洁B.正直C.查访D.辨别(2)公决导以济.下户( )A.救济B.灌溉C.资助D.疏浚3.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高中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杨大眼传(含答案)

高中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杨大眼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2分)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
少有胆气,跳走如飞。
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
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
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
”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
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
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讨平之。
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
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
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
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
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
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
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
及见,乃不异人。
”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
”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
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
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
”又北淯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
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
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
”遂不敢复为寇盗。
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
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自诣军省.大眼省:照顾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C.恐.之云“杨大眼至”恐吓唬D.吾政如此相.杀也相:偏指一方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为.其宗亲顾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大眼往求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农人告余以.春及D.坐而.听之人非生而.知之者3.下列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遂用(杨大眼)为军主B. (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C. (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
(20分)太傅王文恪公传(明)王守仁①公讳鏊,字济之。
公自幼颖悟不凡,十六读书太学,太学诸生争传诵其文,一时先达名流咸屈年行求为友。
成化甲午,应天乡试第一,主司异其文,曰:“苏子瞻之流也。
”录其论策,不易一字。
乙未会试,复第一。
②方春,上游后苑,左右谏不听,公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上为罢游。
时边烽甚急,公上筹八事,虽忤权幸,而卒多施行,公辅之望日隆。
武宗在亮闇①,内侍八人,荒游乱政,台谏交章,中外汹汹。
公协韩司徒率文武大臣伏阁以请,上大惊怒,有旨召公等至左顺门。
中官传谕甚厉,众相视莫敢发言。
公曰:“八人不去,乱本不除,天下何由而治!”议论侃侃,韩亦危言继之,中官语塞。
一时国论倚以为重。
(刘)瑾入柄司礼,诏补内阁缺,瑾意欲引冢宰焦②,众议推公。
瑾虽中忌而外难公论,遂与焦俱入阁。
瑾方威钳士类,按索微瑕,辄枷械之,几死者累累。
公亟言于瑾曰:“士大夫可杀不可辱,今既辱之又杀之,吾尚何颜于此!”由是类从宽释。
瑾衔韩不已,必欲置之死无敢言者又欲以他事中内阁刘谢二公公前后力救之,乃皆得免。
瑾骄悖日甚,毒流缙绅。
公遏之不能得,居常戚然。
瑾曰:“王先生居高位,何自苦乃尔耶?”公日求去。
瑾意愈咈③,众虞祸且不测。
公曰:“吾义当去,不去乃祸耳。
”瑾使伺公无所得,且闻交贽亦绝,乃笑曰:“过矣。
”于是恳疏三上,许之。
③公既归吴,屏谢纷嚣,翛然④山水之间,究心理性,尚友千古。
至其与人,清而不绝于俗,和而不淆于时,无贵贱少长,咸敬慕悦服。
平生嗜欲澹然,吴中士夫所好尚珍赏观游之具,一无所入。
惟喜文辞翰墨之事,至是亦皆脱落雕绘,出之自然。
④史臣曰: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⑤王公者,非邪?自为童子至于耆耊,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
所谓寿福康宁,攸好德而考终命⑥,公殆无愧尔矣!(选自《王阳明文集》,有删节)[注]①亮闇(àn):古时候君王或士大夫为直系尊亲居丧守孝。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题及答案(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22分)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
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
”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尊卢沙愈怒,欲辞去。
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
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
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
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王曰:“然。
”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
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
尊卢沙瞠目视,不对。
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终身不言。
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尊卢沙,亦其一人也。
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尚得奠枕而.寝耶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作《师说》以.贻之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 ( 3分)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5.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3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含解析)

专题43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
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
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
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
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
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
”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
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
”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
宸濠果疑。
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众曰“善”。
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
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遂笃信不疑。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几:怎么B. 此朗之所以于邑.邑:同“悒”,愁闷不安。
也。
C. 伊、周不足侔.也。
侔:相等,齐D. 不为衰世解.业。
解:消除,解除懈怠,松弛1. D. 解:懈怠,松弛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其.势必停于此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B. 民人死者且.半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C. 将家属俱与朗往焉.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 不为.衰世解业如姬为.公子泣2. A.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
(B副词,将/副词,暂且,姑且;C兼词,于彼,到那里/语气助词,不译;D介词,表原因,因为/介词,对,向)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一项是①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②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③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④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⑤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⑥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A. ①②④⑥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①④⑤⑥3. D.(②句主语为朗父;③为司马朗求得脱身的违心奉承之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于同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有一次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最终使自己及家人脱离危险。
B.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观察往事,略加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
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发现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并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阳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很少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后来家乡民众死伤近半。
4. C.(司马朗并不是真正认为董卓可以取得盖世功业,有“朗知卓必亡”为证;“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属无中生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2)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
(3)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5.(1)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2)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
(3)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参考译文: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地人。
九岁时,有人直接叫他父亲的名字,司马朗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
”这个客人就向他道歉。
他十二岁时,通过通经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司马朗身体健壮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就讯问他。
我的父族和母族,历代人都长得个头高大,我虽然年幼,却没有希望高攀的习性,少报年龄来求得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
监考的人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后来关东的军队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势险要的地方,他打算迁居到温地。
司马朗对李邵说:“唇齿相依的比喻难道只是指虞国和虢国吗?温和野王两地也正是这样;现在您离开那里而居住到这里,只是躲避早上灭亡的时刻,却保不住晚上灭亡罢了。
况且您是郡国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现在敌寇还没有到来您就先迁走,依傍山地的各县百姓必定发生骚乱,这样就会动摇民心而成为违法乱纪的根源,我私下为郡内百姓的安危感到担忧。
”李邵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沿山一带的百姓果然发生骚乱,他们向内迁徙,有的还进行抢劫。
这时董卓迁移天子改都长安,董卓仍留在洛阳。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当向西迁移,因为天下各地纷乱如云,就派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本县。
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来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岁,怎么这样辜负我!”司马朗于是就说:“您凭借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灾难的机会,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这确实是出于您的虚心思虑,(这样下去)将会出现大治的局面。
您的威势和德行以至于隆盛,您的功勋和业绩以至于显著,然而战争灾难一天天兴起,各州郡纷乱不安,郊野四境之内,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了住房财产,到处流浪逃窜,虽然四面的关口设卡制止,对逃亡的人加重刑罚惩治,但仍然不能禁绝止息,这就是我忧愁不安的原因。
希望明公能观察往事,略加考虑,这样您荣耀的名字就能和日月同辉共存,即使是伊尹、周公也不足以和您相比。
”董卓说:“我也明白这些,你说的是你自己的心意!”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败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财物给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请求返回故乡。
他回到故乡后对父老们说:“董卓犯上作乱,被天下人仇恨,这正是忠臣义士发奋有为的时候。
我们郡和京城境界相连,洛阳城东面有成皋,北面毗连黄河,天下兴起义兵的人们如果不能前进,那情势必然使他们停留在这里。
这里是军队四分五裂交战争夺的地方,很难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现在道路还可以通行,带领整个宗室向东迁往黎阳。
黎阳有军营,赵威孙过去同我们乡里结为婚姻,担任监营谒者,统领军队,足可以做我们的首领。
如果以后有变化,再慢慢观望也不晚。
”父老们留恋故土,没有跟着司马朗迁走的,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眷一起和司马朗迁往黎阳。
几个月后,关东各州郡起兵,聚众几十万人,都集结在荥阳、河内一带。
将领们不能统一行动,放纵士兵抢掠,百姓被杀死的近一半。
过了很久,关东的兵散去,太祖和吕布在濮阳一带相互对峙,司马朗才带着家人回到温地。
这一年发生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司马朗收留抚恤宗族里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们,不因为是衰乱时期就放松学业。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当时四十七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做题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
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
卓败,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众以为然。
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
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
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于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
”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
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节选自《三国志•贾诩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诩假.以惧氐假:借,借助B. 间.行归乡里间:秘密地,悄悄地C. 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促:赶快D. 愿将军无.疑! 无:没有1. D. 无:同“毋”,不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 绣惊惧曰:“何.至于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
樊哙侧其盾以.撞。
D. 夫有霸王之志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 B. 疑问副词,为什么。
(A介词,跟,和/动词,结交,亲附;C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承接;D助词,……的<人>/语气助词)3.以下各项,全都能够体现贾诩“有良、平之奇”的一项是①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