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之我国的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的关系
《毛中特》练习题

《“毛中特”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目的是为了( )A.解放思想,排除“左”的思想的干扰,推动改革开放B.让全党重视我们的方针政策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C.检验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D.完全改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3.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4.总结我们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条是()A.没有重视发展生产力B.没有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D.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5.邓小平认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A.强大的人民政权B.强大的人民军队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自己的发展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实现人的全面发展C.发展社会生产力D.消灭私有制7.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8.“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综合国力是否增强B.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C.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D.国内生产总值9.邓小平指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是()A.发展经济的权宜之计B.社会主义的一个大原则C.为了扩大收入差距D.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10.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A.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是否做到消灭了剥削C.是否做到分配上的公平D.是否做到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公平11.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名词解释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二次革命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二次革命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二次革命的意思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北洋政府。
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
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
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赵秉钧的通讯。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孙中山散布消息称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二次革命造句欣赏1.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电影的“第二次革命”。
2.促成瓷砖印花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是辊筒印花。
3.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超级市场的产生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革命(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革命(下)陈文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 要: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通过一系列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在中国的条件下,革命漫长复杂。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先后领导了世界罕见的三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经济体制改革。
三次革命性质不同,任务不同,但都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相联系,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
在三次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难曲折的路,既取得了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许多深刻乃至惨痛的教训。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现代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经验同样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完成人类社会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必须把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具体国情统一起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三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道路三、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或曰经济体制革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由邓小平发起和领导的社会革命。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若干阶段。
目前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行时。
改革的理论指导是邓小平首先提出和不断发展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如何认识,人们见仁见智。
对不少重大问题的认识,仍然收稿日期:2021-04-01作者简介:陈文通,男,河北乐亭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有待于进一步统一。
(一)中国的改革具有革命的性质我国的改革具有根本的革命的性质。
改革是一场革命,目的在于变革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纠正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革命超阶段的错误。
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伟大的革命。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在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第一次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邓小平所提出的这个重要论断无疑是正确而又极富远见的,查阅资料后我又对这一论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既然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49的新中国成立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弁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次革命,它成功的实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目标,彻底的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及时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其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最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试析中国有史以来“两次伟大革命”

作者: 王学启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7页
主题词: 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半殖民地半封建;两次革命;邓小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十四大报告;解放生产力
摘要: <正>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有史以来“两次伟大革命”这个新的概念。
深刻理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2 6.4二次革命和两步走

二次革命和两步走一·“二次革命”和“两步走”思想1·“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一是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阶段割裂开来,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进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这种观点自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保证革命继续向前发展、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2·“两步走”思想。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毕其功于一役”。
这一观点混淆了二者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二次革命”与“两步走”的异同(1)“二次革命论”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同于“一次革命论”主张过早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但是它却过分强调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只能处于助手和帮手的地位,否则就会改变民主革命的性质,从而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没有明确民主革命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就不可能正确揭示“两个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次革命论”的“左”倾冒险主义在正确认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本能的将资产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对象,从而混淆了革命性质,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民主革命。
(2)毛泽东提出: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是由革命任务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民主革命性质;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19考研政 治毛中特肖八精缩和助记框架整理

2019考研政治毛中特肖八精缩和助记框架整理一、第一套肖8卷毛中特大题问题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原答:所谓第二次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也就是说,改革同革命一样,就目的而言,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同时,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简化答案(背):第一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这个词很重要,因为这是未完成状态)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共同点:第二次革命正是与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
改革同革命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同时也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阐述: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不同点——阐述:共同点(解放生产力、三性)问题二: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原答: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成功的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第三,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第四,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简化答案(背):4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成功的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第三,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第四,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长春市事业单位备考:中特之我国的次革命和
第二次革命的关系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说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次革命而言的。
(l)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2)第二次革命同次革命具有共同之处:都是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发展的障碍,都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两次革命的不同点是:①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三大敌人,革命手段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是武装斗争,目标是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私有制,以和平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秩序、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把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
(4)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革命是对次革命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