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道德与法律的文献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所谓“情、理、法”三者,以法为先。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行为规则,在法律规范中包含着国家对人们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要求。
道德则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它评价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包括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行为规范,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统一性表现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性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10-02一、法律与道德的含义、属性及特征(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
(二)道德的属性道德作为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式和社会调整形式,具有以下属性:1.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
物质制约性指道德的根本内容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
3.民族性。
道德具有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具有民族的特点。
4.人类共同性。
道德的人类共同性不是指人类有亘古不变的道德,而是指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内容。
中国律学文献

中国律学文献
中国律学文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规范化总结和阐述。
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律学文献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不断地演化和完善。
以下是中国律学文献的几个重要方面:
1.《周礼》: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法律手册,主要包含了国家政治制度、仪式礼节、社会秩序和刑法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律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大明律》:明朝时期的刑律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全面的刑律典籍之一。
书中包含了刑事诉讼、刑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后来的法律文化影响深远。
3.《清代大典》:是清朝时期对先前的几个朝代法律文献的汇编整理。
它包括了诸多法律案例,对中国的刑法、民法、经济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这是中国现行法律文献的总称,包括了刑法、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是当前
中国法制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中国律学文献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
内容,例如古代典籍《大学》、《中庸》中的“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等思想,在道德规范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中国律学文献也不断地演化和更新,对于
维护社会公正、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律学文献对中国社会
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法治社会中,
它依然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推进法制建设的重要参考,也是我们传
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篇一: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完稿)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号:125012011001 姓名:陈凤凰道德与法律鱼水一家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说法律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根;法律需要有源之水,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活水”。
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稳定,需要以法为浆,以德为帆。
扬帆弄浆,必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愿。
道德、法律、关系、相辅相成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德政”。
法律与道德是治国的两大无形的“武器”,是社会的强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根支柱,社会将难以运转。
因此,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理解一下道德和法律的涵义和本质特征。
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1.1什么是道德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归根结底,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圣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推崇德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道德经》中也有关于德治思想的记载,“遵道而归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从主观方面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从客观方面,它又收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不好现象而制定的一种对全国公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文。
我国的八荣八耻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道德和法律论文

道德和法律论文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家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和法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道德和法律论文篇1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摘要: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
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人类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
然而,不管法律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律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之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律不及之处,皆是道德用武之地,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道德。
显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一、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一)法律和道德的概念及其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则体系,它是通过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社会关系和会秩序。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完成。
道德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上来反映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
虽然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法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各式法律形式看清楚法律的特征,一般而言法律的特征大致包括: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敬畏法律议论文

敬畏法律议论文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石,对于每个人都应该敬畏。
法律不仅是一套规则,更是一种道德准则。
本文将就敬畏法律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探讨个人应如何敬畏法律。
敬畏法律的重要性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基础。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法律被广泛认可和尊敬,它确保了公平的司法程序、保护了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敬畏法律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它规定了个人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不同行为的界限。
只有每个人都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规定,社会才能保持和谐稳定。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护公民的权益,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对待。
只有敬畏法律,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
3. 降低风险和责任敬畏法律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避免法律风险和责任。
遵守法律规定,不仅可以减少因违法行为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可以避免承担法律责任和刑事处罚。
4. 培养社会道德敬畏法律不仅是一种法律意识,也是一种社会道德。
只有遵守法律规定,尊重法律权威,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个人如何敬畏法律个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敬畏法律:1.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是敬畏法律的基础。
个人应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规范和程序,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无知而违法或被迫害。
2. 遵守法律规定敬畏法律的核心就是遵守法律规定。
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以任何理由为自己制造违法行为的借口。
包括但不限于遵守交通规则、遵循劳动法、培养版权意识等方面。
3. 尊重法律权威个人应该尊重法律权威和司法机构,遵守法律程序和判决。
对于不满意的法律判决,应通过合法的途径提出申诉,而不是私以为是、自行裁决。
4. 参与公民实践积极参与公民实践是敬畏法律的体现。
个人可以通过参与选举、参与社区事务、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为社会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就个人而言,敬畏法律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权益。
道德法律化——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2011年5月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OCIAL SCIENCES收稿日期:2011-05-29作者简介:陈菲(1977—),女,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法律化———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陈菲(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辽宁大连116036)[摘要]道德法律化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特定的形势下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
本文主要阐明了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及必要性,分析了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和可能性,探讨了新时期道德法律化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道德;法律;道德法律化[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216-02在社会控制过程中,道德和法律一直是谋求社会秩序的两种典型手段。
在近现代的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中一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具有法律的属性,这就是道德法律化现象。
所谓道德法律化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特定的形势下,把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国家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
在一定意义上说,有限的道德法律化适应了社会变化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道德法律化的前提道德法律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形势下,为强化道德的功能、调整社会秩序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有限的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前提:首先,从认识的角度应当明确,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某些道德的法律化有其合理性、必然性的一面,但是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两种不同的调节方式,各有其优点和缺点,道德法律化并不是道德与法律合二而一,也不是以法律代替道德。
其次,在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应该并且能够法律化的,道德法律化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一般认为,道德包含两个层次:即基本道德和非基本道德。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与和谐

关 键 词 :法律 ; ; 突; 德 冲 和谐
中图分类号:8 - 5 B20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道德与法律的再释义 ( ) 一 道德 与德治
一
、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通过社会舆论 、 传 统 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 对人们 的行 为以及 思想进行 善恶评价的原则规 范的总和 。 道德具有 以下特点 : 首先 , 道 德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 恩格斯指 出 : 人们“ 归根到底总是 从 他们阶级地位所 依据 的实际关 系中—— 从他 们进行 生 产 和交换的经济关 系中, 吸取 自己的道德观念” “ 次 , 。其 道 德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 处理道德问题就是运用存在于社会 舆论 、 传统习惯或 内心信念 中的善恶观来惩恶扬善 。 次 , 再 道 德的调整对象侧重 于内心 , 是通过对人们 内心的范导和 启发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第四 , 道德具有非强制性 , 道德 的推行靠 的是舆论和 内心。 将道德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的治 国思想称为德治。 德治 思想在我 国源远流长 , 早在西周 , 周公提 出了“ 明德” 以 和“ 德配天 ” 的思想 , 出是 否拥有外在 至高无上 的德是作 为 指 政权正当性 的基 础。德的思想 发展 到先秦儒 家 , 已经从说 明性的“ 国” 念迈 进到实践性 的“ 国” 建 理 治 理念 , 德获取 了 更高的政治性 的含义 , 直至西汉“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德 , 逐渐成 为了正统 法 律思 想的源泉。之后 , g 法律思想 与伦 理教化思想 沿着 这一脉络发展几千年 , 了中国传统 的 形成
义务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文献引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文献引用
摘要:
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意义
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内容
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践与应用
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未来展望
正文:
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意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内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法治意识、法治行为等。
具体来说,道德观念部分包括尊重他人、诚信、公平、正义等;道德行为部分包括爱国、敬业、奉献、团结等;道德情感部分包括爱心、感恩、责任、自尊等;法治意识部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律素养等;法治行为部分包括守法、用法、维权等。
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践与应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科
学;其次,学生要通过课程学习,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家长和社会要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环境。
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铁川,法治的源头是德治〔N〕,检察日报,2000-06-14(3);
〔2〕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9;
〔3〕许慎,说文解字〔M〕;
〔4〕同〔3〕;
〔5〕左传。
隐公十一年〔M〕;
〔6〕礼记。
曲记〔M〕;
〔7〕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M〕;
〔8〕荀子。
修身〔M〕;
〔9〕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九朝律考。
汉律考〔M〕;
〔11〕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全唐文。
黜魏王泰诏〔Z〕;
〔13〕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蒯德模。
吴中判牍〔Z〕;
〔1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361-365;〔16〕范进学,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法学评论,1998(2);
〔17〕王一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哲学研究,1997(1);
〔18〕郝铁川,道德的法律化〔N〕,检察日报,1999-11-24(3);
〔19〕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J〕,法商研究,1998(2);
〔20〕刘佳,道德法律化及其局限性〔J〕,道德与文明,1999(5);
〔21〕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