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复习:建合的动力平衡是什么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应试题及答案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应试题及答案2017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应试题及答案应试题一:【A型题】1.下述哪项不属于牙的功能A.发音时限定了舌的活动范围B.通过咀嚼可刺激颌骨正常发育C.通过咀嚼增进牙周组织健康D.保持面部形态正常E.保持口腔的自洁作用【答案】E2.下颌侧切牙与下颌中切牙比较A.下颌侧切牙近中缘与远中缘对B.下颌侧切牙牙冠稍宽C.下颌侧切牙近、远中接触区靠近切角D.下颌侧切牙近中切角与远中切角约相等E.下颌侧切牙近中面与远中面的长形凹陷深度相等【答案】B3.下述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前磨牙形态区别中哪个不正确?A.上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比较圆钝B.上颌第二前磨牙在近中面无近中沟C.上颌第二前磨牙he面近、远中点隙相距较远D.上颌第二前磨牙多为扁形单根E.上颌第二前磨牙近中颈部少有凹陷【答案】C4.下述对第三磨牙形态特点的描述中哪个不正确?A.该牙的形态、大小、位置变异很多B.其标准形态一般与第一磨牙相同C.he面副沟多D.根的数目和形态变异很大E.牙根多合并成一锥形单根【答案】B5.下述下颌第一乳磨牙冠形态特征描述中哪个不正确?A.颊面的近中缘长且直,远中缘特短且突B.近中颊尖大于远中颊尖C.近中舌尖长而尖,远中舌尖短小而圆D.he面为不规则四边形,近中边缘嵴特短E.he面近中窝较大【答案】E6.邻面接触区位置正确的是A.前磨牙在近he缘的中1/3B.磨牙在近he缘的中1/3C.前磨牙在近he缘偏颊侧D.磨牙在近he缘偏颊侧E.前磨牙与磨牙均在近he缘的中1/3【答案】C7.下述对牙颈曲线的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牙颈缘在牙冠各轴面均呈弧形曲线B.颈曲线在唇颊面成凸向切、he缘方的弧线C.颈曲线在近中面呈凸向切、he缘方的弧线D.颈曲线在远中面呈凸向切、he缘方的弧线E.颈曲线在舌面呈凸向根方的弧线【答案】B8.牙冠的"斜面"是指A.组成嵴的各个面B.组成牙尖的各个面C.构成轴嵴的各个面D.构成边缘嵴的各个面E.牙冠上斜形的面【答案】B9.上颌第一前磨牙he面窝内的.点隙有A.中央点隙B.中央点隙、近中点隙与远中点隙C.近中点隙与远中点隙D.中央点隙与近中点隙E.中央点隙与远中点隙【答案】C10.下述对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舌面的描述中错误。
2013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复习:可摘局部义齿不稳定的消减方法

采取抗衡法(包括平衡法和对抗法两种)和消除支点法,主要是通过问接固位体的设置来实现。
(1)平衡法:是在义齿支点或支点线的对侧增加平衡力,平衡力与力(不平衡作用力)位于支点线的两侧,使义齿保持平衡,克服或减轻义齿的不稳定。
若义齿的刚性较强,则其平衡公式是:力×游离距(作用于义齿游离端的力至支点间的距离)一平衡力×平衡距。
当可获得的平衡矩(平衡力×平衡距)不小于力矩时,义齿便不会发生不稳定现象。
因此临床上常常通过加大平衡力矩以增加平衡力。
如在设计游离端义齿时,除选用近缺牙间隙的牙为基牙外,还应增加选择离支点远的牙甚至对侧牙作平衡基牙,以增强抵抗义齿力的平衡力量。
(2)对抗法:是在义齿支点或支点线的同侧增加或使用对抗性措施,如:增加义齿游离端基托面积以获得更大的牙槽嵴黏膜支撑力,以及利用覆盖基牙、种植体或牙弓对侧基牙来对抗使义齿产生下沉的力。
(3)消除支点法:义齿不稳定是由于其某些部件与口腔组织间形成支点造成的,消除支点以后,即可获得稳定。
可摘局部义齿可能存在的支点有两种:一种是支托、卡环等在余留牙上形成的支点,另一种是基托与基托下组织形成的支点,通常由人工牙排列在牙槽嵴上的位置和咬台关系不当、黏膜厚薄不均、牙槽嵴呈凹凸不平状等造成。
临床常采用对硬区部位的义齿基托组织面进行缓冲,对黏膜可让性差加以补偿,使义齿均匀下沉。
也可采用半消除支点法(设计近中支托)或全消除支点法(不设支托)将混合支持形式变为单一黏膜支持形式,减小游离端义齿不同支持组织间可让性差异,有利于义齿稳定。
牙合与颌位

安氏III类关系(近中牙合,第一磨牙)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 位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 沟远中
典型面形为下 颌前突面形
Mesioclusion Class III occlusion relation
上下牙列间存在着覆盖、 覆牙合
覆盖Overjet (the horizontal overlap)
指上颌牙盖过下 颌牙的水平距离
Overjet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abial incisal edge of the maxillary incisor and the labial surfac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or in the intercuspal position.
上颌6的近中舌尖位于 下颌6的中央窝内
下颌6的远中颊尖位于 上颌6的中央窝内
典型面形
Neutroclusion Class I occlusion relation
安氏II类关系(远中牙合,第一磨牙)
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位 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近中
典型面形为下 颌后缩面形
DistoclusionClass II occlusion relation
3. 恒牙期ICO的特征
牙合-乳牙期ICO的特征
(三)面部标志
牙列与面部标志 1.面部三等分
发际 眉间点
鼻底点
颏下点
面部标志
眼外眦 口角
1 面部水平比例
大三停 小三停 侧三停
2 面部垂直比例 五眼
牙列与面部标志
三停
五眼
牙列与面部标志
侧三停
Ricketts美容线
牙列与面部标志 2.眶耳平面(Frankfort plane,1884年):又称面横平 面(颅面分界),眶下缘最低点至外耳道上缘的连线
广东省口腔医师:建(牙合)动力平衡试题

广东省口腔医师:建(牙合)动力平衡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一年轻妇女诊断为妊娠期龈瘤,现妨碍进食,如果必需手术,手术时间尽量选择____A.妊娠4~6个月时手术切除B.妊娠前3个月手术切除C.妊娠3个月时手术切除D.妊娠后2个月手术切除E.为小手术,任何时间都可以2、患者女性,右侧胸腔积液,其常喜采取的体位是A.左侧卧位B.右侧卧位C.仰卧位D.俯卧位E.去枕卧位3、患者,女,55岁,因胃部疼痛2月余入院,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
经内科治疗2个月无明显改善。
患者自觉疼痛渐加剧,情绪低落,常常失眠,食欲下降,兴趣减退,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首选的测量工具是A.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B.抑郁自评量表(SDS)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 D.主题统觉测试(TAT) 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4、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A.进行口腔疾病的干预措施B.提供组织保证C.提供经济支持D.个别交谈和讨论会E.实施行政干预措施5、排总义齿前牙时下列哪种方法不正确A.上颌中切牙切缘位于胎平面B.下颌切牙切缘与下唇上缘平齐C.上侧切牙切缘位于牙合平面上0.5~1mmD.排在牙槽嵴顶上E.中切牙切缘位于上唇下缘下2mm6、患者,女性,37岁,因3天来右上后牙肿痛就诊。
查右上第一前磨牙龋深及髓,无探痛,Ⅲ度松动,叩(+++),龈红肿,扪痛。
有波动感,右面颊部轻度水肿,体温38℃,诊断最可能为A.慢性根尖周脓肿B.急性牙槽脓肿C.急性蜂窝织炎D.急性化脓性牙髓炎E.急性颌骨骨髓炎7、患者4岁,因外伤左上乳中切牙内陷移位,牙龈无明显撕裂伤,牙槽突无折断,X线片显示恒牙胚未受波及。
正确的处理是A.立即复位固定B.立即拔除C.定期复诊观察D.牵引复位E.不作处理8、下列哪项不是牙髓病根尖周病致病的物理因素A.温度B.电流刺激C.创伤D.充填材料E.激光9、多数关节内强直发生在哪个年龄段A.5岁以前B.15岁以前C.15~20岁D.25岁以后E.20岁以后10、正常情况下,牙骨质与骨组织的区别是牙骨质A.层板状排列B.无细胞C.只有新生,没有吸收D.有神经分布E.没有血管11、近中切角缺损,牙本质暴露,探诊酸痛,温度试验酸痛明显,无松动。
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四单元口腔功能•最重点是什么?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第一节下颌运动下颌运动是口腔功能的基础,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下颌的肌肉与颞下颌关节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
(一)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控制下颌运动的因素有四个:①右侧颞下颌关节;②左侧颞下颌关节;③ ;④神经肌肉。
其中双侧颞下颌关节是难以改变的,而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地加以调整。
通过调改面或重建咬合,可改变应力在牙周膜上的分布,从而改变本体感受器传人的信号、间接地调节神经肌肉的反应,以达到影响下颌运动的目的。
(二)下颌运动的形式和范围1. 下颌运动的形式下颌运动极为复杂,通常将其归纳为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1)开闭口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是对称的。
开口型(从正面观察下颌下降时颏点运动的方向)呈“↓” 。
为叙述方便,可将开颌运动分为小开颌运动、大开颌运动和最大开颌运动三个阶段,而闭颌运动则大致是循开颌运动原轨迹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小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
髁突仅作转动运动。
运动轴心在髁突。
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
大开颌运动,下颌下降约2cm以上,髁突不仅有转动运动,同时还有滑动运动。
髁突带动关节盘协调地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关节盘在向前滑动的同时又稍向后方旋转。
转动运动的轴心仍在髁突,而滑动运动的轴心则在下颌孔附近。
因此,大开颌运动是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
活动既发生在关节下腔又发生在关节上腔,并且有两个运动轴心。
在正常情况下,大开颌运动时,髁突可滑到关节结节处或稍前方。
关节盘的中间带夹在关节结节顶和髁突嵴顶之间。
此时关节盘颞后附着的弹性纤维可被拉长0.7 ~1.Ocm。
临床常见的髁突过度向前滑动,可损伤此结构,从而破坏关节盘的动力平衡,以致造成关节盘的移位或脱位。
最大开颌运动,如在打哈欠时的下颌运动就是最大开颌运动。
此时翼外肌下头处于紧张状态,二腹肌出现强烈收缩,牵引下颌向下后方,使髁突停止在关节结节处仅作转动运动而不再向前滑动。
2013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复习:选磨调(牙合)

是调磨正中(牙合)的早接触点,使正中(牙合)达到广泛均匀的接触和稳定的尖窝关系,并调磨侧方(牙合)和前伸(牙合)时的牙尖干扰,达到平衡(牙合)接触。
(1)选磨正中(牙合)的早接触:早接触出现在“支持尖”和其相对的中央窝和近远中边缘嵴之间。
“支持尖”是指上舌尖和下颊尖。
由于“支持尖”有维持义齿高度的作用,并且在侧方(牙合)运动中,“支持尖”与对颌“支持尖”和非支持尖都有接触关系,因此选磨正中(牙合)的早接触点时,主要选磨与早接触支持尖相对应的近远中边缘嵴和中央窝。
(2)选磨侧方(牙合)的(牙合)干扰:选磨少数非支持尖上的(牙合)干扰点,每次只选磨单颌,换咬合纸检查,反复选磨,直到所有非支持尖都有接触点为止。
另外,侧方(牙合)选磨时要特别注意上下尖牙的干扰,选磨部位为下尖牙的唇斜面或上尖牙的舌斜面,通常以选磨下尖牙为主。
(3)前伸(牙合)干扰的选磨:选磨下前牙唇斜面,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上前牙舌侧面也可以选磨成舌斜面。
一直选磨到至少两侧第二磨牙都有接触为止。
(4)(牙合)面修改选磨之后,常使牙面的尖低沟浅,应重新加深沟窝,加大食物排溢道,以增加咀嚼效能和美观,这样做还可以减小牙槽嵴的负荷。
2018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三十九)

(1)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
(2)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平均为0.875秒,其中,咬合接触时间平均为0.2秒,两者间之比约为4:1。
咀嚼周期中,每一程序所持续的时间和咀嚼运动的特性,可随食块的大小、硬度、滋味、特点及某些疾病的性质而异。
(二)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及生物杠杆1.咀嚼运动中的生物力(1)咀嚼力:为咀嚼肌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肌力。
其力量的大小,一般与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根据Weber测定法,正常肌肉横断面积所能发挥的力,平均为1O㎏/cm2。
成年人的颞肌、咬肌和翼内肌的横断面积约为8 cm2、7.5 cm2和4 cm2,三肌共为19.5 cm2,三肌应有咀嚼力l95kg,但根据肌纤维附着部位和方向的不同,它们所产生的垂直向力为颞肌80kg、咬肌70kg和翼内肌30kg。
这些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咀嚼力的大小,视参与咀嚼的肌纤维的多少而定。
(2)力:咀嚼时,咀嚼肌仅发挥部分力量,一般不发挥其全力而留有潜力,故牙齿实际所承受的咀嚼力量,称为力或咀嚼压力。
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同一个体,因其年龄、健康状况及牙周膜的耐受阈大小而有所不同。
力与咀嚼力的大小密切相关。
(3)最大力: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
最大力测定通常是通过力计测量,其大小顺序为: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尖牙>中切牙>侧切牙。
日常咀嚼食物所需力约为3~30kg(最大力之一半),由此可知正常牙周组织尚储备一定的承受力,此力量称为牙周潜力或称牙周储备力。
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咀嚼习惯、力线的方向、张口距离以及口颌系统的状态等。
力为生物力,各种力测量仪虽能测得一定力,但与实际力尚有差距,且不同类型的力仪,其测量值也有差异。
2.咀嚼运动中的生物杠杆人体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都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
口腔执业医师A1型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口腔执业医师A1型题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下列情况属于生理牙合的是A.牙齿排列不整齐,口颌系统功能健康B.牙齿排列整齐,两侧颞下颌关节动度不一致C.牙齿排列整齐,开口偏斜D.牙齿排列整齐,一侧咀嚼肌疼痛E.牙齿排列不整齐,一侧髁突运动受限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属基本概念试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理牙合的定义。
生理牙合强调的是咬合的功能状态健康情况下(包括关节和肌肉功能均正常)的咬合关系,并非指特定的牙齿排列及咬合状态。
2.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中,可以改变的是A.颞下颌关节B.咬合关系C.神经组织D.咀嚼相关肌肉E.颌面部的韧带正确答案:B解析:下颌运动有四个控制因素。
解剖性控制因素:双侧颞下颌关节和咬合接触;生理性控制因素:即神经、肌肉系统。
口腔科医生一般只能改变咬合接触。
3.人群中咀嚼类型最多见的是A.双侧同时咀嚼B.双侧交替咀嚼C.右侧咀嚼D.左侧咀嚼E.后牙咀嚼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属基本概念试题,考核知识点是咀嚼运动类型。
咀嚼运动的类型分为双侧咀嚼运动和单侧咀嚼运动。
双侧咀嚼运动又有双侧交替咀嚼和双侧同时咀嚼两种情况。
有67%以上的个体,在两侧牙列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力相等、咬合无障碍时,是多向地两侧交替的咀嚼运动。
只有10%的个体,在咀嚼食物末期,吞咽之前,出现双向同时咀嚼。
回避牙合的早接触,或因牙齿、牙周疾病及牙列部分缺等因素形成单侧咀嚼运动,是异常的咀嚼类型。
答案B 正确。
4.造成牙齿邻面磨耗的主要原因是A.牙生理性远中移动B.牙生理性近中移动C.牙垂向移动D.牙颊向移动E.牙舌向移动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属基本概念试题,考核知识点是牙齿的磨耗。
牙齿本身有一定的生理性动度;有的上下颌牙的牙长轴微向前方倾斜;闭口时在提颌肌的收缩作用下,下颌向上前方运动,牙合力为向上、向前,推动牙弓向前、向近中移动,因此造成牙齿邻面磨耗的主要原因是牙生理性近中移动。
答案B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合的建立,除依靠牙的正常发育、萌出、排列等,还有赖于面颌肌肉的动力平衡。
作用于牙弓前后、内外的所有肌肉力量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1.向前的动力颞肌、嚼肌、翼内肌的咀嚼力都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舌肌也有此作用。
由于上下牙齿的长轴微向前方倾斜,这些肌肉产生的力,通过牙的斜面产生向前的合力,有使牙体向前方移动的可能。
咬合力是向上向前的,也助长了这一向前移动的作用。
2.向后的动力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颊肌、颏肌、颧肌等,则因直接加力于上下前牙,通过接触点而传导于全牙弓,又通过合斜面而传导于上下牙齿,使同颌的牙经常保持紧密的邻结而互相支持,借助于斜面关系而使上下牙弓互相稳定,保持一定的形状。
3.内外的动力平衡内侧有舌体、肌肉的作用,使牙弓外扩;外侧有唇颊肌之作用,使牙弓向内而限制其外扩。
牙弓在两种肌肉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大小。
在正常的前后的动力平衡下,上下牙弓可以适当向前发育,使颌不至于前突或后缩。
同时也促使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正常的内外平衡下,牙弓的宽度可以适当发育,而不至于使牙弓发育过宽或过窄。
垂直向的动力平衡闭口肌如:颞肌、嚼肌、翼内肌,与开口肌如:翼外肌等的动力平衡,对维持牙槽高度的正常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避免产生深覆合或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