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一单元6比身高1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案

10.50,再和8.79相减。
3.想一想,下面的题错在哪里?(1)让学生在小组内容交流错误的地方。
(2)汇报运用正确的方法计算。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正确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2):(3):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复习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情境,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自由地思考,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有效地保持了学习兴趣。
在解决第3个问题的过程中,引出小数点后面补“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和复习中,学生已经明确了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足够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所以掌握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困难。
在整节课中,教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价补充等,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新课堂的教学理念。
板书比身高鹿妈妈高多少米?小黑高多少米?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2.4+1.7=4.1(米) 2.4-0.8=1.6(米)6-2.4=3.6(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比身高)第一课时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 比身高第一课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比。
•能够运用“比”的概念比较身高。
•能够记录并解读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运用比的概念比较身高。
教学难点•把比的大小关系用比例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老师介绍比的概念。
2.在黑板上画出一些比的样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是什么?这两个物品之间有什么关系?3.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较大小,把比的关系用词语描述出来。
提高(30分钟)4.老师播放身高比较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
5.老师出示几个身高数据,让学生自行分组并记录下组内成员的身高和姓名。
6.将每组的数据,用条形图向全班呈现,并找出身高最高和最矮的两名同学。
7.在黑板上画出这些同学的身高比例图,并让学生发现相应的比例关系。
8.引导学生用比例来表示每组身高最高和最矮的两名同学之间的关系。
迁移(10分钟)9.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和小组同学身高比较的条形图和比例图,并用比例来描述组内身高的大小关系。
总结(10分钟)10.让学生回答:今天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1.视频播放之后,学生参与度较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在制作条形图的时候,部分学生出现了混淆横坐标、纵坐标的情况,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和纠正。
3.在制作比例图过程中,有些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点拨疑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5.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 四年级 数学 下册《比身高》(北师大)

1.76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4.森林医生。
11. 7 + 2.86 14.56 40.3
3.15 - 2 3.13 1.15
8 - 7.23 0 .77 1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5.用竖式计算。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3)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10.50-8.79= 1.71 (千克) . .. 10.50 - 8.79 1. 71 答:机灵狗的体重增加了1.71千克。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00 9.55
8.5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年级 | 下册
第一单元 · 小数的意义与加减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比身高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2.4+1.7 =4.1(米)
2 . 4
1
2 3
+ 11 . 7 4
·1
答:鹿妈妈高4.1米。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2.5-1.5=1(元) 答: 比 贵1元 。 一共花2元。 1.5+0.5=2(元) 答:买 和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2.
.
10 . 2
1
.
7 .6
4 .8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关注微信公众号:“冬天游泳的小鱼工作室 ”获取更多资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6《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6《比身高》-北师大版1、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1.学习身高、高度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2.学习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推理能力。
2、教学重点1.了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及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身高。
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2.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4、教学过程4.1、导入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同时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讲解第一步,讲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并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第二步,引入比的概念,通过举例和图片让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4.3、练习第一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身高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第二步,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4、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今后学习的方向。
5、教学方式1.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知识点。
2.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
3.实践:通过身高的测量和运用比的概念让学生得以实践和巩固。
4.总结:在巩固学习后,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的方式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
7、课外拓展1.让学生到户外测量一些高度,如灯柱、电线杆、路灯杆等。
2.让学生计算自己与亲友身高的比例,并填写表格进行比较。
8、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了解身高、高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刻度尺进行身高的测量。
同时,通过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观察、表达和推理能力。
但是,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学生的练习不是很充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四年级数学下册j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6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身高的测量方法,理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比较身高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身高的测量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身高的测量方法以图片或实物展示身高尺,让学生了解身高的测量工具。
讲解身高的测量方法:站在身高尺前,脚跟并拢,脚跟、臀部、肩部和头顶紧贴身高尺,读取身高数据。
(2)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身高数据?讲解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以厘米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3)比较身高的大小提问: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讲解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将两个人的身高数据相减,若结果为正数,则前者比后者高;若结果为负数,则前者比后者矮;若结果为零,则两者身高相等。
3. 实践操作(1)分组测量身高学生分组,互相测量身高,并记录数据。
(2)比较身高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比较组内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身高的测量方法、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和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拓展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身高?学生分享其他比较身高的方法,如目测、比较影子等。
五、作业布置1. 家长协助,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记录数据。
2. 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大小,并记录比较结果。
六、板书设计1.6 比身高1. 身高的测量方法2. 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3. 比较身高的大小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身高的测量方法和身高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比较身高的大小。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身高》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身高这一物理量的意义,学会用身高作为标准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身高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的含义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高认知,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身高的比较。
但学生对比的概念以及比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比来描述和比较物体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学会用比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现象,引出比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比较身高,加深对比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比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身高测量工具,如尺子。
2.准备身高数据,如学生身高、教室物品高度等。
3.准备PPT,展示生活情境和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身高比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高这一物理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身高数据,让学生进行身高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较现象,引出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身高测量,每组选出一个标准身高,其他组员与标准身高进行比较,得出比值。
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比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身高比较,用比来描述和比较物体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比的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比身高-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身高的概念,掌握比身高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比身高的概念:比较两个或多个物体的长度。
2. 比身高的方法:直接比较、间接比较。
3. 比身高的应用:生活中的比身高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间接比较的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高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生对比身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身高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比身高是对物体长度的比较。
3. 比身高的方法:(1)直接比较: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直尺或尺子测量物体的高度,并进行比较。
(2)间接比较:通过观察、推理,比较物体的高度。
例如: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可以通过比较他们的影子长度、手臂长度等。
4. 比身高的应用:讲解比身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挑选物品等。
5. 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身高的概念、方法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比身高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比身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身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和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比身高(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比身高(教案)知识点本节课主要涉及到以下数学知识点:•图形比较•数学比较•单位换算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利用图形比较身高大小•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掌握单位换算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图形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在图形和数字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需要换算不同的单位导入环节1.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比身高”,并与学生谈论身高与道德品质的关系2.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身高单位表示的图片,并让学生谈论一下不同的身高单位表示方法讲授主题1.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一组身高图形,让学生以图形比较法比较及排序2.老师给出一个列表,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比较及排序3.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比如将“米”转换成“厘米”等。
练习与训练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练习中既有图形比较,也有数学比较,还有换算练习。
2.老师通过口头问答和写板书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和回顾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总结归纳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图形比较、数学比较以及单位换算,掌握了比较身高大小的方法。
2.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比如在选购衣服、选择电器等方面。
3.学生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其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作业布置1.学生需要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学生需要将家庭成员的身高进行比较,并在班级分享比较结果。
1.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漳县第一小学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主备人:贾才君审核人:_____ 课题:比身高课时:1总课时:3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进位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成果(个案补充))
一、复习:
竖式计算
35.28+13.11 12.30+1.27
计算小数不进位加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7654+1692 582+769
计算整数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授。
知识点: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例 2.35+3.78=6.13
2.35
+3.78
6.13
师:小数加减法时,首先要小数点对齐再进行计算,其计算法则同整数加法法则一样,所以当遵守满十向前进一,其他数位上也一样。
举一反三:
用竖式计算
0.9+0.71 0.68+0.5 3.24+4.88
三、课堂练习。
1、竖式计算。
3.7+2.36 15.4+2.97
8.62+4.59 6.01+12.77
2、解决问题。
(1)金星小学二月份节约用水40.4吨,三月份比二月份多节约用水4.7吨,三月份节约用水多少吨?
(2)星星身高1.42米,他站在0.37米高的凳子上时比爸爸矮0.01米,爸爸身高多少?
四、课堂小结。
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末尾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进一。
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上点上小数点。
五、作业。
板书设计:
比身高
小数进位加法
2.35+
3.78=6.13
2.35
+3.78
6.13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