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扶正与祛邪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是一门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专门学科。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护理原则包括治未病、施护求本、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几个方面。

一、护理未病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治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是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结果。

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关键要增强体质。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1)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的安定、清净、愉快,不贪欲妄想,才能调和气血阴阳,正气充沛,真气和顺,从而达到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的目的.(2)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要想有健壮的身体,必须保持经常不断的身体锻炼。

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

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促进血脉流通,关节灵活,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棉、气功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奇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3)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

不可过劳,不可过逸。

(4)饮食有节,调配合理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调配,不仅能保证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护人体健康,而且能调治疾病,达到补气养血,强身健骨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扶正驱邪之我见》

中医学概论《扶正驱邪之我见》

《中医学概论》课程论文中医“扶正祛邪”之我见扶正祛邪与养生摘要:本文从“扶正”、“驱邪”概念入手,主要了介绍中医扶正驱邪思想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这一思想升华出它对我们现代养生方式的启发,要求我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使我们能够达到延年益寿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扶正,驱邪,养生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正气充沛,则人体有抗病能力,疾病就会减少或不发生;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和发展。

因此,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扶正驱邪对于养生这个话题并不陌生,不论是现代或是古代,在这个方面我国的中医和学者作了很多的研究,也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其中,这就不得不说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个中医理论,它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它也是“扶正祛邪”的一个重要理论。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扶正和祛邪,是依据正邪相互消长盛衰的变化而确立来解决邪正矛盾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扶正祛邪的考点进行如下:扶正即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体育锻炼等,而注重饮食营养和精神调摄,对于扶正也有重要意义。

祛邪即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方法,使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虽然截然不同,但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增强,提高机体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有利于祛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可减轻和中止病邪对正气的损害和干扰,有利于恢复正气,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其运用有三种:(一)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

此时,邪气轻微或已被祛除,已经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治疗应抓住正气虚弱这一主要矛盾,给予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正虚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4种类型。

气虚、血虚者,宜益气、养血;阴虚、阳虚者,宜滋阴、助阳;气血两亏或阴阳两虚者,当气血双补或阴阳双补。

(二)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错杂病证。

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辨别正虚和邪实的主次。

扶正兼祛邪:对于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如肾阳虚所致水饮内停,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

祛邪与兼扶正:对于以邪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而伤津耗气,治当以清解暑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扶正药物的时机不当或药量过大,常有留邪之虞;使用祛邪药物的时间过长或药量过猛,常有伤正之弊。

扶正与祛邪兼用时,必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此时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待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以达到既不伤正,又不碍邪,使邪去正复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八单元防治原则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含义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

中医的扶正与祛邪扶正祛邪,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论。

疾病过程,以邪正关系上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进展。

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与祛邪的含义及关系扶正的含义:扶正即扶助正气。

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种扶助正气以抗邪的原则适应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所谓“虚则补之”,也就是扶正治则的具体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补气法、养血法、滋阴法、温阳法等,都是在扶正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所制订的治疗方法。

祛邪的含义:即祛除邪气。

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这种治疗原则适用于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订的。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即能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另一方面,扶正的药物易敛邪,祛邪的药物又易伤正,因此临床运用扶正与祛邪这一原则时,必须仔细地分析正邪力量的消长情况,区别主次才能运用恰当。

2.扶正祛邪的运用法则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正邪两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有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防治原则--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讲义

防治原则--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三单元讲义防治原则一、预防(一)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包括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以及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面。

2.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气、药物预防等方面。

(二)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二、治则(一)正治与反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

故说“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2.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

又称“从治”。

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二)治标与治本1.“本”和“标”的概念本和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主要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基本治则扶正祛邪1.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即所谓正复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总的原则是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
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盛,单扶正则易留邪,单祛邪则易伤正的病证。

此时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但在具体运用时,还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盛为主。

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盛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然后再驱虫消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