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概述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体储藏和调节⾎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关系。
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之筋膜)、⽬(肝开窍于⽬)、⽖(肝其华在⽖)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主⽓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考试,⼤站收集升清降浊。
肝⽓尚能管司全⾝筋腱的屈伸及⾎液的调节。
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除能滋养肝脏本⾝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使其疏泄条达得宜⽽不郁滞;尚能养⽬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等。
可以看出,肝之⽣理功能涉及到⼈体的⽓、⾎、津液、筋脉等各⽅⾯,⽽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
故肝脏阴阳、⽓⾎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常为有余,肝阴、肝⾎常是不⾜。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导读】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疏泄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2)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于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其次,肝的藏血,亦有防止出血的重要作用。
因此,肝不藏血,则不仅可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泄太过等病变,而且还可导致出血。
二、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华和在窍(一)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二)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
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三)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的血液充盈,才能养筋;筋得其所养,才能运动有力而灵活。
爪,指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
爪乃筋之延续的部分,故称“爪为筋之余”。
爪甲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四)在窍为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医肝病科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肝病科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 中医理论中,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A. 主运化B. 主疏泄C. 主藏血D. 主纳气答案:B解析:在中医理论中,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负责调畅情志,促进气机的升降出入,确保气血流畅。
2. 以下哪项不是肝气郁结的典型症状?A. 胸闷B. 胁痛C. 咳嗽D. 情绪抑郁答案:C解析:肝气郁结的典型症状包括胸闷、胁痛和情绪抑郁。
咳嗽通常与肺有关,不是肝气郁结的典型表现。
3. 在中医治疗肝病时,以下哪种方法不常用?A. 草药治疗B. 针灸治疗C. 推拿治疗D. 手术治疗答案:D解析:中医治疗肝病通常采用草药、针灸和推拿等非侵入性方法,手术治疗不是中医的常规治疗手段。
二、多选题4. 下列哪些是中医治疗肝病的常用草药?A. 柴胡B. 丹参C. 黄连D. 黄芪答案:A, B, D解析:柴胡、丹参和黄芪都是中医治疗肝病的常用草药,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和益气补中的作用。
黄连主要用于清热燥湿,不是治疗肝病的常用草药。
5. 中医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肝气郁结?A. 情绪压抑B. 饮食不节C. 过度劳累D. 外感风寒答案:A, B, C解析:情绪压抑、饮食不节和过度劳累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外感风寒主要影响肺和卫气,不是导致肝气郁结的直接因素。
三、判断题6. 肝火上炎是中医肝病中的一种常见证型,常表现为头痛、面红、口苦等症状。
(对/错)答案:对解析:肝火上炎确实是中医肝病中的一种常见证型,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面红、口苦、易怒等。
7. 中医治疗肝病时,只需考虑肝脏本身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其他脏腑的影响。
(对/错)答案:错解析:中医治疗肝病时,需要考虑整体观念,即“肝主疏泄”,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
四、简答题8. 简述中医中“肝藏血”的概念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答案:在中医理论中,“肝藏血”指的是肝脏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可以保证人体各部位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维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理功能。
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阴阳⽓⾎的重要调节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个⽅⾯: 1. 调畅⽓机:⽓机,即⽓的升降出⼊运动。
存在于⼈体的⽓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
⽓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
⽽肝的疏泄功能,对⽓的升降出⼊运动具有⼗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体⽓机调畅,⽓⾎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
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的病理变化。
2. 通利⽓⾎⽔:⼈体⾎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的升降出⼊运动。
考试⼤站收集⽓⾏则⾎⾏,⽓滞则⾎瘀;⽓⾏则⽔⾏,⽓滞则⽔停。
⽽肝主疏泄,能调畅⽓机,故与⾎及津液的运⾏和代谢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的⽣理功能正常,⽓机调畅,则⾎与津液运⾏通利;如果肝⽓疏泄的⽣理功能失常,⽓机阻滞,则可导致⾎及津液⽅⾯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
⼀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 ⼀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的情志活动,要以⽓⾎为物质基础,⽽⽓⾎的正常运⾏,亦受到肝⽓疏泄功能的调节。
如果肝⽓疏泄失常,⽓机不调,⽓⾎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主要表现在肝⽓亢奋和肝⽓抑郁两⽅⾯。
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
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的排卵和⽉经来潮,男⼦的排精等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我们中医理论中肝的四大功能

我们中医理论中肝的四大功能
春季是养肝的季节,我们常说:“肝气郁结”就是从中医角度上来说的我们“肝”。
中医的“肝”起源于《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是脏腑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表现的集合,是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总称,并不是单单指解剖学中的肝脏。
我们从中医方面讲,肝有以下四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叫肝主疏泄,所以肝病病人会出现黄疸。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否良好,与这个肝主疏泄的功能也息息相关。
我们常说:“生气了伤肝',所以我们的情志疏泄也是与这个肝主疏泄有关的。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第二个功能是肝主藏血,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理血量的功能。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卧血归肝“,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平卧的时候可以养肝,但是恰恰现在很多人晚上睡觉很晚,所以熬夜对于肝的损伤是特别大的。
第三个功能就是肝主筋,我们所谓的”抽筋“在中医上讲叫做肝血不能濡养经脉,所以也可以从肝治。
第四个功能叫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我们的眼睛是肝脏的窗户,所以说我们的肝脏不好在眼睛上会有一些表现。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肝脏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作用,包括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功能。
(1)调畅精神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
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情志活动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亦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
心所主神志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血液,而血的生成和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
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或悲忧善虑,患得患失;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肝的升泄太过,可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的表现。
(2)调节气血津液运行: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瘕,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
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另一方面,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
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第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
(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
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
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
“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
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
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3)促进消化吸收: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
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
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
肝属木,脾胃属土,土得木而达。
“木之性主乎疏泄。
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
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可见,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关系,故肝的疏泄功能,既可以助脾之运化,使清阳之气升发,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又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促进浊阴之气下降,使食糜下达于小肠。
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具肝气郁结的症状外,既可出现胃气不降的暖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现脾气不升的腹胀、便溏等肝脾不调的症状。
故曰:“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知医必辨,论肝气》)。
分泌排泄胆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
诚如戴起宗所说:“胆之精气,则因肝之余气溢人于胆,故(胆)藏在短叶间,相并而居,内藏精汁三合,其汁清净”(《脉诀刊误·卷上》)。
可见,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胆汁排泄到肠腔内,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
故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人肠内,利传渣滓”(《医原》)。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肝气郁结,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可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胁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黄疸等。
总之,脾为阴中之至阴,非阴中之阳不升,土有敦厚之性,非曲直之木不达。
肝气升发,疏达中土,以助脾之升清运化,胃之受纳腐熟。
(4)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
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
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
“血随气行,周流不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
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
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
所谓“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