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第3篇孟子三则课件解答

合集下载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4语段综合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4语段综合

考点跟踪突破4 语段综合1.(2016铁一中二模)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②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③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2)第③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人有读书经历。

或:人有经历。

2.(2017·原创)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②古时候的风筝,有的用竹木制成,有的用丝绸制成。

③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裱糊、绘画、扎绑等工艺日趋精美。

④风筝上具有祈福、长寿、吉祥等含义的图案,寄托着人们放飞希望的美好心愿。

(1)第①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亦称“鸢”,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

(2)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风筝的扎绑、裱糊、绘画等工艺日趋精美。

(3)请提取第④句的主干,并将其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筝寄托心愿。

3.(2017·预测)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②现在重拾“丝绸之路”,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欧亚区域经济的需要?③丝绸之路,作为大西北的主要旅游路线,经过了十几年的__B__和__C__,基础设施正在__A__,已经成为中国诸多旅游产品中极具吸引力的一条主题旅游线路。

(1)请提取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韩愈)

(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韩愈)
第12篇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 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书.于《春秋》( 书写、记载 ) (2)不畜.于家( 蓄养 ) (3)其为形也不类.( 相似 ) (4)惟.麟也( 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C )
A.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
皆以美于.徐公
B.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5.其他实词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没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况且,尚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明白 ⑦执策而临.之 面对
6.虚词意义及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其真无马邪 表疑问反诘,相当于“难道” ①其其真不知马也 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驱使千里马的”
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3.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①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②策策执之策不而以临其之道马驱鞭使子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③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养
4.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做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完整)2017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2017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一天早上醒来时,萨拉发现天阴沉沉的。那天,爸爸一整天都呆在悬崖上,一直盯着湖面 上的那些渔船。 “爸爸,你为什么不到屋里暖和暖和?”“我不喜欢这种天气。等所有渔船上 岸后,我再休息。”爸爸答道。
下午,湖面开始变得波涛汹涌。雨点落在萨拉的额头上。波浪变得更高时,渔船相继回到 了避风港。
1
(1 分)
2
(1 分)
3
(1 分)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学7
7
1

7
谈笑有鸿儒
50
2
2
亲爱的朋友们
倡议书
让朋友圈见证我们青春的奋斗与成长!

2 甲:艾叶清香扑鼻来。 丙:龙舟激越江上赛
乙:粽子香甜惹人爱
15
46
9
30
11
1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倡议人:XXX 2017 年 6 月 28 日
①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代步工具,已成为绿色出行的象征。一些发达国家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从


,日臻完善,成为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重要
组成部分,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交通现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017 年陕西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6
17
1.

2
2.

2
A.
B.
C.
D.
3.

2
1
奥秘 秘诀 真谛
2 碌碌无为 4.
无所事事 麻木不仁
1
7中

【聚焦中考】2017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13份打包)

【聚焦中考】2017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13份打包)
陕西专用
专题四
人物与写作手法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品析描写手法,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
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 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 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又 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 塑造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 环节。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 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 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教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交代背景,为下文做铺垫。(顺叙:使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 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使情节曲折 , 造成悬念 , 吸引读者 ,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 ,突出中心。插叙:对情 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使文章内容充实 ,结构紧凑;引出下文 ,为下 文做铺垫。) (2)说明: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3) 抒 情 : 抒 发 作 者 ________ 情 感 , 揭 示 文 章 ______ 主 题 ; 表 达 ________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物 描写:展示 ________ 人物 ________ 特征。景物描写:描写 ________ 自 然风光,营造________氛围,烘托人物________情感。)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5)议论: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 (升华 )主题。

中考语文(陕西省)习题课件: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

中考语文(陕西省)习题课件: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

二、(2015·德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 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 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 麦陇朝雊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 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点拨】“狱”的意思是“案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 可) 【点拨】本句中“夫”用在句首,是发语词,一般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说 明,不译;“伏”解释为“埋伏”;“焉”在本句中是兼词,在那里。 另外,注意本句中“……,……也”是判断句式,同时,这个句子还是 一个省略句,因此,在翻译句子的时候,不仅要落实重点词语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翻译要准确、通顺。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 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 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 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点拨】由“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等句子,可知“彼竭我盈”时要及时进攻;由“诸葛武侯之攻 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等句子,可知要善于 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由“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 可知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由“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 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等句子,可知当不能迅 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

【聚焦中考】2017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34

【聚焦中考】2017中考语文(陕西)总复习-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34

四季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约客》赵师秀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花鸟虫鱼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水风光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概括、探究与感悟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概括、探究与感悟课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 (3)无不毕肖.〔 相像(相似)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抓住关键,筛选信息。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 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 是指:‘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 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其次,是理解性筛选。如“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客 的话的不同”。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 。妻用反问句,十分肯定地表达了她的偏爱之情,她是热情的;妾仍 然用反问句,但少了“君美甚”三个字,加上她地位低微,因而她是 畏怯、顺从的;客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 的反问语气,只是一种应付、逢迎的态度。
【乙】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 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 ,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我 们不难理解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 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 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 “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第2篇曹刿论战左传课件

聚焦中考陕西地区2017中考语文总复习第4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讲文言文阅读第2篇曹刿论战左传课件

【参考译文】 艾子的邻居,都是齐地鄙陋无知之人。艾子听见一个人和别人聊天时说: “我和齐国的大臣,都是接受了三才(天、地、人)灵气的人,为什么他们有 智慧,我却没有智慧呢?”另一个人说:“他们每天吃肉,所以有智慧;我 平常都吃粗粮,所以没什么智慧。”那个问话的说:“我正好有卖粮食的几
千枚铜钱,姑且和你天天吃肉试试看。”几天后,又听他们俩聊道:“我自
从吃肉以后,思维见识清晰高明,遇到事情都有智慧,不但有解决问题的智 慧,还能深刻探究其中的道理。”另一人说:“我看人的脚面,从前面伸出
很合适,如果朝后面伸出,难道不是要被后面来的人踩到吗?”那人说:“
我也看到人的鼻孔,向下长很好,如果向上,难道不是要被天上下的雨装满 吗?”两人互相称对方聪明。艾子叹道:“吃肉的人,智力不过如此啊!”
第2篇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
的。”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 告 )。 5.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
5.读了这篇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 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②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虚词意义及用法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比 ①于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词,对
蹴尔而与之 连词,表修饰 ②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 ③之为宫室之美 结构助词,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 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 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三、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 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 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3.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C.不近者为.洁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面对权谋诡计,不知道它奸猾手段的人固然是高尚的,懂得了却不去用 这种手段的人更加高尚。 (2)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顺耳,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 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5.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 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 ”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 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 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 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 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 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 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凄.凉.万古( 遭遇到悲苦寂寞 ) (2)思.身后之身( 考虑,想到 ) (3)毋.取万古之凄凉( 不要 ) (4)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违背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栖守道德者.
卿今者.才略
B.达人观物外之.物 王之.蔽甚矣
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 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为下文 论述“舍生取义”作铺垫。
4.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 吗?为什么?
有必要,孟子的“义”告诉我们要有舍己为人等值得学习的精神。
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道:原则,行为准则
6.虚词意义及用法
丈父夫命之之..冠也代词用,于指主“谓丈之夫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之母命之. 代词,指“女子”
妾与妇民之由.道之.也代结词构,助指词“,大相道当”于,“即儒的家”提倡的“义”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指示代词,这 焉:怎么 ③以.顺为.正者 以:介词,把 为:作为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通“汝”,你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一词多义 ①戒戒必.之敬曰必戒.告诫留神,当心
②居居居.天天下下之之广广居居.
居住 居所,住宅
③得是得.焉志得.为实大现丈夫乎 能,能够
4.词类活用 (1)使动动词 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惑乱,放纵,在句中意思:使……扰乱 ②贫贱不能移. 原意:改变,在句中意思:使……改变 ③威武不能屈. 原意:屈服,在句中意思:使……服从 (2)动词用作名词
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居住,在句中意思:居所,住宅
5.其他实词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③父命.之 命:教导 ④往.之女家 往:去,到 ⑤无违夫.子. 夫子:丈夫 ⑥以顺.为正.者 顺:顺从 正:正理,基本原则 ⑦与民由.之 由:实行 ⑧独.行.其道. 独:独自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 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武力不能使我屈 服意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3篇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 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就选文所论述的有关君子的德行问题,谈一点你的启示。 示例一:君子做事情,总会有长远的考量,并不会受到眼前名利的诱惑 。示例二:君子深知“为人要谦虚谨慎”的道理,所以不会刻意表现自己 的才华,免得遭人嫉妒。
【参考译文】 固守道德准则的人,只会感受到一时的寂寞;而那些阿谀攀附、依附权贵 的人,却会遭遇到永远的悲苦寂寞。心胸豁达、明白事理的人,他能看到隐 藏在事物背后的精神价值,以及想到要为后代子孙立下良好的典范,宁愿忍 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遇永远的悲苦凄凉。德才兼备的君子,他的内心经 常是坦坦荡荡的,思想行为就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能让人 知道(的阴暗行为);他的才华和能力,如同隐藏不显的珠玉一样,从不轻易 地向世人炫耀。面对世间众多追逐名利的恶行,不去接近权势名利是志向高 洁的,接近了却不为之所动的人,品格更为高尚;面对权谋诡计,不知道它 奸猾手段的人固然是高尚的,懂得了却不去用这种手段的人更加高尚。耳中 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想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 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顺耳,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 ,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
富贵不能淫[新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 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 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 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和儿子!’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 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 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 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 才叫作大丈夫!”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华丽的住宅却接受了。 5.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义”)。 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论 证对生与死的抉择,这是比喻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 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这是举例论证;用“乡”与“今”对待 “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论证,这是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 “舍生”。
四、文章中心 文章通过生与义的对比,以路人宁死不食不义之食与面对物质诱惑而 丧失本性的人为例,劝勉人们要时刻保持本心,努力做到舍生取义。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栖守①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 思身后之身②,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君子之心事,天青日 白③,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④,不可使人易知。势利纷华 ,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 用者为尤高。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 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⑤中矣。 【注释】①栖守:固守。②身后之身:指子孙后代。③天青日白:像青 天一样的晴朗,像太阳一样的光明。④玉韫珠藏:如同隐藏不显的珠玉一 样。⑤鸩毒:指毒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