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9.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

教学活动【导入】实例导入材料: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问: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包含哪些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哪些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经济道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学生阅读P98,老师指导总结这是一条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这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主题)坚持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针;这是一条強基固本之路: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強基固本;这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旨归;这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博采兼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创新之道。
【活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探究一:观点1: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
我们必须承认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肯认错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学人家。
代表人物:胡适:“中国这个民族是“又愚又懒的民族??”观点2、“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图片,如故宫、长城、书法、绘画等,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文化有什么理解?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讲解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具有多样性。
3.讲解文化的作用(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3)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4.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2)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文化更具活力。
三、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故宫的修缮与保护提问:故宫的修缮与保护体现了哪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2.分析案例: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问: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与发展?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短文。
2.收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能否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通过讲解文化的内涵、特点、作用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第一单元)》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教案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要求:(1)了解生活中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水平。
(2)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3)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材体系:教材框架结构的整体设计为:教学方法:话题教学法,讲解法,讨(辩)论法等。
教学时间:2008年9月1日—2009年11月10日,共28课时。
课时安排:第1课时 体味文化 第2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3课时 感受文化影响 第4课时 文化塑造人生 第5课时 第一单元综合探究 第6课时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7课时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第8课时 传统文化的继承第9课时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10课时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第11课时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12课时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第13课时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4课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15课时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第16课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17课时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 第18课时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第19课时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20课时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21课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22课时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23课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第24课时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 复习4课时:每单元复习1课时。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0分钟
寻找文化自信之红色革命文化篇
组织学生寻找革命文化中的文化自信
1.回忆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并举例说明;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学生在寻找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提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
(2)学生通过比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文化自负,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团体意识和分享的意识。
2源于实际,回归生活。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应用。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起点,挖掘课程素材、设置探究问题、创新课堂形式,最终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思考,用真实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这遵循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生活与知识的有机对接。在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中,学习运用知识,感受文化自信,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现实意义。
2.以长征精神为例,对长征精神进行解读,感悟其中的文化作用;
3.诗朗诵:《七律长征》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分析,寻找文化自信,学习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团体意识和分享的意识。
8分钟
寻找文化自信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篇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寻找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
高中政治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习目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程指导】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 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阅读P95—96页。
思考:(1)你如何看待“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2)说一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谁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提出的背景依据?(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坚持这一道路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树立什么?(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3)怎样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系构建】【自主检测】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D.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是A.路径和目标的关系B.目标和路径的关系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D.方向和措施的关系3.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②其必由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③关键在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4.下列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③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④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5.《人民日报》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高二政治走进化生活教案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整个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
第一单元“化与社会”所要解决的是“化是什么”的问题。
它从静态的角度,把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揭示化的含义,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化对人的影响等。
本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
第二单元“化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对化的多样性、化的继承性以及化的创新性进行分析,揭示化现象在时空中的传播与传承,探索化创新的意义及创新的具体途径。
本单元的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化,是怎样通过横向的传播和纵向的继承演变而的。
第三单元“中华化与民族精神”,具体讲述中华民族的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化,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在新的时代条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化和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化”,对当代中国的化生活进行客观描述,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进化建设和精神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整个教材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四个单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与第一单元之间的关系。
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化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多样性的化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第二单元的关系。
化传播在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2:9.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教材分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高二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及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三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
2.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3.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宏伟目标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3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漫、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探究法。
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学案:9.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习目标】1.识记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及指导思想。
2.理解“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重点·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重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
(重点·难点)3. .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重点)【自学过程】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人民在对先进文化的求索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全盘西化论”。
这种论调( )A.认为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B.认为要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C.属于民族虚无主义D.属于闭关自守论2.近代,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改革开放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3.下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②有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③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④要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就要奉行“全盘西化”或“文化复古主义”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王家卫的功夫大片《一代宗师》自2013年1月8日上映以来,评论可谓两极分化,赞美者称这部电影值得看两遍,贬斥者则认为这就是烂片一部。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观众能够正反解读《一代宗师》,正是一部电影的魅力之处。
由此可以看出( )①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以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②必须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④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想
导思:“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是什么?请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的道理进行探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2019年7月,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中国梦,‘聚’成都——话剧进万家之话剧进社区系列活动”,来到金沙西单广场举行社区惠民演出,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启示我们()①要面向广大人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③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④文化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5.2019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这种文化自信()①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深刻自省和主动担当③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提问2、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即来自于…)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三个充满信心)中华文化前途、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目标的充满信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和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P99最后段)
导做:教师提问,学生展示、回答相关知识(问题),之后教师展示PPT(即“仿宋字体”)上内容并进行相应归纳、讲解。
提问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四个决定的P97)
导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谈谈你的理解?
集体智慧结晶、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达标检测
1.实现“中国梦”,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其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B.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难点目标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1、奉行“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错误的?
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转折点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导学: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95-98,组内探讨形成统一共识:即奉行“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错误的?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转折点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并对重点词、句进行勾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章节:9.1课时:1备课人:陈克信二次备课人:
课题名称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三维目标
1.“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重点目标
2.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解正确的是()①它以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②它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③它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的文化④它继承了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建设军事强国、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是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之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①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③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塑造共同的精神家园④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同步练习》P96-98
启迪智慧
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全盘西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复古主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学做思二: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2、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导学:引导、要求学生自学教材P98-99,组内探讨形成统一共识: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对重点词、句进行勾画。
6.增强文化创造力,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①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②正确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③主动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④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BBBCB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奉行“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想
导做:教师提问,学生展示、回答相关知识(问题),之后教师展示PPT(即“仿宋字体”)上内容并进行相应归纳、讲解。
提问1、奉行“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错误的?
落后文化都不能解决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提问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转折点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整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