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字的语法化过程

合集下载

合三点的写法

合三点的写法

合三点的写法
合三点是楷书中的一种笔画组合方式,常用于字的上部,属于上下结构。

它由两个右点和一个撇点组成,这三个点以错位横排的方式排列,形成一种互相呼应的气势。

具体写法如下:
1.先写第一个右点,这个点的位置应该在整个字的左边,稍微靠上一些。

2.接着写第二个右点,这个点的位置应该在第一个点的右边,与第一个点形成对称。

3.最后写一个撇点,这个点的位置应该在第二个点的右边,但是稍微向下一些,与前两个点形成错位。

在写合三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三个点的大小应该相近,不要有过大的差异。

2.三个点的位置应该相对固定,不要随意移动。

3.写字时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方向,以保证整个字的协调和美观。

通过练习和观察范字,可以逐渐掌握合三点的写法和运用技巧。

同时,也需要注意与其他笔画组合方式的区别和运用。

汉字合的演变

汉字合的演变

汉字合的演变甲骨文①像盛饭的食器,上部是盖子,下部是食器底。

一盖一底即为一合。

金文②和小篆③都与甲骨文的形体相类似。

楷书④也是与前面的形体一脉相承,没有多大变化。

从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字的本义是“关闭”的意思。

“合”字从本义的“关闭”可引申为“融洽”。

由“融洽”又可引申为“匹配”,如《诗经·大雅·大明》:“天作之合。

”就是说:这是老天爷给匹配的。

由“匹配”引申为“适合”,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也就是说,文章要适合于时代的要求而写,诗歌要适合于事务的要求而作。

“合”字也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当它读为ɡě(葛)时,那就是容量单位,如市制“十合(ɡě葛)为一升”。

这里的“合”字你若读为hé(何)那就错了。

象形字。

像盖儿与器上下相合之形。

“合”字从商代至现代,基本形式古今一贯,只有笔势方面的微小变化。

但在战国期间,主要在楚系文字中有增从“甘”或“口”的写法,这种形式也见于以“合”为构件的合体字。

本义是盖合,引申为闭合、聚合、结合、符合等义。

《小屯南地甲骨》2350:“王其以众合又(右)旅。

”此用聚合义。

《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拊其喙。

”此用闭合义。

由聚合义引申为联合、联络、合并、军事交锋等,还引申为副词,有共同、一起义。

由结合义特指男女结合,因此引申为匹配。

由符合义引申为重合、适合,用于语言交际,所言符合对方的发问,是对答、回答,后来分化出“答”这个词。

以上意义,都读hé。

“合”另有读ɡě一音,专用于容量单位,合、升、斗、石(dàn)是一组十进制容量用词。

《汉书·律历志》:十合为升。

合字的演变

合字的演变

合字的演变合字是指将两个或更多个汉字合为一个字的写法,是汉字的特殊写法之一。

合字的演变源于古代对字形繁简的追求和篇幅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使用,合字也逐渐演变出多种形式,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最早的合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篆书的时期,篆书是汉字演变的一个阶段,采用了较为统一的形状和结构,一些形状相似的字被合并成一个字。

例如,在篆书中,“皇”字的结构包含了“白”和“王”两个字的结构,表示的是“王的身份和地位高贵”。

这种合字的形式体现了表意性和形体的统一,大大简化了字形的复杂度。

随着汉字书写形式的演化,合字在隶书、楷书和行书中继续被使用,并逐渐扩大了应用范围。

例如,隶书中常用的合字有“曾”、“采”等,楷书中有“龙”、“乘”等,行书中有“辆”、“现”等。

这些合字的形式大多是将两个或更多个字的形状结合在一起,并适当简化其中的一部分,以达到节省篇幅和书写便利的目的。

在敦煌文献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合字出现,这些合字形态独特,有的非常复杂。

例如,“楞伽”一词在敦煌文献中的写法为一个特殊的合字,由“木”、“匕”、“亡”、“水”、“口”等多个字形组成,字形相对复杂,但是其形状和意义的结合使得合字具有更强的表意性。

在现代汉字书写中,合字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字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然而,一些合字仍然存在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客”、“跑”等字。

这些合字形式比较简单,字义明确,便于使用。

合字的演变是汉字书写形式的一种变化方式,它既体现了汉字书写的变化历程,又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发展的特征。

通过对合字的研究和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书写的多样性和演变的规律,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合字的美学价值和表意的力量。

总的来说,合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它不仅反映了汉字书写形式的发展变化,也揭示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在今天的汉字书写中,尽管合字的使用较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借鉴,发现更多汉字的魅力和意义。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十七:合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十七:合

破译甲骨文字之九十七:合甲骨文合甲骨文合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从A从口。

关于部首A我在《破译80》讨论甲骨文余字是考证它是商以前的民居的屋顶。

盖房子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将预先制作好的茅草或者稻草的屋顶安置在住房的上面。

所以余字有剩余、多余的引申义。

有关部首口,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固定意符,可以有多种所指。

在考证甲骨文合字以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夏商民居的概况。

夏商时期建造民居,首先是选择一块地势是中间高四面低的宅基地,在中央挖一个直径两米五左右,深度在一米五到两米左右的土坑。

坑边预先修好一条坡道以便进家。

屋顶是预先做好一个木支架,在架子上铺好茅草或者稻草,成为一个预制的圆锥形的屋顶。

在这个圆锥体的一方预先留好了一个门,门框也是固定在木支架上的两根木头。

我这样描述夏商民居,首先是建立在迄今考古已经发掘出的夏商遗址的半地穴民居的规模上,至于圆锥形的房顶除了甲骨文余字提供了殷商民居的依据以外,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中国的农村看到很多这样的圆锥形的茅草棚,一般用作瓜地的看瓜棚、柴屋和茅房(厕所)。

现在考证甲骨文合字的本义。

《說文》“合,合口也。

从A从口。

”合口就是闭上嘴巴的意思,从甲骨文合的会意看,不是这个意思。

也有现代学者提出异议,不过反对归反对,反对者自己也没有拿出能够说服人的证据来。

卜辞中没有合字用作动词的辞条,一般是“挪用”作地名或者贞人名。

甲骨文合字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合字下半的非固定意符口,在这里代表了殷商半地穴式民居的地穴;上半部分的部首A代表了预制的草房房顶。

甲骨文合的本义就是将房顶和地穴对接,使两者吻合在一起。

卜辞:“……在合,卜……”(河702)极有可能是就房顶和地穴的对接而占卜。

【甲骨文字本义小结】合的本义:晚商时期,建筑民居时将为半地穴式民居安置茅草房顶。

动词。

吻合也。

汉字趣谈:合(040)

汉字趣谈:合(040)

汉字趣谈:合(040)
80岁的快乐老人用书法
演示汉字的起源
和你一起趣谈汉字的故事
汉字趣谈: 合
“合”是会意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合”字构形基本相同。

上部'A”是代表男性的省略形;下部'ㅂ'是代表女性'▽'形的異体。

两形会意,表示男女”匹配”。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这样一个习俗:男女双方为儿女配婚,首先要将男女双方当事人的”生辰八字”(按干支记年法,把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换祘成干支八个字),请算命先生合婚,如有犯冲,对一方或对双方都不利,这是'八字'不合,这对男女是不适宜做夫妻的。

这是用'八字”替代甲骨文中两性符号相'匹配”的一种方法。

如《诗经.大雅.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


另有一说,“合'上部是倒口,下部是正口,为男女接吻之意。

“合”除有男女相匹配之意外,有闭合,合扰,与'开“相对之义。

《戰國策.燕策二》:'蚌~而拑其啄。

”由此延伸为会合。

《論語.宪问》:'桓公九~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合”(ge)。

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一升的十分之一。

两軍交锋,你来我往一次为一个'回合'。

用在数量词表示'总计丶合计”。

“和”字八解

“和”字八解

“和”字八解和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和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追求。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和”了。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意思是说,礼的功用主要是调和,先王之道是以和谐为美。

从孔子那个时代起,中华民族就把和当作了最宝贵的东西,并赋之以极其深刻和美好的含义。

一、和就是“尊重”。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让人类的喜怒哀乐与周围环境合拍,既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尊重。

二、和就是“协调”。

有人用拆字法分析,“和”是由“禾”字与“口”字组成,意思是“人人都有饭吃”;“谐”字是由“言”字与“皆”字组成,意思是“人人都能说话”。

这种解释是一个精彩的创意,说明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社会生存状态。

三、和就是“和平”。

和平的反义词是“战争”。

有人说“战争”就是为了“和平”,但“和平”从来就不喜欢战争。

越是经历战争,人们就越渴望和平。

四、和就是“平等”。

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平等。

太阳平等地照耀,地球平等地转动;生命平等地尊贵,法律平等地运行。

五、和就是“平息”。

通过调解、调处、和谈、和约等方式,来平息纠纷、平息矛盾、平息战争。

六、和就是“温和”。

和风细雨,和颜悦色。

我们地球上的每个人,几乎都是这样一种性格。

你敬我一尺,我就敬你一丈;你让我三分,我就让你十分。

相反,你越硬,我就越不怕。

因此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蔼、和气、和善等,就常常成为一种灵丹妙药。

七、和就是“和睦”。

夫妻需要和睦,家庭需要和睦,单位需要和睦,民族需要和睦,国家需要和睦,世界需要和睦。

和睦就是克制自己的锋芒和欲望,包容别人的风头和不足。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友好、互相帮助。

八、和就是“合奏”。

恰如各种乐器,虽然具有不同的音色,但配合在一起,就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章。

“和”字的文字学分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和”字的文字学分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和”字的文字学分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摘要]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和”的概念首先是音乐上的概念。

随着词义的演变,其逐渐超出了乐器演奏的范畴,而有了社会学意义的内涵。

[关键词]和文字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

《尚书》出现“和”字共42次,《老子》一书出现了5次,《论语》出现8次。

归纳起来,“和”字主要含义有: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平息争端等。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理想境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拟从“和”字的文字学解读中,去了解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生理念。

一、“和”字的本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和,相应也。

”许慎说的“相应”是指的什么呢?“和”的古体是“龢”,金文和篆书分别写作。

“和”是“龢”的假借字,从“龢”的组字结构来看,“龢” 的右边的“禾”是它的读音,它的左边的那个“龠”,是指一种乐器,《说文》注释说:“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龢。

”“龠”的组字符号是“人、一、口、口、口、册”,在“龠”的组字符号里“人”是乐手,三“口”可以表示三孔或多孔的笙,也可以表示多种管乐,而“册”便是乐谱,那个“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按照乐谱“册”吹三孔的小笙,也可以理解为多个人按着乐谱“册”演奏统一的乐曲。

在这里,一个人吹三孔的笙吹出的声音要“相应”,而古代的乐队一般由八个人分别演奏八种乐器,那八种乐音更要“相应”,只有“相应”才能组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这就是“龢”,这就是后来说的“和声”。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的概念首先是音乐上概念。

《国语·周语下》韦昭注曰:“和,八音克谐也。

”《周礼·春官·典同》郑玄注曰:“和,谓调其故器也。

”二、“和”字词义的演变与拓展“和”字的词义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发生演变,已超出了乐器演奏的范畴,而有了社会学意义的内涵。

首先,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和”为基 以“合”为标

以“和”为基 以“合”为标

以“和”为基以“合”为标和合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概念,在中文中常常与“和谐”“友善”“团结”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它代表着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帮助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合”的含义和重要性。

根据《说文解字》,字面上,和合由“口”和“禾”两个部分组成,口象征着人的嘴巴,禾象征着丰收的庄稼。

从字形上看,“和”代表着人们口中对庄稼的祝福和感谢,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出互相合作、和谐相处的愿望。

和合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社会共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会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和挑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这种和谐的氛围能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和合也能够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能够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能够更好地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这些能力不仅能增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能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困难。

和合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和合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蕴含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传统和思想中。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追求。

和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和平、团结、共享发展成果的向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寻求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导原则。

当今社会,和合之道似乎有时被忽视或者疏远。

人们更多地注重个人利益和权益,忽视了与他人的共处和共享。

这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加剧,进而妨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和合的重要性,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和合作出贡献。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轻易批评和指责他人。

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和平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动词充 当谓语 时,连接 的主语 ( 主语有时候 可 省略 ) 表施事 ,宾语表 示受事。 “ 合”的动作语 义 指 向既 可 以指 向主语 也 可 以指 向宾 语 , 甚 至 可 以指 向状 语成 分。 紧接着 ,由 “ 会合、聚合”义的 “ 合”滋生 出 “ 总计”和 “ 回合”两种的含义,因为事物只 有 “ 会合” 到 一起 之后 ,人们 才有可 能弓 申出 i “ 总和”的概念和 “ 回合”的意义。 其一, “ 总计”义的 “ 合”可作为及物动词, 因为 “ 合”后面往往带上 了宾语表示总数。 例 如 : ( )永平 中, 显 宗追 感 前世 功 臣, 1 乃 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 台 ,其 外又有王常、 李通 、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 南朝・ 范 宋・ 晔 后 汉二十八将传论 ) ( )于是悉 出其遗 2 服 栉佩合若 干种 ,就 浮屠 师请 图前所谓佛 者 。 ( 韩愈 吊武侍御所 画佛文 ) ( )归路新 唐- 3 诗合千首,几睛乘兴更三吾。 ( 杨万里 和萧 宋・ 判官东夫韵寄之) )) ( )和平元年,重增 封冀 4 万户 ,并 前所袭 合 三 万户 。 ( 后 汉书 ・ 冀 梁 传 》) 进而, “ 总计”义 的 “ 合” 字与 “ 得到” 义动 词合用, 表现为双动词格式, “ 合”在此格式中转 化为范围副词并用作状语,这是 “ 合”的语法化, 即向虚词转化的开始,因为 “ 合”在这种格式中不 再单 独充 当谓 语 ,而是 处于 次 要的状 语地位 ,起修 饰谓 语 中心语 的作用 。 如: ( )爵,挺邻伍并 闻,俱竞采之,合得十 1 余斤。 ( 论衡・ 验符篇》)( )三十年间,兵戎大 2 起,黄河之北,沧海之右,合屠害人民六十余万人。 ( 五代・ 耳 目 李甲 刘氏 记・ )( ) 3 合为五十,应大衍 之数,生万物也。 ( 白虎通义・ 卷九 ) ( )古时尧 4 典舜典本合为 一篇 。 ( 日知录・ 二 ) 卷 “ 合”在此 由于结构地位的变化,不再是谓词 的中心语,而变作修饰 限制谓词中 心语的成分,起到 充当范围副词的作用。此种用法,后文将详尽论述。 其二、 “ 回合”义的 “ 合”演变为动量词,这
关键词: “ ”;语法化;演变 合
中图 分 类 号 :Hl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6 82 1)30 9 .3 6 24 5 (0 20 . 100
说文解 字注 有云: “ 合,合 口也。” … 考 之于 甲骨文和金文,三者字形基本相 同。李义光在 其 文源 说: “ 合象二物相合形。”另外,朱芳 圃的 殷周文字释丛》也说: “( )字象器盖相 合 合之形 ,会、仓二字,皆从此作。” “ 二物相合, 则有合拢、合并、聚合之义” 同时,徐 中舒 甲 骨文 字典 日: “ 象器盖相合之形 ,当为盒之初 文。”由此可知, “ 合”的本义 当是 “ 闭;合拢”嘲 。 说文解字注 又云: “ J 弓 申为凡会合之称。”其 最初的用法 当是不及物动词, 且其本义 中含有 由不 同方位 向内聚合和两相对称的特征 ,这是其语义引 申和语法演变的基础。其最初的用法,如: ( )西 1 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 山而不合,名 目不周负子。 ( 山海经 ・ 大荒 西经》 ) ( )蚌方 出曝 ,而鹬 2 啄其 肉,蚌合 而拊其喙。 ( 战国策 ・ 燕策-9 ) () 3 离则复合, 合则复离。 ( 吕氏春秋・ 大乐) )) ( 4)公孙 龙 口畦 而不合 。 ( 庄 子・ 水 》 ) 秋 “‘ 语法化’指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语演变为 语法语素的过程” 。 “ 合”用作不及物动词 ,一 般单独使用,因为主语本身是动作的发 出者,不必 连接宾语,因而 “ 合”的语义指 向仅仅指 向它的主 语 。然而,随着 “ 合”字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使用 频率的扩大, “ 合”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随之发生 改变, “ 合”字继而产 生了及物动词 的用法,而后 又产生了副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的用法, “ 合” 的演 变的 路径 大致 如下所述 。 具有 内聚 义 的 “ ”引申为 会合 、聚 合义 合 的 “ ”,表 示从 不 同的方位 向同一个 坐标 点聚合 合 例如: ( ) 1 齐桓公合诸侯 。 ( 吕氏春秋・ 精 谕 ) ( 2)将 合 诸 侯 。 ( 周 礼・ 官 ・ 秋 司仪 ) ( )于是乎合其州 乡朋友婚姻 ( 国语・ 3 楚语下》 ) ( )合 则 成 体 。 ( 庄 子 ・ 生 ) ( )天 下 云 4 达 5 合响应。 ( 贾谊 过秦论 ) ( )四面竹树环合。 6 ( ・ 宗元 至小丘 西小 石潭 记 ) 唐柳 此时, “ 合”不仅可单独作不及物动词使用,并 且可以做及物动词连接宾语使用 , “ 合”作为及

要 : “ ” 字不仅具备 动词 的语 法功 能 ,而且 在历 史演变过程 中产生 了形 容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等用 法。 合
“ ” 的语 法化 大 致 经 历 了这 样 一 个 过 程 , 由 不及 物 动 词 转 变 为 及 物 动 词 ,再 由 及 物 动 词 向 副词 和 形 容词 演 变 ,介 词 的 合 用 法 当衍 生 于 副词 性 的 “ ” ,连 词 的 “ ” 当是 由介 词 性质 的 “ ” 演 变 而 来 。 合 合 合
第2 7卷 第 3期 21 0 2年 0 9月
邢 台学 院学 报
J 0URNAL OF XI NGT AI UNI RS T VE I Y
Vo . 7 NO 3 1 2 . . S p . 01 e t2 2
浅析 “ " 字 大 学人 文 学 院 ,浙 江 温 州 温 353 ) 2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