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语法化过程

合集下载

“不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残余表现

“不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残余表现

“不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残余表现
吕晓佳
【期刊名称】《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20)4
【摘要】“不再”最初是一个跨层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演变成语义虚化,表示事件过程的完结或频度终止的副词.“不+再”从修饰一个简单的动作到修饰一个完整的事件,“不”与“再”的紧邻共现,以及“再”与谓语中心的线性距离疏远,使“不”与“再”的关系更加紧密,逐渐融合成一个副词;词汇的双音化与语言使用的主观化
倾向也促使“不再”发生语法化.现代还残留有“XX不再”格式,但多见于新闻报刊、影视解说词中,具有书面语的风格.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吕晓佳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老大"从形容词到副词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句法表现 [J], 付玉萍
2.浅析语境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试从《古本水浒传》看"就"的语法化历程 [J],
周莹
3.都昌方言被动标记“驮”字语法化历程探析 [J], 江莹;
4.从述宾短语到情状副词——"无意"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探究 [J], 吴文燕
5.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反预期标记功能 [J], 覃振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法化

论语法化

学年论文题目论语法化姓名王吴琪所在学院政法学院专业班级 08级汉语言一班学号 20084601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日期 2010年 12 月 20 日论语法化08汉语言一班王吴琪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从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分类、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特征等方面对语法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顺便对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法化分类机制特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于1912年创造并最先使用的,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发展过程。

国际上认为,最早关于语法化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即A.Meillet创造并使用),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现象,这正是语法化研究的开始。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2]。

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涉及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

一般认为,语法化中的“语法”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语言构词、造句、谋篇等规则。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动因和特征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就大的方面来说,以语法化的机制[3]为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说法是Hopper&Traugott的诠释,他们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语法化的发生有两种机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其中,重新分析起主导作用,类推起次要作用。

实词虚化(语法化包含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解惠全1987,张其云刘小玲2009)。

动词_得_的语法化历程

动词_得_的语法化历程
先句型发生变化: S+ V (得 ) + O] S+ 得 Vc+ Oc, / 得 0只能
收稿日期: 2006- 05- 30 作者简介: 高光新 ( 士生, 主要从事汉 语史研究。
) 35 )
放在 V c之前, 偏正结构 / 得 V0产生。例如: À 鸟兽之害人者 消, 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14] Á 孔子使从者为 宁武子臣于卫, 然后得去。[ 15] 如果要说 明谓 语动 作的 不可 能性, / 得 0前 可以 用 / 不、
语法化是一个过 程, 本 文把 / 得 0放在汉 语史 的全局 中, 力图历史地、系统地考察 / 得 0的语法化历程。
一 / 得 0字的词的语法化
/ 得 0的本义为 / 获得、得到 0。 5说文 # 彳部 6: / 得, 行有 所得也。0 [4] 5左传 # 定公九 年 6: / 凡获 器用曰得, 得 用焉曰 获。0 [ 5] / 得 0最初的意义是指获得某种具体的对象, 如 器物、 人物等等。例如:
¹ 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安贞吉。[ 6] º 周公居东二年 , 则罪人斯得。[ 7] »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 哉游哉, 辗转反侧。[ 8] 以上的三个例句 中, / 得 0的对象都是具体的, 分别 是朋、 罪人 和 淑 女。 / 得 0 由 表 示 具 体 获 得 引 申 为 抽 象 获 得, 即 / 得 0的对象变为抽象的。例如: ¼昔之得一者: 天 得一 以清, 地得 一以 宁, 神得 一以 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 王得一以为天下贞。[9]
之前的助动词 / 得 0, 表示谓语动作 的可能 性, / 得 V0偏正结 构应用频率提高之 后, / 得 0进一步 语法化 为副词, 相应 句型 并未发生变化, 只是 / 得 0的词 汇意 义进 一步 虚化, V + O 或 为一体, 即 VP, S+ [得 ] V + O 可 以是 S+ [ 得 ] VP, 作 副词的 / 得 0表示反 问, 相当 于 / 岂、怎 0。 副词 / 得 0在 历史 上 较稀 见。例如: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 (总第259期)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胡壮麟摘 要:本文探讨英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

对于英语语法(史)和语言(史)的同步性问题,笔者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对英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英格兰作为国家的出现,也关系到我们对所讨论命题的内涵的定位。

对于英语语法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它始自16世纪对现代英语语法的研究,可分成16~17、18、19~20世纪3个阶段。

本文最后指出英语语法研究与逻辑、修辞和哲学存在紧密的融合关系。

关键词:英语语法;逻辑;修辞;哲学;规范语法;描写语法[中图分类号]H310.9 DOI:10.12002/j.bisu.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7)05-0005-12中国人民大学张勇先教授编著的《英语发展史》已于2014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英语教学界的一大成果。

年初,勇先教授希望我就英语发展史中有关英语语法的发展谈一些看法。

英语发展史我不熟悉,只能勉为其难,边找材料、边思考、边向同行请教。

现汇报自己的初步认识。

汇报前需要说明,语法这个概念非常复杂,本文主要依据《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一种语言结构及将词和短语那样的语言单位连结成句的方法,是对语言中存在的规则和非规则的概括描述。

”(戴炜华,2007)一、语法(史)和语言(史)的同步性英语语法(史)和英语语言(史)的发展是否同步的问题,往往给人以情况较为复杂的感觉。

这牵涉到我们对英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英格兰作为国家的出现,也关系到我们对所讨论命题内涵的定位。

就现有的英语语言发展史提供的材料(Mulvey,2010;张勇先,2014),我们大致可以获得以下这样一个轮廓。

本文承蒙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王寅教授审读,特此致谢。

5名家论坛1. 古英语公元5世纪时,操西日耳曼语的3个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并在岛上定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语被认为是古英语。

【资料】语法化说略0706汇编

【资料】语法化说略0706汇编
(3)语言结构尤其是语法结构不完全是任意的,而 是有理据、可论证的,跟人对客观世界(包括对 人自身)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性或相似关 系。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 点语法化理论跟认知语言学理论是相通的。
2020/7/12
7
(4)语言系统并非自足,跟语言之外的认知、语用 和社会因素等密不可分。如:
2020/7/12
15
这种学说叫“方位说” (localist hypothesis or localism)。
Heine(1991)等认为,作为语法化的“输 入”成分,最基本的参照点是人对自己身体的 认识。如: 门脸儿 靠背 山头 墙脚 圆心
可见,前后上中下这些空间概念来自于身体部位的 引申。这可以叫“人类中心说”,一切都是从人自 身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 质等等。
我们把这个问题讲清楚。 介词:表处置
把左手:表工具
以上 握持义→ 处置义
2020/7/12
12
此乃释氏之说,陷於其中不自知。不知当时曾把与 韩退之看否?(朱语·59)
(西门庆)包了一包砒霜来,把与王婆收了
(水·25)
施+V1+受+把与+间/施+V3
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的,倒把别人 取了去? (元杂·杀狗劝夫)
11
不把厅前竹马骑。(敦煌变文集) 把+物+V
莫把杭州刺史欺 (白居易·戏醉客)把+人+V
若尧当时把天下与丹朱,舜把天下与商均,则
天下如何解安?(朱语·卷16) 把+物+V
我常把伊思念,你不将人挂恋。(元杂·闺怨佳人 拜月亭)
智深……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 绿杨树带根拔起。(水·14)

介词“往”语法化的过程及词汇化

介词“往”语法化的过程及词汇化

作者 简介 : 吴 梦婧 ( 1 9 9 1 一) , 女 ,湖 北 荆 门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向  ̄ L  ̄ - . x - 学 及 应 用语 言 学 。
读w a n g , 如“ 白杨树喜欢 ~ 高里长 l这一箱东西 一 少 里说也有五十斤 l打蛇要 一 死里 打” 。可见 , “ 往” 单
独用 作 动词 的情况 已相 当少 见 , 其 多 出现在 对 举 的短 语 或成语 中 , 作介词 时 主要 和 处 所 或 方 位词 语 组 成介
收 稿 日期 : 2 0 1 5~0 3—0 l
迁、 寄、 运、 派、 飞、 逃” 等少数几 个 , 如“ 车 队开 一拉 萨
例( 3 ) 中的“ 往 拜之 ” , 其“ 往” 的 后 面 隐 含 了 处
所, 在 翻译 时可 以增译 为 “ 往某处 / 某 地 而拜 之 ” 。 3 .连动 式 “ V+ 往 ”, 但 此 时 的 用 例并 不 多 且 不够 典 型 。如 :
子罕 》 )
《 现代 汉 语八 百词 ( 增订本 ) 》 “ 往” 的 义项 主要 有
两个 : 1 . [ 动] 去, 如“ 人来人 ~l 一个 一 东, 一个 ~ 西。 2 .『 介] ( 1 ) 表示 动作 的方 向。跟 处 所 或 方 位 词语 组 成 介词短语 , 用在动词前 , 如 “~东边走 1 ~南边 飞” 。 ( 2 ) 组成 介词 短语 , 用 在动 词 后。动词 限于 “ 开、 通。
接 处所 名 词 的成 分 。“ 往” 最 初 是 一 个 有 趋 向意 义 的 动 词 。关 于“ 往” 在汉 语 中 的用 法 , 已有很 多 人 进 行过
研究。大体形成两种观点 : 一种 以吕叔湘为代表 , 认 为“ 往” 有两 种 用法 , 即作 实 义 动 词 , 单 独 充 当谓 语 和 作 介词 , 介 引方 向和 处 所 ; 另 一 种 以储 泽祥 为代 表 , 认

“再说”的语法化历程

“再说”的语法化历程

怕“ 看官” 不相信 , 所 以“ 再说” 一个 事 情 作 为辅 证 ,
这正 好 和“ 再 说 ” 的“ 追 加理 由” 的意 思相 近 。 ( 1 1 ) 也 是 如此 . 为 了进 一 步 证 明 “ 难 得者 兄 弟 ” 而用 “ 再 说” 追加 了一 个证 据 。
表 示 个
为词 组 , 其 中“ 说” 基本 上 保 留 了 “ 言说 义 ” 的本 义 ,
个 用 法是例 ( 4 ) 的用 法 , 即常常用 在 句 首 , 表 示 在
( 8 ) 如今 再说 一 个夫 弃妻 的 , 一般 是 欺 贫重 富 ,
说完 某 一事件 之后 , 开 始叙 述另外 一个 事件 。 又如:
莲记 )
这里 的“ 再说” 在结 构 上都 属于 一个 词 组 , 而不 是一 个词 ,其 结构 松散 ,有 明显 的状 中语 义关 系 , “ 再” 和“ 说” 都 保 留着各 自的意义 。在句 中 , “ 再说” 是一 个 典 型 的动 词 性 结构 , 前 面 可 以用 “ 不” 否定 , 后 面可 以带 “ 了” 等 动 态 助词 、 可 带补 语 、 也 可带 宾 语, “ 再” 和“ 说” 之 间还可 以插 入其 他成 分 。如 :
“ 表示 承接 前一 个 动作 ” 等 。如 :
( 2 ) 廿五年前教 法 , 为我再说 。 ( 敦煌变文集新 书)
( 3 ) 示众 云 。一 举 不再说 。作麽 生是 一举 。( 古 尊宿语 录 )
( 4 ) 再说 张虎 , 在 家叫道 : “ 成 甚人 家? 3初 - 只 " 说 娶 个 良善 女 子 , 不 想 讨 了个五 量 店 中过 卖 来 家 ,
惊奇 )
( 1 1 ) 怎 么是难 得 者 兄弟 ?且说 人 生在 世 , 至 亲

《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范文

《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范文

《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语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其语法化过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过程,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等多个层面。

本文旨在研究蒙古语语法成分的语法化过程,探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蒙古语的语法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蒙古语语法成分概述蒙古语的语法成分主要包括词法成分和句法成分。

词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句法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

这些语法成分在蒙古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蒙古语的语法体系。

三、蒙古语语法化的过程(一)语音层面的语法化在蒙古语的语法化过程中,语音层面的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语言的演变,一些原本独立的音节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音节和音调。

这些变化使得一些原本独立的词汇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语法功能的词缀或词尾。

(二)语义层面的语法化在语义层面上,蒙古语的语法化表现为词汇意义的逐渐虚化。

一些原本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转而具有了语法功能。

例如,一些动词前缀或后缀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动词的意义,而转变为表示时态、语态等语法的标志。

(三)句法层面的语法化句法层面的语法化表现为句子结构的逐渐复杂化。

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蒙古语的句子结构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更多的从句、并列句等复杂结构。

这些复杂结构的形成离不开语法成分的相互搭配和演化。

四、蒙古语语法化特点(一)词缀和词尾的丰富性蒙古语的语法化过程中,词缀和词尾的数量逐渐增多,使得词汇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词缀和词尾的演变反映了蒙古语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二)时态、语态等语法的明确性蒙古语的时态、语态等语法范畴具有明确的表达方式。

随着语法化的进行,这些表达方式逐渐丰富和完善,使得蒙古语的表达能力更加精确和丰富。

(三)句子结构的灵活性尽管蒙古语的句子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其灵活性也是其特点之一。

不同的句子结构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反映了蒙古语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形成的时间
六朝说与唐代说 对于副词“曾经”形成的时代,目前学界
主要有形成于六朝和形成于唐代两种观点。
何金松(1994),杨荣祥(2005),何乐士(2006)均
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所举的例句都是: (20)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 来。(北周)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 但所举的例子却是: (21)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南朝)
从南北朝开始,“曾经”共现格式的使用频率在中古汉语中
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用例。例 如: (8)兵书久闲习,征战数曾经。(北周) (9)曾经破核后产者,不须复治。(北魏)(10)粤自居寒 山,曾经几万载。(唐) (11)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唐) (12)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唐)
“曾经”语法化的萌芽
刘桂林
副词“曾经”是由副词“ 曾”和动词“经”经常共现连 用虚化而成的。副词“曾经” 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 叶,成熟于清末民初。
曾:
1、动作行为或情况、事实在过去发生或出现过”
的单音节副词。《玉篇》:“曾,经也。” 《广韵•登韵》“曾,经也。 2、“曾”作时间副词,早在先秦时已有用 例,:”“但大量使用的时代恐更迟晚”。 3、《说文解字》中只有对语气副词“曾(zēng)” 的解释:“曾,词之舒也”,而没有对时间副 词“曾(céng)”的解释。
(2002),张谊生(2003),以及《辞源》和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都认定“曾经”形成于唐 代。除了龚千炎没有给出例句外,其余五家 所举的例句都是: (22)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 •卢照邻《长诗文集以及《齐民要术》
里,“曾经”共现的用例也都只是孤例,并且这些例句中 的“曾经”都是表示“曾经经历……”意思的跨层连用结构, 而不是一个副词。例(21)中的“新代故”显然是一个表 示事件的动词性主谓结构短语,充当动词“经”的宾语, 而“曾”则修饰整个述宾结构“经新代故”。如果我们通 读整首诗,就不难发现“曾经新代故”之前省略了主语, 因此这里的“曾经”不可能是一个副词。
在这类“曾经”共现的现象中,“曾”和
“经”之间并不是直接的结构关系,两个语 素都可以单独成词。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句法 结构中的位置前后相邻,但彼此之间却没有 构成直接成分的关系,而是处在跨层的句法 层面上。
例(8)中“征战数曾经”可以理解为“数曾
经征战”,“征战”是一个动词性并列短语, 作“经”的宾语。例(9)中“曾经”后面的 “破核”是表示事件的述宾短语。例(10) -例(12)中,“曾经”后面接的都是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这五个例子中的“曾经”都 可以看作是表示“经历、经过”义的动词。
太田辰夫(1958),龚千炎(1995),董秀芳
(2002),张谊生(2003),以及《辞源》和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都认定“曾经”形成于唐代。 除了龚千炎没有给出例句外,其余五家 所举的例句都是: (22)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卢 照邻《长安古意》)
太田辰夫(1958),龚千炎(1995),董秀芳
除了上文所举的例(15)和例(22)之外, 还有: (2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24)曾经谢病各游梁,今日相逢忆孝王。(唐) (25)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唐)
然而,我们看来,即便在这些例子中,“曾经”
也还处于副词化的过程中,都没有成为严格意义 上的副词,仍可以分析为跨层连用结构“[曾经] 经历+VP”。我们认为,这样处在依违跨层结构 和副词两可之间的,同时后面接的又必须是 VP 的“曾经”共现形式在某一个时段的大量出现, 就标志着“曾经”副词化的萌芽已经产生。
作为副词的“曾”后面往往带有动词或动
词性短语。一旦带上表示“经过、经历” 义的动词“经”,那么,“曾”和“经” 就会出现并存(co-occurrence)连用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东汉出现的。
例如:
(6)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
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东汉) (7)吾曾经身快布施,故典六天为魔王(东汉) 东汉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找到了四个“曾经”共 现的例句,另外两例见于张仲景的《注解伤寒论》
从跨层结构到时间副词 随着“曾经”跨层连用现象的频繁出现,
“曾经 X”内部的结构关系也经历了从“[曾 ]经 +X”到“[曾经]+X”的转变,其中的“X” 也由处于宾位的体词性短语转变为处于述位 的谓词性短语。
例如:
(15)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唐) (17)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元)
否则,无论从语义上还是语法上来来看,以主
谓短语“新代故”作为全句的述语,都是说不 通的。至于许多学者所举的例(20),我们认 为这里的“曾经”可以理解为依违跨层结构和 副词两可之间的,但是仅仅以一个例句来判定 “曾经”萌芽于南北朝,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其次,唐代说较接近事实。唐代的文献中确实 有不少“曾经”共现的例子接近于副词。
(16)曾经破胆向炎官,敢不修容待风伯。(南宋) (18)南海曾经驻容骖,芳称茉莉荔称甘。(明)
(19)他时夸向田翁说,此味曾经赐大官。(清)
以上五例中“曾经”后面接的都是动词性短语,
但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相比,它们还不能算 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副词。因为这些“曾经”都 可以看作是处于依违两可之间的:既可以理解为 跨层结构“曾经经历/经过……”,也可以径直理 解为一个凝固了的副词“曾经”。即使是清代的 语料例,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析为“此味曾(经) 经(过某人)赐大官”。
不过把这里的“曾经”看成是一个时间副词似乎
更符合近代汉语中已经发展和变化了的句法、语 义关系。毋庸置疑,从南北朝开始“曾”和“经” 就经常一起共现,在漫长的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 的发展史中,“曾经”内部逐渐凝固、融合,最 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音节副词。这是一个十分 缓慢而又长期的历时语法化过程。那么,副词 “曾经”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初步形成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