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_对_汉语语法化的历程_的解读

合集下载

汉语史总结

汉语史总结

声母系统的发展,由上古33个声母到中 古38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分中有合。其 中唇音、舌头音、齿头音和匣母一分为 二。从齿头音中分化出的“庄”组声母 与正齿音又合而为一,匣母三等字与余 母合而为喻母。即:
从中古38个声母到《中原音韵》25个声 母,现代普通话22个声母,主要表现为合 中有分:浊音声母消失,“知”“章”两 组声母合并,零声母范围扩大;日母一分 为二,t、t、又从见、精两组声母中 派生出来。即: 并奉定从邪群匣----并入相应的清声 母 知彻澄照穿床审禅----合并为t、t、 影喻微疑----合并为零声母
2.词汇发展中,新陈代谢不断发生。汉族社会每一政 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革,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会 产生相应的新词去反映。例如上古儒家的兴起,汉语里 “仁、义、忠、信、中庸”等词随之产生;唐代实行科 举考试,“举人、进士、科场、科目”等词随之产生等 等。词汇发展中,还有旧词死亡的一面。古代许多事物 后代没有了,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就会逐渐消亡。客观事 物没有消亡,但由于人们观念和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可能 引起某些词语的死亡。如古称白色公羊为“羒”,黑色 公羊为“羖”,阉割过的羊为“羠”、为“羯”,现代 通过词素的分析,用词组的方式去指称这些动物, “羒”、“羠”“羯”等专名就消失了。在整个历史发展 中,新词产生的数量多,旧词死亡的数量少,所以汉语 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上调汇最丰富、表达最为灵活的一种 语言之一。
3.词的多义化和词的分化两者辩证统一地发展。 词的多义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多 义词越丰富,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广泛。词的 多义化是通过词义的引申来实现的;有辐射式的 引申,有连锁式的引申,也有多重综合式的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词可以由本义引申出许多 意义,大量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甲骨文只有少 数多义词,到了周秦,多义词就显得纷繁复杂一 些。中古以后,复音词也逐渐多义化了。但是, 词的多义化,以普通词为限,专有名称和科学术 语一般不能多义化。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现象、机制和影响。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词汇意义或结构意义,转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章首先对汉语语法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语法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汉语语法化的过程进行梳理,揭示了汉语语法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包括重新分析、隐喻和转喻、频率和语境等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

文章还对汉语语法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语法化不仅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

语法化还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

文章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二、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语法化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对于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特点、动因以及机制等方面。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短语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了”“着”等助词,以及“把”“被”等介词,都是从实词逐渐语法化而来的。

汉语语法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语法化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二是单向性,即一旦某个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是系统性,即语法化不仅仅是个别词语或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书籍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书籍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书籍
1. 《汉语语法史》(王力著):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汉语语法演变的著作,涵盖了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法发展历程。

2. 《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

3. 《马氏文通》(马建忠著):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4.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本书系统介绍了音韵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学习和研究音韵学的重要参考书。

5.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这是一本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全面介绍了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6. 《古代汉语》(王力著):这是一本经典的古代汉语教材,详细介绍了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内容。

7.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现代,涵盖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多个领域。

8. 《汉语方言学教程》(游汝杰著):本书全面介绍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学习和研究汉语方言学的重要参考书。

这些书籍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推荐,中国语言学领域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研究书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一步探索。

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的著作

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的著作

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的著作《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的著作》1. 引言在汉语语法学发展史上,有一些重要的著作标志着语法学的诞生和发展。

本文将以这些著作为主线,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著作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和意义。

2. 《说文解字》:系统梳理汉字的表义和形声《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由许慎编撰。

这部著作系统地梳理了汉字的表义和形声,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章中多次提及《说文解字》,其对于统一汉字的读音和义项归纳有着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于后世的汉字学习和语法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康熙字典》:系统整理文字并对语法有所涉及《康熙字典》由清朝康熙帝主持编纂,对我国古代文字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这部字典在文章中屡次提及,因为它对于系统整理文字和对语法的涉及具有重要意义。

《康熙字典》的编纂过程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对语法规范和文字规范的重视,对于今后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阐述语法规则和结构在近现代,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汉语语法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汉语语法》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汉语语法规则和结构的著作,在文章中多次提及。

这部著作详细地介绍了汉语的语法体系、句法结构和词类变化,为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这些标志着汉语语法学诞生和发展的著作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汉语语法学的历史渊源,也能够深刻理解汉语语法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这些著作对于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语言学者,笔者深知汉语语法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这些标志着汉语语法学发展的著作的学习和探讨,我深刻地认识到汉语语法学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也更加坚定了我对语法学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我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将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语法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

汉语语法学简史(一)1949年之前的50年1.前30年语法体系的创建(1)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出版。

该书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

“仿葛郎玛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该书模仿拉丁语法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词本位)。

(2)1924年,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该书继承了《马氏文通》的一些观点,借鉴了J·C·Nasfield的《英语语法,主要从意义出发、以句子为中心来分析语法,分析词性时主张按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属于哪一类,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创立了“句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

2.中国文法革新运动(1)海派:以方光焘和陈望道为代表,发起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

批评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主张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2)京派:出版了三部努力摆脱西洋语法的羁绊,着力探讨汉语特有语法规律的著作。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卷《词句论》(1942),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下卷《表达论》(1944)以语义为纲描写句法,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1944)首先提出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句式。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汉语词可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类,虚词可进一步细分,而实词不能再分。

(二)1949年之后的60年1.前30年(1)前20年语法著作以普及为主,以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为研究目的。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把语法分析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部规范性语法书。

②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和《汉语的构词法》(1957)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连写问题而作的。

③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按词的分布特征给词分类,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引起了词类、主宾语等问题的大讨论。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汉语语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其历史和演变是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近代汉语语法史进行综述。

1.句法
汉语句法指的是汉语句子的各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则。

早期的汉语句子缺乏明确的主、谓、宾等成分,较为自由。

但随着句子结构的日益明晰,主谓宾结构成为常规。

又如,中文中修饰语的排列方式、并列语法的运用等,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2.词性
近代汉语在词性方面也有不少的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由单音节向多音节,由不确定词性到确定词性,词性分类也不断完善。

例如,近代汉语阶层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外来词,如保龄球、电视机等,而一些汉字的用法和词性也发生了改变。

3.语音
随着近代汉语语法的变革,汉语语音也日趋规范。

例如“南北音”、“普通话标准音”等不同的汉语语音,都有明显的规范化趋势。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一些外来语的发音也逐渐规范起来。

4.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对于汉语语法的准确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的汉语缺乏明确的标点符号,读写难度较大。

但随着标点符号的日益规范化,汉语的表达也越加准确。

总体来看,近代汉语语法的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密不可分的。

在今天的汉语教育中,深入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加深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汉语史稿 (下册)

汉语史稿 (下册)

汉语史稿 (下册)
汉语史稿(下册)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汉语语言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著作,作者是中国语言学家孙森。

本书主要涵盖了汉语史的各个阶段,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包括音韵、词语等方面的变化演变。

本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经典著作,对于研究汉语历史和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的第十章主要讲述了晚期汉语的音韵变化。

在音韵方面,晚期汉语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的转化。

在韵母上,三个相同的韵母被分离成了三个不同的韵母。

在声调方面,由于语音的变化,晚期汉语的声调系统也发生了变化。

四个声调从一、二、四、三的排列顺序变为了一、二、三、四。

这种现象被称为“平水韵”变化。

此外,本书的第十四章还介绍了晚期汉语的词汇演变。

在晚期汉语中,许多汉字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例如“笑”,在古代表示愁痛或哀悼,而到了晚期汉语时期则表示开心和欢乐。

此外,一些新的词汇也出现了,如“中学”、“文艺”等。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经济的发达,一些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也出现了,需要相应的新词汇来表达。

在晚期汉语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文人墨客使用的一些词汇,如“红楼梦”、“金瓶梅”等,逐渐成为普通民众所熟知的词汇。

与此同时,一些方言地区的特有词汇也逐渐进入了普通话中,如“闫妮鸭”、“马蜂”等。

这些词汇的进入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量,但也同时使普通话的地域差异逐渐减小。

总之,晚期汉语的音韵和词汇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演变历程,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书的记述详实准确,为研究汉语语言学发展和文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5期 安康学院学报 Vol 119№52007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Oct 12007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黄 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归纳提炼出这部著作的语言学理论和具体的方法论,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探讨如何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运用于汉语研究的实践。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的历程》;语言学理论;方法论;运用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07)05-0046-03①An Expl ana ti on of Ch i n ese Language H istoryHUANG Shan(College of A rt,Shaanxi N or m al U niversity,X i πan 710062,Shaanxi,China )Abstract:C a rrying on the ana lys is exp lana tion to “C h inese G ram m a tica liza tion C ou rse ”,the induc tion refines th is w o rk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conc re te m e thodo logy,and un ifies C h inese resea rch rea lity,and d iscusses how to u tilize the lingu is tics theo ry and the m e thodo logy in C h inese resea rch p rac tice 1Key words:C h inese gram m a tica liza tion cou rse;sc ien tific theo ries of language;m e thodo logy;u tilizes《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是石毓智、李讷合著的一部著作。

石毓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语法、认知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等。

李讷,美国加州伯克莱分校语言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等。

这部著作是著者五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著者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领域工作的总结,系统地展示了汉语形态句法史的全貌。

这部著作展示的是整个汉语系统及这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并且对汉语的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解释。

这是与以前描写型的汉语史有着本质的不同的地方,是汉语史研究的巨大进步。

在将近四十万字的著作里,容纳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分析方法、汉语发展史、汉语史料和方言材料。

一、对多种语言理论的吸纳和综合著作揉合了多种语言学观点和理论,显示了著者开阔的语言学视野。

11系统观著作首先强调说明了语言的系统性。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是一个系统,并且用下棋来作比喻。

他把语法比喻成棋法,如果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如果减少或增加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会深深影响到“棋法”。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在分析每一个语法现象的时候,总是要把这个问题放在汉语大系统中、放在句法环境中探讨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后还要继续探究这个语法现象的出现对于整个汉语系统或者其它语法现象的影响。

正如书中所说的:“语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结构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在历史上就是,语法的发展是成系统的,它不是一个个孤立现象的产生和消失,而是每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动因。

”著者一直把这个观点贯穿于全书。

比如,对于判断动词“是”的产生,著者首先指出“是”语法化的具体语法环境:话题(t op ic ),回指的“是”(anaphor )+说明(comment )然后著者联系到汉语S VO 语序对这个结构的类推作用,使回指的“是”占据的抽象格式与普通动词一致,然后逐渐受到动词的类化作用,语法化为一个动词。

紧接着,著者又挖掘出回指“是”的格式与判断句式之间语义联系,认为判断句中的主宾语通常具有等同、一致、类属等关系,而回指句中的话题和说明的部分也具有这样的语义关系,这使“是”在表达功能上具备了判断作用,成为一个判断动词。

64①收稿日期:2007-04-02作者简介:黄珊(1983-),女,山东菏泽人,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

黄 珊: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著者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去论述“是”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进一步说明“是”产生以后对于汉语语法产生的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的判断动词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先秦旧的判断句式“……者,……也”的消失;“是”退化掉了回指代词用法,引起了汉语指代词系统的调整;“是”进一步虚化为焦点标记,引起先秦汉语代词倒装语序的消失,由于疑问代词固有的“焦点”特征,用“是”标示又引起汉语疑问代词系统的巨大变动;进一步强化了汉语的S VO语序,限制了名词直接作谓语的用法。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著者把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形态标记、构词法、体标记、汉语句法联系起来,有力地解释了“把”字句、“被”字句等语法现象繁荣的原因。

著者能够从系统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语法现象,并且把语言看成一个开放、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看成一个内部各部分互相联系的整体。

著者的这种分析角度无疑使论证增加了说服力。

然而,著者在继承索绪尔的系统论的同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主张语言分析排斥语言系统以外的因素,“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提出有关现象的性质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遵守这条规则:一切在任何程度上改变了系统的,都是内部的”。

甚至后来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也强调句法分析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在乔姆斯基对标准理论进行两次修正的过程中,完全将其排除在句法范围之外,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

著者并没有受制于传统理论,而是大胆的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对语言现象的统一解释,把语言研究与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采取语义特征的观察点。

比如,在探讨介词的形成机制的时候,联系到人的认识机制,认为时间的一维性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人的思维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句法规则。

次要动词和主要动词都具备表示时间的语义特征,但是由于时间的一维性,次要动词表示时间范畴的语义特征,在长期的使用中被固定在主要动词身上,而它们本身却逐渐丧失了这种功能,演化成为一个介词。

在这个问题的结语中,著者又一次强调了这种观点:“句法规则不仅是约定俗成的问题,而且往往是有据可言的;在探求句法规则的理据时,不能够单纯在语言自身一个系统中进行,有时必须从语言系统的外部寻找它们的成因。

”21共时和历时索绪尔区分了共时和历时,并把它们喻为语言学上的第二个分叉路。

这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但是索绪尔反对对语言的历时研究,注重共时的描写。

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尖锐地批评了比较语言学的创始人葆朴,认为“我们在解释语言的连续性时提到的符号的众多,使我们绝对没有办法同时研究它们在时间上的关系和系统中的关系。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继承了索绪尔对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但同时也强调语言的研究要把历时和共时结合起来。

在探讨汉语中量词系统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著者联系到量词系统和“们”的发展历史,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解释了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没有出现“数+名+们”的句法形式。

最后,著者再次重申:“要合理地解释一个问题,必须把共时和历时的研究结合起来”。

二、多种语言分析方法的使用如果说对多种语言学的吸纳和综合是语言观上的,那么多种语言分析方法的使用则是方法论上的。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恰到好处的把语言现象剖析透彻。

11统计分析法这是一种把语言量化的分析方法,它能用具体的数据客观的反映被分析的语法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分布状况,并且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状况的数据比较,勾勒出演变的历史轨迹。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著者大量采取了这种方式,用精确的数据说明汉语的发展过程。

在说明“是”从指示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中,著者引用了《论语》、《左传》、《荀子》、《墨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衡》、《孟子》、《抱朴子》等九部书中的汉语史料,用了八个表格对“是”的共时、历时分布进行统计说明,非常清晰的说明了“是”的演化历程。

这提示我们一点,语言是可以量化分析的,量上的分析可以反映质的演变。

21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著者采取了大量的结构上的分析方法,包括添加、删除、变换、对比、替换等。

在论述“动+个+补”短语的时候,用形式上的变换和比较,说明了“个”和“得”的不同。

“得”和“个”都可以引进结果成分,但是“个”引进的结果成分不可以进入从句,而“得”却可以:a吃个饱———3吃个饱的人 b吃得饱———吃得饱的人著者借助这种形式上的区分,把“个”和“得”区分开来。

又如,在说明组织信息的原则层面时,采用了变换的方法,说明了汉语“旧信息+新信息”的顺序:a书我已经看完了。

b我已经看完了书。

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说明了汉语的一个顺序原则。

74第19卷 安康学院学报 2007年31分布分析法海里斯提出了分布(distributi on)的分析方法,认为语法单位所处的位置的总合是其功能的体现。

著者也大量采用了这种分析方法,比如,专门分出一部分讨论“给”字短语的分布问题,并且说明了“给”字短语的不同分布位置有着不同的语义体现。

可以说,著者对形式分析方法的运用是灵活自如而又一针见血的,总是能够深入浅出的把问题分析明白。

这说明句法形式上的分析是语言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法宝。

这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流传甚广,影响甚大的原因。

41语义特征分析法由于语言观上对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扬弃,反映在方法论上就是对语义分析的引入。

在说明汉语处置式和被动式的产生机制时,著者就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施事名词、受事名词在谓语动词前面都可以出现,这一个语法事实使谓语动词前的名词短语的语义角色复杂化,会造成歧义,为了区分这个语义特征,出现了大量的处置式和被动式句子。

这种语义特征上的分析和解释,能够从语言内部对处置式和被动式的产生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也是语法分析的重要方法。

三、丰富的汉语语料、方言材料和外语语料的引用在探讨每个问题的源流的时候,著者总是旁征博引,运用丰富的材料,使论证生动有力。

这显示了著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就汉语语料来讲,著作大量引用了汉语先秦至明清的汉语语料,并且为了研究汉语历史句法形态的发展历程,筛选出各个历史时期能够反映口语状况的语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