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
诗歌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1. 以下这首诗所采用的结尾方式是()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空中是朵朵去烟,地上是人海灯山,数不尽的衣衫发辨,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 半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笑!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A 自然收束B 呼应开头C 引起遥想D 点题强调答案: D2. 梁小斌的《大地沉积着黑色素》,诗歌开头的一节只有两句“大地沉积着黑色素,大地沉积着黑色素”,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 排比B 反复C 象征D 回环答案: B3. 以下这首诗的开头所用的方法是()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A 设疑B 比喻C 层叠D 起兴答案: A4. 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意象指的是表意的象B 意象中的“意”指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想象C 意象中的“象”指的是作者内心的想象D 意象的形成过程不需调动以往的经验和印象答案: D5. 在诗歌中,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A 韵律B 节奏C 抒情D 想象答案: C6. 诗歌层面之间显示出来的聚合力称作()A 张力B 凝聚力C 合力D 聚集力答案: A7. 臧克家的著名诗作《有的人》主要的修辞手法是()A 比喻B 排比C 对比D 反复答案: C8. 不具体叙述生活事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的诗歌是()A 叙事诗B 抒情诗C 史诗D 神话诗答案: B9. 台湾诗人纪弦的诗作《你的名字》的开头所采用的方式是()A 先言其他,再入正题B 设疑比喻,造成吸引C 开门见山,直接道来D 设问起头,造成悬念答案: C10. 诗歌的节奏具体体现为诗中的()A 顿和段B 顿和逗C 停和顿D 停和逗答案: B多项选择题1. 诗歌中的情感应该()A 饱满B 真C 健康D 有时代感E 纯粹答案: ABCDE2. 从内容和表达方式分,诗歌一般分为()A 叙事诗B 旧诗C 抒情诗D 史诗E 朦胧诗答案: AB3. 下列关于诗歌韵律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诗歌的韵律只能体现在押韵上B 诗歌的韵律除了体现在押韵上,还体现在节奏上C 由于汉语言的特殊性,声调的搭配也可以形成一定的韵律D 现代诗歌一般只要求押大致相近的韵E 押韵的字只能是诗行最末尾的一个字答案: BCD4. 下列关于诗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
诗歌鉴赏专题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鉴赏专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14.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之交的气候特点。
(1分)15.全诗调动多种感觉来描写时令特点,请作分析。
(4分)16.分析第三句“怪来一夜蛙声歇”在诗中的作用。
(3分)(二)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14―10题.(8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14.李白与杜甫,世称,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1分)15.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分)16.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4.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 _。
(1分)1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_。
(3分)A.一、二句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1①B.三、四句表达诗人因战乱不能重返故土,漂泊憔悴,只好老于绵江边的无限悲凉。
C.七、八句抒发了诗人听到战胜消息的喜悦及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D.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全诗诗意豪迈昂扬。
关于古诗的练习题

关于古诗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A. 《静夜思》B. 《登高》C. 《望岳》D. 《春望》2. “床前明月光”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3. “春眠不觉晓”出自哪首诗?A. 《春晓》B. 《春夜喜雨》C. 《春日》D. 《春望》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苏轼C. 王安石D. 李清照5. “独在异乡为异客”出自以下哪首诗?A. 《静夜思》B. 《忆江南》C. 《望月怀远》D.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填空题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唐代诗人______的《登鹳雀楼》。
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是唐代诗人______的《忆江南》。
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9.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宋代诗人______的《游山西村》。
1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是唐代诗人______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简答题11. 简述《静夜思》的意境和主题。
12. 解释《春晓》中“春眠不觉晓”的含义。
13. 描述《水调歌头》中苏轼对月亮的描绘和寄托的情感。
14. 分析《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理。
15. 阐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情感表达。
四、论述题16. 论述唐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7. 分析宋代词与唐代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8. 探讨古诗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对诗人情感的影响。
19. 论述古诗中常见的几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0. 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古诗中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深远的情感。
五、创作题21. 以“秋夜”为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你对秋天夜晚的感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现代诗歌大全100首题目

现代诗歌大全100首题目冰心现代诗100首冰心现代诗100首1、《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
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
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2、《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么想像树一样成长。
3、《石榴》石榴花开了是夏姑姑扎上了鲜艳的蝴蝶结石榴果熟了是秋妈妈在摇着收获的红铃4、《十四岁,蓝色的港湾》人生是一条长河,十四岁是蓝色的港湾,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有爱,却朦朦胧胧,说不懂却又懂得一点,就像晨雾下的小河,看得见,却又难以分辨。
满肚子心事全挂在脸上,有话,不会在舌尖上打转,天真得像浪儿又蹦又跳,从不知什么叫忧愁不安。
要说男孩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你谈理想他谈理想,理想像潮汐不断地变换,你想当英雄他想当英雄,为当英雄常常去冒险。
啊,十四岁,蓝色的港湾,十四岁,理想的乐园,从这里开动人生的航船,朝霞为他们编织奇妙的花环。
5、《芽苞》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快点出来吧小芽苞别只露出个小头树皮外面多美快点出来吧太阳会给你穿上绿衣春风会送给你甜甜的露滴6、《渔火》夜静悄悄的河水是一个乖孩子听月亮妈妈的话睡觉了渔夫点亮了渔火河水就像睁开了眼睛在说着梦话7、《笋》悄悄地拱出大地想来打听春天里树绿的秘密花开的消息8、《童年的相册》爸爸有一本童年的相册里面珍藏他儿时的照片,哈,这些照片真逗,想不到爸爸也淘气好玩。
你看他骑在木马上,望远镜挂在胸前,一支小手枪别在腰后,那神气,真像将军一般。
最滑稽的要数这张,爸爸穿着长衫,摇着小扇,鼻子使劲往上一翘,正给同学说相声小段。
那一张更叫人开心,爸爸在海滩上为大家做饭,脸上抹成花花褡褡,袖口还烧出大窟窿眼。
小学诗歌知识竞赛练习题

小学诗歌知识竞赛练习题一、选择题: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君是指( ) A元二 B董大C高适B2.下面哪首诗没有描写荷花( ) A《小池》B 《游园不值》C《江南》D《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B 3.“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下半句是()A二月春风似剪刀B早有蜻蜓立上头C映日荷花别样红更上一层楼 C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描写的是什么花?A梨花B梅花C兰花D荷花 B 5.《相思》是唐代诗人()的诗作。
此诗借咏物而寄相思,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
白居易王维苏轼杜甫 B6.《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近。
”A色B涩C舍D社 D7.请根据提示说出这个诗人的名字。
()A孟浩然B李商隐C杜牧、D李白 AA: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B:他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C:他与王维齐名。
D:李白曾在送别这位诗人去扬州任职时写下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二、判断题1.《生查子·元夕》“不见去年人”,下一句是“人约黄昏后”。
(错)2.《观书有感(其一)》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错)3.《夜书所见》一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对)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是一条孤单的小船上,有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风雪寒冷的江上钓鱼。
(对)5.“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句诗描写了牧童的静态。
(错)6.“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指“绿色的玉”(错)7.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路不拾遗、多事之秋都是形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成语。
三、填空题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
(灯花)2.《陶渊明授学》中,陶渊明用( )和( ),耐心引导少年读书。
(禾苗、磨石 )3.山重水复疑无路,。
选自《游山西村》(柳暗花明又一村)4.《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为友人而作的送别诗。
(李端)6.请从下列字中找出一句诗,(知、雪、不、遥、是)。
诗歌意境题

西塍废圃 (宋)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 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
(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 满生机(1分);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 气,清新怡人(1分);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 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 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温情”或“暖色”, 意对即得1分):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①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释: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 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 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 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 (2)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3分
雨雪曲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①银为阙,长城玉作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分)
(1)(2分)①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 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 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2)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2)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 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 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诗歌鉴赏练习题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 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 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 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 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 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 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 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 析。(4分)
八、参考答案 (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 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 出时没。(2分) 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 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 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 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 给1分)(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 可)
九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 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 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 赏析。(4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九、 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 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 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 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 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 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 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 念;对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 悲叹与无奈 。
一.(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 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 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 “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 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 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 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 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 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 “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桥(1)江上习射(宋)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2)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3)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4)他年下百城。
注释:(1)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
春喜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
(2)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
(3)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
这里代指金兵。
(4)笴:箭杆。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中,其中不正确的两个是()A、本诗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本诗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C、本诗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本诗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水龙吟(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
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
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①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
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
飘堕人间,步虚声断,寒露风细。
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注】①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开头五句写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
描绘出一辐开阔辽远,祥和而富有生机的风景画。
B.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景色极佳的小村,词人整天闲居无事,没有凡事纷扰,关心的唯有莼菜与玉藕等美食,过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C.下片开头六句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词人此时被贬黄州,他想象着“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美景。
这反映出他遭逢大变,灵肉煎熬,想要逃避现实的心态。
D.“飘坠人间”三句,作者笔锋一转,由“仙境”陡然坠入“人间”,反照现实,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好不凄凉,可见当时的苏轼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
E.整首词,词人采用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寄托的手法,由景入情,由实入虚,以虚显情,由虚而实,层次井然,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2.此词系苏轼被贬黄州两年之时寄蹭友人所作,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情感。
(6分)观书【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展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垒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特点。
B.颔联说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无一点收获,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贪多求快,要细细品味C.颈联则是要求我们将读书与户外活动结合起来,否则就会成为思想守旧的人物。
D.尾联说那些骑着高头大马的高贵公子,不会相信我们的小屋自然会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春天。
E.本诗语言清新流畅,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15.从艺术手法上赏析“东风花柳逐时新”这句诗。
(6分)竹李贺①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
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
“华”通“花”。
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
竹根有似霜白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15.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6分)雪夜感旧①陆游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
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
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
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
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
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释:寺:指修觉寺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暄:温暖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从句式对仗的特点来看有颔联和颈联两联。
B.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C.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D.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E.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起来诘屈而拗口。
1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远怀舍弟颖、观等①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纷乱昏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15.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感遇十二首(其七)【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