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教案《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

七年级历史教案《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课堂实录【复习旧知】课前预备铃声响起后两分钟,由科代表带领全班同学齐读《历史指导丛书同步训练》第45页上一课“知识建构”,教师强化复习提问:师:上一课中所学,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建立者是谁?建立政权有何不同?生1:明朝朱元璋,清朝皇太极生2:一个是汉族建立的,一个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3:建立者一个是农民领袖,一个是满族贵族。

师:明清政治有何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4:特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内容: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内阁;③建立厂卫制度;④设军机处;⑤八股取士;⑥大兴文字狱。

点评:历史学科学生学习的时间少,课后的复习基本上落实不到位,因此,利用课前的时间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复习还要加强,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为新课学习打基础。

师: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是一特色,明清的外交又如何?(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师:XX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开赴索马里护航。

事件本身,引起国际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美国《新闻周刊》都将中国海军的这次行动,比作“郑和舰队剿海盗”。

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宁先会同学:讲“郑和擒海盗王”的故事。

点评: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成功。

课堂紧扣现实问题,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历史味浓。

【课前小热身】师:听完故事,同学们很想了解“郑和下西洋”吧。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69页,勾画要点,完成丛书第49页的“知识建构”填空。

学生阅读教材,勾画要点,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分小组交流,矫正“知识建构”完成情况。

(组内合作、互助)点评:新课教学前的预习,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兵教兵”的新课程理念。

在操作中,有方法指导、有具体要求,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学习。

并且,充分地利用了《练习册》。

师:同学们对“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已有大致的了解,还想知道更多更详细的内容吗?【知识梳理】一、奉命出使(背景)师:郑和奉谁之命而出使?生(众):明成祖(板书)师:明成祖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也就是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生(众):宣扬国威,加强海外联系(板书)二、七下西洋(经过)师:郑和一共几次下西洋?生(众):七次(板书)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什么时候?出发地点在哪?生(众):14XX年;刘家港(板书)师:说说郑和船队到达最远到达哪里?生(众):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板书)三、世界壮举(意义)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教学设计
(3)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4.教学评价: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这一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情况,探讨其历史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线、船队规模及所到之地,突出其在我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阐述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3.介绍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如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的输出,以及西方科技、文化等传入我国。
2.学生作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答案反馈: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进行自我检查,针对错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2.学生总结:学生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体会,提出疑问。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和疑问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解答疑问。
2.学生讨论: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整理出讨论结果。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1)列举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2)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分析明清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记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了解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史实和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教材中的插图,培养观察能力和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品质;【重难点】(2)重点:郑和下西洋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教学过程及重点知识】知识梳理:一、郑和下西洋1、_________即位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派______下西洋。

2、________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_________(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最后到达_____________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3、20多年里,郑和一共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过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_____________。

4.影响:郑和下西洋扩大了______和______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_________。

5.郑和下西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1.南洋的华侨大多来自我国______________一带,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

2、我国早在_______时就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那里。

2.华侨对南洋开发的主要贡献:带去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盒文化知识,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 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1、记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3、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链接旧知识回顾所学,完成填空:唐朝对外交流活跃:陆路西经西域可达_______、_______,东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到达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海路从_____________出发,可达______________各国及_____________等地。

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僧侣云集长安。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知识建构: 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 ,并宣扬 。

特点:规模大、次数多、范围广。

概况:1405年(明成祖永乐三年), 率领船队从 (今江苏太仓)出发下西洋,前后共 次,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 沿岸和 东海岸。

意义: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 国家的 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的远航比哥伦布早半个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条件:1、国力强盛;2、明成祖的支持;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发达;4、郑和等人的顽强意志和敢于开拓的精神。

时期:早在 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

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那里。

促进了南洋的开发和发展。

华侨的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 、 、 , 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

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课堂进行时【情景创设】我们四川人爱玩麻将,你知道麻将的由来吗?据说麻将的发明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

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就杀了他们。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先用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 川教版-川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X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了解X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理解X和下西洋的意义。

通过概述X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学生对X和下西洋意义的分组讨论,培养其比较能力、探究能力、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一系列图片资料的分析,使初中学生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以及“左图右书”、史地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X和下西洋的过程到意义的讲述和讨论,使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

通过制作X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让学生学习制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X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开放进取的精神,和平友好的精神。

通过X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难点;X和下西洋难点:X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你知道中国“航海日”是哪一天吗?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它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X和而设立的。

X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X和是谁?西洋又在哪儿?还同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还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的内容吧。

活动2【活动】预习导学一、X和下西洋(阅读教材66-67页思考)1.在位皇帝. 目的:2.概况(1)X和率领船队先后几次出使西洋。

(2)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点、到达地点(3)X和下西洋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里?4.X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5.西洋、南洋、东洋的地理位置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阅读教材68页思考)1.慨况:开始:,加速.三、西方传教士的东来(阅读教材69页思考)1.西方传教士何时来华?代表人物是谁?有何贡献?2.西方传教士东来有何影响?小组交流,订正答案一1、在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2、 1405年X家港印度古里3、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二、唐X和下西洋后三、1.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一)本课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包括:X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和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中国历史七年级年级下册(川教版)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交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候我国对外关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讲授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明朝前期的历史面貌和我国在当时亚洲、世界上的强盛地位,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与亚非国家人民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

郑和下西洋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历史背景;(二)经过和内容;(三)历史意义。

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完整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记住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航海最远到达的地区。

(2)了解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和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的影响。

(3)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法等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郑和下西洋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品质。

(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四、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阅读教材、读图,学习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通过讨论、教师点拨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素材(图片、视频、练习);自制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川教版)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交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记住郑和下西洋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航海最远到达的地区。

2、了解我国华侨对开发南洋的贡献和西方传教士的东来的影响。

3、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二、课前预习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请你标出郑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三、探究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活动一:小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2、郑和下西洋的过程:活动二:读图片——了解西洋位置,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活动三:读图、材料——讨论郑和下西洋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

活动四:读图、欣赏歌曲——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是一次和平外交之旅。

活动五: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分析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活动六:分析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活动七:试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到什么启示?四、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仁宗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地点是 ( )A刘家港 B南京C福州 D广州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1)宣扬国威(2)加强与海外联系(3)开发南洋A(1)(3) B(2)(3)C(1)(2) D(1)(2)(3)4、郑和船队最远到达 ( )A苏门答腊和满剌加 B古里和锡兰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忽鲁谟斯和阿丹(二)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郑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那些国家?(三)史料分析题1、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中做开放性题目。

五、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次出发的时间、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3、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链接旧知识
回顾所学,完成填空:
唐朝对外交流活跃:陆路西经西域可达_______、_______,东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各州到达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海路从_____________出发,可达______________各国及_____________等地。

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僧侣云集长安。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填空:
一、郑和下西洋
1、_________即位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_____,派______下西洋。

2、________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_________(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最后到达_____________后返回,完成了第一次出使西洋的任务。

3、20多年里,郑和一共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过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_____________。

4、影响:郑和下西洋扩大了______和______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_________。

5、郑和下西洋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南洋的华侨大多来自我国______________一带,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

2、我国早在_______时就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那里。

3、华侨对南洋开发的主要贡献:带去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
生产和商业活动。

与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合作探究】
1、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华侨对南洋开发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郑和下西洋有何历史意义?
4、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课堂小结】
朗读知识建构
达标测评:
完成选择题
1、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B、同海外进行商品贸易
C、打通到西方的海上航线
D、把中国的商品倾销到国外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
B、阿拉伯半岛
C、欧洲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下列哪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 )
A.美洲地区 B.亚非国家 C.东南亚地区 D.非洲国家
4.许多人认为“世界远洋航海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多年前从长江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海家 ( )
A.鉴真 B.郑和 C.郑成功 D.迪亚士
5.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
到达西洋的一些地方。

这主要得益于 (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指南针的应用 C.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D.勇敢顽强的精神
6.识读下图:
请回答:
(1)上图这套邮票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
(2)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