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影响下的中国国清寺和日本延历寺历史变迁与景观特征之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
日本园林
通过比较分析,一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 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 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 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 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 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 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 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 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 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 思想的差异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 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4 .造园五大要素的比较
• 4.1 掇山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受蓬 莱模式影响,皇家园林假山形体高大,雄伟;私家园 林玲珑妩媚。日本古典园林中称“筑山”和 “野 筋”。多取材神话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体 低矮缓和。 • 中国古典园林把山水画理论作为依据,表现山 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 本园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为须弥山,不是表 现山的形态,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 山。
2.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可以分五个时期,就是萌芽,产生,历经兴盛,成熟, 衰微的过程。 商周秦汉是园林萌芽时期,出现了“囿”、“台”、“园圃”三种 园林雏形。魏晋南北朝是园林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及老庄 哲学流行,园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园林发展全盛的时期,园林艺术由自 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宋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呈 现简远、雅致、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倾向写意,注重意境创造。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清中 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的衰结期,形 式脱离内容倾向。 • 日本园林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 山水园林的泊来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的园林文化。 平安时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 发展自己的文化。镰仓、室町时期是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 林,特别是室町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时期是 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幽静、幽玄的茶庭。 江户时期是日本园林的综合时期,园林主题和类型丰富多变。
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而中国建 筑房顶的一条 条椽到了拐角 却是扇形排列 的
法隆寺的五重塔也 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 这个建筑上一层的构造 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 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 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 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 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 不能进人
日本方塔,塔心柱接地,不可登临,无平坐
而在中国, 木塔不仅仅层 层可以上人, 而且每一层都 是有着佛像空 间可以膜拜的。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
同样属于平安时代的建 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 法界寺,和寝 殿造有很多异曲同 工的地方,而且斗 栱还有立柱进一步 的减小,少了很多 唐代建筑的雄浑, 而且此时的椽也就 是垂木已经不是主 要支撑房顶的结构, 而完全沦为装饰物。
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 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 的地方。 襖(ふすま)出现了,襖 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在 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 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在 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 推拉门。由于推拉门无论是在 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 以现在对于它到底是出自哪里 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 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 的“小木作”,由此,中日之 间的差异逐步扩大。
已经灭亡的唐朝随着乱世的继续,对于日本 的影响式微。而相对的,日本也进入了幕府时期。 从此时开始,日本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开始内化, 同时仍然受到来自大陆的影响,但是从这个时候 开始,日本建筑基本走上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开 始出现与中国建筑明显的不同。
这一时期发展的的例 子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二条城。
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 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 筑也出现了(图 平等院凤凰 堂) 它总体的基本形制是: 正屋居中,前有池沼,两侧有 配屋,其间连以开敞的游廊。 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 向前伸出中廊,到池沼边沿以 亭阁结束。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历史园林景观比较作者:马强张凯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中日景观都属于东亚园林体系中的一员,两者相互交融,后期又各有特色。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景观在中国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
中日初期的园林景观在结构、意境理念等方式方法上,如出一辙。
例如以岛池为中心布置景观,以散石构成石组,积土成山等造景手法,这些由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保存极少,大部分被现在明清时期园林景观所代替,但可在古籍中查询到踪迹。
但在日本园林景观中这些造景手法和风格大部分都得到了延续和创新。
本文将着力比较两国园林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中日园林;历史;比较一、中国园林景观历史演变早在商周时期景观园林就已经萌芽。
当时的帝王开辟大自然中的丛林山水,主要用于狩猎,同时起到玩赏的作用,多依托湿地等生产力较高的自然环境,其物产主要供给祭祀活动及宾客宴请,是中国园林的初始形态被称作囿。
我国园林景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l、秦汉“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2、魏晋、南北朝走向自然山水园发展方向。
这时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对日本园林的产生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隋唐至明清时期从山水园林到文人写意园林。
中国的园林景观大批建造,走向兴盛。
中国园林起源于“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
源于对汰池和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岛山的崇拜,对神话、仙人的向往。
景观意境的体现是对神的敬意而不是面向生活,标志统治地位的高台成为人向神明朝拜、沟通的神圣之地。
中国园林经过几代的持续发展到秦汉时期,尽管人文性得到加强,但景观园林作为崇拜神明、狩猎和处理政务的功能却始终如一。
我国园林景观第一次重要转折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域间的融合,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从对神仙宫阙的向往和模仿转向自然的再现,由娱神到乐人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也飞速发展,在园林景观中可以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例如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对今后的园林景观的结构、布局、手法等。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肖艺吴隽宇∙简介:早期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比较滞后。
没有出现过像希腊从泰勒斯(Thales)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时代和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
因而,不得不移植别国思想。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肤色和类似的文字,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发展本国思想的借鉴。
从隋唐、宋明等朝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事实中,可以清楚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哲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以及政治制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了变形的移植,并融化在其独特、执著的精神铸模中。
这种民族特有的“复合变异性”,生命力极其旺盛,使得日本文化并没有流于同化,而是在千姿百态的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字:禅宗思想,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1 禅宗哲学思想的特点在中国众多哲学思想中,佛学对日本文化及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有很多派别,其中对日本影响最深远的是禅宗思想。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东渐,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主张通过个体的直觉经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
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而是浑然如一的整体。
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禅宗思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2)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也就是通过渐悟或顿悟发现本心;(3)“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省体验、直觉感情的独创精神等的作用,提升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
公元12世纪,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曹洞一派带回日本,经过镰仓、室町、德川幕府时期,深深地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中日及中外园林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
国土环境指的是白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
国民环境,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
结论:(1)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中大日小,在山水方面,中大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
1 造园环境比较(2)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
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
(3)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
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
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
(4)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人。
于是,与模山范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领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
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
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
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
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
(1)在隶属关系上,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但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势胜过私家园林,在日本园林中,私家园林的气势胜过皇家园林。
就私家园林而言,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而日本的私家园林则表现为武家园林。
浅析中日寺院之异

浅析中日寺院之异同
佛教,系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所创,随着时间 推移,自恒河流域逐步向外传播。东汉初期佛教已 传入中国,有明帝洛阳白马寺见诸史籍,公元6 世纪 中叶经由百济传入日本(一说公元522 年南梁司马 达赴大和置佛像草堂传教) ,后经鉴真东渡传法而 广为流传。佛教教义讲求善恶因果、崇尚修行。 传经布道及僧人膳宿的教义需求是佛寺产生的最 初原念。经过漫长时代的发展,在中日两种不同的 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佛教建筑呈现出相旷互映,重气韵,造 实景,讲清修,入梵境;日本佛寺幽畅结合,重 内省,造枯景,讲顿悟,入禅境。教法虽同源, 却因其与各自地域的地理文化特质相融合 而产生了不同意境的寺院建筑。可见,对于 外在建筑形式,只有把握其内涵底蕴,才可深 入理解建筑的灵魂。
谢谢!
其二,历境空间。经历山道抵达山门并进入寺内, 霍然登堂入室。雄伟而高大的大雄宝殿、天王殿、 法堂,藏经楼⋯⋯以其超然的尺度显示出佛法的无 边境界,以及前来朝奉的信男善女的沧海一粟;而殿 前的巨大空间,则给予这超然的气韵以足够的舞台。 宝殿以供奉其中的巨大佛像为尺度的标准,人居其 中感受的是空间的升腾与内心的虔诚。佛殿的高 度层层递进,人根据轴线序列穿行各院落,得到的是 逐渐强化的心理感受.
事实上,日本佛寺所体现的非对称布局并非流于 表象,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心理。即强调建筑无需 过多追求形式的完整对称,而应着力于精神的概括 和抽象。因此,建于深山幽谷之间的寺院,殿堂与佛 塔的位置和朝向都十分自由,完全打破了严格对称 的规整形式。
二、中日寺院选址的风格
(1) 中国寺院的选址追求奥秘之境 中国,名寺喜选址于名山 之中“深山藏古寺”:五台、九华、峨嵋、普陀正所谓 “天下名山僧占多”;或地处城郊幽林深处,密林竹木与佛 刹相宜互存。这种追求奥秘之境的选址倾向,不仅与佛教 所讲求的避世清修的佛法相关,同时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儒 家哲学,并且受“风水说”的影响。丛林掩映中的佛寺与 佛教的净土世界的语义暗合。例如杭州虎跑寺,位于西湖 西南大慈山白鹤峰下,清幽的丛林掩藏出寺的寂静,千年古 刹与山石相融得以永恒。
中日建筑的关联与区别,你知道吗?

中日建筑的关联与区别,你知道吗?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建筑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风格表现在材料、样式、造型等多方面甚至和政治宗教都密不可分日本建筑与中国就有着许多差异之处但也有些许关联存在那么日本建筑是怎样的发展史呢?我们可以从这些重要时代了解到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2、3世纪的弥生时代和绳文时代,此后随着历史变迁的影响,建筑也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
早期的建筑以神社、佛教寺院、离宫等建筑为主,在中世纪标志着都市繁荣的城堡出现,再到近代开国、明治维新之后,受西方影响,融合东西方风格。
绳文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也是日本绳纹到弥生甚至一直延续下去的一种建筑模式。
秋田三内丸山遗迹日本湿热多雨,适合高大林木生长,如桧、杉、榉等,这些树木都是优良的木质建材原料,相比中国,木构建筑的资源更为丰富,不过因为深埋于地下,受潮湿的侵袭,木柱极容易腐朽,日本建筑也就形成了一种“定期更新”的制度,如神社的正殿,一般二十年就要更新重建。
伊势神宫是日本最古老和最神圣的神道神社,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海滨密林里,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外宫供奉丰受大神,它专门负责保护天照大神的食物,两宫的样式大致相同。
飞鸟时代日本建筑史上的飞鸟时代,是自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传入到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革新为止,大约九十年的时间,此时中国由南北朝进入隋唐时代,大陆的先进文化迅速传入日本。
日本建筑受中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影响,木柱不再埋入土中,而是采用在夯实的地面上埋放石础,然后再将木柱立于石础上,这也预示了木柱顶部的梁架结构已近成熟,不过高床式建筑在日本并未就此绝迹。
中国建筑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就有了相当大规模的夯土基台,可以说夯土建筑是我们防雨防水并象征建筑物主人威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防止建筑的夯土基台被雨水冲刷而崩塌,中国的建筑物往往有相当大的“出跳”,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房檐翘出去的那一部分,而构建这个出跳的就是中国独有的“斗栱”技术,日语叫做“組物”。
日本天台宗的密教

日本天台宗的密教
千叶照观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正> 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
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宗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
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 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
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
最澄在延历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千叶照观
【作者单位】日本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研究员;日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1
【相关文献】
1.羲寂法师与宋初天台宗往高丽、日本求取教籍事略论 [J], 张云江
2.天台宗知礼答日本国师问 [J], 曾其海
3.论鉴真对日本天台宗、密宗兴起的影响 [J], 郭天祥
4.天台宗影响下的中国国清寺和日本延历寺历史变迁与景观特征之异同 [J], 郦卡;陈楚文;刘琪琪
5.天台宗在日本和韩国的传承与发展 [J], 何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0天台宗影响下的中国国清寺和日本延历寺历史变迁与景观特征之异同On Differenc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and Landscape Features between Guoqing Temple and Enryakuj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iantai Sect摘 要: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对中日佛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日本比叡山的延历寺正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建成的,由于起始于同一思想宗派,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区别。
通过查阅大量古书典籍,对国清寺和延历寺从建立、发展、兴衰到当今繁荣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分析了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景观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二者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方面异同点的分析,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历史变迁;天台宗;国清寺;延历寺Abstract: Tiantai sect, as the first chinization Buddhism sec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m. Guoqing Temple and Enryakuji established under its influence. Because they rooted in the same sect, there ar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long historical changes. The paper refers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books to summarize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changes of Guoqing Temple and Enryakuji from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the rise and fall and today's prosperity and make an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and then,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Guoqing Temple and Enryakuj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Guoqing Temple and Enryakuji, it is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pread of buddhist temple landscape.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ical change; Tiantai sect; Guoqing Temple; Enryakuji1 历史变迁1.1 变迁过程1)国清寺。
浙江天台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唐李吉甫的《十道图》将其与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和湖北当阳的玉泉寺共同誉为“海内四大名刹”[2],至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隋开皇十八年,杨广派司马王弘于五峰山麓建寺,仁寿元年(601年)寺宇建成,名“天台寺”[3]。
4年后,隋炀帝杨广即位,有说法为“寺若成,国即清”,寺名为了与皇帝相配,改名“国清寺”[4]。
唐会昌年间(约845年),佛教发展过于迅速,引起了朝廷的严重不满,唐武宗郦 卡陈楚文*刘琪琪LI KaCHEN Chuwen LIU Qiqi下诏灭佛,国清寺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直至851年,唐宣宗即位,下诏重修寺宇,国清寺才得以在废墟中重建。
重建之后的883年间,国清寺又经历了多次的摧毁与重建(表1)。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诏令再次重建国清寺,寺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
这次重建的结果,就是当今国清寺的大体格局(图1)。
清潘耒赞美国清寺“台山一万重,帝割为佛国。
刹院如新罗,国清最雄特”[5],可见当时国清寺规模之雄伟。
国清寺的创建体现出当时的皇权对于佛教的重视与敬仰,也是隋朝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国清寺的兴衰并非其自身原因所致,而是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兴衰共同变化。
由于佛教在当时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因此佛寺的兴衰也从侧文章编号:1000-6664(2019)03-0140-05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10-11修回日期:2018-04-11中国的佛寺兼具修行、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选址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1]。
因此,佛寺的建成与山水地貌、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在经历会昌法难之后得以复兴,一跃成为“海内四大名刹”,其影响也扩散至海外。
比叡山延历寺正是受国清寺发展影响而建成的一座天台宗寺庙。
最澄得法回国后建立了延历寺,其建筑也模仿了中国国清寺的建筑形式。
国清寺与延历寺以“天台宗”思想作为牵引,但又在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景观特征。
目前国内学界暂无学者对延历寺进行深入研究,因此研究二者的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极具价值。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ccwen@郦卡,陈楚文*,刘琪琪.天台宗影响下的中国国清寺和日本延历寺历史变迁与景观特征之异同.中国园林,2019,35(3):140-144.141中国园林 / 2019年 / 第35卷 / 第3期面反映出社会与国家的兴亡变迁。
自唐大中(845年)到清雍正十二年,伴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新换代,国清寺也处于被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之中。
2)延历寺。
日本佛教和延历寺的发展受国清寺的影响,6世纪初,佛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此为日本佛教发展之始[6]。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僧最澄渡海入唐,至国清寺学习天台教义,最澄在唐游学8个月后,于805年乘船回国,在日本京都比叡山建立了延历寺,创建了日本天台宗[5],将天台宗的思想在日本佛教传承开来。
延历寺在日本天台宗创建之后的经历也同样跌宕起伏。
延历寺建成后,在日本皇权的支持下又进一步扩建。
888年,其三塔的基本体系形成[7],奠定了现代延历寺的布局基础。
1571年,织田信长发动军事政变,延历寺不幸被毁[8],这次的灾难对延历寺来说是毁灭性的,使延历寺至今也没能恢复当年的辉煌。
现存的延历寺是在丰臣秀吉(1537—1598年)的统治下重建的,到了江户时代又得到德川幕府的皈依,才逐渐恢复旧观[9]。
明治初期(1868—1877年),与诸寺一样,延历寺也处于废佛的困境,但随着优质现代化的和风风格建筑变迁与复古样式庭院的营建,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延历寺寺院。
新建的寺院通过修理、维持和恢复保持了历史建筑的旧样式,并进行新陈代谢,形成了目前延历寺的历史景观(表2)。
延历寺的建立与国清寺如出一辙,带有浓郁的官方色彩。
延历寺是为纪念桓武天皇,取其年号,比叡山也自此被视为镇护京师的圣山。
桓武天皇在临近寺院的山道旁竖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就刻着“镇护国家”4个大字,寄望于最澄守在比叡山以镇护京师。
延历寺在其1 200多年的变迁过程中,不仅作为日本天台宗的圣地,更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它兴于政治、毁于政治,甚至一度左右着日本政治。
1.2 变迁机制通过对国清寺和延历寺历史变迁过程的归纳总结,可将影响二者的变迁机制分为政治影响、自然及人为破坏影响和宗教文化影响3个方面。
正是这三方面的交织影响,才形成了现在国清寺和延历寺的兴盛与繁荣。
这2座受天台宗思想影响而建成的寺庙虽然各处异地,但形成过程图1 不同时代国清寺布局对比表1国清寺历史变迁过程表2延历寺历史变迁过程却惊人地相似,都是政治时局影响下佛教演变的产物,同时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饱受摧残,或兴于宗教、政治,或毁于战乱、灾害,正是由于天台宗思想对于其各自国家政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才使它们的经历一波三折。
2 景观特征之异同国清寺和延历寺经过了1 000多年的发展,通过融合各自本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寺观园林景观。
下面将从选址特色和总体布局两方面来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2.1 选址特色国清寺和延历寺建于不同的时期,也各处异地,但无论是国清寺还是延历寺,均选择了背山靠水的山间幽静之处,选址都遵循了中国传统的风水原理。
142中国园林 /2019年 / 第35卷 / 第3期中国式人文景观的典型环境模式在几千年风水理论的熏陶下,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中国模式——枕山、环水、面屏[10],各种复杂的形式均在此基础上变化。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四象模式”[11],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并且面对案山的布局。
1)国清寺。
国清寺坐落于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半封闭式环境中,国清寺原址位于现存国清寺墙以北100m处,是一块东西长40m、南北长20m的平地[12],位于五峰山麓之一八柱峰的南北轴线上,其西有林芝峰和映霞峰,东有灵禽峰和祥云峰,东西还有东溪和西溪2条溪流,合流于寺南面的丰干桥,形成“五峰环抱,双溪回澜”的态势(图2)。
2)延历寺。
延历寺的选址受国清寺影响,同样也参考了中国模式的“四象”学说。
延历寺的建址位于日本京都的比叡山,是日本七大高山之一,其山脉延绵将京都城区的三面围住,城区东侧则是开敞的琵琶湖。
延历寺坐落于京都城区的西侧,以镇守京都一方(图3)。
两寺虽然运用相同模式相地选址,但选址目的却截然不同。
国清寺的选址目的是求自然山水对其本身的庇护,而延历寺却是通过其选址来达到镇护京师的目的。
2.2 总体布局国清寺和延历寺虽起源于同一佛教思想,但二者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总体布局逐渐呈现出2种不同的形式。
1)国清寺。
国清寺的景观布局是整齐划一的,呈规则式轴线布局(图4),体现了佛教庄严的气氛和严谨守矩的民族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它从山门开始就独树一帜,与其他寺庙不同。
国清寺的山门并不像大多数寺庙一样朝南,而是朝东,朝南的是一照壁,将照壁和山门对调的这一细小变化使园林景观的空间变化更为丰富。
通过这种形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少许游览步数,使其达到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效果,增加了国清寺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空间层次(图5、6)。
以放生池为主体的“鱼乐园”是国清寺的构图中心和赏景佳处(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