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秋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二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蚜.doc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朱绂.(fú)脍.切(huì)嬗.变(shàn) 河畔.(pàn)B.衢.州(qú) 京畿.(jī)菰.米(gū) 妃.子(fēi)C.春苑.(yuàn) 舞筵.(yán)灵犀.(xī) 茎.叶(jìng)D.蓬蒿.(hāo) 芙.蕖(fú)赝.品(yàn) 栖.息(xī)解析:A项,“脍”读“kuài”;C项,“茎”读“jīng”;D项,“栖”读“qī”。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②他本来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果过犹不及....,一身奇异的装扮反而令人难以接受。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曾几何时....,女性只能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哪里有自己的人权和自由?⑤盛夏的夜晚,街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时不时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⑥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⑥解析:①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此处望文生义。
②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的。
③乔迁之喜:古人用来做祝贺用语,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
④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
此处错误理解为时间过去很久。
⑤灯火阑珊:阑珊:将尽,疏落。
意为灯火将尽,已近深夜。
与下文中的“热闹非凡”矛盾。
⑥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精品】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3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制运动变化。
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
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
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居民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
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
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
【配套K12】2018秋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一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推荐K12】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蚜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
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
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
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
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由于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
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
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k12精品]2018秋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检测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k12精品]2018秋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检测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https://img.taocdn.com/s3/m/6282a30383c4bb4cf7ecd158.png)
第8课方山子传人生真如一次奇妙的旅行,脚步永远在路上,其间,会沉浸于不同的风景里,会遇到能交心的朋友,共同走过一段美好的旅途,把各自最美好的一面融入陌生灵魂的长河里。
理解,相知,扶持,携手,无论风雨再大,因为有你,孤寂的旅途充满情趣与魅力,平淡的风景因人而韵味无穷。
)(选自凤凰博客翻开史牒我们便可看到,自东坡先生写下那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陈季常”三个字演化为“季常癖”,也就成了“惧内”的代名词。
我们大众所了解的陈季常,就是电影中古仔所演绎的这种形象?而历史中真实的陈季常又会是怎样的呢?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这些所谓异人的不寻常行为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内心的矛盾。
方山子改变志向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
他的心中怎能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又怎能不以某种方式流露出来呢?因此,方山子的隐,并不是彻底的出世,而是借隐来掩饰内心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
(选自豆丁网)隐逸情怀起源于先秦,老子的返璞归真,庄子的“无端崖之辞”,无一不是践行隐逸之风。
即使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子,也曾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隐士,又称幽人、逸士、高士。
他们首先是学有所成的读书人,然后因为各种原因不仕。
功成身退者。
“三台位缺严陵卧,百战功高范蠡归。
”范蠡跟随越王22年,足智多谋,身经百战,又精于外交,封为上将军。
他却懂得鸟尽弓藏的道理,静静迁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做起生意。
没几年赚得万贯家财,声名远播,官至相国。
他散尽金银,搬到陶地白手起家,人称陶朱公。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都难免新君忌惮。
与韩信、徐达等人相比,范蠡可称智慧。
以隐求仕者。
诸葛亮隐居,却关心天下大势,熟读史传兵书,是为仕而隐,以隐求名。
雍容富丽的大唐,出现了“终南捷径”。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过关检测卷(二)(测试时间:120分钟评价分值:12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A.卷帙.(zhì)矍.然(jué)螳臂当.车(dānɡ)B.颍.水(yǐnɡ) 内讧.(hōnɡ) 丢三落.四(là)C.愆.期(qiān) 浣.洗(huàn) 同仇敌忾.(kài)D.圬.墙(wū) 哺.育(bǔ) 拈.轻怕重(niān)解析:B项,讧hòn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蒲松龄博闻强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参加县府道的科举考试,连夺三个第一,考中秀才,踌躇满志;此后却屡考屡败,就是考不中举人,科场失意,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固然是不幸的;但也使他与下层百姓有更多更深的联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的《聊斋志异》,用洋洋洒洒的想象力,为我们在人世之外描绘了一个奇情幻彩的世界。
A.博闻强识B.踌躇满志C.怀才不遇D.洋洋洒洒解析:D项,“洋洋洒洒”用于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A项,“博闻强识”指见闻广博,记忆加强。
B项,“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C项,“怀才不遇”多指屈屈微贱而不得志。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紧紧围绕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拉动内需,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而美国也应当承担其应尽的责任,采取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
B.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走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特色,决不屈服外来压力。
C.传承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馆是低碳建筑的成功实践——斗拱层叠架空,充分利用地形、采光、通风、朝向等自然条件,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大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光伏板,让整个建筑照明自给自足;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循环利用,能够浇灌绿化、冲洗道路。
【K12小初高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质量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制运动变化。
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
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
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居民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
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
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
【配套K12】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蚜

模块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
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
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
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
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
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由于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
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
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参与自然变化的手段,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其材料和动力完全是自然材料和自然能源,其目的也只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
因此,人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有限,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存在和物质形态基本上循其固有的机制运动变化。
就是说,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固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但是,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拥有超出以往千万倍的各种人工能源,大量的人工材料被普遍推广和运用,生产的目的则主要是获取最大的、无限制的经济效益。
因此,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自然生态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人类将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且不说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中国自身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已使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已受到威胁。
为谋求高产而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已使人们的食物链的几乎各环节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
现在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企图先发展而后治理,根本是行不通的。
西方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根本没有考虑过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从西方世界所能获得的主要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西方哲学传统,总是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以殖民者征服土著居民那样的态度征服自然。
培根早在近代就申明“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是高贵的”。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方文明高扬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人之作为智能主体的能动性,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种暂时领先的优越地位,冲昏了征服者的头脑。
于是,在一种更强烈的占有欲的推动下,以为人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而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地践踏,疯狂地索取,贪得无厌地掠夺,使得自然界自我调节的再生机制、净化机制越来越难以补救人类所造成的损害。
结果,在他们欢庆现代化的胜利时,回头面对的却是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
显然,中国现代化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而应该寻求一种健康的模式,开辟一条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两者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新道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中国现代化和人类现代文明的这一难题,儒家和谐思想不但能够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
在儒家看来,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本来就同自然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然界及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当然关系着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发展。
以此为前提,人作为自然的主体,主观上就应该追求同自然的统一,并以此作为人类基本的价值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
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选自尹长云《和谐与回归——儒家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生态环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老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持得很好,因为当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
B.在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人类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有序结构与动态平衡,否则就会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C.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与西方哲学传统将人同自然对立起来,并主张殖民侵略的思想有关,我们要从西方国家吸取这一教训。
D.中国开展现代化建设应该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去寻找一种健康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能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农业社会,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主要使用以自然材料为材料、以自然能源为动力的手工工具来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
B.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还利用各种人工能源和人工材料开展与自然有关的活动,对自然界产生较大影响。
C.受全球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异等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许多河流、湖泊受到污染,很多大中城市的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D.培根高度肯定了人们掠夺宇宙资源的野心,这种观念忽视了人们的掠夺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促使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滥用化肥、农药、激素,以谋求高产,结果导致人们的食物链出现问题。
这一事实说明,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思路是错误的。
B.西方人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主宰,任意践踏自然,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他们对大自然的损害使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难堪重负。
C.儒家认为人类生命的存在、发展与自然万物的本性和变化有机联系、密切相关,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
D.只有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体,才能避免和纠正西方现代化中的历史性的失误,促进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闯滩许畅一条船从对面芦苇丛中荡出,八九只鸭扑打着游开。
“二哥!”天南朝船上挥手。
他是来接外出闯滩的二哥的。
远处是一个低矮的小山坡,山坡上是一幢黄泥筑的房子。
门前光秃秃的,长着一些棕黄的草。
只有一棵歪脖子树立着,是好多年前雷劈断的。
二哥回家一坐下,天南就递给二哥他卷的烟:“尝尝吧。
”二哥很久才注意到天南递过来的烟。
“啊,好。
”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堂前摆着的大哥和爹的相片上。
“二哥,今年我可十六了。
”二哥拍拍天南,微笑着说:“是,天南长大了,看上哪家姑娘了吧?”“才不是,我想跟你一起去闯滩。
”二哥把烟一抖,脸色一沉。
天南站起来,他今年长得特别快,像春笋一样往上蹿。
天南举着手臂,臂上的肌肉凸出:“不信你捏。
”“不行。
你不知道有多危险,大哥已经没了!”“你不让我去,你自己就行!”天南瞪大眼睛,可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
“家里只剩咱两个了。
”二哥叹了口气,进屋去了。
晚上天南跟二哥背靠背睡。
二哥压低嗓音叫:“天南,睡了吗?”“还没。
”“这次去做生意,货被人半路劫走了。
”“啊!”天南惊呼,“怎么会这样?”“路上碰着一个怪人,说咱家四代以后都不得闯滩。
”天南许久没回话。
他们家很早就有先辈闯滩,至此时正好四代。
天南一时非常惊悚。
“那人大约是算命先生,在途中问我们讨水喝。
”“咱家的经历他都算出了?”“这倒没有。
”“那一定是胡说的,我才不相信。
”“就算这样,我也不会让你去冒这个险。
”天南想这莫不是二哥唬他的吧?可万一是真的呢?他有些不敢往下想了。
他盘算着明早去镇上把烟卖了,然后找人算算。
天没大亮,天南就起床了,把烟条放进背篓里。
二哥不知去哪儿了。
烟条没到正午就卖完了,他把钱装进袋子里扎好。
可一时不知找谁去算了。
他们家的事这镇上谁都知道,任谁都能算出来。
天南一路想一路走,走到河边上,又白又肥的鸭子在河里游着。
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他从袋子里摸到昨天二哥搁在桌旁的小老虎模样的口哨,然后怕别人听见似的吹起来。
“呜——呜——”楼上的人探出头来:“哪家的?”“我是天南。
”天南没有看楼上的人,对着河大声喊:“我是天南!”“喂。
”一个人拍拍天南的肩膀,是二哥以前的雇工。
“你二哥回来了?”“是。
”天南看着他苍老的面孔很亲切。
“回来了就好,我现在的主人请你上去坐坐。
”“哪个?”“楼上的。
现在去闯滩可都归他管。
”天南一下子失了兴趣,二哥一定欠了那人很大一笔钱吧。
可是若二哥不让他去,跟楼上的人闯也不是不可以。
正在天南犹豫不定的时候,他听到二哥喊他。
二哥走上前说:“打扰了,日后再来拜会!”天南刚想说什么,二哥就揪了他一下。
二哥拖着他越走越远,他频频回头。
那个人还站在河边。
“只要我在你就别想去闯滩。
”二哥的手温热,天南不答话。
“听到没?”“嗯。
”天南不甘心,扭头又往回望。
他其实信二哥的话,但天南就想去试试,他认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他摸摸袋子里的钱,差不多再攒上一年他就可以撑船去外面了,他内心隐隐跃动。
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
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
等人们散去,大河又恢复了宁静。
有些人回来了,有些人永远没回来。
天南在等这样一个出去的时候,多少人在等这样一个回来的时候。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门前光秃秃的”暗示了家中人丁凋零的境况,与后文二哥所说的“家里只剩咱两个了”相呼应。
B.小说中的人物语言简短而富有深意,如二哥“啊,好”的语言描写就写出了二哥的心不在焉,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
C.天南吹口哨的情节看似毫不经意,实则精心为之,“呜——呜——”的哨声引出了“楼上的人”“二哥以前的雇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尽管有霎时的犹豫,但可以看出天南是个有决心、有计划的人,即使二哥不同意他外出闯滩,他也要努力攒钱,到外面去闯一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体现了二哥和天南之间存在隔阂”错,二哥此时之所以心不在焉,是因为他在看大哥和爹的相片,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答案:B5.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分析这两处写“船”的作用。
(5分)(1)一只只船泊在岸边,也不知以后开向何方。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边好像又有船靠岸了,有些喧哗。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分析句中写“船”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
第一处的描写,是天南迷惘地在河边走时所看到的,根据上文可知,此时天南是“一时不知找谁”,显然此处写“船”暗示了天南的心理。
第二处的描写前面有“他内心隐隐跃动”,后紧接“天南抬起头来:我是天南,我才不怕”,可见此时天南渴望外出闯荡且已下定决心,此处写“船”正表现了天南的这一态度。
答案:(1)通过写“船”不知以后开向何方来暗示天南此时迷惘的心理状态。
(2)通过写“船”靠岸、有些喧哗来表现天南对外出闯荡的渴望和坚定的决心。
6.小说为什么要以“闯滩”为标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探究。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等方面考虑。
小说中,天南要去闯滩,而二哥关心弟弟,不同意他去闯滩,情节冲突主要围绕闯滩展开,由此可知以“闯滩”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