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组歌 》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语文第10课《组歌》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10.组歌纪伯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芒,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的雨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小结。
《组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促进 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的主题、意义等进行讨论,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沟通能力。
作业布置
01
总结词:巩固练习
02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应用能力。
03
总结词:阅读推荐
对下节课的展望与规划
展望
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团队精神。
增加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组歌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对下节课的展望与规划
•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针对不同学生的需 求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下节课的展望与规划
01 02 03 04
规划
设计更加系统的组歌作品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 景、文化内涵和音乐特点。
通过练习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对诗 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布置 相关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方法2
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诗歌 语言和艺术特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 阅读诗歌,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 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主动表达
学习《组歌》中的修 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组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组歌》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写作练习,模仿《组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歌》教学设计新 人教版
汇报人:
2024-01-03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组歌》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 组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3.理解作者笔下雨和浪的形象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2.理解作者笔下雨和浪的形象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浪之歌一、课文导入简介诗人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
二、朗读感知1、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2、集体朗读和自由朗读相结合。
3、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三、感知课文的内涵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
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四、问题探究第二课时雨之歌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
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雨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0组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 10组歌

课题
组歌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2、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资料链接
检查预习
进行研讨
进行研讨
同学交流
同学交流研讨
作者资料
根据拼音写汉字、解词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教师补充
补充注释
教师补充
教师补充
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板书设计
浪之歌-------海浪
雨之歌-------雨忠贞不渝,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3、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诵。
教师指导
1、思考: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 《组歌》【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
2.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3. 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象。
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3.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思考: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3)美读技巧: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四、自主学习《雨之歌》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进入情境。
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思考:4.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
五、研讨探究,深入理解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组歌》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0、组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
(2)了解纪伯伦的生平,感受其散文诗所创造的意境。
(3)学习文中多角度拟人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精读和有选择的朗读,巩固对散文诗独特艺术魅力的认识。
(2)通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达到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3)学会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模仿文中的语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语句的哲理色彩,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发。
教学难点深透理解文章的感情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 馈赠(kuì) 憔悴(qiáo cuì) 真谛(dì) 苍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镶嵌(xiāng qiàn) 翱翔(áo xiáng)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3.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组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伯伦的资料和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美丽的浪、轻盈的雨,(出示浪和雨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给大家说说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看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看到海浪、看到细雨时,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领悟诗中形象的情感内涵。
3、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写法。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作者名片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展示背景资料:纪伯伦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
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
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组歌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
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以前学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找一下这首诗的韵脚(散文诗不严格压韵,段落间换韵):
2、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3、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4、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后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5、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6、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第一节:人、近(邻韵)、分;第二节:晨、盟、中、吟、吻(多为邻韵);
第三节:拗、躁,心;第四节:他、下。
2、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3、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4、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5、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6、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回忆关于“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首散文诗中的“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
的理解。
的雨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4、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5、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6、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7、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8、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滋润万物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让山河欢乐的雨
2、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3、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4、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5、雨水滋润了大地。
6、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8、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
美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2、推荐作业: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 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
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3)、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
时,我……;曾有多少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说话只要一个中心,前后句衔接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