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là)俗套,不离其“宗” ——中考散文赏析词句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和文学文化常识高考语文备考艺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Word版含解析

专题06+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和文学文化常识高考语文备考艺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备考☞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了!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

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

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错成语勤温习1.房子都装好了,钢筋还疵出来,岂不是好像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吗!(“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

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2.我是不是心里对过去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潜意识里从没有放下过?(“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

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

不能用作“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3.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见解。

用在这里尊卑颠倒。

续:连接。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最新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常用词语合集

最新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常用词语合集

写作材料常用词语成语及解释大全1、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

2、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shān)——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

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3、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

比喻代人受过。

4、一风吹——比喻完全勾销(多指决定结论等)。

5、求大同,存小异——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

6、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7、赶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

也说“打鸭子上架”。

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9、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10、歌于斯,哭于斯——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

指安居的家宅。

11、鲤鱼跳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

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12、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

比喻双方平分。

13、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14、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

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15、不念僧面念佛面——不看僧面看佛面。

16、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18、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恃聪明,反而办了蠢事,吃亏上了当。

19、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20、汤里来,水里去——指银钱随手来随手去,留不住。

21、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22、狗皮膏药——比喻骗人的货色。

23、捋虎须——捋——抚摩。

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词句意蕴(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词句意蕴(学生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三:赏析词句意蕴·学生版复习目标掌握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方法,提升理解赏析语言的水平。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 1新高考Ⅱ卷《放猖》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分)赏析词语表达效果①理解与赏析并重。

从新高考考查趋势看,越来越重视“赏析”能力。

②题型有选择题与主观题两种。

特别重要的词语、句子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01 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理解词语含义202 0天津卷《线条之美》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赏析句子效果201 7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分析句子含意知识图要前备知识——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理解方法一、理解词语1.词语的语境义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即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高考重在考查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以下三种:(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

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

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

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

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

它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

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

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

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

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

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考期末总复习(江苏苏州专用)解析版

专题08诗歌鉴赏(解析版)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过苏州[宋]苏舜钦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①区区暮亦行。

【注】①棹:指船。

①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交待行踪和写景的观察点,以“刮眼明”突出景物给人清新明媚的感受;以“更”体现景色和光线的变化。

B.颈联两句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意在”隐含诗人的随缘自适的旷达,“俗人轻”流露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无奈。

C.尾联“无穷好景”与“无缘住”形成反差,构成主客观矛盾;“区区”和“暮亦行”却具有映衬的意味,突出了诗人四方漂泊,不得安闲的艰辛。

D.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写出了诗人经过苏州所看到的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光景、无比愉悦的心情。

(2)游览沧浪亭时,会看到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这副楹联与《过苏州》的颔联相比,你更喜欢哪一联?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材料一】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

他曾以四万贯钱买下荒废的古园,傍水造亭,栽竹点石,重加修葺,题名沧浪亭,作《沧浪亭记》,寄给好友欧阳修,邀请共作沧浪诗篇。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材料二】沧浪亭石柱上的楹联是晚清楹联学家梁章钜所作。

当时他正任江苏巡抚,重修沧浪亭时,集句而成。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答案】(1)A(2)示例:我喜欢“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一联运用对偶修辞,使得韵致更谐美,画面更生动。

这联诗诗中有画,而且色彩鲜明,风光漪旎,生机盎然,韵味无穷。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

考点特训五文学作品阅读散文阅读(一)(一)粽子里的乡愁琦君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

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

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

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

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

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

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

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

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

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

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

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

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

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

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

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

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

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

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

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

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

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

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林清玄《不落别处》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清玄《不落别处》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17分)不落别处林清玄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

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

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

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

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⑸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

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

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

”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

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小说散文阅读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小说散文阅读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小说散文阅读【供学习,勿转载】二、(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

(一)老木匠桑伯徐惠林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

高中每日一题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二含解析必修1 试题

高中每日一题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二含解析必修1 试题
〔2〕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3.以下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并为王甚矣,今召,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假设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王而亲之。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策,有删改〕
1.以下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
A.将与赵、魏伐之,过矣过:错了
B.在张登看来,齐王如今应该召见君,并允许他称王,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擅长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与齐绝交。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寡人羞与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4.吹尽狂沙始得金——品叙事语言
古代记叙散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有三:一是言简意丰;二是形象生动;三是精巧典雅。比方形容人的去世,尤其是尊长的去世,用今天的话对可以说“您假假设百年之后〞,但怎如“山陵崩〞之形象生动、简洁、委婉、典雅?足见文言叙事之简洁精炼。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答复后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运用了细节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撒谎后刻意回避母亲的情形(2分),表达出我害怕与 后悔的心情(1分)。
活动三:强化练习,巩固提高
下列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注意加点词。(4分)
• A、我点了点头,那白的透明的面,上面浇上韭菜鸡蛋卤,金黄 的蛋黄,点缀在绿色韭菜中间,颤巍巍的酱色淀粉块儿,实在是 当时是美味。 • B、 “爸爸,我吃饱了。”“再吃点,别剩下!”我摇了摇头, 这时爸爸端过我剩下漂着几根面的残汤,吃了起来,连汤都喝了。 • C、饭店豪华了许多,我要了一碗面条,坐在那里,吃了几口, 就放下了,再也没有第一次进饭馆的那份欣喜,再也找不回当年 的那碗面的美味,再也没有当年的幸福温馨……
不“落”(là)俗套,不离其“宗”
——中考散文赏析词句专题复习
中山市沙溪镇溪角初级中学
周小霞
• 学情分析:

• • • • •
我校九年级10个班级,曾测试历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 考试题,赏析词句题满分四分,以下为各年的平均得分: 2014年《怯懦》2.53分 2013年《天使儿》2.32分 2010年的《偷心》3.05分 2009年的《寻石记》2.9分 全级满分率约为3%—6%。
• 总结答题要点有三:

对象+特点+情感
• 不“落”俗套的要诀: •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示例: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 (选自七年级上册《春》,作者:朱自清)

B、 “爸爸,我吃饱了。”“再吃点,别剩下!”我摇了摇 头,这时爸爸端过我剩下漂着几根面的残汤,吃了起来,连汤都 喝了。
• 答案: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爸爸 吃掉“我”所剩无几的残汤的情形(1分),“漂着”说明剩下 的面条极少,突出爸爸对自己不舍得花钱,节俭而珍惜食物(1 分),也表达了爸爸对“我”百般关爱呵护之情。
• 教学目标:
• 1. 在熟悉赏析词句答题技巧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具体 分析,学会灵活“套”用,选准角度(包括修辞手法、 描写方法、重要词语),答题条理要清晰。 • 2. 从作者情感出发,不离其“宗”,多角度全面赏析 词句。
活动一:重温课文,不“落”俗套
• 角度一:修辞点缀,妙笔生花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特点 +表现XX情感 ②排比、反复、反问:强调了+对象+特性,加强 了语气 ③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点的注意和思考 ④对比、夸张:突出了+对象+特点
• 小结: • 赏析词句,主要是从修辞方法、描写手法、重要字 词等角度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文本来分 析,突出作者的情感,做到不落俗套,不离其宗。
• 学生答案展示
• 教师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 评讲优缺点并为其打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偷偷地”体现小草悄悄生长,春天来得悄 无声息。“钻”字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小草嫩绿、生命力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惊喜之情。
• 学生交流、评议、推荐展示最佳答案

A. 我点了点头,那白得透明的面,上面浇上韭菜鸡蛋卤,金 黄的蛋黄,点缀在绿色韭菜中间,颤巍巍的酱色淀粉块儿,确实 在当时是美味。

答案:面的“白的透明”与蛋黄的“金黄”还有韭菜的“绿” 形成一幅诱人的画面,面条的卖相极具吸引力(2分),“颤巍 巍”化静为动,写出了面条热气腾腾的特点(1分),表达了 “我” 对这碗来之不易的面条的珍爱,也从侧面体现了带“我” 去吃面的爸爸浓浓的爱。(1分)
2015/8/2
活动二:课外迁移,不离其“宗”

宗:
• 1、指的是散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 就是主旨。 • 2、作者每一处的落笔都与“宗”息息相关, 答题时必须要渗透其情感。
• 学生分组思考,评错、纠错。

我不敢去碰触母亲的眼睛,迅速转过身体,装做去做 功课。 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C、饭店豪华了许多,我要了一碗面条,坐在那里,吃了几口, 就放下了,再也没有第一次进饭馆的那份欣喜,再也找不回当年 的那碗面的美味,再也没有当年的幸福温馨……
• 答案: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 突出了“我”重返饭店吃面找不到幸福温馨的情形(1分), “放下”说明“我”难以下咽,心情抑郁(1分),表达了“我” 对当年吃面幸福温馨感觉的追忆和离世的父亲深沉的怀念之情 (1分)。
• 角度二:形象描写,栩栩如生
•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XX情形+表达了 •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等)
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 角度三:字字珠玑,细品慢嚼 答题格式: (1)解释字词 (2)生动形象+对象+特点+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