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1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 1-4章笔记梳理

乡土中国 1-4章笔记梳理

乡土中国1-4章笔记梳理
《乡土中国》1-4章主要讲述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乡土观念和文化。

以下是这四章的主要内容梳理:
1. 乡土社会的特点
- 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世代繁衍生息。

-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相互了解、互相信任。

-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人们遵循传统、尊重长辈。

- 乡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2. 乡土社会的形成原因
- 地理环境: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了乡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 经济模式:农业经济模式促使人们定居一地,形成了乡土社会。

-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乡土社会中得以延续。

3. 乡土观念
- 土地观念:土地是乡土社会的基石,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 家族观念: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间相互扶持。

- 祖宗观念:乡土社会重视祖宗崇拜,认为祖宗是家族的庇护神。

4. 乡土文化
- 乡村风俗:乡土社会中的各种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等。

- 乡村教育:乡土社会中的教育以传统教育为主,传授农耕技艺等。

- 乡村宗教:乡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如拜神、祭祀等。

乡土中国01《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01《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01.《乡土本色》(广播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芦苇语文的张帆老师。

部编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加入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

高一新生一入学,就要面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阅读任务。

虽然书的篇幅不长,只有14篇文章,先生的文字也深入浅出,但毕竟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对于学生学习和老师备课都有一定的压力。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不敢说去解读先生的著作,仅仅是把我读到的重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为各位老师节省一些备课的时间,为我的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方便。

阅读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一下书的作者。

费孝通先生,生于1910年,是清朝的宣统二年,两年之后,清王朝灭亡。

作为清王朝终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先生自幼就接受了西式教育,高中毕业后,升入了东吴大学学习医学,希望将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但就像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一样,费孝通先生也选择了另外的救国道路,先后进入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社会学。

后来又远赴英国深造,在伦敦经济政治学员攻读了人类学博士学位。

1938年回到祖国,任教于云南大学。

社会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问。

1938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大地就硝烟不断,生灵涂炭,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这样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如何科学地看待她的过去和现在,他又如何走向未来,这是一位社会学家要探索的重大问题。

《乡土中国》这本书出版于1947年,这是作者再《重刊序言》中写的,百度上面写首次出版于1948年。

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集的是40年代后期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讲“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的内容,也就是课程讲义,研究的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一共十四篇,当时连载在杂志上。

下面,我就一篇一篇地来分享我的学习笔记。

书中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乡土本色》。

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吧。

这里的“乡”,是指故乡这个具体的时空和人群。

《乡土中国》第一章

《乡土中国》第一章
乡土本色
(1)土气 (2)聚居 (3)人与人 (4)人与法 (5)人与物 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
辨析概念:
• (1)“土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的笔下,它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 令人尊敬的意味,请结合相关文字,概括“土气”的内涵。
.(1)“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士里吸收生命 所需要的养分,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他们是居住在泥 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他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 上发生的。
层社会的性质,为接下来的重点内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奠 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
(2)什么是“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
(2)“有机的团结”是指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机械的团结”是指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 而结合的社会,是一种法理社会。
探讨问题
• 3.探讨问题 •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个观点句中,“土性”只是中国社会的整体特征的一部分,
并且乡土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而言,并非仅仅针对中国乡村社会而言。可见, 从空间上看,“乡土社会”不仅包括农村。
• 4.“乡土本色”一章在全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 答 它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

《乡土中国》1-14章概括

《乡土中国》1-14章概括

1、在社会学中常把社会分成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一种是 礼 俗,即没有目的,只是因为生长在一起而发生的,是有机的团结;一种是 法 理 社会,即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1-2、乡土社会的特点是土气、聚居、熟悉。

乡土社会中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是不流动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上说是孤立隔膜。

1-3、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是一户人家,是两性和抚育的需要,但多是聚村而居。

1-4、聚村而居的原因有1小农经营。

2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

3安全。

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产,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代累计,成为大的村落。

1-5、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它不是法律。

2、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行话”。

2-2、乡下人是熟人中长大,乡下人可以面对面直接接触,可以用声气、足声、气味等来辨认人。

所以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多余,连语言都并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2-3、文字能传情达意,是“间接”的说话的工具。

3、文字的产生是在人和人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3-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 今昔之隔 、世代之隔 。

3-4、世代经验 无需不断积累 ,只需 老是 保存 。

3-5、在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4、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捆,几捆束成一挑,这就像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每个人对团体的关系相同。

4-2、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而形成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就像我们中国乡村的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

4-3、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中, 团体格局的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

而差序格局里的家庭界限是模糊的,可伸缩的。

4-4、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推出去。

乡土中国1-7章

乡土中国1-7章

《乡土中国》1-7章内容概括1.《乡土本色》。

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2.《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3.《差序格局》。

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是如捆柴的团体格局,中国的格局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1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PPT(17张)

教【3.学教余方 学悲法建之:议,乡诵】且读曰土吟:咏若本法毒,色之欣乎赏(法你。)2代.定以居农是为常生态的,人迁,移世
( 礼俗社会);先 生 的 话 ; 机械的团结 电 影 里 的 风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是变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美 国 朋 友 的 不同角度列举事
社会模式 有机的团结 话 ; 史 禄 国 实论证中国人靠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生于斯,死于斯,熟悉。
六、如何理解“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因熟悉而生的熟悉感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思考与探究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 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
提示: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①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隔 膜;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 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

地、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熟悉而亲密
的感觉;日日与土地打交道,视野封闭,缺
少闯荡的勇气交际圈

是封闭狭窄的熟人社会,其社会结构也由此 特色而造成。
内容解析
一、作者为什么写奶奶给他一包灶上泥土?
表现乡土中国社会,乡下人对土地的珍视,对故土、故国 的依恋,寓含着浓厚的乡土情结。

乡土中国第一章好句摘抄

乡土中国第一章好句摘抄

乡土中国第一章好句摘抄一、开篇引出乡土性的句子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赏析:此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乡土性”,成为贯穿整章乃至全书的核心观点,奠定了论述的基础。

2.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赏析:简单直接地阐述了乡下人对泥土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源于种地是基本的生存手段,体现了乡土社会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特性。

二、关于土气的论述句子1.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赏析:通过城乡对比,揭示出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土气”的藐视),同时强调“土”对于乡下人的重要性如同命根,突出乡土社会中土地的根本地位。

2.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赏析:将土地神化并进行形象的描述,“土地”神被赋予人性,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土地在乡土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土地不仅是物质的根基,还具有精神象征意义。

三、描写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小的句子1.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

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赏析:通过具体的事例,如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时发现当地很少受蒙古话影响,以及从墓碑重构家谱发现乡村人口变动小等情况,生动地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口粘着在土地上、流动性小的特点。

这种描写既有研究的科学性,又有实例的直观性。

2.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乡土中国第一二章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一二章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第一二章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部经典著作。

本书通过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对第一、二章的读书笔记,旨在分享我在这两章内容中的所学所思。

第一章:乡土社会1.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关系密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网络。

这种熟人社会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信任和互助,同时也限制了个体的发展。

2.乡土社会的土地制度。

在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对农村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在此章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封建时期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制度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3.乡土社会的家庭结构。

在乡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

本章主要探讨了乡土社会中家庭的结构、功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文字下乡1.乡土社会的文字使用。

费孝通先生在本章中提出了“文字下乡”的观点,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的使用并不普及,主要原因在于乡土社会的传统习俗和口头传承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乡土社会的教育。

在乡土社会中,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传授实用技能和传统道德。

本章分析了乡土社会教育特点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乡土社会的变革。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本章讨论了乡土社会在文字普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乡土中国》的第一、二章,我对我国乡土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所描述的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土地制度、家庭结构等特点,使我认识到乡土社会的独特性。

同时,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文字使用、教育等方面的剖析,使我思考了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变革。

此外,这两章内容还让我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总之,《乡土中国》第一、二章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让我对乡土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
崔承耀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整理的。

这本书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调查报告有很大的不同。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虽然说是概念,是概述,但从他的论述看,费先生却是从具体的农村生活细节出发,是在具体事物里核实的,而不是简单的泛泛而谈。

《乡土中国》的第一章讲的是乡土本色。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

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费先生在开篇第一段结尾这样说。

费先生指出,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土字却用得很好。

为什么用得好呢?费先生说,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土”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农民离不开泥土。

要研究中国乡村,土地是个不可忽视的文化因素。

农民依赖土地生活,然而,土地又是固定的,“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农民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土里”。

土地的固定性,导致了农村人口的不流动。

在农村,一个村子里往往只有一个姓,“乡村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虽然战争或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农村人口的流动,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的。

而由于农业小生产不需要多人的分工合作,人们可以靠自己积累的经验种地,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并不需要与外界有过多的接触。

所以,村子与村子之间是孤立的,隔阂的,不同社区间的往来是疏少的。

费先生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由于这种地方性以及上面所提到的固定性的限制,乡土社会形成了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也就是“终老是乡”。

而也正因为“终老是乡”,所以农民对自己生活的那块小地方非常熟悉。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因为熟悉,所以彼此信任。

跟村与村之间的孤立相反,在同一个村子里,由于熟悉,彼此间产生亲密的感觉。

“在这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在乡土社会里,法律似乎是多余的。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画押、签字在他们看来,那可真是“见外”了。

费先生还指出,乡下人不仅是对其周围的人是熟悉的,对他们身边的物也是熟悉的。

比如农夫看到蚂蚁搬家他知道是要下雨了,但对这现象他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

正像费先生分析的,“在熟悉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样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由“熟悉”而变自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是不适用的。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乡下人在现代人看来,不灵通,土头土脑的。

于是,“土气”也就成了骂人的词汇。

在“长老统治”里,费老提出了教化权力的概念。

它产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或者说是爸爸式的。

家长对孩子的权力是既非横暴又非同意的,是基于血缘事实和社会经验的。

孩子们必须遵从长辈的意愿,以适应这个他并不了解的社会,他没有选择的机会;但是父母并不从教育孩子这件苦差事上面得到实际的好处,父子之间也没有本质的利益冲突。

但是“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的手下过日子为难过。

”孩子们受到的教化是全方位的、深入到每一个生活细节的。

而且教化的权力由于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又扩大到成人之间,这就是长幼之别,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长幼分得这么清楚,兄弟姊妹叔伯,每个前面都要加一个数字
“大哥”“三姐”“二叔”等。

在“名实的分离”中,费老又提出了时势权力的概念。

与教化权力产生于社会继替不同,时势权力产生于社会变迁。

哪个占主导是由社会变迁的速率决定的。

如果社会的变迁速率慢得和社会继替的速度相同,那么就没有革命的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社会变迁被父子之间的更替消化掉了。

但是社会变迁快到社会继替消化不了的时候,就会出现“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

旧的传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加速的改变和革新了。

这时候就会出现“时势造英雄”,由有才能的人出来充当文化英雄或者政治英雄,推动社会向前变革。

从这个角度看,苏俄的专制统治和沙皇的统治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横暴权力,而前者是时势权力,社会主义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充当了文化英雄的角色,带领苏联国家和人民加速实现现代化。

这样也可以理解英国为什么可以不流血的实行各种富于基本性的改革,就在于社会的领导者可以及时顺应社会变迁和历史潮流,所以不致发生流血革命。

回到乡土社会,“中国思想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之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是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相适应。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儒家经典只有那几部,但是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诠释版本,一代又一带人对经典做着自己的诠释,经典诠释著作要比经典多得多。

形式没变,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中国人虚伪的劣习也由此而来,因为长辈和经典的权威不可侵犯,只有通过歪曲解释和阳奉阴违来实现自己的意愿。

就像费老说的,“虚伪在这种情形下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