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497
10°N 3000
交界处板块 亚欧、非—美 印度洋—非 印度洋—非 美—亚欧 印度洋—亚欧 非—亚欧 太平洋—美 太平洋—亚欧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①
② 亚欧板,块③
,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
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 升形成的; 红海形成: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497
10°N 3000
交界处板块 亚欧、非—美 印度洋—非 印度洋—非 美—亚欧 印度洋—亚欧 非—亚欧 太平洋—美 太平洋—亚欧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①
② 亚欧板,块③
,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
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 升形成的; 红海形成: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 PPT(1)PPT(32张)优质课件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A.①②③ B.②③ C.②D.①③ 答案:A 解析:海岸带是海岸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 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以及 水下岸坡。
【例题2】 读图,完成下题。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2.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 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如下表所示。
项目 内容
定义 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组成
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 和水下岸坡等几部分
主体 潮间带;受潮汐涨落影响,是海岸相互转换地带
第一节 海岸
-1-
目标导航 定位方向
1.结合景观图片,理解海岸线、海岸带以及潮间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2.理解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及影响海岸带发育的因素。 3.掌握不同类型海岸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海岸线、海岸带 1.掌握海岸线的概念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是海陆分界线。 (2)海岸线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3)海岸线不是一条直线。
省沿海
堆沙成积丘天性等然海堆的岸积优,地质往貌海往,滨形颗浴成粒场沙较堤粗、,常沙形坝、台沙湾嘴浊水溪的大
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组成 物质较细,以淤泥为主,海岸线平 直,土壤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缺乏建设港口与浴场的条件
辽东湾、渤海湾 和莱州湾,苏北 海岸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巨大 山脉
位于两大陆板块交接处, 消亡 地壳挤压、隆起形成 边界
喜马拉 雅山脉
海沟
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消亡
块的交接处,大洋板块俯 边界 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形成
日本、菲律 宾东侧海 沟
12/11/2021
第八页,共十四页。
【例题1】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dānwèi):米),读图,完成
第十二页,共十四页。
答案:(1)大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
(2)A (3)消亡 (4)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实际上是板块构造机理模式图。该图说明新 大洋地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关系。本题主
要考查了如下(rúxià)内容:板块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等,
(1)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向可分为两种 向两侧张裂←→ 相互挤压→←
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消亡边界
(3)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运动方向不同,塑造出的地形也不同。
(4)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推动岩石圈物质(wùzhì)在不断地循环,使大 洋地壳处于不断的生长—扩张—消亡过程中。
12/11/2021
下列各题。
12/11/2021
第九页,共十四页。
(1)在乙图中作出MN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海底地形名称:A
,B
。
(3)从海底地形分布特点来看,A多分布在大洋的
的
。
(4)简要(jiǎnyào)分析A、B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B多分布在大洋
12/11/2021
第十页,共十四页。
答案:(1)作剖面图如下:
第三节 海底(hǎi dǐ)地形的形成
高二下学期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3节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汇聚区。(3)海底扩张是海底岩石圈自大洋中脊的轴部向两侧的扩张 运动。而大陆则伴随着海底的运动,被动地做长距离位移。根据海 底最古老岩层的年龄,可以推算出海底岩石圈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 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一般不超过两亿年。海底扩张速度大约为每 年几厘米。
2.海底地形 (1)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固形成新的洋壳。 (2)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洋中脊。(3)地幔物质 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4)洋盆岩壳向大陆板 块下附冲形成海沟。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来自解析:第(1)题,①代表美洲板块,②代表亚欧板块。第(2)题, 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 边界。第(3)题,A 处位于板块内部,B 处位于板块交界处。第(4)题, 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 正处于成年期。
2.大洋本身有生命吗? 提示:大陆裂谷是大洋形成的孕育阶段,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亚丁湾则是大洋的幼年期;大西洋已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盆地, 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而太平洋洋中脊偏居一侧,边缘发育了一 系列海沟—岛弧,表明它已到了衰退期。相向运动的大陆彼此接近, 大洋则趋于关闭,进入终了期,如现在的地中海。当洋壳俯冲殆尽, 两岸的陆块拼合碰撞,海水退出,大洋就此消亡。由此可见,海洋 是有生命的,有其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
,为
什么?
(3)A 处与 B 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
(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
。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课件 中图选修2中图高二选修2地理课件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ks5u精品课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pènɡ zhuànɡ)时,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No
Image
12/13/2021
第十七页,共十七页。
2.3 海底 地形的形成 (hǎi dǐ)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二页,共十七页。
美国(měi ɡuó)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
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 果。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九页,共十七页。
板块 构造 (bǎn kuài)
A
E
B
D
C
F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三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四页,共十七页。
ks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六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七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四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六页,共十七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ks5u精品课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pènɡ zhuànɡ)时, 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No
Image
12/13/2021
第十七页,共十七页。
2.3 海底 地形的形成 (hǎi dǐ)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二页,共十七页。
美国(měi ɡuó)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
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 果。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九页,共十七页。
板块 构造 (bǎn kuài)
A
E
B
D
C
F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一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三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四页,共十七页。
ks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六页,共十七页。
ks5u精品(jīnɡ pǐn)课件
第七页,共十七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2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海洋地质学家,模拟实地考察海底地形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实验:开展海底地形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对海底地形分布规律的理解。
(3)游戏:设计海底地形探险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海底油气的开发、海底矿物的开采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海底地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2: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何影响?
答案: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有重要影响。例如,大陆架地区海水较浅,阳光充足,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沟地区水深压力大,光照不足,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因此,不同海底地形地区的生物种类: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海底地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海底地形探险》、《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化》等。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海底地形研究的新进展,如最新发现的海底地形类型、海底地形对环境的影响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1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8/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解析】 (1)在5°N纬线附近,丁是太平洋板块, 那么丙应是亚欧板块,乙是印度洋板块,甲是 非洲板块,而巴基斯坦地震是由乙、丙碰撞挤 压形成的。(2)戊板块是南极洲板块,己是美洲 板块。 甲西侧为大西洋,在不断扩大;乙北侧 为印度洋,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流动;丙板块跨 东西半球。 【答案】 (1)B (2)D
例2 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
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
A.海底平原
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
D.大陆架
【解析】 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
张裂之处。
【答案】 C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
板块构造 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
学说部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
知能层级突破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地 形
用海底扩张说解释形成过程
海底扩 张说的 内容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 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 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
洋壳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 形成
洋盆 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学法指导 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 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 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板块在洋中脊轴附近的增生区较薄,随着板块 背离中脊轴运动,因其逐渐冷却而增厚。大洋 板块是短暂的,从生成至海沟俯冲带消亡一般 不超过2亿年。板块潜入地幔内数百千米才被熔 化,故沿板块俯冲带可发生浅、中、深源地震 活动。海底地形实质上就是大洋板块生成—运 动—消亡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构造活动和构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ppt课件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 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 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 扩张形成洋盆。
思考讨论 1.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提示:1912 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 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 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 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陆地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 现在的海陆分布(如图)。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第(1)题,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张裂之处。第(2)题,根 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 2 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洋中脊 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洋中 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 A。 答案:(1)C (2)A
探究一
探究二
●问题导引● 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如下图: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 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 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消亡,消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太平洋在逐步缩小, 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深海钻探的结 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探究一
探究二
(2)方向 板块张裂 板 块 相 撞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 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 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和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 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 扩张形成洋盆。
思考讨论 1.什么是大陆漂移说? 提示:1912 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 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 地球上的陆地是一个整体,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 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陆地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 现在的海陆分布(如图)。
探究一
探究二
解析:第(1)题,洋中脊是海底的火山山脉,是海底张裂之处。第(2)题,根 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 2 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洋中脊 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洋中 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 A。 答案:(1)C (2)A
探究一
探究二
●问题导引● 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如下图: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 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 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消亡,消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太平洋在逐步缩小, 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深海钻探的结 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探究一
探究二
(2)方向 板块张裂 板 块 相 撞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 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 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 和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2】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是
板块;乙板块俯冲到甲板块的下部,是由于乙板
块
。
(2)海洋底部A、B、C三处岩石中,年龄最轻的是 。
(3)C处为海沟,属于板块的
边界。
(4)据测量,红海正在不断扩大,其原因是红海位于
地带。
答案:(1)大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
(2)A (3)消亡 (4)板块生长边界 解析: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实际上是板块构造机理模式图。该图 说明新大洋地壳从生长到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与地震、火山分布的 关系。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下内容:板块类型、板块边界类型、海底 岩石年龄分布规律等,并注意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灵活性较强。 甲、乙两板块相向运动,且甲板块位置较高,由此可判定甲为大陆 板块;乙板块俯冲到甲板块之下,主要由于乙板块密度较大、位置 较低。洋中脊A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是海底岩石年龄最小的 地方。海沟、造山带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位于板块生长边 界处,故面积在不断地扩大。
举例
形成边界 的类型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等
板块 相 撞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 块相撞
(相 向 移 动)
大陆板块 与大洋 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山脉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 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 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 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喜马拉雅山 脉、阿尔卑斯 山脉
海岸山脉和 岛弧
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大陆 消亡
板块被挤压,隆起形成海 边界 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过
程中,产生岩浆活动形成 岛弧
美国的海 岸山脉、太 平洋西侧 岛弧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事物或现象 成因
板块边界类型 举例
巨大 山脉
位于两大陆板块交接处, 消亡 地壳挤Βιβλιοθήκη 、隆起形成 边界喜马拉 雅山脉
海沟
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 消亡
块的交接处,大洋板块俯 边界 冲到大陆板块以下形成
日本、菲律 宾东侧海 沟
【例题1】 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1)在乙图中作出MN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海底地形名称:A
,B
。
(3)从海底地形分布特点来看,A多分布在大洋的
布在大洋的
。
(4)简要分析A、B两类地形的成因有何不同。
第三节 海底地形的形成
1.结合海底扩张示意图,理解洋壳的形成过程及洋中脊、洋盆的成 因。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理解海沟、岛弧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如何认识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形成? 1.明确板块运动的几个要点
(1)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向可分为两种 向两侧张裂←→ 相互挤压→←
太平洋西部 消亡边界 岛弧、安第斯 山脉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怎样利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解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 板块组成,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接处 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根据板块示意图,可知世界主要火山地 震带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及洋中脊地 震带。
,B多分
答案:(1)作剖面图如下:
(2)海沟 洋中脊 (3)边缘 中部 (4)A是板块碰撞形成的;B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底地形的分布和成因。解答本题要理解图 中等深线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海底地形。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的深 度很深且呈线状分布,应是海沟;B处深度相对较浅,且呈线状分布, 应为洋中脊;而海底地形的分布受板块运动的影响。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拓展延伸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 的成因,如下表。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事物或现象 成因
板块边界类型 举例
火山、地震 位于板块的交接处,地壳 消亡边界或生 日本、冰
和地热资源 活跃,多火山、地震及地 长边界
岛、印度尼
热资源
西亚等国
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
块的交接处,大洋板块俯
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消亡边界 (3)板块边界类型不同,运动方向不同,塑造出的地形也不同。 (4)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推动岩石圈物质在不断地循环,使 大洋地壳处于不断的生长—扩张—消亡过程中。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2.列表归纳板块运动与海底地形的关系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
方向
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