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1百家争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6)

百家争鸣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1.1百家争鸣教案

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百家争鸣(公开课)

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公开课)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流派众多,学术争鸣激烈。
下面我们将探索百家争鸣的背景、具体表现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一、背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战乱的时期。
当时,周朝的灭亡导致了分裂的中国,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引发了剧烈的思想交锋。
二、百家争鸣的具体表现1. 法家法家代表了百家争鸣中的一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和李斯。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提出了一系列刑法及管理制度,致力于加强法律的性质,加强国家的统治力。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和仁爱之道,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家道家强调自然,主张人应该依从自然规律和道的道德观念,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观察自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
4. 兵家兵家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策略,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孙膑。
兵家学派发展了兵器、战争术语和战术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思考在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百家争鸣的出现导致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些学派的争论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
不同的学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百家争鸣还加速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让人们对不同思想进行了更广泛的了解和探究。
这种交流促进了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并且通过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的对话,中国思想也得以丰富和发展。
此外,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1)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 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 民为本的观点。
(2)
狭义:周礼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 是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 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 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 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深化· 拓展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体系的基础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 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小结:
儒家:万世师表,仁政礼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07~08下泰州市高一期末联考17题)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 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不具备这 一思想主张的是 A.孟子 B.韩非子 C.黄宗羲 D.荀子
B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某中学准备开展以“弘扬人文精 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在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中,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④“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D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 是 ( ) A.因材施材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百家争鸣》教案(1)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独学指导:1.知识指导:2.独立学习:3.抛砖引玉:二、互学引导:三、活学辅导: 1、举一反三:(1).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
”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B.中庸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2). “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
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非攻,兼爱”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右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4).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2、疑难解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教案标题: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1. 科学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百家争鸣时期;2. 能够分辨并理解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论能力。
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时期的概述及背景简介;2. 不同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3. 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争鸣之间的冲突与对话;4. 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3. 掌握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争鸣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论能力;2. 分辨并理解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设置不同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的思想流派,然后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并引起学生对历史思想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 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思想流派,并归纳总结该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 小组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和交流。
3. 辩论活动(15分钟):- 设计情境:假设在古代的宫廷中,君主邀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辩论,学生扮演不同的思想家,进行辩论。
- 辩论规则:每个学生有限时间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反驳,最后由君主做出总结。
4. 总结(5分钟):- 简要总结了解到的不同思想流派及其争鸣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影响。
教学资源:1. 电子教案及PPT;2. 学生分组研究的资料支持;3. 辩论活动的问题和规则。
教学评估:1. 辩论活动的讨论质量和表现;2. 小组展示的深度和准确度;3. 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阅读更多与思想流派相关的文献和书籍;2. 尝试分析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3. 探索现代思想的多样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百家争鸣课程设计

百家争鸣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不同思想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诸子百家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诸子百家的起源,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详细讲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及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派的思想。
4.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古代思想文化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开展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百家争鸣导学案【复习回顾】回顾必修一和必修二古代史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内容【激情导入】从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孔子的生平和地位导入本课。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联系必修一、必修二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方面分析)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儒家学派1、孔子——儒家创始人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依据材料和课本找出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孟子——继承发展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依据材料和课文总结孟子思想主张?3、荀子——丰富发展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主张?(二)道家学派1、老子——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读史料,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庄子——道学的形成阅读课本总结庄子的思想主张?(三)法家学派1)早期法家:李悝、商鞅2)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思想:材料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材料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读史料和课文,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四)墨家学派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读史料和课文,概括墨子的思想主张?三、“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深远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理论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师生小结】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当堂练习】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B.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2.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3.下列属于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A.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B.克己复礼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存天理、灭人欲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高考链接】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布置作业】1、做完本课自主练习总结本课知识点1、预习第二节汉代儒学【体验反思】【自主训练】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A 法家B 道家C 儒家D 佛教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C 法、儒、道、墨D 道、法、墨、儒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他以此比喻()A 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 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已的规律C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5、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者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6、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兼相爱,交相利”、“天与人不相胜”、“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朝三暮四”这一成语反映了庄子()A、“齐物”的观点B、“逍遥”的人生态度C、天与人“不相胜”的观点D、对社会不公平鄙视的态度8、某中学历史探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9、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10、下列思想家,其政治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内容的是( )①老子②孔子③墨子④韩非子⑤孟子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⑤11、战国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 ( )A.孟子和荀子B.墨子和庄子C.荀子和庄子D.韩非子和孟子12、墨子和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13、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
”“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14、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C.反对奴隶主贵族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15、在诸子百家下列政治思想中,在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A.无为B.兼爱C.仁政D.法治16、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D、道家最受欢迎17.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18.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19.关于荀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的学说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B.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C.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D.他的学说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20、“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1、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22、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