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精)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步骤(精)

五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认识使用实验12个,制作2个,趣味游戏1个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没有消化作用(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时间不够,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淡。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第二课我们的呼吸【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方法一:【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方法二:【实验步骤】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

链接: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

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材料:- 红豆种子- 水- 小碟子- 湿纸巾- 透明塑料袋- 标签纸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材料,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卫生。

2. 撒种子:将红豆种子洗净后,放置在湿纸巾上,将湿纸巾包裹住种子并将其放在小碟子上。

3. 温暖环境:将透明塑料袋拉开,小心地将装有红豆种子的湿纸巾放入袋中。

确保塑料袋完全密封。

4. 标识:在塑料袋的外部贴上标签纸,并写上日期和实验名称。

5. 观察:将装有红豆种子的塑料袋放置在温暖而明亮的地方,让孩子每天观察一次。

6. 记录: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或文字记录每次观察到的变化,包括种子发芽、苗叶生长等。

7.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让孩子总结和回答以下问题:- 多久后红豆种子开始发芽?- 根与茎的生长速度如何?- 叶子是如何生长的?实验注意事项:1. 孩子应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实验,以确保安全。

2. 孩子在操作实验材料时应仔细、轻柔地处理,以避免破坏种子或折断幼小的植物。

3. 保持实验环境温度适宜,避免植物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

4. 实验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5. 实验结束后,将袋中的植物正确处理并清理实验场地。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同时,他们还能培养出细心观察的习惯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这种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思维,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结:通过这个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解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

在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各个阶段,进一步了解了生命的奇妙之处。

通过参与这样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单元实验报告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单元实验报告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七单元实验报
告教案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物体燃
烧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材料
- 蜡烛
- 火柴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场地,确保安全。

2. 每个小组领取一支蜡烛和适量的火柴。

3. 小组成员围坐在桌子前,保持安静。

4. 老师在黑板上提问:要点燃蜡烛,我们需要哪些条件?
5.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条件:蜡烛、火柴。

6. 老师向学生解释:蜡烛是物体燃烧的原料,火柴是引燃蜡烛
的工具。

7. 老师点燃一支蜡烛,学生观察火焰的特点和变化。

8. 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如火焰的形状、颜色和燃烧情况等。

9.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

10. 整理实验材料,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结果
通过本实验,学生深入了解了物体燃烧需要的条件,观察并记录了火焰的特点和变化,加深了对物质燃烧的认识。

实验拓展
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燃烧实验,比较它们的燃烧特点和条件。

2.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火焰的结构和分类,扩展对燃烧现象的认知。

实验评价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体燃烧需要的条件,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

(2024修订)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精选实验一:探究水的溶解能力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使用量筒、烧杯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不同温度下,同质量的水溶解食盐的能力。

实验材料1. 量筒2. 烧杯3. 温度计4. 食盐5. 水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在量筒中加入200mL水,读数并记录。

2. 称取20g食盐,加入量筒中的水中。

3. 用计时器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4. 分别在20℃、40℃、60℃的水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5. 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保持量筒稳定,避免水溅出。

2. 称取食盐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热水烫伤。

实验二:制作风力发电机实验目的1. 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

2. 学习使用剪刀、胶带等基本工具。

3. 动手制作风力发电机,并观察其发电效果。

实验材料1. 塑料瓶2. 硬纸板3. 电线4. 灯泡5. 磁铁6. 剪刀7. 胶带实验步骤1. 将塑料瓶剪去底部,倒立放在桌面上。

2. 在塑料瓶顶部剪一个孔,穿入电线,并将电线固定在塑料瓶内部。

3. 在硬纸板上画出风力发电机的形状,剪裁后固定在塑料瓶顶部。

4. 将磁铁固定在硬纸板上,与电线相连接。

5. 将灯泡与电线相连接,放置在塑料瓶旁边。

6. 用手扇动塑料瓶顶部,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注意事项1. 制作风力发电机时,要确保各部分连接牢固,避免脱落。

2. 剪裁硬纸板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

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学习使用蜡烛、火柴等基本实验器材。

3.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1. 蜡烛2. 火柴3. 透明塑料袋4. 水5. 桌布(或黑色纸张)实验步骤1. 在桌布上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2. 将透明塑料袋套在蜡烛上,使其覆盖火焰。

3. 慢慢向塑料袋内注入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水的沸腾点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点,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材料:酒精灯、水、温度计、玻璃杯、火柴。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酒精灯放在安全的位置,确保周围没有易燃物。

将温度计插入玻璃杯中,确保温度计的底部不接触杯底。

2. 加热水:将适量的水倒入玻璃杯中,放在酒精灯上方,点燃酒精灯。

3. 观察变化:当水开始加热时,观察水的表面是否出现气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会越来越多,水开始沸腾。

4. 测量沸腾点:当水开始沸腾时,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记录下水的沸腾点。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

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

2.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固定值,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的大小影响。

无论是少量的水还是大量的水,在相同的条件下,水的沸腾点都是100摄氏度。

3. 水的沸腾点可以受海拔高度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较低,水的沸腾点会降低。

实验分析:水的沸腾点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所需要的温度。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物质的固有性质,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的物理性质。

实验应用:1. 煮沸水:通过了解水的沸腾点,我们可以控制水的温度,煮沸水用于烹饪、消毒等。

2. 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是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来判断其状态的工具。

了解水的沸腾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确保酒精灯的使用正确,并远离易燃物。

2.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

3. 实验完成后,及时熄灭酒精灯,注意清理实验场地。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水的沸腾点是100摄氏度,并且不受水的数量和容器大小的影响。

水的沸腾点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和温度测量等方面。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安全,合理操作,保持实验场地的整洁。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素材)手册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素材)手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实验名称:借助不同的工具观察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

实验目标:用比较容易观察到细胞的材料一人的手背皮肤和洋葱鳞片内表皮,通过逐次放大观察,让学生发现细胞的微小形态和结构特点。

实验器材:放大镜、手持显微镜、洋葱内表皮、手背皮肤。

实验步骤: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复习放大镜和手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先用放大镜观察手背皮肤,简要描述观察到的情况后,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手背皮肤,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3.出示洋葱表皮鳞片,同样先用放大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简要描述观察到的情况后,再用手持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4.比较手背皮肤和洋葱内表皮,观察动物表皮细胞和植物表皮细胞有什么相同之处。

实验结论: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霉茵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注意事项:1.在现容手背皮肤前,应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在让学生观察洋意鳞片内表皮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洋葱汁弄到眼睛里,以免引起不适。

在观察洋葱鳞片内表皮后应提醒学生去洗手,以免活在手上的洋葱汁制激眼睛。

2.微小的生命体安验名称:自制“小水塘”。

实验目标:为了克服自然水城中微生物密度小,学生难以在水中找到微生物的困难,自制“小水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出微生物,以使学生用星微镜发现水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广口靓,地塘水,放大性,叶子,草,土。

实验步骤:1.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决定是组织全班集体做一个“小水塘”,还是分组做。

最好能把做好的“小水塘”放在教室里,以便学生随时观察其变化。

2。

在一个干净的广口机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池塘水3.将一些腐性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放人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4。

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分别用内眼和放大镜观察瓶子中水样的变化。

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科学实验-水的气态、液态、固态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五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与水的三种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相关的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水的蒸发与凝结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蒸发和凝结现象。

实验材料:一瓶水、温度计、玻璃杯、热水壶。

实验步骤:1. 将温度计插入玻璃杯中央的水中,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2. 将水烧开,倒入玻璃杯中,再次记录水的温度。

3. 观察水的表面,记录水的蒸发情况。

4. 将玻璃杯放置在冷凝器中,观察水的凝结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随着水的温度升高,水开始蒸发。

蒸发后的水蒸汽会逐渐冷却并凝结成水滴。

这说明水的蒸发和凝结是与温度相关的过程,高温下水的蒸发速度较快,低温下水的凝结速度较快。

实验二:水的沸腾与冷凝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和冷凝现象,并了解沸腾和冷凝的条件。

实验材料:一瓶水、热水壶、冰块。

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热水壶中,加热至沸腾状态。

2. 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记录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和水蒸汽。

3. 将冰块放在热水壶上方,观察水的冷凝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当水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沸腾。

这是因为水中的热量变为水蒸汽,与外界空气形成气泡并逸出水面。

反之,当冰块接触热水壶时,水蒸汽会冷却并凝结成水滴。

实验三:水的冰冻与融化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冰冻和融化现象,并了解冰冻和融化的条件。

实验材料:一瓶水、冰箱、盛水容器。

实验步骤:1. 将一瓶水放入冰箱中,冷冻数小时,观察水的冰冻情况。

2. 将冷冻的水瓶取出,放置在盛水容器中,记录水的融化情况。

实验结果及讨论:我们观察到,当水被冷冻时,水会逐渐凝固成冰。

反之,当冰与温度较高的环境接触时,冰开始融化成水。

这是因为水的冰冻和融化与温度有关,低温下水凝固成冰,高温下冰融化成水。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报告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手册本手册由连都区大阳路学校陈建秋主编。

将近40个实验被整理出来。

从实验名称、主题及页码、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现象与结论、备注等八个方面对每个实验进行了描述。

第一单元沉和浮实验名称:观察物体的起伏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2面实验目的:1.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自己对起起落落的初步判断。

2.观察不同对象的起伏,并将其与预测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3.引发思考,初步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对象的起伏。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1.预测水中七个物体的起伏并解释原因。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将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室记录表:我的预测结果、小石头气泡块、回形针蜡烛、空瓶子、苹果胶现象和结论: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备注:1.预测的理由很繁琐。

建议学生口头交流。

2.观察物体的起伏,将其放入容器中,然后观察物体的起伏。

实验名称: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题和页码:《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3-4面实验目的:1.了解由相同材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其重量和体积,起伏不会改变。

2.学会通过分割和堆叠物体来研究起伏的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实验步骤:1.将橡胶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两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起起伏伏,并解释原因。

5.观察记录并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记录表:我的预测全橡胶1/2橡胶1/4橡胶1/8橡胶小橡胶实验结果我的预测实验结果我的预测实验结果全苹果1回形针1/2苹果2回形针1/4苹果3回形针1/8苹果1小木块小苹果2小木块现象与结论:由相同材料组成的物体,其重量和体积会发生变化,下沉和漂浮条件不会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认识使用实验12个,制作2个,趣味游戏1个实验1:唾液对淀粉有没有消化作用(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时间不够,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的淡。

实验2: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第二课我们的呼吸)【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气球、烧杯、火柴等方法一:【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方法二:【实验步骤】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我们吸进的气体是空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

链接:1.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

待瓶内氧气消耗尽,火柴就熄灭了。

2.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事项:1.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在往集气瓶里吹气。

2.由于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用时较多,会影响其他操作的深入进行,可直接用嘴向保鲜袋中吹气来收集呼出的气体,把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保鲜袋中,观察现象。

实验3:研究凸透镜的作用(第五课凸透镜)【实验材料】光聚座、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若没有光聚座就固定在桌面上),使它们大致成一直线,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能形成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3.研究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注意事项】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4:近视成因的模拟实验(第七课保护眼睛)【实验材料】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摆放在桌面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距离,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实验结论】说明近视的晶状体凸度变大,才看不清远处物体。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室内光线不能过亮。

2.蜡烛、凸透镜、纸屏必须摆放在桌面上同一直线上。

而且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链接: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调节的。

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肌肉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趣味制作1:制作潜望镜制作材料:一块30厘米╳40厘米的硬纸板、两面7.5厘米╳7.5厘米的平面镜、双面胶、剪刀、小刀、圆规、铅笔、尺子制作步骤:1.在硬纸板上画画三条平行线:从一条长边开始,每隔7.5厘米画一条。

在第三格距顶部7.5厘米处画一横线,剪掉边长为7.5厘米的小正方形。

另一端第一格剪一个直径大约为4厘米的圆孔。

2.沿三条平行线折叠做成一个长方形盒子,用双面胶把两面镜子固定在盒子里面,使镜面对着镜面,并与盒子秤45度角。

3.在盒子底部粘一硬板纸做底,把剪下来的小方形粘在顶部。

潜望镜就做好了。

趣味制作2:制作单筒望远镜制作材料:两个纸筒、玻璃胶、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一段不锈钢线制作步骤:1.把一个纸筒的一端装上凸透镜(凸透镜用不锈钢线绕制的弹性圈固定,并涂上玻璃胶),作为单筒望远镜的物镜。

2.将另一个纸筒插入这个纸筒内,要求恰能自由伸缩而又不易脱落。

3.在与凸透镜相对的纸筒一端装上凹透镜(凹透镜同样用不锈钢线绕制成的弹性圈固定,并涂上玻璃胶)作为目镜,就成了一个单筒望远镜。

注意事项:从这个自制的单筒望远镜的目镜一端观看远处景物,如不清楚,可调整目镜与物镜间的距离。

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实验5: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第十课种子发芽了)【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

【实验步骤】1.在瓷盘里分别放相同数量的种子,其中一个有水,另一个没有水。

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

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

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有水的瓷盘里的大豆发芽了。

【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

2.适量加水,尽量使瓷盘中水保持不变。

3.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6: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第十课种子发芽了)【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

【实验步骤】:1.在瓷盘里分别放相同数量的种子,倒入相同、适量的水。

并覆盖棉纱布。

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

、3.坚持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放到室温环境中的大豆发芽了,放到冰箱冷藏室中的大豆没发芽。

【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

期间,要根据情况不断加水,尽量使瓷盘中水保持不变。

2.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实验7:认识花的内部构造(第十二课植物的花)【实验材料】几朵完整的花、镊子、白纸。

【实验步骤】1.取几朵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

2.将他们按照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由上而下粘在纸上,避免损坏。

【实验现象】一朵完整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几部分构成。

注意事项:为学生准备大小适宜的完整花用于解剖。

实验8:观察雄蕊和雌蕊(第十三课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来认识雄蕊和雌蕊的内部构造【实验材料】镊子、放大镜、几朵完整花、刀片。

【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一个花药,用手摸,再用放大镜观察其内有什么结构。

2.用镊子从花的中央将子房取出,用刀片将它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面有什么?【实验现象】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注意事项:为学生准备大小适宜的完整花用于解剖。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实验9: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第十八课斜面)【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或用铁架台)、小车。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

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

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板(或用铁架台调节),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

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

【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实验10:杠杆的作用实验(第十九课杠杆)【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使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处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处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处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处挂两个钩码,右边20厘米处挂一个钩码。

5. 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11:滑轮的作用实验(第二十课滑轮)【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

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用力的大小。

3.把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5.把2、3、4的数据与1的数据做比较。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不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

注意事项:使用测力计向下拉动测力时,注意指针归零。

趣味游戏长杆游戏教参217页实验12:齿轮的作用实验(第二十一课齿轮)实验材料: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

实验步骤:1.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相互啮合。

2.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

实验现象: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会发现:1.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2.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3.一个齿轮动,可带动和它啮合的其他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转动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