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引流管护理及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第十八节 T形管引流术护理

第十八节  T形管引流术护理

第十八节 T形管引流术护理
【目的】
胆道疾病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放置T型管于胆管内以达到解除梗阻,引流胆汁、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道感染的目的。

【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护理
1、妥善固定,避免滑脱。

2、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无菌。

3、观察胆汁的量、颜色、和性质并记录。

4、保持引流通畅,如发现胆汁量突然减少,应考虑有无堵塞,可用生理盐水
缓慢冲洗。

5、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如胆汁刺激,局部应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6、置管10-14日患者,体温正常,食欲增加,黄疸明显减退,大便灰色由陶
土色或灰白色转黄,小便由棕色转清,腹痛症状消失等说明胆道炎症消退,胆管T端通畅,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
(1)胆汁培养连续3次阴性。

(2)试夹管2日,无异常行T形管造影。

(3)造影后继续引流2日拔管。

(4)如有下列情况,暂不可考虑造影及拔管,可带管回家
○1泥沙样结石。

○2肝功能损害。

○3胆汁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多者。

○4黄疸减退不明显。

二、健康教育
1、带管出院应嘱患者和家属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量和颜色。

2、妥善固定,防止滑脱,教会更换引流袋。

3、继续应用保肝利胆药物。

4、定期复查,确定造影和拔出引流管的时间。

简述t型管引流的护理要点。

简述t型管引流的护理要点。

简述t型管引流的护理要点
以下是简述一下T型管引流的护理要点:
1.保持管道通畅: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或堵塞,定期检查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2.观察引流部位:密切观察引流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等情况,如有红肿、疼痛、发热等感染征兆,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维护伤口清洁: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污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如有渗液过多或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4.防止脱管: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脱出或误拔,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引流管的作用和重要性,加强监护。

5.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气味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肠道积气。

7.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心理状况,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相关知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

9.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希望以上护理要点对您有所帮助。

T型引流管的护理

T型引流管的护理

T型引流管的护理护理:1、无菌管理1术后接无菌引流袋,引流过程应保持无菌,每周更换1-2次引流袋,注意接头处的消毒2引流袋位置应低于伤口平面;a: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b:站立,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2、保持引流效果1妥善固定,做护理操作或病人活动时,注意勿脱落,以免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昏迷,躁动,小儿适当约束.2勿使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成角3引流管若为残余结石或血块等所堵塞时,不能用空针冲洗,可用空针向外抽吸3、观察1胆汁为肝细胞合成并排至毛细血管,每日约800—1200毫升,为深黄色澄明的,似“菜油样”,如有出血,感染,浑浊,则呈褐色,浑浊,量亦增多,应通知医生,必要时留标本送检;2胆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观察管道是否受压,扭曲,折叠,有无结石或蛔虫尸体堵塞,并通知医生相应处理3观察病人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大便颜色是否正常,了解食欲如何,胆汁引流量是否逐渐减少,以估计胆汁是否已流入肠道,胆道梗阻是否解除4观察有无发热,腹痛,上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表现,以估计判断有无胆汁漏人腹腔5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例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瘀斑等4、每日倾倒胆汁并记录5、饮食的护理,指导病人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肪饮食6、拔管1夹管,拔管前应先行夹管,术后7天左右,病人全身情况好,无腹痛,发热,黄疸等,可试行夹管,先行饭前饭后夹管1小时,如无不良反应,可改白天夹管,夜间开放,再行持续夹管72小时,如无不良反应,即可考虑拔管2胆道逆行造影,经夹管72小时无不适,可行造影检查,以了解胆道通畅情况,造影后,开放“T”管1-2天并观察3拔管指针A术后10-14天B全身情况好,无腹痛,发热,黄疸,胆汁颜色正常,无残余结石,絮状物并且胆汁量逐渐减少C夹管无不良反应D行胆道逆行造影证实胆道下段通畅4拔管后用小块油纱堵塞漏口,几天后可自行愈合7个别需行二期手术或终身带管,可带管出院,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时,可将引流袋吊在小腿旁,无论何时不可使其高于腹壁口引流,以免逆行感染,术后2周左右应注意有无胆道出血;。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引流情况: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以及T管的位
置和固定情况。

一旦发现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或引流液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定期更换引流瓶:T管引流的患者一般会配备引流瓶,应定期更
换,通常为每4-8小时更换一次。

更换引流瓶时要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状态。

3.注意皮肤护理:由于T管需要通过切口插入体内,因此周围皮肤
需要定期清洁、消毒。

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者酒精棉球擦拭T管周围的皮肤,并注意保持T管周围干燥清洁。

4.防止导管脱落:要将导管妥善固定,观察导管的位置,以防导管
脱落导致引流失败,或引起创面感染。

5.保持管周卫生: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卫生,不可长期处于潮湿
环境下,以防继发感染。

6.保持休息:对于T管引流的患者,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引流通畅。

7.饮食注意:带管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8.保持引流管通畅:平时注意引流袋位置勿高于引流口,平卧时不
高于腋中线,勿打折,勿堵塞,防止逆流及感染。

9.淋浴时的保护:沐浴时应采用淋浴方式,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
伤口处,敷料被渗湿时,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

禁止盆浴。

10.标记和观察:可在T管上标明记号,以便观察T管是否脱出。


发现胆汁引流不通畅,则要看管道内部是否发生堵塞,可以尝试挤压T管,同时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11.注意保暖: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凉。

“T”管引流护理

“T”管引流护理

“T”管引流护理
1、妥善固定,严防脱出或误拔。

“T”型管不宜太短,尽可能不固定在床上。

2、有效引流鼓励病人下床运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高度,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长期引流易造成胆汁流失,影响脂肪消化和吸收(胆汁回输,待胆汁清亮无感染时进行)。

经常挤捏,保持通畅。

早期禁止加压冲洗,发现阻塞,可用细硅胶管插入“T”型管内行负压吸引。

每日更换引流袋。

3、评估记录
(1)观察胆汁引流液颜色、质、量,有无鲜血或混浊、碎石、蛔虫及沉淀物,必要时送检和细菌培养。

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300~500ml,色清亮,呈黄或黄绿色,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ml~700ml,以后渐减至200ml/d左右。

若量多,提示有胆道梗阻或损伤可能。

(2)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若加重应疑胆汁引流不畅,回流致肝或入血致胆红素上升。

(3)观察大小便颜色,有无白陶土样改变。

(4)如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是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4、拔管术后放置14~30天,如体温正常,黄疸消失,。

“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8、操作时间每超过规定时限20%扣1分
评委签名:
时 间: 年 月 日
2
(5)取合适体位患者,垫治疗巾于引流管口下方,取卵圆钳夹闭引流管近端适宜
5
(6)取一次性引流袋检查有效期及有无破损、漏气等,剪开引流袋外包装,检查引流袋出口处是否拧紧,并将引流袋挂于床边。
4
(7)再次核对床号、姓名,戴手套,取无菌纱布包裹腹壁外“T”管于引流袋连接管的连接处,一手捏住引流管,一手捏住引流袋自接口处分离。
3
(8)将引流袋连接管前端向上提起,使引流液全部流入引流袋内,将换下的引流袋放入医用垃圾袋内。
2
(9)消毒腹壁外“T”管连接口周围,并取无菌纱布包裹。
5
(10)取一次性无菌引流袋,去除连接端塑料帽,将新引流袋与腹壁外“T”管连接牢固。
4
(11)妥善固定引流袋于床边,松卵圆钳,观察有无引流液引出,引流袋应低于“T”管引流口平面。
2
(15)处理用物。
2
(16)洗手,取口罩。
1
(17)记录。
4、操作速度:完成时间限12分钟以内。
四、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放置或者更换引流袋的注意事项。 2、指导患者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保护“T”管。
20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胆道引流管通畅; 2、妥善固定好管路,操作时防止牵拉,以防“T”管脱落; 3、保护患者引流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胆汁浸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和感染。

操作者编号
操作名称
“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总分
扣分
操作项目
操作内容
标准分
一、操作目的
1、防止患者发生胆道逆行感染。 2、通过日常护理保证引流的有效性。 3、观察胆汁的量、颜色、性质。

T 型管的护理护理操作规范考核评分标准

T 型管的护理护理操作规范考核评分标准

由使胆汁分流至体外,预防胆汁从胆管缝合处渗出。

由评估:患者的手术情况、是否了解τ型管的位置、作用及有关τ型管的护理知识。

出准备(1)患者准备:患者及家属是否了解"T"管的相关知识。

(2)护理人员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手套。

⑶物品准备:75%酒精、棉签、治疗巾、100O毫升无菌一次性引整一只,别针。

出实施:(1)固定:妥善固定T型管及引流袋,避免T型管移位、脱出。

注意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患者插管口的平面,也不宜放置过低,否则胆汁引流过度,影响消化功能。

管的长度应松紧适宜(2)保}辑道®畅:像寺T型管管道通畅,随府埴癖,避免T型管受国的曲、折转成角,可用手经匐雁T型管,避免管道堵塞。

(3)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洁净,以防感染,如渗液多应及时更换敷料。

(4)要搬动患者时,应安放好引流袋或先夹住T型管。

引流袋内胆汁较多时应及时倾倒,以防因液面过高所致逆行蛛或引流袋过重掉落导致T型管脱出。

(5)更换引流袋:①检直用物,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向患者做好解释。

②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拉上床帘。

③翻开盖被,观察伤口麟斗。

@53星T管,磁是否通畅,理I朝婕,充分属IT管及右B曜,注意画当潴,观察胆汁的颜色、性质、量。

⑤铺治疗巾于所放引流管口处的下方,洗手,戴手套。

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近端,将新引流袋拆开包装后放于治疗巾上,出口处拧紧并写上更换日期。

⑥消毒引流管口外周一圈。

一手捏住引流管,一手捏住引^自接口处断开,将旧引放入医疗垃圾袋中。

消毒引流管口横截面及周围。

将新引僦与引流管连接牢固。

四开止血钳,撤去治疗巾,脱手套,洗手。

引流通畅后妥善固定引整。

出注意嬷胆汁的量、颜色、性质等。

正常成年雄汁为金黄色,500~800ml/天。

出拔管的护理:(I)T型管放置时间TS为2周。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有的患者甚至需要长期带管。

如果引流量婚寺在200~300ml/天,患者体温正常、黄疸消退、食欲增加、大便颜色正常、无腹痛等不适,可以考虑拔管。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是一种常用的引流管,其护理要点包括:
1. 防止感染:保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清洁和干燥,每天更换引流管周围的敷料,并注意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

2. 引流管的固定:确保引流管固定在正确的位置,防止移动或脱落。

使用透明胶带或特殊的引流管固定器将引流管固定在患者身体的合适部位。

3. 引流液的记录: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和性质(如颜色、气味等),以监测患者的排液情况。

4. 引流液的清理:定期清理引流管,避免堵塞。

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冲洗引流管或更换引流袋。

5. 引流管的状况观察:定期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确保引流管没有弯曲、扭结或牵拉的情况。

6. 饮食和活动限制: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能需要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和某些活动的参与,以防止引流管被拉扯或发生意外。

7. 定期更换引流管: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更换引流管,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指导,具体的护理要点可能会因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示而有所不同。

在实施护理时,请始终遵循医生的指导和护理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5
8
2
未洗手扣3分,未带口罩、帽子扣2分
未评估扣5分,评估少一项扣1分
用物缺一项扣1分
环境准备未做扣2分
操作方法与程序
60分
1.携用物至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协助摆体位,暴露“T”型管及右腹壁
2.铺垫巾,接引流液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引流袋低于“T”型管引流口平面
未洗手扣2分,未记录扣3分
效果评价20分
1.操作正确、,有效引流
5
5
5
5
操作不熟练扣5分
未体现关爱病人扣5分
无菌技术不严格扣5分
不能有效引流扣5分
4.检查伤口周围皮肤,暴露引流管,松开固定胶布
5.止血带家主引流管近端,将引流管挂于床沿,出口处拧紧
6.一手捏住引流管,一手捏住引流袋的接口处断开,弃于医用垃圾袋中
7.用碘伏棉签消毒引流管接口处,先已接口为中心,环形消毒,然后再向接口以上及以下纵行消毒2.5cm
8.连接无菌引流袋,松开止血钳,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
T型引流管护理及质量评价
项目
操作规程
分值
评分标准
操作前准备
20分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帽子
2.评估患者:评估病情即T型管引流情况,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
3.物品准备:治疗钳、血管钳一把、无菌引流袋、碘伏、消毒换药盘一副(内放消毒纱布及豁口纱布)、棉签、胶布、量杯、生理盐水
4.环境准备:环境安静、屏风遮挡
9.整理用物,安置病人舒适,交待注意事项
10.洗手,记录
10
5
5
5
5
5
10
5
5
5
一项未做到扣3分
未铺垫巾扣5分
未观察扣2分,引流袋位置不正确扣3分
方法不正确扣5分
操作不正确扣5分
手法不正确扣2分,脱下引流管放置有误扣3分
消毒方法不正确扣5分—10分
一项未做到扣2分
安置病人不当扣2分,未交待注意事项扣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