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地理学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理、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地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对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讨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变迁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到全球层面,研究的内容也包括了全球化、地方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网络等方面。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从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定量研究,以更准确地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资源分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有助于了解为何某些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却持续落后。

2. 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地理学关注地方产业的发展与变迁,分析不同产业的空间特征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地方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3.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发展,分析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空间经济理论和全球化: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全球化对地方和国家经济的影响,可以认识到全球化对地方经济产生的机遇和挑战。

三、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与意义1. 政策制定与规划: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劣势,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2. 企业决策支持:经济地理学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地区的市场潜力和资源分布,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可以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

的新经济地理研究意义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经济地理研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新经济地理研究主要关注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在于探索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它突破了传统经济地理学的局限,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运用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等现代分析方法,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扩散与演化过程。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注于宏观层面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也深入到微观层面的企业、个人行为选择。

新经济地理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

同时,新经济地理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问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促进城市内部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经济地理研究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还为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新经济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有望更加深入地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增长和城市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1.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与背景新经济地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致力于探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变化,以及这些空间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背景源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空间因素的忽视,而新经济地理学则强调空间维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新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互动及其演变的学科。

阐述新时代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考

阐述新时代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考

阐述新时代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考关于经济地理发展的粗浅思考。

经济地理在地理学内是较为强势的分支学科, 一些新的分支(如旅游地理) 尽管发展很快, 但相对来讲还是会受到一些忽视。

有关经济地理研究学术统计显示出中国对国际研究衔接关注很快, 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经济、进化经济、文化转向、全球生产网络问题、植入问题等。

有些工作很详细, 例如从新经济地理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使用了全国222个城市为案例。

衔接研究后, 应该思考中国特色问题:中国特色行政制度及相应制度经济、改革开放的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中国区域构成的基本空间结构也是特色, 能不能形成中国宏观区域格局(如胡焕庸线) 背景下的特色区位理论?关于全球化思考, 中国的生产体系在全球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体上造成了什么影响?从旅游地理角度看, 对应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思考旅游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 是否存在一个全球消费网络(global comsuption network, GCN) ?应该思考并关注其在全球经济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本身及其作为现在中国引领全球的一种经济现象, 以及早期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等所引致的各个区域关系和全球化联系, 应从中国制造的层次、结构、模式等角度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影响及对全球的影响, 同时考虑这种过程中的中西差异及其背景。

中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这在旅游研究中是最明显的:人口密集导致旅游流的集聚乃至拥挤现象。

还有相关的空间、年龄、经济、创新力、红利、代际公平、房地产、人口密度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这些也涉及了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关系问题。

最近, 我的团队在进行与经济地理相关的中国特色案例研究。

一是人口红利问题跟代际公平问题在全国的分异。

通过建立测算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测算比较, 对国内不同城市代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测算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代际公平。

二是从胡焕庸线宏观格局下全国不同旅游出游潜力曲线(也是区域经济潜力曲线) 的构成, 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探索独特的区位分析理论。

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地理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因素不仅决定了资源的分布、交通的便利性,还对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分析。

一、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理位置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如石油在中东地区、煤炭在中国山西等。

这些资源的地理分布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地理优势带来的资源垄断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的地理便利性地理因素对交通运输的便利性有重要影响。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

交通畅通的区域有利于商品流通、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例如,伦敦的金融中心得以发展,部分归功于其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

三、产业发展与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某些产业的发展需要特定的地理条件。

例如,温室农业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钢铁工业则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和铁矿石。

地理因素也影响着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

高密度人口区域更适合发展服务业,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则更有利于重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四、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地理因素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有明显影响。

人们迁移的原因往往与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和资源分布等因素相关。

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到城市工作。

这种人口迁移又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五、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地理因素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不利或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区常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

地理因素也可以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例如,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利用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实现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学视角下的地理分析揭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资源的地理分布、交通的便利性、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以及区域差异等方面都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和粮 食基地
交通:交通便利,有哈大线、京哈线等铁路干线,以及沈大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网
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长白山、沈阳故宫、大连海滨等
Part Four
中国交通与物流
交通基础设施
公路:中国公路网发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世界前列 铁路:中国铁路运营里程长,高铁建设快速发展 航空: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庞大,国际航线数量不断增加 港口:中国港口建设不断完善,海运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经济地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Part Two.
中国经济发展概述 中国产业布局
Part Three.
中国经济区域
Part Four.
中国交通与物流
Part Five.
中国经济地理与人 口分布
Part Six.
中国资源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
Part One
Part Three
中国经济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
经济特点: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交通优势: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港和空港资源,以及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
开放政策:享受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是中国对外经济合 作的重要门户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产业和数 字经济蓬勃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
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的时
间和影响
中国与其他国 家的自由贸易 协定和区域贸
易安排
中国在“一带 一路”倡议中 的作用和贡献

《经济地理学》课后答案 李小建版

《经济地理学》课后答案   李小建版
经济地理学: 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区位主体 :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 例如人类活动包括政治活动 、 文化活动 、 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 :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则。
区位条件: 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40页)
第一章 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 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 》 : 由 1889 年苏格兰学者 奇泽姆 ( G . G . Chisholm ) 出版 , 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 ,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 ,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4 )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 经济环境等 。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 , 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深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经济地理特征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和岛屿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以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密集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稀疏形成鲜明对比。

人口分布的差异影响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资源禀赋: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4.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等地率先发展,形成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梯度。

5.区域经济布局:中国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渐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主体,逐渐向内陆和西部地区拓展的格局。

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农业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使得中国能够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农业发展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工业发展:中国工业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也在努力发展特色产业。

8.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9.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防治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等,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10.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互动合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等作物的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和规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水力和煤炭为能源的工业;而北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的工业。

地理环境对我国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山川纵横使得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交通网络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通联和资源配置。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地区差异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工业、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川渝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一般,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可以对资源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关系论或关系转折
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经济地理的 影响。认为经济活动的各种参与者和它们相 关作用关系所引起的经济地理发展和变化过 程,应该成为研究的中心。如2003年第2期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专集讨 论关系经济地理学。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 正在向着关系经济地理学转变。这是由于: ①从结构主义角度,社会和制度关系形成经 济主体运营的重要背景; ②从发展变化角度,经济过程具有路径依赖 特征,与历史关系密切; ③经济发展过程具有权变特征,经济主体的 战略和行动是开放的,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Allen Scott, Michael Storper David Harvey, Richard Florida
90年代
Nigel Thrift, Ash Amin Gernot Grabher, Philip Cooke Michael Storper, Allen Scott Philip Cooke, Kevin Morgan Anders Malmberg, Peter Maskell Jamie Peck, Adam Tickell Erik Swyngedouw
4.区域集聚和集群
90年代中期
5.干预(调节)论和 管制 6.文化与经济
90年代中期
90年代中期
Nigel Thrift, Ash Amin Erica Schoenberger Trevor Barnes,Roger Lee Jeffrey Boggs, Harald Bathelt
7.关系论/关系转折
(2)柔性专业化和新产业空间
侧重于从生产技术变化入手,研究其 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从福特主义大宗生 产转向后福特的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产 品顾客化,出现了新的产业空间。转包、中 小企业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企业 集聚,成为该学派的主要研究议题。受制度 经济学的影响,该学派研究中,十分关注交 易成本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
变道亦不变),反对竞争、反对探索和
冒险观点(天地君亲师),以及几十年
来相关的思想体系、教育模式的熏陶和 约束,极大地压制了人们的创新能力。 这同样也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反映出 来。
中国经济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分支的关系十分 密切。大学教育中,自然地理学和地理技术学科在 知识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比重。经济地理学家的科 学研究,十分注重利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 方法。高水平地理学综合性期刊中,自然科学标准 在审稿中占据重要地位。《地理学报》以进入SCI 源期刊为奋斗目标(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 AAAG、 Professional Geographer和英国地理学家协会 会刊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均 为SSCI源期刊,而不是SCI源期刊)。
1.3存在问题
(1)主要来自英美地理学家 (2)主要依据发达国家实际 (3)发展中国家急需的经济地理学 理论十分薄弱
2.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背景
2.1经济快速发展但仍处较低水平
2.2独特的经济发展特点
2.3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2.4思维方式
2.1经济快速发展但仍处较低水平
1979-2002年,GDP年均经济增长9.4%,
1.2主要特点
(1)解释学理论构建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3)社会科学特性
(1)解释学理论构建
据Barnes研究,上世纪早期、中期的 区位论以及50、60年代的数量革命,均以 “认识论(epistemology)理论构建”为主, 所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反映。 近 20 年 的 理 论 性 成 果 , 以 “ 解 释 学 (hermeneutics)理论构建”为主,强调 更加灵活、开放和自由的探索方式。与 “认识论理论构建”相比,它具有如下不 同:
21世纪初
来源:据Yeung and Lin,2003并修改补充。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激进地理学家在批判区位论基础上,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英、美工业化研究 之后提出。主要观点:资本主义生产的 社会过程与产业、就业和阶级的空间结 构和分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将社 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空间化。用政治经济 学观点指导。
3.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3.1研究内容:侧重经济发展
3.2学科定位:自然科学倾向
3.3研究模式:引入理论
3.1研究内容:侧重经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是政 府和民众最为关注的议题。与此相应,中国经 济地理学家十分重视从地理角度对经济发展相 关侧面的研究。诸如流域规划、资源调查、土 地利用;区域规划、地区工业布局、旅游规划、 国土整治、开发区战略、可持续发展、企业集 群等等。这与欧美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在经济 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如贫困问题,不平等问 题等)的研究形成了明显的比较。
3.3研究模式:引入理论
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奉行引 进理论—中国实际研究—理论总结的研究模式。上世 纪50-70年代,主要引进前苏联学者的经济地理学观 点,并结合中国实践,在产业布局、区域规划、资源 利用等方面为国民经济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80年代 以来,引进欧美学者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在区位理论、 经济空间结构、外资影响、企业集群等方面进行了系 列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可否认,以上研究模式对推动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有重要作用。但是,遵守这 种模式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地理学界来自 中国地理学家的声音并不强大,尤其是相关的理论贡 献仍很微小。
(2)政治、经济体制的特殊方式变革,
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分阶段逐步过渡,政治体制的缓 慢变革,在转型国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案 例。相应地受其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特色明显。
(3)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引入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资引入数量 增长十分迅速,现居全世界第一、二位。 为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最多的国家。外 资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 一。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 学家
社会 政治 家
经济量化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学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2主要特点 1.3存在问题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柔性专业化和新产业空间 (3)网络与根植性 (4)区域集聚和集群 (5)干预(调节)理论和管制 (6)文化与经济 (7)关系论或关系转折
(3)网络与根植性
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根植的网络关
系对企业空间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家重 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派力图通过研究邻 近性、根植性、隐含知识和学习、合作网 络,来解释经济地理中的空间集聚现象。 在研究中,侧重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学方法。
(4)区域集聚和集群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方式的 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空间格局中 新的集聚和集群现象,引起了经济地理学 家的关注。这种集聚和集群的特殊企业组 成、鲜明的专业化、特殊的区位特点,以 及内部复杂的关联性,促使经济地理学家 在研究中借鉴管理学、演化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上世纪中期以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注重物理模拟和数量分析,如用整齐线 条和精确的几何图形,表达地理学家的 理论构想。用数学模型描述复杂的现实 世界。
与此相比,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侧重 非正式理论构建: 在图形表达中,认为世界太
杂乱无章,太破碎,充满着方方面面的竞争,根 本不能给予简洁的展示。 需要说明,新近由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推进的 经济地理研究,十分注重数量模型分析,用数学 语言来严谨地说明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这与地 理学家的新近研究形成了对比。
2.3人口、资源、环境关系
中国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世 界各国中具有独特性。一方面,作为世 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处于较低 地位;另一方面,这种资源的区域分布 很不均衡,造成区域性人口与资源环境 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为经济地理学的研 究,提供了特殊的背景。
2.4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仍然主导着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 方向。毛泽东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论 述,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对发展理论的 独到凝炼方式,对经济地理学家的研究 思路和思维方式均会产生重要启迪。
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研究中仍潜移默 化的产生着影响(潘家铮2002)。比如儒 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主张全面辩证地分 析问题。天人合一观念是包括儒家思想在 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由此演变 而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必然影响以 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的宇宙、
天地、社会、世道停滞不变观点(天不
(6)文化与经济
以上观点有一些已经涉及从文化角度进行经 济地理学研究。近期国际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 转向”, 更进一步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一些 学者认为,经济空间只有放置于文化、社会和政 治关系之中,才能很好地加以理解。其中“文化 经济”得到不少地理学家的关注。其研究视野非 常宽泛,包括公司文化(公司的规范、习俗及非 正式规则特征)、企业知识(公司自己拥有的知 识)、组织学习、创新型产业等的区域特征,学 习型区域等。
①反对依据固定的和决定性的原则 (foundations);(认识论则拥护这些原则) ②激励实验活动和使用不确定术语;(认识 论:术语有确切含义) ③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影响研究者的判断, 影响理论构建;(认为区位不相关) ④保持对话,以商讨性的态度处理理论与实 践的关系;(确定性地认为理论是反映世界 的最终结果)。
(3)社会科学特性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在上世纪前末期的研究中, 侧重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强调数学理性推理。 近20年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借助人文社会 科学的方法论,强调经济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并引 用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来分析其对经济空间 问题的影响。如劳动地域分工中借用马克思主义生 产关系理论,新产业空间中借助经济学中的柔性生 产概念,网络研究中借助社会学家的社会根植性概 念,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