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7)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心寺①柴望寺北金焦②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③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

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

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

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

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

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

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

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7《古诗鉴赏》及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7《古诗鉴赏》及答案

学案7 如何深度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学案略语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高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

在二轮复习中,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①陶安②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①江州:今江西九江。

②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运用典故。

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同时也有一丝自身的伤感与喟叹。

(2)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湖山的优美景物。

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

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

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一丝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

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7)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练前提示诗歌就是抒情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如此。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最重要的内容和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三首(其一)朱淑真[注]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

末两联的前三句借景抒情,描写了风雨过后,窗前榆叶繁密,墙角苔藓绿意丛生,槐柳浓荫蔽日,渲染了幽静之感。

最后一句写出了庭院深深,少有人至,甚至白日入眠的情形。

表达出了诗人身处深闺看似闲适实则寂寞无聊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建康仲殊钟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抒发了世事无常的寂寞伤感之情。

②直抒胸臆:“黯愁怀”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销魂的愁苦。

③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汀花、细雨、水树、闲风等秋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伤感,又隐含对历史变幻的沧桑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清]谭献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

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词的下片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②窦:洞穴。

③旅:野的。

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

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

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

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

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黄河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
【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

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诗人以“群花”
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答案】D
【解析】D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

“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案】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

(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2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9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面的诗句,意为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答案】C
【解析】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C
【解析】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6分)
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题目。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储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虎狼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

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

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

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诗第一联,深刻分析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答案】C
【解析】 C项,“深深的同情”理解错误,应是批评与讽刺。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相同之处:①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
虎狼般的贪婪本性;②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运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