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观35
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抗旱品种筛选

Vol.38 No.6Nov. 2020第 38 卷第 6 期2020年11月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文章编号:1000-7601 (2020)06-0022-08 doi :10.7606/j.issn.l000-7601.2020.06.04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抗旱品种筛选王优信1,蔺明月1,张雪花2,李晓静2,符 宇1,孟 畅1,安浩军2,王睿辉1,段会军1(1.河北农业大学/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2.保定市农业科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干旱缺水是制约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生产的首要环境因子,从适合该区域的小麦新品种中筛选和推 广抗旱品种,对在该地区实现节水保粮和维持地下水红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近年来河北省中南部审定的38 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冬后浇2水、1水和不浇水(0水)3个水分处理,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在成安和 辛集进行了大田条件下的抗旱品种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在大田生产中,可用以产量为基础的抗旱指数来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以抗旱指数结合高稳系数进行抗旱和稳定性协同评价时,筛选到轮选103、衡0628、衡9966、河农2063、衡5835、中信麦58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较好,石麦22、衡4399、衡观35、石麦 15、鲁原502、泊麦7号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为中等。
关键词:小麦;品种;抗旱鉴定;黑龙港流域中图分类号:S512.ll文献标志码:AScreening for drought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inHeilonggang Area of Hebei ProvinceWANG Youxin 1 , LIN Mingyue 1 , ZHANG Xuehua 2, LI Xiaojing 2, FU Yu 1 ,MENG Chang 1 , AN Haojun 2, WANG Ruihui 1 , DUAN Huijun 1(1.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i n North Ch i n a , Mi n i stry of Educat i o n , Baod i n g, Hebe i 071000, Ch i n a ;2. Baod ng Academy of Agr cultural Sc ences , Baod ng , Hebe 071000, Ch na )Abstract : Drought is one of the crit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wheat yield in Heilonggang area, HebeiProvinc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refore, to identify drought-resistant accessions from newly released wheat va rieti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to save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 used for ecological purpose. The objective of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drought-resistant varieties from 38 wheat varieties recently released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 of Hebei Province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water regimes. The test was carried out underfield conditions at experimental stations of Cheng'an and Xinji counties during two growing seasons of 2017-2018and 2018-201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rought resistance of wheat varieti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when drought index ( DI) based on yield combined with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 HSC) , and a to tal of six varieties were chosen as varieties with drought resistance and highly yield stability. Also, six varieties wereselected as varieties with drought resistance but medium stability. The selection of these drought-resistant wheat va rieties had laid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water-saving through biological way in the Heilonggang area.Keywords :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 variety ; drought resistance evaluation ; Heilonggang area收稿日期:2020-02-05 修回日期:2020-10-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D0300901)作者简介:王优信( 1995-),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小麦抗旱种质筛选。
衡观35

衡观35衡观35是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培育出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矮秆、大穗、多花多实,结实性好,抗旱节水性突出,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是目前生产上节水高产新的类型品种。
200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审定号为:冀审麦2004003。
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6010。
并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1769E。
一、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株型紧凑叶片较上冲,分蘖力中等,株高68-72cm,茎秆粗壮,高抗倒伏,高抗纹枯、白粉、叶锈,抗干热风落黄好;结实性强,长方穗较粗,小穗排列较密,白粒、硬质;籽粒饱满,容重816克/升,蛋白质含量14.92%,湿面筋33.4%,稳定时间3.5分,适合做饺子面条专用。
二、突出特点:1.高产稳产。
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一般亩产500-550公斤,最高700公斤,国家区域试验中两年50个点均表现比对照增产,稳产性与适应性分析均表现较为突出,2005-2006年国家区试,生产试验双第一。
2.早熟。
在黄淮北片麦区比石4185早熟2天,黄淮南片麦区比豫麦49早2-3天,春季起身拔节早,生长迅速,两极分化快,有利于大穗的形成,后期灌浆快,脱水快,早熟不早衰。
3.结实性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增产潜力大,三因素协调。
一般亩穗数42-43万,穗粒数38-42个,千粒重42-46克,具备650-700公斤的产量潜力。
4.抗逆性好。
A)茎秆粗壮,高抗倒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均未出现过倒伏现象;B)抗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多种病害;C)抗旱节水性强,抗旱指数为1.15,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浇2-3水(40方.次/亩)增产效果十分显著;D)抗寒性好,不仅抗冬冻,且抗春冻,北起北京,南至安徽抗寒性均表现突出;E)抗干热风,落黄好。
5.广适:一是对水肥条件适应性强,弹性大。
二是适应范围广,不仅适宜黄淮北片的河北、山东、山西,在黄淮南片的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冬麦区中、高水肥条件下均具有突出的高产优势,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品种。
抗旱节水小麦衡观35优化栽培技术

抗旱节水小麦衡观35优化栽培技术郝双奎 高世平 孙丽萍 屈淼泉 赵增寿(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渭南 714000)摘要:衡观35是河北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突出、广适性强的优点,本文作者通过栽培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该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等系列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衡观35;小麦;抗旱节水;优化栽培衡观35是河北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84观749/衡87-4263杂交选育而成的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具有抗旱、抗倒、抗寒、抗干热风、抗穗发芽、抗病等优点,解决了生产上矮秆大穗品种不抗旱、节水性差、早衰不高产、适应性差的突出问题[1]。
2004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审麦2004003),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06010),2013年列为国家农业推广品种[2]。
该品种是我国历史上冬小麦生产适应范围最广,南北跨区最大的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为一级抗旱品种。
干旱年份不减产,多雨年份不倒伏,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产水肥地种植。
1 主要特征特性衡观35为半冬性的中早熟品种,长方穗较粗,穗大粒多,小穗排列较密,穗粒数38~42粒,每个小穗粒数4~5个,子粒饱满,千粒重40~42g。
白粒、白壳、硬质,子粒饱满,容重816g/L,品质符合国家优质中筋标准。
分蘖中等,成穗率一般,株高75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片较上冲,灌浆速度快,结实性强。
高抗倒伏,抗干热风,抗寒、抗病性强。
2012年春季低温,扬花期多雨,赤霉病大发生的情况下,一般品种减产10%左右,个别品种减产30%~40%,而衡观35在临渭区的辛市、凭信等地,每667m2产量达512kg。
2013年渭南市临渭区遭多年不遇的阴雨天气,致播期推迟,但衡观35在华阴、蒲城、临渭等地表现优异,每667m2平均产量达602.3kg。
矮秆、早熟、大穗大粒冬小麦品种衡观35籽粒干物质积累初步研究

孙书娈 , 陈秀敏 , 文 臣, 乔 孟祥海 , 魏建伟 , 李 丁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旱作农业研究所 , 河北 衡水 0 30 ) 50பைடு நூலகம்0
摘要 : 通过对冬小麦 品种衡 观 3 浆期 粒重干 物质积 累研究 , 5灌 初步发 现该 品种灌浆前 期灌浆 速率 略低 于对照 ,
灌 浆中 、 后期干物质积 累明显比对照增长 量多 , 且增长率快。整个灌 浆期 , 平均 日增 量 比对照高 0 0 7g 相 对增长 率 .0 , 高 1 .2 89 %。灌浆特点是灌浆前 、 中期旗 叶比对 照贡献率大 , 后期贡献率 小 , 5月 3 0日后 的灌 浆 中后期旗 叶 贡献率 明 显 比对照低 ; 倒二 叶在灌浆 中、 后期 比对照贡献率大 , 前期与对照接近 。除旗 叶外 , 品种倒 二叶不仅 灌浆前 、 该 中期 起 很 大作用 , 在灌浆 中、 后期 , 对照倒- ,失去功 能时 , - f 该品种倒二叶功能仍 然很强 , 贡献率达 2 % 。 3 关键词 : 冬小 麦 ; 旗叶 ; 倒二 叶 ; 干物质积累 中图 分 类 号 :5 2 0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0— 0 1 2 1 ) 刊 一05 0 ¥ 1. 1 A 10 7 9 (0 0 增 17— 5
- C 1
●
● RC T R E 华 日 I UL U A B R n I S— C O E L lI_ —
衡观35小麦种简介

衡观35小麦种简介
近日,35小麦种,成为农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备受关注。
35小麦
种是一种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其特点是耐病抗倒伏,抗逆性强,种
植者广泛使用后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并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35小麦种是一种中早熟品种,生育期短,耐旱性和抗早春冷害能
力强,适应性广。
在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经过试验和实践证明,35小麦种都能产生出非常优质的小麦。
35小麦种拥有多种独特的品质特征。
首先,它的籽粒较大,营养
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钙、铁等营养成分,能满足人们的
多种营养需求。
其次,35小麦种的耐病性极强,可以有效地防范病虫
害的侵害,保证种植的顺利进行。
再次,它的抗倒伏能力卓越,不易
发生倒伏现象,从而保证了稳定高产。
另外,35小麦种亦有耐寒性特点,能够适应较低温度的生长环境。
35小麦种的种植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它需要充足的日照
和光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种子的潜力。
其次,要选用合适的土
壤进行种植,土质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
和发育。
另外,小麦的播种时间也是很关键的,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小麦的生长习惯不同,要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科学地调整。
综上所述,35小麦种是一种具有很高种植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
优质小麦品种。
它的出现,为农民朋友带来了更好的种植选择,其耐
病、抗倒伏、耐早春冷害、营养丰富等多种特点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因此,对于想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35小麦种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201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第一部分 170个主导品种水稻(30个)Ⅰ.长江中下游稻区(一)Y两优1号: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还适宜在云南、重庆(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稻瘟病重发区不宜种植。
(二)新两优6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三)中浙优1号:适宜于在长江流域浙江省、湖南省和贵州省作单季稻种植。
(四)内5优8015: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五)珞优8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六)宜优673:适宜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七)丰两优四号: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八)连粳7号:适宜江苏淮北地区种植。
(九)秀水134: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十)深两优5814: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2014-2015年湖南省水稻主导品种。
(十一)中嘉早17: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大穗小麦衡观35春管技术

大穗小麦衡观35春管技术汇报人:日期:•品种特性•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目录•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春季管理要点•收获与贮藏01品种特性0102品种来源其亲本为观35和冀麦5225,经过杂交和多代选育而来。
衡观35(Hengguan 35)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于2004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
010204品种特点衡观35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抗寒性较好。
该品种的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容易形成大穗。
衡观35的千粒重较高,粒大饱满,商品性好。
衡观35的抗病性和抗倒性较强,适应性强。
0302播种技术在春季气温回升、土壤墒情较好的时候进行播种,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早春播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连续阴雨、干旱等,应适当推迟或提前播种,以避免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避免极端天气播种时间播种量土壤肥力较高、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气候资源;反之则应适当减少播种量,以避免过度密植和群体竞争。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不同品种的小麦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适应性,应根据品种的特性来确定播种量。
采用机械化播种设备进行播种,具有效率高、播种质量好等优点。
机械播种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机械无法操作的特殊地形,可采用人工撒播或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
人工播种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品种特性,可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式进行播种,以充分利用光照和水分,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条播或穴播播种方式03施肥技术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如畜禽粪便、绿肥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有机肥化肥基肥施用量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化肥,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需求,确定基肥施用量,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2吨,化肥20-30公斤。
030201在小麦返青期,每亩施用尿素8-10公斤,以促进返青和分蘖。
返青肥在小麦拔节期,每亩施用尿素10-15公斤,以促进茎叶生长和幼穗分化。
2016年河南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

2016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2015-2016年度,气候因素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
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底墒充足,播期集中,出苗全而匀;中后期气温相对平稳,中北部病害和倒春寒危害相对较轻。
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冬前降温早且幅度大,苗期光照不足,积温少,不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抽穗-扬花期南部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导致赤霉病较重发生;中北部成熟收获期持续强降雨,出现不同程度的穗发芽或籽粒萌动,影响品质和产量。
在这些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下,我省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较好,发挥出了各自增产潜力和较强的避病抗灾能力。
根据品种在各地的表现,经专家论证,在全省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河南省2016年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品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秋播品种布局意见。
一、小麦品种利用情况据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种子管理部门调度,今年收获小麦品种中,以强筋品种为主的“郑麦”系列、以中筋高产为主的“周麦”系列和以中强筋为主的“百农”系列,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主导地位突出。
全省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品种有6个:郑麦7698、周麦22、矮抗58、周麦27、百农207、西农979;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有11个:中麦895、郑麦379、丰德存麦1号、郑麦583、郑麦366、豫农416、豫麦49-198、洛麦23、众麦1号、周麦16、山农20;种植面积50-100万亩品种有12个:衡观35、郑麦9023、周麦18、中麦175、兰考198、先麦10号、平安8号、许农7号、扬麦15、豫教5号、豫麦18-99、郑麦101。
以上29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达70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
强筋小麦种植面积2800万亩,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郑麦7698、西农979、郑麦379、丰德存麦1号、郑麦366、郑麦9023等。
弱筋小麦种植面积75万亩,主要是扬麦15、扬麦20。
二、小麦品种评价郑麦7698: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分蘖力较强,冬季抗寒性较好, 抗倒春寒能力一般,后期根系活力较强,熟相较好,籽粒角质,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旱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衡观35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且随着气候与生产条件的不断变化,生产中倒伏、病害、干热风问题日益突出。
河北农科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抗旱、节水、抗倒、抗病、适应性强为育种主攻目标,采用不同世代水旱交替选择法和新品种系足水、限水和不浇水三种条件平衡鉴定法,经多年选择培育成了符合目标的衡观35冬小麦新品种。
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同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品种。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早1-2天。
幼苗直立,叶宽披,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生长迅速,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一般。
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卷曲,穗层整齐,长相清秀。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一般。
苗期长势壮,茎杆弹性好,抗倒。
耐后期高温,成熟早,熟相较好。
产量表现:2006年国家区试21个点平均亩产552.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比豫麦49增产6.8%,最高产量683.8公斤,居11个品种的第一位。
2006年国家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03.5公斤,最高产量555.8公斤,比对照豫麦49增产6.4%,居4个品种第一位。
示范推广:2008年小麦生长后期,陕西关中地区遇到较严重的干旱气候,三原县城关镇大杨村吴子宏承包地种植17亩,浇一水,平均亩产592公斤;徐木乡毕家沟村关家组李彦章种植8亩,浇一水,平均亩产560公斤,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桥东村李家组李建政种植9亩,平均亩产550.05公斤;2009年前期干旱,后期雨涝,光照不足,对小麦生长发育极其不利,由于衡观35抗逆性强,在关中各县、区种植,丰产性均表现突出。
衡观35小麦品种2007-2009年在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山东、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示范推广,均表现抗旱节水、抗病、高产。
突出特点:1.早熟比生产推广品种早熟2-3天,灌浆速度快。
2.株型好分蘖中等,株高77厘米,株型紧凑,抽穗后叶片上冲。
3.结实性强穗大粒多,穗粒数38-42个,多年来未出现过不育现象,每个小穗粒数4-5个,籽粒饱满,千粒重40-42克。
4.抗逆性强抗旱节水:在干旱年份1水500公斤、2水550-600公斤;抗倒:试验、示范、推广中曾未出现过倒伏;抗寒:不仅抗冬冻,且抗春寒;抗干热风,抗病性突出。
5.广适性强干旱年份不减产,多雨年份不倒伏,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高中产水肥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播期:在关中地区10月10号-10月20号播种为宜。
播量:每亩为12-13公斤,晚播撒播和秸秆还田地块适当加大播量。
亩穗数控制在41-43万为宜。
灌水:秸秆还田或整地粗糙地块由于土壤过于松散透气,应及时冬灌,确保越冬,适时春灌,不宜浇麦黄水。
施肥:尽量多施有机肥,化肥要注意氮磷配合,30%的氮肥后移,高产田块要增施钾肥。
病虫防治:春管期间,要进行2次“一喷三防”工作。
结合防虫喷施三唑酮、多菌灵或甲托防治小麦病害。
汤其林站长在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发布会的讲话1 小麦生产形势、特点分析1.1 小麦生产形势今年全省小麦生产是继2004年之后连续第六个丰收年。
全省小麦夏粮收获总面积7900万亩,总产较去年增加的市有:周口、驻马店、南阳、新乡、开封、商丘、信阳等市。
全省单产幅度在277.0~507.0公斤/亩之间,平均单产超过450公斤/亩的有八个市,分别是焦作、许昌、新乡、漯河、鹤壁、商丘、濮阳和周口,其中焦作市每亩平均单产达到507公斤。
1.2 今年小麦生产的特点1.2.1 种植面积继续增加。
今年全省夏粮种植面积达到7900万亩,比上年增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年。
种植面积扩大是小麦总产增加的主要因素,小麦面积增加是因为上年度秋播作物面积减少(如大蒜),特别是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所致,但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空间有限,应以提高单产为主。
1.2.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08年揪播河南省小麦良种补贴面积近7000万亩,统一供种率达86%,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粮食收购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小麦收购价格,农民可明显得到实惠,提高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粮食核心区项目建设,将明显提高河南省小麦生产能力,提高农民增加投入的信心。
抗旱资金的大量投入对抵御旱灾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为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3 科技保障能力增强。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选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持续不断地为生产提供了优质高产品种。
品种示范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当地农业部门、种子企业和农民群众了解和选择品种提供信息平台,加速了优良新品种的推广。
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前氮后移等技术的全面推广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投入。
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及时的宏观技术参考。
1.2.4 气象条件有利有弊。
有利因素是麦播期间墒情较好,对提高播种质量有利;冬前气温适宜,利于小麦生长,一、二类苗比例增加;拔节期全省普遍降水,提高了分蘖成穗率,保证了亩成穗;灌浆期多次降水,充分保证了灌浆期对小麦的需求。
不利因素是冬季长达100多天的干旱,对小麦正常越冬不利,部分地块出现枯苗死苗现象;春季有倒春寒危害,个别品种出现了明显的春季冻害,结实性受到一定影响;5月中旬的降水,形成一周左右的低温寡照,灌浆后期的降水,不但造成南部部分地区的小麦穗发芽和中北部地区雨后枯熟,局部地区的风灾、雹灾对小麦的正常生长也产生不利影响。
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下,白粉病偏重普遍发生,南部条锈、叶锈病发生较重。
2.小麦品种利用情况据各市汇总,全省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92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7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个。
2.1 面积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依次是:矮抗58面积1325.0万亩,比去年增加560万亩,增幅73.2%;郑麦9023面积709万亩,比去年减少238万亩,减幅25.2%;豫麦49-198(含豫麦49)面积676万亩,比去年增加109万亩,增幅19.2%;周麦18面积626万亩,比去年减少220万亩,减幅26.0%;郑麦36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384万亩,增幅228.8%;西农979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增幅149%。
2.2 100~500万亩的品种有9个,依次是:周麦16面积438万亩,比去年减少15万亩,减幅3.3%;众麦1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增幅56.9%;偃展4110面积271万亩,比去年减少12万亩,减幅4.3%;新麦18面积230万亩,比去年减少275万亩,减幅54.4%;新麦19面积219万亩,比去年增加57万亩,增幅35.9%;豫麦18-99面积192万亩,比去年减少103万亩,减幅34.8%;豫麦70-36面积147万亩,比去年减少102万亩,减幅40.8%;许农5号面积111.6万亩,比去年增加75万亩,增幅207.4%;泛麦5号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减少132万亩,减幅56.2%。
3.品种利用评价3.1 我省小麦主导品种的表现和发展趋势3.1.1 矮抗58(百农矮抗58):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根系活力强,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穗层整齐,丰产稳产性好。
2005年审定以来推广速度很快,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今年全省收获面积突破1325万亩,上升为全省第一大小麦品种,并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周边省份得到大面积推广。
该品种易感赤霉病和叶锈病,因此在豫南部麦区利用时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3.1.2 郑麦9023:属弱春性优质强筋早熟品种。
该品种具有分蘖力强、耐旱性好、成熟早、落黄好、品质优等特点,连续六年在我省推广面积居第一位,并且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大面积种植。
由于该品种属弱春性,抗寒性略差,近几年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我省南部麦区,今年收获面积达709万亩,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二位。
3.1.3 豫麦49-19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
该品种继承了豫麦49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株型紧凑、抗倒性好等优点,同时丰产性有所提高,但抗病能力弱。
主要分布在豫中、豫北和南阳市,今年收获面积稳中有升,居全省小麦品种第三位。
生产利用时应加强病害防治。
3.1.4 周麦18: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晚熟品种,主要优点是春季生长稳健,综合抗病、抗倒能力强,适应性广,成穗率高,产量三要素协调,耐旱耐渍,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好。
对锈病和白粉病有一定抗性。
缺点是颖壳松,易受吸浆虫危害,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不足。
是河南省小麦区试的对照品种,在黄淮麦区各省均有种植,今年收获面积比去年略有降低,居全省小麦品种第四位。
3.1.5 郑麦366: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强筋小麦品种。
主要优点是冬季抗寒性好,耐旱性强,株型紧凑,矮杆,抗倒性好,穗层整齐,成穗率高,成产三要素协调,2008年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种植面积从去年的168万亩上升到552万亩,成为我省小麦第五大品种。
该品种缺点是高感纹枯病,春季发育快,抗倒春寒能力弱,今年在豫东南部分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豫东地区种植应适当晚播,并预防纹枯病。
3.1.6 西农979:属半冬性优质强筋中早熟品种。
主要优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苗期长势较壮,越冬抗寒性好,品质优,达强筋粉标准。
缺点是抗倒春寒能力弱,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高感白粉病。
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和豫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六位。
3.1.7 周麦16:属半冬性中大穗型中熟品种。
主要优点幼苗健壮,冬季抗寒性好,矮杆抗倒,穗层整齐,增产潜力大,适宜范围广。
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七位。
缺点是感叶锈和赤霉病,耐倒春寒能力偏弱,今年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反映有穗上部不结实现象。
3.1.8 众麦1号:属半冬性中穗型中熟品种。
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春季发育稳健,较耐倒春寒。
分蘖力强,成穗较多。
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丰产稳产,缺点是子粒商品性差,黑胚率高。
主要集中在豫东南、安阳、驻马店麦区,今年收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居我省小麦种植面积第八位。
3.1.9 偃展4110:属弱春性多穗型早熟品种。
主要优点是苗期长势健壮,分蘖成穗率高,穗层整齐,耐旱耐渍,灌浆快,成熟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
近两年表现白粉病重,抗倒能力差。
主要分布在豫南、洛阳、开封等地,今年收获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居小麦种植面积第九位。
3.1.10 新麦18: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