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建筑发展解析
中国当代观演建筑设计——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八个典型剧场调研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当代观演建筑设计——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八个典型剧场调研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戏剧建筑作为艺术建筑的重要分支,其设计与建造直接影响着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
在中国,随着国内剧场建设的不断推进,戏剧建筑也逐渐成为了国内建筑设计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内的戏剧艺术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中,戏剧即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戏剧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涌现,给戏剧建筑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八个典型剧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剧场的调研和分析,以期从中探讨出中国当代戏剧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研究内容1. 确定研究的八个典型剧场,并对其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例如建筑设计图纸、结构方案、施工过程等。
2. 分析这些剧场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声、光、舞台设施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并比较其异同之处。
3. 利用实验室模拟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声学、照明、气味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测试,进一步分析剧场的设计的实际效果,以及设计构思初衷的实现。
4. 调查和研究在国内剧场设计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例如空间利用的效率、舞台设施的多样性、戏剧表演技术和观众的心理变化等方面。
5. 归纳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于当代中国戏剧建筑设计发展的建议和展望,为国内戏剧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借鉴。
三、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将对于当代中国戏剧建筑设计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揭示戏剧建筑设计的现状和问题,对于提高戏剧艺术舞台设计的效果、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提升国内戏剧建筑的创新水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本次研究将探讨戏剧建筑设计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探讨在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戏剧建筑的作用,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选定八个典型戏剧剧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现场实地调查,采集有关数据。
乌镇大剧院建筑解析

汇报人:XX
2024-01-23
• 引言 • 建筑设计理念 • 建筑结构与构造 • 建筑空间与功能 • 建筑立面与造型 • 室内环境与设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乌镇大剧院位于中国浙江省乌镇镇, 是乌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乌 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乌镇大剧院逐 渐成为游客参观的热门景点之一。
对未来剧院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承与创新
在剧院建筑设计中,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体现 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又要运用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打 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
绿色环保
未来的剧院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采用环保 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人性化设计
剧院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观众和演员的需求,提供人性化 的设施和服务,如舒适的座椅、便捷的交通、完善的配套 设施等。
舞台上方设有吊杆和灯光设备 ,为演出提供良好的照明和舞 美效果。
其他辅助功能空间介绍
大剧院还设有多个排练厅、化妆间、道具间等辅助功能空间,为演出提供全面的支 持。
建筑内还设有观众休息区、售票处、洗手间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便捷的服 务。
此外,大剧院还配备了先进的音响、灯光、视频等设备,确保演出的高质量呈现。
设计师
马岩松,著名建筑师,曾设计过 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
设计团队
MAD建筑事务所,由马岩松创立 ,专注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 室内设计等领域。
设计灵感来源
江南水乡文化
乌镇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如粉墙黛瓦、 水巷石桥等。
自然环境
设计师以周边的自然环境为灵感,将建筑融入水乡景色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 和谐共生。
上海近代观演建筑研究观演建筑

上海近代观演建筑研究观演建筑Neoteric Shanghai Performing Buildings Research 摘要关键词在整个剧场西方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
1840年代以后,近代上海观演建筑先后经过“茶园剧场”时期、“舞台”时期和“戏院”时期几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20~40年代达到高潮,尝试对这一时期上海观演建筑的演变过程及背景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上海观演建筑茶园剧场舞台剧场戏院在1949 年之前,上海作为西式剧场在我国传播的源头,引领了国内剧场发展的进程,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剧场建筑的发展和戏剧的变革产生持续影响。
文中“近代”为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在我国特指从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 年的时间跨越;“观演建筑”是指“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公共建筑,是为人们提供欣赏各类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从建筑类型学上划分,它又包含了戏台、露天剧场、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剧场、排练厅、电影院等多种类型的观演场所。
1 晚清上海剧场的改造——茶园式剧场中国古代的正式演剧场所在宋元时是“勾栏瓦肆”,到明代,演剧活动部分转移到酒馆酒楼里(称之为酒馆式剧场)。
对于酒馆式剧场来说,演出仅仅是作为一种附属功能出现的,属于可有可无的点缀,直至19 世纪中叶,酒馆式剧场仍有延续,且这种剧场演出是不定期的,还延续着以酒饭业务为主、以演剧为辅的作法。
到清代乾隆年间,随着戏剧的大发展,酒楼演戏已经逐渐不能继续适应公众的赏戏要求,茶园剧场得以发展。
与酒馆酒楼相比,茶园仅备清茶、点心和小吃以供消闲,更适合观赏戏曲。
茶园剧场于清乾隆年间在北京发端,到清末逐渐发展到东南沿海一带城市,到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已陆续建成茶园数十家,多开于当时外国租界内,集中分布在宝善街一带(今广东路、福建路附近),在19世纪60~70 年代这里曾是上海的娱乐中心,戏院、茶楼、酒楼等林立。
1851 年,三雅园(人称“老三雅”)在当时的南市四牌楼附近建成营业,这家茶园通常被认为是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质的茶园,但是直到1871 年红桂茶园开业,才正式以“茶园”这一名称来命张路西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辛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师茶园分布(作者自绘)上海茶园剧场建成数量纵向比较图解(作者自绘)张路西辛磊35名 [1]。
观演类建筑调研

观演类建筑调研报告——120260137 温晓莹概念及规范观演建筑类型包括各类剧场、各式电影院以及音乐厅、杂技马戏场、书场曲艺和大型综合性文艺中心(含多个剧场及音乐厅和展览、文娱、会议、餐饮等)。
以下着重阐述剧场建筑方案设计在应试中可能会遇到的有关设计问题。
剧场建筑按规模可分:特大型(观众容纳1601 座以上)、大型(观众容量1201~1600 座)、中型(观众容量801~1200 座)、小型(观众容量300~800 座)。
一、剧场的功能组成及功能分析1.剧场功能组成剧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组成部分包括观众部分、演出部分、演出准备部分、办公管理部分和后勤设备部分。
其中前三部分是剧场建筑的主体部分,后两部分是剧场建筑的服务部分。
上述剧场建筑各主要部分又包含着各自相应的房间组成。
根据剧场规模大小不同,上述各房间内容可有增减。
2.剧场的功能分析从下图大型剧场功能组合关系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剧场功能设计的特点:(1)剧场对外出入口至少应包含:观众出入口、演员出入口、道具运输出入口、行政办公人员入口和后勤设备出入口。
这些出入口都要与城市道路发生关系,形成各自的流线,要特别注意这些流线不能在室外相混、交叉。
(2)上述5 个功能组成部分以观众厅、舞台、后台三者形成剧场建筑的主体,它们是一种纵向排列的紧密组合,按先后秩序组成整体。
(3)观众部分包括前厅、休息厅、观众厅三大组成部分及相应为观众服务的设施,其组合特点是以观众厅为核心环以其他空间布置。
(4)舞台部分包括主台、侧台及相应的技术用房。
其功能组合特点是以主台为核心且.与观众厅在同一纵轴线上,其余相应空间与技术用房位于主台两侧。
(5)后台部分包括各化妆室、服装室、道具室等所有为演出服务的房间。
其功能组合特点是以演员上场准备程序为依据,以跑场走道为联系手段进行房间安排。
而且,后台部分是紧贴在舞台之后布置,以便为演员提供便捷的上下场条件。
3.剧场流线分析(1)剧场流线主要包括观众流线(进场观众流线与散场观众流线)、演员流线、道具运输流线,它们有单独的出入口与外界联系。
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为例

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为例I. 前言-介绍剧院建筑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列举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剧院建筑-本文主要研究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的设计II. 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论述文体中心A楼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设计-从进入剧院、舞台、观众席等方面探讨空间布局对观演体验的影响III. 建筑外立面设计-分析文体中心A楼的外立面设计理念和创意-探讨建筑外立面设计对场馆形象和观众体验的影响IV. 灯光与声音设计-介绍文体中心A楼的灯光和声音设计方案-探讨灯光和声音设计对观演体验的影响V. 环境可持续性设计-探讨文体中心A楼的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分析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对剧院建筑的意义和影响VI. 结论-总结本文探讨的内容,重点强调文体中心A楼的独特设计特色-提出改进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展望未来剧院建筑的设计趋势剧院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传统戏剧和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场所,也是现代戏剧、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演出的现实需要。
在各个城市、国家和地区,人们通过剧院建筑来传承和发展艺术文化,实现文化交流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但是,剧院建筑的设计除了完成艺术表演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创新思维价值等多重含义,因此,剧院建筑设计成为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点。
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院建筑,如国家大剧院、林肯中心、歌剧院等,这些剧院建筑不仅形式美观、功能完备,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于观众和演员等环节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设计,在实现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最佳的观演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观众空间、舞台设计和声音灯光设计都是设计的重点,而外立面的设计也穿插其中,外立面不仅需要在建筑安全、装饰等方面本着服务于剧院功能的理念进行设计,还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文化地标。
本文将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的设计为例,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
观演建筑设计原理讲解

2)按舞台类型分:
a)、镜框式台口舞台:舞台和观众席各在一端,设镜框式台口和箱形 舞台,为应用最普遍的传统舞台形式。 b)、突出式舞台:舞台深入观众席 c)、岛式舞台:观众席环绕舞台
夜景灯 光
夜景灯 光
国家大剧院 镜框式舞台
夜景灯 光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岛式舞台
D) 剧院规模: 歌舞剧 <1800座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1601座以上 1201-1600座 801--1200座 300-- 800座
夜景灯 光
扇形观众厅平面实例:
北京国安剧院
d)多边形平面:各种六角形或多边形平面,在扇形基础上去掉后 部偏座席,增设正后座席地。早期反射声均匀。但容纳观众较少, 应控制观众厅宽度及各前墙夹角,适用于中小型观众厅。
夜景灯 光
多边形观众厅平面实例:
e)曲线形平面:马蹄形、卵形、椭圆形、圆形等。宽度过大时有偏 角座位。声学存在缺陷。易产生声聚焦,较少使用。
楼座
池座
夜景灯 光
国家大剧院观众厅
后舞台
侧台
主舞台 台口 乐池
侧台
夜景灯 光
2.0.13 台塔 fly tower 主台以上至栅顶的空间。它是舞台表演和机械运作的基本空间。 2.0.14 台仓 understage 舞台台面以下的空间。 2.0.15 栅顶 grid;gridiron 俗称葡萄架,舞台上部为安装悬吊设备的专用工作层。 2.0.16 天桥 fly gallery 沿主台的侧墙、后墙墙身上部一定高度设置的工作走廊。一般舞 台均设有多层天桥。 2.0.17 面光桥 fore stage lighting gallery 在观众厅顶部安装灯具向舞台投射灯光的天桥。 2.0.18 耳光室 fore stage side 1ighting 在观众厅两侧安装灯具向舞台投射灯光的房间。分布在观众厅两 侧墙前半部分。
浅谈高校多功能观演建筑设计的创新——以上海杉达学院综合楼大礼堂建筑设计为例

4 上海杉达学院大礼堂的建筑设计 4.1 项目概况 上海杉达学院综合实验实训楼位于上海杉达学院金海校区
东南侧,南临金海路,西靠华东路,是学校面向城市主干道金海 路的窗口,也是校园内最高建筑。综合楼用地面积58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312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9505平方米,地 下建筑面积为3620平方米,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建筑功能包 括一栋学术交流会议、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实训、行政办公等功 能的主楼和一座多功能大礼堂,大礼堂观众听可容纳900人,其 中池座507座、楼座393座,礼堂舞台设主台及侧台,镜框式台 口设计,是目前较为典型的高校多功能观演建筑形式。
下,如何将建筑与校园整体环境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契合,把 建筑设计的更美观、更时尚、更富有标志性,让功能与艺术完 美统一,成为建筑设计公司和设计师们的共同追求。观演建筑 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功能性、综合性。其中艺术性是 最能真实反映“建筑是一门凝固的艺术”这一主题,同时表演 艺术的不断创新,舞台设备形式更加多样,也要求设计师们不 断推陈出新,给舞台表演者乃至观众提供更多的表演形式和视 听享受创造一个基本条件。
建筑设计与装饰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观演建筑分析

案例介绍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
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
方案概况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
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 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 市的标志性建筑。
悉尼歌剧院于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 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其特
剧场由半圆形的 看台和舞台组成,中 间由半圆形乐池连接, 形成完美的整体。舞 台的背墙由圆形柱廊 形成,柱廊的左右两 边和中间的部分是舞 台的入口,观众席和 舞台相接的地方则是 两侧的出入口。
大剧场宽102米,乐池直径21米,半圆形的看台将观众席分成三个区 域。上面的区域有6排阶梯座位,中间的区域有16排,下面区域有13排, 可以容纳约1.5万名观众。大剧场在不同区域设计了很多出入口,据说, 1.5万名观众可以在10几分钟内全部退场。
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 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 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 辅。
戏楼
戏楼,又叫戏台, 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 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 场。中国戏曲可称为 “戏楼文化”。形态 各异的戏楼构成了传 统戏曲演出空间,形 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戏 楼戏剧观演场所。
波斯拉古城墙内公元二世纪建造的阶梯式
圆形露天剧场,是现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而 且还在使用的最大的古罗马剧场。 每年这里都
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波斯拉音乐节,世界各地的 音乐人和游人都会慕名而来,这里也是叙利亚 的第二大的罗马遗迹。大剧场都是由黑色的火 山玄武岩修筑,看上去就是一个厚重巍峨的城 堡。公元7-11世纪,阿拉伯人沿着大剧场外围 修筑成一座防御城堡,这座建筑物外是阿拉伯 人的城堡,内是罗马人的剧场。阿拉伯人对罗 马剧场的改造和修建保护了大剧场免遭战火毁 灭的厄运,而得以完好保存。
西方古代剧院体量已经很大,岩 石结构给建筑赋予了很强的承载力。 而且古代剧院已经采用了阶梯座位, 充分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中国古代剧场
瓦舍、勾栏
瓦舍──城市商业性游艺区。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 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 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 舍有十几座勾栏。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 了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 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又 考虑了对观众的安置建造 全封闭的形制,四周围起, 上面封顶,演出可以不考 虑气候和时令的影响。在 其内部,一面建有表演用 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 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 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 “古门道”或“鬼门道” 也就是上下场门,其他面 则是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 观众席,叫腰棚。
西方古代剧场
西方古代剧场以雅典酒神剧场和叙利亚波拉 斯古罗马大剧场为代表。
雅典酒神剧场——最早的剧场建筑
雅典酒神剧 场建于公元前6 世纪,是最古老 的露天剧场。剧 场依山坡而建, 大得惊人,似凝 结了天地大美之 气。在古代希腊 (特别是雅典), 观看悲剧不仅是 市民大众喜闻乐 见的最主要的艺 术活动,也是城 邦生活的重要内 容。
剧院历发展
公元前5世纪,最早的剧场建筑出现于古 希腊。雅典酒神剧场、埃庇道鲁斯剧场的遗 迹保存至今。欧洲从16世纪起,剧场建筑有很 大的发展。西班牙建有多层周边四合院形式 的剧场;英国在莎士比亚时代建有环球剧场;意 大利在古罗马剧场的基础上发展出马蹄形看 台的观众厅和镜框式台口的箱形舞台。现代 剧场则有美国的林肯演出中心,澳大利亚的 悉尼歌剧院,法国的巴黎歌剧院等。
一座座戏楼如同 一座座博物馆,记录 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 的兴衰沉浮,是往日 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 华章,是当年风光占 尽的场上人生的无言 诉说,当然也是古代 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 智的精湛建构。
中国的戏楼有其独特的建筑特征: 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作后台,舞台台面空间 简单,但外延空间较大。
戏楼的空间处理具有空灵通透的特点,广场、 厅堂、厢房、回廊等都可以融入观演空间。 在中国,北是正位,南为下位,戏楼的建筑都 是避开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东西向, 面对主体建筑。
由于希腊戏剧都是在白天演出,所以从观众席上能看
到乡村的壮丽景象,但戏剧本身的波荡起伏使观众的注意 力无法离开主题而转向背景。希腊人认为看戏,意谓着某 种“激情般的快乐”,在2500多年后的今日,剧场上座 位和舞台还大致完整,古剧的演出和雅典艺术界的颁奖依 然在这里举行—古文化的花朵仍然芬芳灿烂。
叙利亚波拉斯古罗马大剧场
观演建筑是具有“观赏——表演”空 间的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为广大市民提供 欣赏各类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 的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人们已普遍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需要, 对精神文化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观演建 筑这种含有丰富文化内涵,能给人们提供高 品位精神享受的场所,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重视和欢迎。
剧院历史发展
中国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汉代上演百戏 有看棚,隋唐有戏场、乐棚,宋代出现了瓦舍、勾 栏,后来成为中国剧场的基本格局。清代的剧场沿 着宫廷剧场(三层楼大戏台)、府第剧场、营业性 的民间茶园、地方性的或会馆里的小型剧场等不同 的形制在发展。
1909年上海首次采用了西方的镜框式舞台、转 台等剧场结构,并运用了绘画性背景。20世纪80年 代建造的一系列大型剧场其机械化、电气化的程度 较高也较为完善。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新建了一 大批大型的观演中心,如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 广州歌剧院等等。
中国古代的观演建筑充分显示 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即使用木 框架承重,榫卯结构充分体现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勾栏瓦 舍到戏楼,建筑没有发生太大的变 化,只是越来越符合功能的合理性。
西方现代剧院
西方现代剧院以悉尼歌剧院和巴黎歌 剧院为代表
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