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赏析评点

合集下载

《陈情表》文言文赏析

《陈情表》文言文赏析

《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下面是《陈情表》文言文赏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

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

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难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

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说难情。

首先是进退两难。

一方面是推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

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

国恩难报,君情难违。

另一方面,祖母供养无主,疾病日重。

养恩难忘,亲情难舍。

其次是强人所难。

在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之后,作者等来的是诏书的责备、郡县的逼迫、州司的催追。

在申诉不被允许的情况下,“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无奈的话语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圣朝”统治者强人所难的不满之情。

消疑情。

“少仕伪朝”,屡召不应,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

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两种想法的哪一种得到*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

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

接下来,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的再次强调,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表忠情。

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

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动人心魄。

《陈情》如此“多情”,也就难怪晋武帝会做出“停诏,允其不仕”的决定,也就难怪千古文人赞叹之声声声不已了。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

入情入理 委婉恳切——李密《陈情表》赏析

入情入理 委婉恳切——李密《陈情表》赏析

入情入理委婉恳切——李密《陈情表》赏析李密,字令伯,东汉初期蜀郡人。

他是西晋时的一位有名的文学家,作品也很有名。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写的《陈情表》。

一、入情:陈述自己不能为祖国效力的原因。

1.讲“祖国的南北交通要道——襄阳,被孟达所占据,于是有关中断绝” 2.讲“自己虽然在祖国当官,但是对上一直没有做到竭尽心力,对下又经常没有做到虚心听取意见”二、理法兼备:(一)既讲出了自己的缺点,又讲出了自己的理由。

(二)先说“亲戚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然后说“自己有感激之情”。

三、委婉恳切:(一)自己从来就没有做过背叛祖国的事,这是最主要的。

首先,它把自己的罪过归结为不能“竭尽心力,对下又经常没有做到虚心听取意见”。

这两方面,自己都不曾做得不好。

其次,它说明自己之所以遭受过刑罚和祸患,都是因为皇帝不信任自己,对自己不能“竭尽心力,对下又经常没有做到虚心听取意见”,而不是因为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四、“不以家门蒙耻”:“无能”,不能像袁绍那样能打仗,还不能像王衍那样沉溺于声色,这些都不算是最重要的。

它重在突出自己对先帝(指刘备)的忠诚和“未有显著功劳”。

五、叙事详略得当:陈情表开篇总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陈述完个人境遇后,接着便转入叙述自己早年丧失父母,及成年后家境的贫困和孤独无靠。

“以”是一种表承接的连词,作用是加强语气。

前面说到自己幼年时,刘氏把他抚养长大,使他幸免于难。

本段主要叙述了刘氏的抚养过程,概括地说就是“早失恃”、“事姑”、“零丁孤苦”。

一家人之间相互关爱、怜恤,感人肺腑。

一些小插曲让读者对这个家庭充满同情和怜惜之心,对刘氏这个人物也充满敬佩之情。

再者,前面写“慈父见背”“零丁孤苦”,都不曾提及刘氏夫人。

此处忽然一笔带过,似与前文有脱节之嫌,但我认为这恰恰更加体现出刘氏的仁慈,从侧面烘托出刘氏的德高望重,从而使得后文陈情之情更加真切感人。

《陈情表》赏析评点

《陈情表》赏析评点

《陈情表》赏析评点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开篇述异常凄苦的身世,即能撄人心,动人情,已有堕泪之冲动矣!)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门衰祚薄,茕茕独立”进一步强化了身世之苦,同时也交代了与祖母刘相依为命,不能废离的根本原因。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开篇之所以动人,一是因为特,二是因为真。

特指的是作者的身世独特,让人感叹嘘唏;真指的是将乌鸟私情置于苦难的身世背景下,越发显得其真诚。

情真是陈情的内在动因。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一前一后,中无间隔,营造一种急迫的氛围,作者内心尽忠与尽孝进退两难的矛盾因而形成。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一特一寻,一拜一除将诏令出仕的急切气氛进一步强化,也将作者内心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一责一逼,一催一临,真有将作者架于火上煎烤的味道。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将内心之矛盾之情直接点化,进退狼狈表达的确是实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当忠孝难两全时,化解这一矛盾的还是一“孝”字。

既然治理天下以孝为先,那么忠与孝也就不存在矛盾了,此处作者将“孝”字挑明,既是肺腑之语,也直抵矛盾的症结。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在此作者言明,他想尽孝并非不想尽忠,这样打消了当政者内心疑虑,无疑也强化了说服的力量。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原文、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赏析李密《陈情表》原文、赏析《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密《陈情表》原文、赏析,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原文】陈情表作者: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以:因险衅(xiǎnx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

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愍:同“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高二年级语文《陈情表》古文赏析

高二年级语文《陈情表》古文赏析

高二年级语文《陈情表》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原文】陈情表[西晋]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1],夙遭闵凶[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6],晚有儿息[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9],茕茕孑立[10],形影相吊[11]。

而刘夙婴疾病[12],常在床蓐[1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5]。

前太守臣逵[16],察臣孝廉[17];后刺史臣荣[18],举臣秀才[19]。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20],寻蒙国恩[21],除臣洗马[22]。

猥以微贱[23],当侍东宫[2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5]。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26],责臣逋慢[2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28],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欲苟顺私情[30],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1],凡在故老[32],犹蒙矜育[33],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34],历职郎署[3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6]。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7],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8]。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9],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40],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皇天后土[42],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43],听臣微志[4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陈情表文言文知识归纳李密《陈情表》“情”“理”相生,情真意切 ,结构严密,语言洗练,至今仍有很强的感染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陈情表》文言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

晋初散文家。

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xi ǎn)马时,他写了这篇表。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

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

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

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

后免官,卒于家中。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

《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xiǎn)马(官名,太子的老师)。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

字字生情,句句含情,《陈情》之情,耐人寻“情”。

倾苦情。

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

《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选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8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阅读训练】:9.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犹蒙矜育矜:怜悯B. 不矜名节矜:夸耀C. 听臣微志听:听见D. 日薄西山薄:迫近10.比较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②但以刘日薄西山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谨拜表以闻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②与③相同,①与④不同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②与③相同,①与④相同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2.《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下列不能体现“孝心”的一项是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B. 区区不能废远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D.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文言文《陈情表》古文赏析

文言文《陈情表》古文赏析

《陈情表》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原文】陈情表臣密言:臣以险衅[1],夙遭闵凶[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6],晚有儿息[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9],茕茕孑立[10],形影相吊[11]。

而刘夙婴疾病[12],常在床蓐[1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5]。

前太守臣逵[16],察臣孝廉[17];后刺史臣荣[18],举臣秀才[19]。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20],寻蒙国恩[21],除臣洗马[22]。

猥以微贱[23],当侍东宫[2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5]。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26],责臣逋慢[2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28],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欲苟顺私情[30],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1],凡在故老[32],犹蒙矜育[33],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34],历职郎署[3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6]。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7],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8]。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9],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40],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皇天后土[42],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43],听臣微志[4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赏析评点
导读: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开篇述异常凄苦的身世,即能撄人心,动人情,已有堕泪之冲动矣!)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门衰祚薄,茕茕独立”进一步强化了身世之苦,同时也交代了与祖母刘相依为命,不能废离的根本原因。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开篇之所以动人,一是因为特,二是因为真。

特指的是作者的身世独特,让人感叹嘘唏;真指的是将乌鸟私情置于苦难的身世背景下,越发显得其真诚。

情真是陈情的内在动因。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一前一后,中无间隔,营造一种急迫的氛围,作者内心尽忠与尽孝进退两难的矛盾因而形成。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一特一寻,一拜一除将诏令出仕的急切气氛进一步强化,也将作者内心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一责一逼,一催一临,真有将作者架于火上煎烤的味道。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将内心之矛盾之情直接点化,进退狼狈表达的确是实情。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当忠孝难两全时,化解这一矛盾的还是一“孝”字。

既然治理天下以孝为先,那么忠与孝也就不存在矛盾了,此处作者将“孝”字挑明,既是肺腑之语,也直抵矛盾的症结。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在此作者言明,他想尽孝并非不想尽忠,这样打消了当政者内心疑虑,无疑也强化了说服的力量。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其情恳切如此,直近乎哭诉了,作者情感的抒发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此情此景,谁若见了还不动情,岂不近乎草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短长相较,尽忠与尽孝之缓急立明,又增强了几分说服力。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照应篇首,点化题旨,与文脉相承。

“愿乞终养”点明陈情之目的,情理交融,水到渠成。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孝之心,可以举天地为证,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尽忠是尽孝的延展,在矛盾纠结中,二者终归于谐。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简评: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种情感想要打动人,其力量之源在于它的真诚,深挚。

通阅《陈情表》,有与祖母刘相依为命的乌鸟之情,有尽孝与尽忠难以同时两全的矛盾彷徨之情,有欲先尽孝而后尽忠的恳求哭诉之情,贯穿始终的则是一孝字,是作者对祖母不离不弃的孝养之情,这是情的根底。

想尽孝当然是真,想尽忠也未尝就是假,由此推出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纠结之苦也是真,想先尽孝然后尽忠更在情理之中。

有人认为作者是想借尽孝为名躲避尽忠,以求保身,恐怕不是恰当的评价。

如果这样,作者通篇沉郁慷慨的表达变成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掩盖,成了一个幌子,一种工具,不仅无所谓真,简直近于伪了,这样文章的抒情力量将大大弱化,又能让谁临文堕泪,嘘唏千古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