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陈情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陈情表》产生的时代背景。
介绍李密的身份和地位,以及他在东晋时期的作用。
1.2 作品简介简述《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3 教学目标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李密的身份地位。
掌握《陈情表》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作品体裁。
概括《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文本结构分析《陈情表》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
讲解首段、主体段落和结尾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2.2 重点词汇与句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词汇和句子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3 文本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探讨《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孝道等。
分析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作者对国家、家族和个人的忧虑与期望。
第三章:课堂互动3.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主题。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如李密、皇帝等。
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3.3 问题回答教师提出与《陈情表》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
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拓展阅读4.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推荐与《陈情表》相关的文章、书籍,如其他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4.2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拓展阅读中的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5.2 作业布置布置与《陈情表》相关的作业,如书写读后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等。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5.3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陈情表》,使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其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情表》,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领会其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鉴赏《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 深入分析《陈情表》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忠诚为国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巩固学习内容。
3. 深入研究《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中的疑难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共鸣。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古代辞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穿插讲解。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陈情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课后作业的参考答案,以便及时批改和反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陈情表》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感悟。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陈情表》。
(2)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2)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陈情表》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密和《陈情表》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陈情表》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密生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陈情表》的思想内涵,强调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如魏晋时期的官场斗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陈情表》中的情感变化。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时期的辞表作品,如《出师表》,与《陈情表》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独特之处。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介绍李密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阐述《陈情表》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陈情表》产生的历史背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李密其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对《陈情表》的影响。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陈情表》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逐段解析《陈情表》的内容。
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与其他文章的差异。
第三章:情感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感知作者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陈情表》中表达的忠诚、忧国忧民等情感。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李密的心情。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文化内涵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陈情表》中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4.2 教学内容:分析《陈情表》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礼仪、官职等。
阐述《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中的文化内涵。
采用历史对比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2 教学内容:以《陈情表》为素材,进行作文训练。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陈情表》的看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运用《陈情表》中的素材进行写作。
采用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的成文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作者李密。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
3. 示范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陈情表》文本。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
3. 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文本。
2. 分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鉴赏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深化对《陈情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熟读并背诵《陈情表》;(3)能够分析并评价《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于陈述真实情感,注重诚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陈情表》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
难点:1. 《陈情表》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对《陈情表》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字词含义,掌握内容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陈情表》的结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表达的情感。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陈情表》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拓展:对比分析其他类似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勇于陈述真实情感,注重诚信的品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陈情表》,写一篇关于《陈情表》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内容、结构、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认同程度;3.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的深层含义;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3. 采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与《陈情表》相似的文学作品,用于比较分析;3. 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实用)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以及其历史背景。
解释《陈情表》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陈情表》全文,理解其内容和主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对于李密和蜀汉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
第二章:文学特色分析2.1 文学特点概述介绍《陈情表》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修辞等。
解释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在课文中。
2.2 修辞手法解析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课文的表现力。
2.3 语言风格探讨探讨《陈情表》的语言风格,如文雅、激昂、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李密的形象分析李密在《陈情表》中的形象,如忠诚、智慧、勇敢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李密的语句和描述。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如刘备、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作用。
3.3 人物关系探讨探讨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李密与刘备、李密与诸葛亮等。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关系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四章:情节与主题分析4.1 情节概述概述《陈情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强调重要情节和转折点对故事的影响。
4.2 主题探讨探讨《陈情表》的主题,如忠诚、义气、奋斗等。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语句和事件。
4.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陈情表》中的情节和主题如何相互关联。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情节和主题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拓展5.1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陈情表》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5.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陈情表》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看法。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文辞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领会并运用《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模仿、创作,提升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密的忠诚和担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理解忠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2. 《陈情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忠孝文化在《陈情表》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2. 对《陈情表》中文辞特色和表达技巧的鉴赏;3. 忠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扬。
1. 讲授法:讲解《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模仿创作,提升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李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意,标记疑难词句;3.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标记的疑难词句进行讲解,讲解《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后续章节待补充。
六、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分析并总结《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七、课程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忠孝文学作品,如《出师表》、《祭十二郎文》等;2. 组织一次课堂分享,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提高文学素养;3.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忠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
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
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
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
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
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
(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
(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
(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
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退两难)
(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
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
五、四读课文。
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
)
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
(一)赏析第一段:
(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
)
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
身世凄苦: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人丁衰微: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
)(二)赏析第二段:
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
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
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
(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
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
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
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
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一小节的情感。
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
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
(四)赏析第四段:
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
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
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
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
辩驳。
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愿乞终养。
”
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
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七、板书设计:
陈 情 表 李 密
教学反思:
教学是
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公开课,即使课前再深入揣摩教材、反复修改教案、细心考虑环节,但是上完课后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因为每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之处,有遗憾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是遗憾在哪儿,我们应能及时找出遗憾,并经过反省、思考、实践,让遗憾不再成为遗憾。
所以我更重视课后的反思。
在公开课后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对课上的一些环节做了一定的修改,感觉仿佛又重新讲过一次,对本节课的成败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对我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
情
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
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
理
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