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明确__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夙遭闵( )凶终鲜( )兄弟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责臣逋( )慢犹蒙衿( )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除臣洗( )马逮( )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 )薄更( )相为命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
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1、检查预习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__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__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小组抢答陈述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陈情表》教案精选3篇

《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投影显示“陈情”二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
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8教学要点一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一、巩固强化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
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陈情表》教案篇一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陈情表》,使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领会其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陈情表》,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陈情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历史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领会其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鉴赏《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 深入分析《陈情表》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忠诚为国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李密忠诚为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陈情表》,巩固学习内容。
3. 深入研究《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陈情表》中的疑难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陈情表》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共鸣。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古代辞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陈情表》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穿插讲解。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陈情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课后作业的参考答案,以便及时批改和反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陈情表》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陈情表》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对作者忠诚为国情怀的感悟。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

《陈情表》语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陈情表》。
(2)理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李密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2)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深入解读《陈情表》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密和《陈情表》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陈情表》的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李密生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如辞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2)分析《陈情表》的思想内涵,强调忠诚为国、直言敢谏的精神。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陈情表》。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3. 针对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如魏晋时期的官场斗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面临的困境。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去体会《陈情表》中的情感变化。
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时期的辞表作品,如《出师表》,与《陈情表》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独特之处。
《陈情表》教案公开课

《陈情表》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的成文背景。
2. 分析《陈情表》的作者李密。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
3. 示范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鉴赏。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陈情表》。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陈情表》文本。
2. 分析《陈情表》的主题思想。
3. 探讨《陈情表》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文本。
2. 分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鉴赏艺术特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
2. 分析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情感表达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第四章: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 分析《陈情表》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分组讨论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深化对《陈情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1. 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公开课教案设计今天为大家带来陈情表公开课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
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生:伪朝。
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
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
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
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
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平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
”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平。
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
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
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
史书记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
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
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
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
自古“忠孝难全”,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
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首段述“悲”。
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
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
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
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成人,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
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
本可以在孙子成人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
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
《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
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
”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
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
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
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
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
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
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