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难忘的老革命关文学先生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ppt课件

《藤野先生》ppt课件
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
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 国
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 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 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弃医从文的原因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离开仙台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之情化为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斗争的力量和 勇气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强思想感情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的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210 01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表推测,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与句末的语气“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以“物以希少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210 01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 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 负责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 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东京
仙台
北京
相识
离别
210 01
相处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 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 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 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210 01
爱国

陈翰笙——一个真正的学者、共产党人

陈翰笙——一个真正的学者、共产党人

。 ・广
翰笙 是我景仰 的学 者。 去年 “ 一 ” 我给 七 , r 编辑 部同志讲 ‘ I ‘ 我心 中真正的共产党人 ” , 时
第一个就谈了陈翰老 。 很早就听党 内学人谈到陈翰笙 的人 品和学问,0 2 世纪 8 年代我有幸 向陈翰老求教时 , 0 我是 3 0出头 的
师从陈翰笙 的弟子学人 到一个非 同一般的人: 一
个大学教授却甘 冒杀头的危 险选择了革命 的道路 , 三 次被反动政权追杀不得不流亡海外; 一个著名的历史 学家、 经济学家却 自讨苦吃到贫困落后 的农村进行社
活着的最老 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 ” “ 国现在活着 的 、中
最 老 的学 者 ” 。
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于 2 0 年 1 2 04 月 5日专程来 到北京协和医 院, 看望学界泰斗 陈翰笙, 向病床上 的 老人祝贺 18 0 岁寿辰。 总理深情地说: 陈翰笙老人 温 “

官员在前呼后拥 中颐指气使, 脑海 中常浮现 出陈翰老 这位老革命者 、 老学者 的身影 , 难以忘怀。
青年 , 陈翰笙先生是年近九十岁 的长者 , 陈翰老第一
句话是说: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言语 中对青年人 “ 是那样 的平易、 恳切 、 坦诚。与 陈翰老相处, 他总是在 真诚谈心 ,用 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给 青年人 以启 示,还经常提供他搜集的资料 。 陈翰老那 时的眼睛 因患严重青光眼、 白内障 , 已视物不清 ( 自称 “ 一青二
从陈翰老家离开时 , 翰老一定要送到 电梯 处, 走到楼
道门时, 翰老总要抢先一步拉开楼道 门礼让。初次很 使我惊讶 , 对老人家如此更不敢当, 后来知道, 这是翰 老的规矩, 他对来客无论老幼亲疏, 皆如此 。 尽 在翰老 身上 , 我感受到 了什么是老共产党人 的风 范, 什么是 学人 的道德文章。在 以后的岁月里 , 每当我看 到一些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现代文阅读答案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现代文阅读答案【原文】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季羡林①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经二十多年了。

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经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认识他以后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

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

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

②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

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偶尔会听到老舍的名字,而第二次见面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④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

⑤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

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水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暑假读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有感作文

暑假读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有感作文

暑假读《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有感作文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红色经典的书:《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让我有了深刻的感触。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这本书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陈云的、有林伯渠的、有邓颖超的、有任弼时的,还有李先念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邓颖超奶奶的一个故事——《漫漫长征路》。

那个故事要紧讲了:1934年10月身患肺病的邓颖超躺在担架上随着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途中,邓颖超老是抱病忘我地照顾他人。

担架队落伍了,她鼓舞担架夫和警卫员,最终追上了军队,邓颖超确信人到齐了才去休息;有一次,廖似光实在走不动了,邓颖超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廖似光,自己却骑着马赶路。

还有一次,邓颖超支撑着虚弱的躯体给大伙儿搓米,手都搓出血泡来了,她却说没关系。

邓颖超确实是如此在各类艰巨险阻的环境中帮忙他人,坚持自己的理想,终于随着中央红军成功抵达了陕北。

读了邓颖超奶奶的故事,我体会到了长征路上的艰巨险阻,还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舍死忘生的精神。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咱们是新中国幸福的一代。

咱们的幸福是邓颖超奶奶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仆后继,抛头颅,洒鲜血,在艰巨中换回来的。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平常,我很懒惰,不爱温习作业和做作业,喜爱不断地玩,读了那个故事,我感到超级惭愧,没有邓颖超奶奶这些人就没有此刻繁荣强盛的中国,也没有这么辛福的生活,因此,我要好勤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来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红色经典的书:《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让我有了深刻的感触。

《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这本书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陈云的、有林伯渠的、有邓颖超的、有任弼时的,还有李先念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邓颖超奶奶的一个故事——《漫漫长征路》。

那个故事要紧讲了:1934年10月身患肺病的邓颖超躺在担架上随着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途中,邓颖超老是抱病忘我地照顾他人。

担架队落伍了,她鼓舞担架夫和警卫员,最终追上了军队,邓颖超确信人到齐了才去休息;有一次,廖似光实在走不动了,邓颖超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廖似光,自己却骑着马赶路。

介绍革命文学家的作文

介绍革命文学家的作文

介绍革命文学家的作文
标题:介绍革命文学家的作文
革命文学是一种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许多杰出的革命文学家用火一般的文字唤起民众反抗意识,推动了社会进步。

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之一。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写出了封建糟粕的残酷,唤起了人们反封建、争民主的热情。

而《阿Q正传》则深刻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荒谬和危害,启示人们自觉革命的必要性。

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充满了同情穷人、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作品。

他的小说《双城记》热情讴歌了法国大革命,弘扬了自由平等的理念。

而《笃福人家》则深刻揭示了穷人的贫困遭遇。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卢卡奇则阐述了革命文学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革命文学需要坚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原则,体现出明确的阶级立场和党的领导。

总之,革命文学秉持了人民立场,反映时代呼声,鼓舞斗争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学的优良传统,用文字为人民服务。

革命家闻一多作文

革命家闻一多作文

革命家闻一多作文知道闻一多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革命家呢!咱先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学问吧。

哇,他就像一个知识的大宝藏,啥都懂。

他会写诗,那诗写得可美啦,就像一幅幅漂亮的画。

他还研究古代文化,就像一个考古学家,能把那些老古董都给挖出来,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的智慧。

你说他牛不牛?闻一多先生不仅学问大,还特别勇敢。

在那个时候,国家有危险,坏人到处欺负老百姓。

闻一多先生可不怕他们,他站出来,大声地说话,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

他说:“我们不能再沉默啦,要起来反抗!” 他的声音可响亮啦,就像打雷一样,把那些坏人都给吓住了。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在一个集会上演讲。

他站在台上,满脸通红,眼睛里闪着光。

他说:“我们要为了自由和民主而战!” 台下的人都被他的话感动了,大家纷纷鼓掌。

这时候,有几个坏人想捣乱,他们在台下大喊大叫。

闻一多先生可不怕他们,他继续演讲,声音越来越大。

“我们不怕你们!我们要战斗到底!” 哇,他真的太勇敢啦!还有一次,闻一多先生收到了一封恐吓信。

信里说如果他再继续演讲,就会有危险。

可是闻一多先生一点都不害怕,他把信扔到一边,说:“我不怕!我就是要为了真理而战!” 你说他厉害不厉害?闻一多先生的勇敢也感染了很多人。

有很多学生都跟着他一起参加活动,大家一起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他们就像一群小战士,跟着闻一多先生这个大将军,一起冲锋陷阵。

咱再说说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吧。

他爱我们的国家,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他看到国家有难,心里可难受啦。

他想尽办法,要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他写文章,演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觉醒,一起为国家奋斗。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聊天。

一个小伙伴说:“闻一多先生真伟大,他为了国家连命都不要了。

” 另一个小伙伴说:“是啊,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国的人。

” 大家都点点头。

总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他有学问,勇敢,爱国。

他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爱国的人。

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

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1《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

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忆一位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

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

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

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

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

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

我十分欣赏他正(义)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

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

藤野先生的读书笔记2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位对我们影响颇深,且令我们终身难忘的恩师。

即使是鲁迅这样家喻户晓的名人的生命里也有一位如此令他难忘的恩师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_1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_1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藤野先生》读书笔记1《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此文感人肺腑,让我感慨万端,回味无穷。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的一颗爱国心,一段师生情深深地感染着我。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期间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老师的相识与相处,还有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中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傍晚时分在学跳舞的喧闹。

这是鲁迅厌恶不已的,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儿,他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子裹脚。

在这诸多片断中,我看到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老师,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遇到这样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一文不仅仅只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师生情,也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由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其中的“中心思想”就是爱国、救国。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时,他本以为他的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当个伟大的军医,可当他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

这时,他才深刻认识到,学医可以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他发现,要想拯救人的灵魂,只有用文学来当武器。

于是开始提倡文艺运动。

我读《藤野先生》所读取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血荐轩辕”的报国之心;对于中国人的热爱,对于中国的热爱——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为了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从文,而不是以自己个人利益为目标。

我读《藤野先生》所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和怀念之情;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鲁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即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住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

《藤野先生》记叙的确实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藤野先生》读书笔记2前天开学发了新书,第一篇课文就是鲁迅的《藤野先生》,为此有点感兴趣就读了一边,感觉到有一股对教师的亲切和尊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难忘的老革命关文学先生
关文学先生,是林彪麾下的一名战士,16 岁投军,参加过大半个中国的解放事业,最后以兰州军区汽车团以团长退休的一位老革命军人。

先生于1930 年正月二十六生于辽宁省盖州市盖县熊岳城,1943 年因无法生活去沈阳谋生,因人介绍去一家鬼子(日本人)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学会了汽车修理,同时学到了大量的文字。

15 岁左参加了解放军东北联军。

从此投身于我国的解放大业,随军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再转战西北,参加西藏解放以及陇南剿匪,又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退休于兰州军区。

与先生相识,纯属偶然。

去年4 月份,因血糖问题住院
医院,因当时医院高干病房满员而与也有血糖问题的先生同住病房,因此幸遇先生。

先生身材魁梧、面容慈祥,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与人交往极为谦和。

因我们虽然病情不轻,但行动没有问题,于是多数时间只有我们两人,用完药,就
起去吃饭、散步或者闲聊。

闲谈之间,发现先生系客居陇上的一位老英雄,令人肃然起敬。

据悉:先生16 岁时曾捉拿过敌头目,并因此粉碎了敌人的一次突袭。

那是先生与两三人奉命打探敌情,忽遇敌数人而来,其中有一乘驴者。

于是隐蔽于树丛中,当敌人靠近时,以枪挟持、缴械并押解回营,通过审讯,获敌作战
计划,所部将计就计与敌人战,获得胜利。

17 岁炸过敌人的碉堡。

那是在四打四平的一次攻坚战役中,部队一次次的进攻都被敌人碉堡中机枪压了回来,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

就在此刻,先生毅然受命炸碉堡,在机枪的掩护下,他顺利的靠近碉堡并点燃炸药包,然而在往回跑的途中,被敌机枪三发子弹击中腿部,然而就在倒下的瞬间,碉堡也在一声巨
响中被夷为平地。

战斗取得了胜利,然而先生生命垂危
几经波折,当送到可动手术的后方时,先生已经奄奄
息,打开伤口,已经腐烂化脓,伤口上活跃着一群蛆。

先生以微弱的声音哀求医生不要手术,然而谁知先生遭此不幸,竟然能活下来,并且几过月后能继续作战。

据先生回忆,在往后方转的途中,先生已经多次恳求战友们放弃自己,然而没有被准许。

就是手术时,也非常迟疑,因为条件异常简陋,在一座茅屋中,外面正下着大雨,屋里到处漏水,包扎布打开,漏水几乎已经洗净伤口。

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谁信先生竟然又能站起来?
其实,先生的腿伤不止于此。

那双腿到脚,满是铁青色的疤痕,原来是一次严冬时节夜间作战,光着腿、赤脚趟过
条齐腰深的冰河所致,当时的战士们全部如此。

透过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环境,是何等的恶劣,我们的军人、尤其是当时的军人,是何等的可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其实,四平战役异常艰辛!历时两年,作战时间长达63
天,投入总兵力97 万,东北联军(解放军)牺牲4 万余,歼敌8 万有余。

可以想象,当时是何等的惨烈啊!
聆听先生往事,感受博大襟怀,不禁萌发以文保留先生
丰满一生的愿望,然而先生不愿张扬,于是只好搁笔。

然而
想其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戎马一生,不要说什么辉耀,也确实难得!更何况从其只言片语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高尚情怀,确实也不容我们忘记!这是一种精神的钙质,也是当今社会最学要的财富,怎么能随便忘记呢?于是在时隔一年之久的今天,也正值我们伟大共和国成立69 周年国庆之际,我仍然想以几个苍白的文字,书写先生的动人故事,以慰劳
这位淡泊名利的老英雄。

然而对于先生,我实在了解太少,只是从短短的10 天
相处中,了解到了其关于先生的点滴感人事迹。

所幸的是先
生家庭幸福,欢乐融融,子孝孙贤,其子女孙辈来看望,如
旧别重逢,亲密有加,为先生捶背濯足,极尽孝道。

或者请
先生就餐,如同对待贵宾,我这个来自乡下的陌生人也每每
沾光。

先生夫妇皆已年过八旬,子女又忙于公务而无暇照
料,于是招保姆操持家务,其一家对待保姆,也如亲人一
般,极尽慈爱。

先生仗义轻财,重情义。

与于先生相处,我作为一个有
良知的人,应该敬老尊贤,多给先生照顾。

然而每次吃饭,
他总是抢着掏钱,临别之际,还硬拉着我的手给我100 元。

我说:“关叔,我有工资呀!”他说:“我知道,但是这是感情!”并说:“认识你很高兴,若在到兰州,就到家里来,需要帮忙,尽管打电话”
我只好收下这份“感情” 。

回来也很少问候,因为我

知,英雄为国为民操劳一生,更需要休息。

然而敬意终难表
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表达对先生以及和先生一样为我们伟
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做过贡献的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并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达,于是,就在这个美丽的时刻——共和国成立69 周年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