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备课建议
高中语文必修五全套备课精选-苏教版4

专题一科学之光文本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第课时导学与探究.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参与.()②框.架()③和谐.()④核苷.酸() ⑤网络.() ⑥胰.岛素()()给多音字注音①(\\(差.异(),差.劲()))②(\\(规模.(),模.样()))③(\\(协调.(),调.换()))④(\\(与.会(),休戚与.共()))⑤(\\(症.结(),对症.下药())).辨形组词()(\\(苷,甙))()(\\(诞,涎))()(\\(辜,幸))()(\\(怂,耸)).词语释义()双刃剑:()无米之炊:()耸人听闻:()对症下药:()无所适从:()防患于未然:.近义词辨析()厚望希望厚望:名词,深切的期望。
希望:动词,盼着所想的成为现实;名词,愿望,也指能使愿望变成现实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秦始皇曾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
正是这种长生不死的,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
②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的知识青年是祖国富强的所在。
()尊严尊重尊严:名词,崇高庄严的地位、身份、人格等。
尊重:动词,敬重,维护别人的尊严;或重视,认真对待。
形容词,言行庄重,不轻浮。
例句:①别人就是自己。
②祖国的高于一切,我们必须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一、整体感知.找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词语,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第段:重大工程,科学计划;第段:具体目标,基础;第段:意义;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第段:冲击;第段:共同的基因组,保护,平等;第段:共同财富与遗产;第段:隐私;第段:自然进化的产物;第段:知情权;第段:非和平使用的可能性;第段:。
.捕捉上题筛选出来的重要信息,认真整合,形成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说明对象的综合理解,串联成一段话。
二、深层探究.文中说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有“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那么这句话对于文本来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三、技法迁移剖析说明对象,把握总分结构[文本回顾]本文写法上主要就是抓住说明对象,分条剖析,逐项说明,形成条分缕析的总分结构。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兰亭集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兰亭集序教案苏教版必修5第一课时I、教材分析1.本文是一篇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作者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作者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作者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II、学情分析经过上个专题的学习,学生的文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疏通文句的工作交给学生,教师在旁指导写作共同完成,本文主要在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的书法的同时,品味《兰亭集序》中清淡的风貌,朴实的语言,从文中写景的16个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到抒发“死生亦大矣”,接着深沉地感叹“岂不痛哉”,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III、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掌握本文叙述、议论和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特点。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IV、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现象,初步体味王羲之在这次集会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难点:深入体味王羲之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但是有力地批判了在当时颇为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在东晋时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V、教学流程一、教学导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备课建议 PPT课件

28
•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 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 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 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 选择这篇文章也是想让学生明白,现在的文体 正在走向交叉、融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 富,科学、人文,包括艺术,有时结合得非常 紧密,所以,只要说明的内容没有科学性的错 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 可以把这些边缘性、交叉性文体的表达方式吸 收到说明文写作中来。
17
文章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 宗旨,分析了人类的遗传信息,全面介 绍了这一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人类对自 身的生命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一部分(第1—2段)交待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第二部分(第3—10段)从六个方面 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科学研究与 生物产业发展的巨大导向性意义。
6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 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探索规律、思考价值和自身品格 二、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 三、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
文化与野草之美
科学与美的同构,按照美来造形
7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 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 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 境界。
3
一、内容目标--工具性目标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 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 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全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案全集科学之光【专题解说】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侧重人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同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认识与思考;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则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展示它的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科学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本板块又将目光回到人类自身,侧重认识科学的实践性品格,并通过特定的实例说明了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说明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本专题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有关于事理说明的,也有程序性说明;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
⊙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
2、能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学法建议】1、学习本文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全文的结构。
2、可以从本文语言的推敲品位中感受达尔文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查理·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
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
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
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欢迎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4.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6.引导学生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2.了解*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为生物的社会)二、作者:刘易斯?托马斯是美国医学家、科普作家,同时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代表作品是《细胞生命的礼赞》,这部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
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据说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语文】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

【关键字】语文苏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案全套4第一时〖学习导航〗一、如何运用事例来论述观点,把论证推向深入?关键是分析论据,找准论据和论点的契合点,把握四个思考方向:.朝深处想,揭示实质;2.朝大处想,揭示意义;3.朝远处想,揭示影响;4.朝反面想,揭示后果。
2、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灵活运用六种方法:.假言因果法;2同类归纳法;3披文示意法;4意义分析法;正反对比法;6叙议交融法。
(一)假言因果法: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
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实例借鉴:示例1(观点:坚持才能成功)(事例)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叙述例子)(假言说理)“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
如果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新药当然不会问世。
就是他实验了60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分析例子)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假设桥梁)示例2(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事例)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又能看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以古为镜”,学会在人们的各种批评、意见中认识自己,而成为一代名君。
(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2方法点拨: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二)同类归纳法: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的例子,然后进行分析论述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但这个相同点必须紧扣论点;或者举出一个例子,然后在分析过程中联系其他类似事例,进行归纳总结,紧扣论点。
江苏省邗江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专题四 兰

课题(《兰亭集序》)学科:___ 语文_____授课班级:_高二(5)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相关资料的研读,能够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诵读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清淡雅洁的语言美。
3.、通过自主地、个性化地阅读鉴赏,能初步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4.、积累文言实词和作品中的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文本相关资料的研读,能够理解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通过诵读的活动体验,能充分感受作品清淡雅洁的语言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后人称女婿为“东床”,这个说法从何而来?(王羲之“坦腹东床”)在别人都表现得拘谨不自然的时候,却能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应该是个洒脱放旷之人。
具有此性格特点的王羲之他的字表现出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从他的名篇《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书法的美(学生看幻灯《兰亭序》)。
今天我们先感受这一以书法和文采双艺流传千古名篇的书法美,接下来我们更主要的是欣赏他的文章美。
在欣赏文章之前,请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羲之。
(出示需提醒学生注意的关于王羲之常识的幻灯片)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下面我们主要就通过读来体悟文章的内在情感。
(出示幻灯片:一读文章读顺;二读文章读懂;三读文章读透)一读文章1、读顺也就是要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课前请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没有读顺。
(指名三名学生分节朗读,注意正音,提醒通假字)1.集体齐读(三)二读文章1.、(用幻灯片出示读的要求)自读文章,结合书下的注释,疏通文章大意,有疑难的地方划出,试体味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
2、学生质疑(四)三读文章(研习课文,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1、先看第1节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在集会上的感觉如何呢?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信可乐也)翻译此句2、兰亭集会上,作者乐在何处呢?(学生讨论,逐步引导归纳总结)一乐:人杰(青年才俊,权威长者,济济一堂,可以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补充:参加的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40多位都是当时的名士)二乐:地胜(有山有水得天地灵气,再加树木和翠竹点缀其间,环境清幽)三乐:事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生描述流觞曲水的场景)四乐:时美(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暖风习习)由此可见这次聚会得天时、地利、人和,它不同于苏轼泛舟赤壁,是见其壮不见其幽,也不同于李白饮明月啸山林,浪漫有余而精致不足,它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高雅的情调,由此作者登高俯仰,驰骋胸怀。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高中语文第四专题心连广宇16滕王阁序导学案1苏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和解释重点字词,概括第一段、第二段大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和解释重点字词,概括第一段、第二段大意。
(2)把握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 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4.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专题:世相百态一、说不尽的阿Q:阿Q正传二、*众生之相: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 / 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 一夜醒来成甲虫的格里高尔 / 高松年与方鸿渐第四专题:众生之相1.专题内涵: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社会、人生和性格2.呈现方式:文本研习3.核心文本:阿Q正传4.教学重点:探讨—精读与略读5.课时安排:8课时生活因人的不同个性而丰富,生活也因人的不同个性而复杂。
了解生活的丰富和复杂,能使我们对生活有更正确、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提高我们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了解不同人各自独特的性格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对我们选择适当的人生定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都非常有价值。
文学即人学。
伟大的作品都以其塑造了个性鲜明而意蕴丰富的人物而成为经典,都以其对生活深刻而独到的表现而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阅读这些文学的经典,感受其语言艺术的魅力,既是文学的享受,也是对生活的解读。
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为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它成功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在学习过程中,欣赏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精湛艺术,了解民族的某些劣根性以及人性的某些共同弱点。
第二板块为集锦式的“众生之相”,由从中外名著中截取的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四个片断组成:有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有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有一夜醒来变成甲虫的格里高,有不谙世事人情的方鸿渐和世故圆滑的高松年,以群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生存方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认识生活,思考生活,“改良人生”。
第一板块:“说不尽的阿Q”鲁迅《阿Q正传》《阿Q 正传》主题深刻、内涵丰富又有趣耐读,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研习解读,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
小说的篇幅比较长,必须课内外结合,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
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读小说,画出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语句,思考章前以及旁批中的有关问题,随时记录下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心得。
前六章的学习,可以先进行分组复述。
教师要对学生的复述进行指导,首先要梳理每章内容,列出情节提纲,弄清楚主要写了几件事;复述时可借助插图突出重点内容。
然后组织讨论每一章章前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情节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后三章的学习,可以抓住阿Q“革命”这条线索,分析他“革命”前后态度的变化,“革命”的方式和具体行为,“革命”的目的和结果,“革命”过程中同其他人发生的联系和矛盾,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切的原因所在。
在突出这个重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他的精神胜利法及其他的性格特征。
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学习这篇小说,环境的分析不能不加以重视。
这个环境,一是指未庄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
重点是理解阿Q和身边各种人之间的关系。
要使学生认识到,阿Q是这些人物中的代表,是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导致了阿Q的悲剧,而他们的躯壳里有着和阿Q一样的灵魂。
喜剧的外壳包裹着悲剧的内核,是《阿Q正传》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了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
教学中,要防止学生对小说的解读只停留在浅表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内在世界,认识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小说的深刻主旨。
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
我们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
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 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
但细细咀嚼,就能从喜中品出悲来。
作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的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
但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通篇调侃、讽刺、挖苦、嘲笑,惟其这样的大喜,人们才感觉到那样的大悲。
当我们联想到历史和现实时,更是悲从中来。
所以,阅读这篇作品,应该在喜剧故事中把握其悲剧内核。
这篇小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但对其主要思想的理解还是基本一致的。
可以结合有关资料组织对小说主题的讨论。
在理解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可以容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和主题,教师应该对作者创作的动机以及这篇小说写作的背景作适当介绍。
也可以让学生围绕“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否需要一点阿Q精神”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阿Q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小说的思想博大丰富。
这既是教学的难点,也给教材处理带来了较大的空间,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从某一个角度切入,从某一方面入手,牵一发动全身则可。
教学这篇小说,也可以采用边诵读边赏析的方法,把对小说的理解、分析同朗读结合起来进行。
边读边讨论有关问题,边评点人物的表现和性格特征。
朗读的方式可以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轮流朗读相结合。
每一章的插图,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
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复述内容的凭借,也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资料。
*第二板块:“众生之相”[西班牙]塞万提斯《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奥地利]卡夫卡《一觉醒来成甲虫的格里高尔》钱钟书《高松年与方鸿渐》板块由四个片段组成,构成一个“人物画廊”,以表现“众生之相”。
由于节选的文本都只是一些不长的片段,这一个板块教学不必花很多时间,重点在于了解“众生之相”的各不相同。
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或分组阅读,概括四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理解不同的小说风格,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也可以直接进行人物的比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人物作适当的拓展介绍,以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并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作品的兴趣。
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以喜剧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自身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
《堂•吉诃德》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认识并不相同。
尽管塞万提斯的本意是要“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而且在《堂•吉诃德》发表后,骑士小说也真的奇迹般地销声匿迹了。
但是书中展现出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大战风车”是小说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之一。
尽管只是一个片断,但把堂•吉诃德荒唐可笑、维护正义、疾恶如仇等特点表现得十分鲜明。
从这个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堂•吉诃德既是一个脱离实际的幻想家,又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战士。
他的行为是荒唐可笑的,但表现出的是一个战士的精神,是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是真理的捍卫者。
堂•吉诃德是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典型人物。
作者通过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的可怜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像,告诉人们,阅读骑士小说会带来多么可怕的恶果。
你看,明明是磨房的风车,他却认为是三头六臂的巨人,于是便催骡提矛舍命冲去,结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动弹。
即使这样狼狈不堪,当侍从桑丘跑来再一次告诉他这不是巨人而是风车时,他仍辩解说,这是魔法师把巨人变成了风车。
这种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的含义。
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美好的感情。
透过令人忍俊不禁的一件件荒唐事,人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锄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
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与风车搏斗,是因为在他眼里这些都是社会的丑恶势力。
而他的骑士职责便是要争得民主自由平等,并随时准备为理想去赴汤蹈火。
这时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已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的理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了。
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人的意志的言论是那么有条有理、铿锵有力,他对人类美好的未来具有那么坚定不移的信念。
他的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
这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沉含义。
姑且不论他在当时情况下仍然想当骑士的荒唐想法,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决不退缩的非凡毅力,以及捍卫真理和正义的勇气和行动,着实让人敬佩。
当他被巨人打得遍体鳞伤后,还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认为是魔术师和他作对,剥夺他胜利的光荣,然后很有信心的补充一句“可是到头来,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的这把剑的光芒”。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
正是幻想家和战士的组合,才有了说不尽的《堂•吉诃德》。
小说正是通过看似荒唐而不可信的情节表现了人物的丰满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悲剧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他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助纣为虐。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夸张与讽刺是塑造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法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的特征,像别里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
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便是绝妙的讽刺。
一觉醒来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小说主要采用了荒诞、变形和写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诞的;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诞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诞的。
荒诞、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
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