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2.学习文章中的外貌、言行、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演讲的一些技能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来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1、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品评梁任公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有没有同学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什么?(板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家是不是有点好奇清华大学为什么要选取这八个字定为校训呢,我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校训的来历。

在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接受清华大学的邀请,来到清华大学讲学,讲题为《君子》,他就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即是以此二卦辞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增厚美德。

这次讲演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

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f èn 矣。

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些都体现着梁任公先生对学子的殷殷期盼,虽然我们现在还不是清华学子,但作为青年学子我们都可以用此来勉励自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

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罗婕一、教学设想1.单元设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

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

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

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

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

“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

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

“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

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

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作者及主人公介绍1.梁启超(1)(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2)政坛上的功绩: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3)文学界一位难得的才子: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2、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个精彩有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2、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部分(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找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件1(人教版必修1)

【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件1(人教版必修1)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
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
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四点 七分。
③ 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
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 风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
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 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
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四点 七分。
文章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
客观表 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说明
主观表 达方式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四点 七分。
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奉旨督办京师大学
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
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与段祺瑞合作,
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曾倡导“诗
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晚年在清华学
4.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景仰、欣赏、赞美 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 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 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 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 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
之当世能有几人?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十四点 七分。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件

素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应用
课内素材 《箜篌引》只有四句十六字:“公无渡河。公竟 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诗中的“公”明知 渡河有可能殒命,却还去渡河,不幸“渡河而死”, 令人叹息且又无奈。其实,这里的“渡河”不仅仅 是指渡河。“公”为什么要渡河?渡河的意义在哪 里?渡河成败意味着什么?都值得细细品味。
第写9法章 精扩讲声系统调音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 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 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第精9章彩应扩用声系统调音 固执与执著 刘备一心要为关羽报仇,不听众将劝告,以举国之兵伐 吴,结果大败而归,身死白帝城。这说明人所追求的东西 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固执地坚持自我,就可能失去年华, 断送事业,毁掉人生。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南辕北辙。 一个人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想到楚国去。有人问他: “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 马好。”人对他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啊!”他说:“我的路费多。”人说:“路费即使多,但 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 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单元 荆轲刺秦王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写法 第写9章法归扩纳声系统调音
领悟
(1)虚实相生。
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
见其“动人”;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
人”;写讲完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系统调音
其实他要到楚国去,走的路却完全不对。马、路费、 车夫这几样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这人的固执不 仅毁掉了他的楚国之旅,也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他的固执使他根本看不出自己的错误,多么可悲。

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设计意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任公先生的形象,展现他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也不必面面俱到。

尽管尽管本文有的地方很精彩,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

”所以,这堂课,我主要想通过对梁先生演讲细节描写的赏析来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2、简要了解作者梁实秋;【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先生所讲的杜诗、《桃花扇》、《箜篌引》来了解先生的性情与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

2、对《箜篌引》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分析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前面诗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再别康桥》认识了浪漫诗人徐志摩,他在现代诗坛上名头之高、影响之大妇孺皆知,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使然之外,还得益于他成功地拜梁启超为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起点就置于众生之上了。

那么“虎爸”徐申如花了1000块大洋替徐志摩拜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一看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介绍。

(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带有悬疑性的言语带动思考,调动学生情绪。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必修1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由于在学习第一单元现代诗时,我通过《再别康桥》讲过徐志摩和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我就借助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导入新课,引出本文的主人公。

梁启超、徐志摩这师徒二人一同出现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我猜想编者是有意为之。

尤其是读完这篇散文,不禁佩服编者的用意,两个作品同是着眼于回忆的图景,但是我们看《再别康桥》,能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则看得人心中暖流涌动,令人感叹。

高中语文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作者(梁实秋)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字。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

3.请写出易误读的字词并注上音。

①戊戌.()②显宦.()③莅.()校④步履.()⑤谦逊.()⑥酣.()畅⑦屏.()息⑧蓟.()北⑨洽.()合1.梁治华实秋翻译家2.饮冰室主人饮冰室合集3.xū huàn lì lǚ xùn hān bǐnɡ jì qià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塑造的?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了反衬手法,从侧面赞扬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反衬手法解读:①反衬的内涵: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者皆相成也”。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相对“正衬”而言。

②反衬和正衬的区别:反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条件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其中“从”是背景、环境、条件,“主”是人物、物象。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是“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反衬”。

③反衬的作用:在反衬中,以“从”衬“主”,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借此显彼,借反衬正,造成艺术上的回旋,增强作品的意蕴。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妙对杏花联

梁启超十岁那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 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他的父 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筵席 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 为了活跃气氛,父亲便当众对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 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小启超 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 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 春色“。小启超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 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梁启超父亲 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 的下联陶醉了。
炽热的爱国心
《箜篌引》 《桃花扇》 杜诗 4.“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将奈公何!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
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 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 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 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 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 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 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 名曰《箜篌引》。
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 先生的评价?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 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 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除了正面描写,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先生的 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试把这些句 子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其一
【教学目标】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⒉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

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

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③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

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
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

其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
同学发布讨论结果。

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

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

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

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

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

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

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

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

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

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