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9.景公之时(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29.景公之时(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九】景公之时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③,坐于堂侧陛④。

晏子入见,立有间⑤,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⑥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⑦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⑧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⑨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雨(yù)雪:下雪。

雨,用作动词。

霁(jì),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

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

这是裘中最珍贵的.④陛:宫殿的台阶。

⑤间:一会儿。

⑥闻命:闻教,受教。

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

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

⑦睹:看见的。

⑧循:巡,巡查.⑨疾:病困。

【练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被.狐白之裘(同“披"散开,穿着。

)(2)逸.而知人之劳(安逸)(3)出裘发粟与.饥寒者(给,给予)(4)所睹于途.者(路)2、翻译下面句子: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答: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现在你不知道。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

”?答: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用“讽刺”的方法让景公知道他养尊处优,不知百姓之饥寒,晏子的言语令景公感到惭愧。

4、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答:景公的笑尴尬地掩饰自己的失言。

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是对晏子和齐景公的赞扬,晏子能够巧妙的说出自己给齐景公的劝诫,而齐景公也能迅速接受并按照晏子的进言做出相应的反映。

这里给出了四个模范,一个模范的君王,一个模范的臣子,一个模范的劝诫方式和一个模范的纳谏方式。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三)一、女娲补天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

火爁làn焱yàn⑸而不灭,水浩溔yǎo⑹而不息。

猛兽食颛zhuān民⑺,鸷zhì鸟⑻攫jué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jì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hé,冀州平⑾,狡[jiǎo虫死,颛zhuān民生⑿。

注释:⑴往古:很远的古代。

⑵四极:天的四边。

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

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兼,合拢。

覆,覆盖。

⑸爁焱:大火燃烧的样子。

焱,火花。

⑹浩溔:水势浩大。

⑺颛民:善良的人民。

⑻鸷鸟:凶猛的大鸟。

攫:用爪抓取。

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

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

涸,干枯;平,平定、安定。

⑿生:得以生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天不兼覆.,地不周载()(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3)断.鳖足以立四极()(4)狡虫死,颛民生.()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策之不以其道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

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文言文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②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②晏子避席对曰()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逸而知人之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两人,略作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其/实味/不同2.①捆绑;②座位;③一会儿;④舒服(安逸、安乐、安闲)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题】练习卷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乙】景公①之时,雨②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雨(yù):下。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私:②时时而间进间:③公被狐白之裘被:④晏子对曰对:(2)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3)齐威王的“善”,带来的最终结果是“”(用原文回答);齐景公的“善”,可以看出他具有的君主风范。

(4)请结合【甲】【乙】两个语段,简要说说邹忌和晏子是怎样劝说国君的。

【答案】【小题1】偏爱,间或,偶尔,同“披”,穿着,回答【小题2】略【小题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谏如流【小题4】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思的掌握。

①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私,偏爱。

②句意: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间,间或,偶尔。

③句意: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

被,同“披”,穿着。

④句意:晏子回答说。

对,回答。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初一上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上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上册文言文模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乙)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牛筒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

③迨:等到。

④倍:通“背”。

(1)下列对甲文中欧阳修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幼年丧父B.经济困难C.身体不适D.勤奋好学(2)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3)参考字典解释,谈谈“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惟”的义项:①思,考虑。

②只,只有。

③句首语气词。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为止。

(5)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故事,在学习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007年省市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皆以轊折车败败:②期年不克克: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④南面而王耳王: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B.将军宜枉驾顾之C.辍耕之垄上D.怅恨久之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②汝何敢言若此!译: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9.(2分)B(代词,代人)10.(3分)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4.2007年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12分)王坚①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草书大王、居芝兰之室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草书大王、居芝兰之室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草书大王、居芝兰之室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
试题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3)立有间()(4)寡人闻命矣。

()
2、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
1.(1)下雪(2)通“披”,穿着(3)一会儿(4)领教、受教
2.(1)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2)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后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自己穿暖后会想到别人还冻着,自己安逸后会想到别人辛劳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 )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