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肌张力

合集下载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肌张力是一种健康的机体应激反应,它是肌肉活动行为的重要指标。

康复医学的诞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康复医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次将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主要从康复技术与概念、肌张力特性、肌张力康复应用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了解康复技术与概念。

康复医学基于人体的生物力学,聚焦于恢复患者的功能,主要以训练、康复治疗及复健技术为主。

其中,训练技术包括热运动、静息训练、家庭训练等。

康复技术则以人机界面,如机器人、自由仿生技术等为特色,通过训练患者肌肉张力来恢复功能。

复健技术包括康复评估、功能性测试及治疗,重点在于恢复患者受损部位的结构及功能。

其次,要了解肌张力特性。

肌张力是肌肉活动行为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人体的机械特性。

肌张力的特性分为三个方面:肌张力的力,称为肌肉最大瞬态力;肌张力的时间特性,称为肌肉肌张力时间常数;肌张力的反应速度,也叫肌肉肌张力驱动力常数。

肌肉肌张力的变化越快,功能越佳;肌肉肌张力的变化越慢,功能越差。

最后,要了解肌张力康复应用。

肌肉肌张力的变化是康复应用的核心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和恢复康复过程中的功能性。

肌张力康复有多种应用方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肌张力训练。

肌张力训练分为有氧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柔韧训练。

它们一般由拉伸、压缩、振幅等组成,训练次数由训练者体会决定。

此外,还有其它的肌张力应用方法,如肌张力预测、肌张力矫正等,都是康复应用的重要技术。

以上就是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的内容,可以看出,肌张力是康复技术及应用的重要指标,肌张力特性与康复应用都对恢复患者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受损部位的功能。

未来,医学界还将继续探索肌张力的新应用,为治疗残疾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肌张力

肌张力

腱反射、屈 肌回撤反射
0-4级评分:0:无反射, 1:反射减退,2:正常, 3:活跃,4:阵挛
5、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肩关节外展
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
(2)下肢被动运动
髋关节屈伸、展收
踝关节屈伸
5、摆动运动
(1)上肢摆动
手的摆动、前臂、上臂 摆动
(2)下肢摆动
小腿的摆动
6、肌肉僵硬的检查
物理治疗
包括: (1)冷疗法如冰敷,冰水浸泡将屈曲痉挛的手放在冰水中漫 泡5~10秒后取出,反复多次后手指即可比较容易的被动松 开。 (2)电刺激疗法痉挛肌及其对抗肌的交替电刺激疗法 (Huschmdt电疗法)利用交互抑制收缩和高尔基腱器兴奋引 起抑制以对抗痉挛。另外还有脊髓通电疗法,痉挛肌电刺 激疗法,直肠电极植入电刺激法; (3)温热疗法:各种传导热(砂、泥、盐)辐射热(红外线)内生 热(微波、超短波); (4)温水浴:患者在具有一定水温的游泳池或槽中治疗,利用 温度的作用和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也能缓解痉挛。
在较重慢性的痉挛患者 F波持续的时间和幅度 加大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2、H反射:
是运动阈下的强度刺激混 合神经干,产生的冲动经 传入神经至后根,进入脊 髓前角,引起前角细胞的 兴奋,又将冲动经运动神 经元向下传至靶肌肉而引 起的动作电位
痉挛时反射的幅度加大 H反射消失是格林-巴利 综合症的早期特征
2、肌张力低下的评定量表
级别 轻度 中度到 重度 评定标准 肌张力降低,肌力低下,肢体放在下垂的位置上只有短暂的 抗重力能力,能完成一定的功能性动作 肌张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检查为0级或1级,将肢体放在 抗重力的位置上,肢体迅速下落,不能完成功能性运动
(三)电生理评定方法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临床医学,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各种残疾、损伤、病变和功能障碍,帮助病人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叫做“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受每个肌肉完成特定动作时其张力的大小。

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熟悉的一个概念,它在康复医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肌张力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肌肉群可以分为短、中、长肌肉群。

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小,可以帮助病人以较低的抗力实现高效的运动;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提供较强的抵抗力;长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

正确的肌张力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某种功能,预防关节疼痛和歪斜,同时还能增强肌肉运动能力,增加稳定性。

此外,正确的肌张力还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保持肌肉的紧张及灵活性,以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肌张力的恢复不仅仅是临床实践,也可以通过补充体操和理疗等方法实现。

补充体操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运动,比如整体力量训练和细致力量训练来帮助恢复肌张力。

除了补充体操,理疗是另一种恢复肌肉张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软组织放松技术、肌肉张力技术、肌肉放松技术、肢体张力矫正技术等技术来恢复肌张力。

最后,可以利用各种康复设备来恢复肌肉张力,这类设备有助于促进肌肉的发展和活力,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的身体功能,延长肢体运动的时间,提高病人的病情。

有时,病人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康复技术,比如物理治疗和按摩等,来改善肌肉的张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肌张力对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

正确的肌张力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症状。

病人如果想要痊愈,就必须努力建立正确的肌张力,这也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肌张力概念

肌张力概念

肌张力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这种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它是维持咱们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像人在静躺休息的时候,身体的各个肌肉具有一定的张力,叫静止性的肌张力。

咱们人在站着的时候,虽然这个肌肉没有明显的收缩,但是你躯体前后的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维持站立的姿势和身体的稳定,叫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的肌张力,它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没有颤抖、抽搐、痉挛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种肌肉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变、神经根炎或者有些脑梗、小脑损害等出现可能是肌张力减低的情况,就是腿没劲,胳膊也没有力量。

小儿急性的偏瘫在早期是一个肌张力下降,但是过了数日、数周以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一般像脑瘫、去大脑僵直,肌张力都会明显的增高,四肢会强直,下肢是伸直位,上肢是屈曲,头向后背,走路是剪刀状的一个状态。

肌张力的名词解释

肌张力的名词解释

肌张力的名词解释肌张力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人体肌肉紧张程度的术语,它在医学、运动科学和康复领域中广泛使用。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态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或阻力水平,它是由肌肉纤维间的神经肌肉活动调节所致。

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是关键的活动器官。

肌肉的功能包括支撑骨骼、维持姿势、产生力量和促进运动。

肌肉紧张状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运动效果和效率。

肌张力通常可以分为静态肌张力和动态肌张力。

静态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紧张程度,而动态肌张力则是指肌肉在活动时所产生的阻力水平。

每个人的肌张力水平通常与个体的肌肉强度、活动性以及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有关。

肌张力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这些神经元可以增加或减少运动单位的兴奋性。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度。

此外,神经系统中的反射机制也对肌张力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肌肉的伸展反射使肌肉在受到拉伸时产生反弹力,这有助于维持姿势和平衡。

同时,许多外部因素,如情绪、环境和体位变化等,也会对肌张力产生影响。

肌张力的紊乱可能导致肌肉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肌痉挛是肌张力异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现为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并保持紧张状态,引发剧烈的疼痛。

常见的肌痉挛疾病包括痉挛性截瘫和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的调节对于正常运动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过度的肌张力可能导致肌肉疲劳、运动不流畅和受伤的风险增加。

相反,肌张力过低可能导致肌肉松弛、姿势不稳和力量不足。

为了保持适当的肌张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干预和调节。

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改善肌肉张力。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对肌张力的调节至关重要。

深部肌肉按摩和拉伸活动可以缓解紧张的肌肉,并增加肌肉的弹性。

综上所述,肌张力是肌肉紧张程度的标志,它是由肌肉纤维间的神经肌肉活动调节所致。

肌张力的调节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肌张力的紊乱可能导致肌肉相关疾病和功能障碍,因此,保持适当的肌张力对于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第七章-肌张力评定技术全文编辑修改

第七章-肌张力评定技术全文编辑修改

二、肌张力评定标准
(一)正常肌张力评定标准
1. 肌肉外观具有特定的形态 ;
2. 肌肉应具有中等硬度和一定的弹性 ;
3. 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 时收缩使关节固定 ;
4. 具有完成抗肢体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
5. 将肢体被动地放在空间某一位置上,突然松手 时,肢体有保持肢位不变的能力 ;
✓肌张力评定时,多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
常用肌张力的分级评价
分级
神经科分级
Ashworth分 级
Penn分级
Clonus 分级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一
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肌张
力增高
踝阵挛持 续1~4秒
2
稍高,肢体 增高较明显, 偶有肌阵挛, 持续5~9
3
肌张力严 重增加
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 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结束!
一、肌张力的分类
(一)正常肌张力分类:
1. 静止性肌张力——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 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2. 姿势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 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 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3. 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 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 发现是否存在肌张力过强、肌张力过强是否为速 度依赖,是否伴有阵挛,并与挛缩进行比较与鉴 别。评分标准最常用改良Ashworth分级。

阐述肌张力的原理及作用

阐述肌张力的原理及作用

阐述肌张力的原理及作用肌张力(Muscle T one)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基础张力,是肌肉的一种生理现象。

肌张力是由于肌肉内部的神经元、肌纤维、结缔组织、滑膜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肌张力与人体的姿势、运动和静止均有关系,在人体内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肌张力的原理和作用进一步进行阐述。

一、肌张力的原理肌张力的产生遵循反射通路的规律。

从肌肉本身来看,衡量肌张力最主要的指标是肌电活动,即肌肉收缩或者放松时脑部神经所发出的电信号。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控实现的。

中枢神经对肌张力的调节是通过下列三种途径进行的:1.α-脑干途径:肌张力由中枢神经通过脊髓底部神经元传递至γ-神经元(γ-刺激),那么γ-神经元将刺激α-神经元调节肌肉张力(即α-γ-共同激活或者抑制)。

2.间脑-丘脑途径:来自间脑和丘脑的神经元可通过激活或者抑制脑干的α-神经元来调节肌力的大小。

3.上行途径:上行途径可影响逆行的反射通路,从而调节肌张力。

例如某种外界刺激引起了疼痛反应,中枢神经就通过上行途径抑制了肌张力。

二、肌张力的作用1. 调节姿势肌张力能够对人体姿势进行调节,人体能够稳定的保持姿态是得益于肌张力的作用,其能够改变关节位置、调节肌肉张力,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

2. 维持肌肉的张力肌张力的作用还可以维持肌肉的张力,使得肌肉得以保持适当的紧绷度以进行后续动作,以及保证骨骼的稳定性,从而协调运动的进行。

3. 改善身体自感觉肌张力还可以改善身体自感觉,即通过对肌肉进行刺激,从而刺激神经元向大脑发送信息,让人产生感觉;利用这种感觉还可以进行技巧性的动作运动,并调整身体的重心。

4. 预防关节损伤通过肌肉的张力控制,可以减轻骨骼运动的压力,从而减小关节和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风险。

总之,肌张力是肌肉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由神经系统调节。

它在人体内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姿势、维持肌肉的张力、改善身体自感觉以及预防关节损伤。

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肌肉会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稳定。

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与神经、肌肉、骨骼和关节等多个因素有关。

肌张力的形成和调节肌张力的形成和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肌张力的主要调节者。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与肌肉纤维相连,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神经系统中的下运动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来刺激肌肉纤维收缩。

而上运动神经元则通过抑制下运动神经元来调节肌肉的张力。

2.肌肉系统肌肉系统也是肌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纤维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肌肉的力量和张力大小。

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也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3.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肌肉运动的基础。

骨骼系统提供了肌肉运动所需的支撑和稳定。

骨骼系统的畸形或不平衡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4.关节系统关节系统是肌肉运动的关键。

关节的稳定和灵活性直接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关节的畸形或损伤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肌张力的检测和评估肌张力的检测和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手动检测手动检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医生或理疗师可以通过手动检测肌肉的张力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

手动检测可以通过比较对侧肌肉的张力来检测是否存在肌张力异常。

2.神经肌肉电图检测神经肌肉电图检测可以通过记录肌肉收缩时的电信号来评估肌肉的张力。

神经肌肉电图检测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并可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是否正常。

3.肌肉活动度检测肌肉活动度检测可以通过记录肌肉的活动度来评估肌肉的张力。

肌肉活动度检测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并可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是否正常。

肌张力的异常表现及原因肌张力异常是指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出现异常。

肌张力异常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肌张力过高肌张力过高是指肌肉的张力过大。

肌张力过高的原因可能是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如肌肉痉挛、神经元损伤、脊髓损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
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脊髓损伤 脱髓鞘疾病 脑血管意外后 脑外伤 去皮层强直 去大脑强直 脑瘫
痉挛的特征
牵张反射异常:
紧张性牵张反射的速度依赖性增加; 腱反射亢进;
具有选择性,并由此导致肌群间的失衡 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上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阵挛、异常的脊髓反射、被动运动 的阻力增加和运动协调性降低;
肌张力弛缓时,运动的整体功能受损, 且伴有肢体肌力力弱、麻痹或瘫痪。
肌张力弛缓的原因
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阶段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早期;
也可由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低张力、 肌力减弱、低反射性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也可由原发性肌病造成。
肌张力弛缓的特征
临床上肌肉可表现为柔软、弛缓和松弛; 加之邻近关节周围肌肉共收缩能力的减
弱,可导致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 深腱反射消失或缺乏。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检查者拉伸患者肌群时几乎感受不到阻

患者不能自己抬起肢体,或当肢体运动 时可感到柔软、沉重感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在肢体静息状态下, 通过观察外观、触摸硬度、被动牵伸运 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 断。
姿势性肌张力: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 过程中,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 状态。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 作的过程中,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 阻力。
痉挛肢体的腱反射常表现为亢进。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
肌张力降低评定
轻度肌张力降低
肌力下降;将肢体置于可下垂的位置上并释 放时,肢体只能短暂地抗重力,旋即落下; 仍存在一些功能活动。
中度到重度肌张力降低
包括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徒手肌力评定 肌力0级或1级;将肢体置于可下垂位置上并 释放时,立即落下;不能进行任何功能活动。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痉挛 (二)僵硬 (三)肌张力障碍 (四)肌张力驰缓
1、痉挛(spasticity)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 痉挛
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 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 特征的运动障碍。
痉挛的速度依赖
即伴随肌肉牵伸速度的增加,痉挛肌的阻力 (痉挛的程度)也增高。
铅管样僵硬的特征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 存在持续的僵硬;
3、肌张力障碍(dystonia)
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 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机能亢 进性障碍。
肌张力障碍的原因
肌张力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 也可由遗传因素(如原发性、特发性肌 张力障碍)所致。
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患(如肝豆状核变 性)或代谢性疾患(如氨基酸或脂质代 谢障碍)也有一定关系。
第七章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人体 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 紧张状态的能力。
必要的肌张力是维持肢体位置,支 撑体重所必需的;
是保证肢体运动制控能力,空间位
置,进行各种复杂运动所必要的条件。
第一节 概 述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一、肌张力的常见表现
上肢下落试验
对于上肢肌张力弛缓,还可采用上肢下落试验 (drop arm test)评定。评定者通过上肢突然 下落时“卡住”感来评定患者自主本体感觉反 应的强度。肌张力正常的上肢可表现为瞬间的 下落,然后“卡住”并保持姿势(完整的本体 感觉反应预防其下落);而肌张力弛缓的上肢 则表现为下落迅速;肌张力过强的上肢表现为 下落迟缓和抵抗。
痉挛特殊的表现
巴彬斯基(babinski)反射 折刀样反射(clasp-knife reflex) 阵挛(clonus) 去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 去皮层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
2、僵硬(rigidity)
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使得 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 现象。
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
齿轮样僵硬(cogwheel rigidity) 铅管样僵硬(leadpipe rigidity)
僵硬的特征
任何方向的被动运动时,整个关节活动 范围阻力增加;
相对持续,且不依赖牵张刺激的速度;
齿轮样僵硬的特征是在僵硬的基础上存 在震颤,从而导致整个关节活动范围中 收缩、放松交替;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低于正常静
息水平
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高于正常静
息水平,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损害或障碍,如齿轮 样强直和铅管样强直
(二)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1.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 同步运动。
2.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 力的运动能力。
3.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 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4.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 平衡。
5.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 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 力。
6.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 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 的能力。
7.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 轻度的抵抗感。
(三)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精神因素的影响 3.并发症的影响 4.神经状态的影响 5.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6.疾病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的影响 9.主观因素的影响
也可见于痉挛性斜颈。
肌张力障碍的特征
肌肉收缩可快或慢,且表现为重复、模 式化(扭曲);
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 其中张力障碍性姿态(dystonia
posturing)为一持续扭曲畸形,可持续 数分钟或更久。
4、肌张力弛缓(flaccidity)
当肌张力表现为降低和缺乏、被动运动 时的阻力消失、牵张反射衰减、肢体处 于关节频繁的过度伸展而易于移位(松 软)等现象时,则称为肌张力弛缓。
当肢体下落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 无法保持原有的姿势
肌张力显著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 肌的外形和弹性,表现松弛软弱。
肌张力增高
肌腹丰满,硬度增高
患者在肢体放松的情况下,检查者以不 同的速度对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 感觉有明显阻力,甚至无法进行被动运 动。
检查者松开手时,肢体被拉向肌张力增 高的一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