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D1.迎客松(学生说出书中哪幅是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

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句一: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枝干遒劲”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③“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其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

那你们能用“饱经风霜”这个词造句吗?迎客松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

③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这幅图,这从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啊?(像)正是因为太像了,所以它才叫作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

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停顿),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黄山奇松》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2、读写结合。

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课前准备: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补充完整题目:奇松)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二、初读感知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表现:(1)自读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2、自学课文3、读后检测交流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表现:(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能够访问“说文解字”。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3、同桌讨论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实行交流(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2)读好第二句(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关注黄山的一种著名景观——奇松。

通过学习奇松的形成、特点、寓意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奇松的形成、特点和寓意,明白奇松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在实地观察中认识奇松的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接触奇松这一瑰丽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奇松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重视自然生态。

四、教学难点1.能根据实地观察正确地分析并阐述奇松的特点与文化价值。

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珍贵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五、教学方法1.实地观察法:前往黄山景区实地观察奇松的样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图片展示法:通过呈现奇松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奇松。

3.互动讨论法:根据学生对奇松的观察和认识,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六、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奇松的特点与文化价值教师可采用图片展示法介绍奇松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文化价值。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奇松的生态环境进行解析和讨论,从而让学生全面了解奇松。

2、实地观察奇松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黄山景区实地观察奇松,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奇松,探索奇松独特的魅力。

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奇松的真实情况,更加全面地认识黄山自然景观。

3、互动讨论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让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奇松,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七、教学评估1.完成课堂笔记:对奇松的特点、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进行认真记录,并思考相关问题。

2.填写观察报告:根据实地观察所得,撰写观察报告,并对奇松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3.课后习题:设计相关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确保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资源1.黄山景区介绍资料。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为什么想去哪呢?(学生畅所欲言)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

(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指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黄山松奇在哪?4、交流(1)位置奇(提示: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2)形态奇:(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三)品读体会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你能换个词吗?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这句话是写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它名字的由来)指导朗读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案例(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入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黄山的基本情况和黄山的奇石。

今天我们将继续了解黄山的另外一个奇迹——奇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第一节课中看过黄山的哪些奇石?哪个最令你印象深刻?好的,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探索黄山奇松的奥秘。

二、知识讲解1. 黄山奇松的类型黄山奇松有很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颠倒松:颠倒松是指其生长的位置倒置的松树,它树冠的朝上和树根的朝下与常见的松树恰好相反,颠倒松的枝条向上翻卷,似乎在向天空握手,极具观赏价值。

•群松:群松,就是松树长成群落的一种植物景观。

黄山东南山区群松多为最多,在黄山风景区内,横断面直径约一米以上的有十多株,被誉为“小松林”,是黄山的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2. 黄山奇松的特点•黄山奇松不怕风霜雨雪,重量轻,枝柔叶嫩,方便吸取营养,容易生长;•黄山奇松的形态多变:有的风姿绰约、婀娜多姿,有的亭亭玉立、筋石森严,有的摇曳多姿、柔媚妩媚,有的古朴、深沉、豁然开朗。

•黄山奇松大都生长在黄山高山上,森林里的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土质松软湿润,这些天然优势造就了黄山奇松的非凡品质。

三、案例学习1. 案例背景小明和他的父母一家人来到了黄山,一家人在景区内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松树,于是想了解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松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2. 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棵松树为什么这么特别?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所想到的想法来解析这棵松树的奥秘。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景区内多发现奇妙的松树,并记录下来。

4. 案例解析让学生们看一下下面的张图片:!这就是黄山风景区中最著名的颠倒松——迎客松。

据说,迎客松最早是明朝的名将赵汝愚植栽。

由于松木生命力顽强,也许正因为这棵松树倒了过来反而使树干和树顶部生长出了许多新枝,逐渐长得又高又大,成为了黄山著名景观。

那么,这棵松树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经过同学们的探究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得出结论:颠倒松是黄山石灰岩地质条件与雨季漫长的生态环境促成的,黄山海拔较高,天气变化频繁、温度降低、风力增大、降雨加重,松木生长迟缓,最晚节生,南北不同,生长形态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再生能力,所以,有些松木会生长成颠倒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五上第五单元课题16.黄山奇松第2教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写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
重点
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黄山奇松的表现手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
准备
(一)教具学具:挂图、小黑板
(二)先学提纲:见《导学案》
学情
分析
1.本课语言优美,展示了黄山松的神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
2.检测生词
(二)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
1.提示任务1
任务提示1:
第一步: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
第二步:想一想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
2.自主学习
3.交流共享
来交流交流,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先说说迎客松奇在哪里?
【预设1】“姿态优美”。
教师提升:优美的姿态让人称奇。
(2)过渡引读:正是因为这样,迎客松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4.激情朗读:不是普普通通一棵松,包涵了多么丰富的内在!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5.总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感受了黄山迎客松的奇,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文字,感受他们的“奇”。
【预设2】“枝干遒劲”。
(1)比较图画。柳树的枝干,细长柔软。而松树的枝干——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增加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宠爱和敬 畏之情。
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生疏自然 景观,激发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 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 鉴赏力气。
通过欣赏黄山奇松的美景,培育 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高傲感。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引出本课时主题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疏黄山奇松,了解其特点 学习课文中描写黄山奇松的语句 理解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宠爱之情 感受大自然的奇异和魅力
01 教 学 目 标 02 教 学 内 容 与 步 骤 03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了解黄山奇松的 特点
理解黄山奇松的 形成缘由
能够正确辨识黄 山奇松的种类
能够依据特点对 黄山奇松进展描 述
学问与力气: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和形成缘由。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分析和总结,加深对黄山奇松的生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宠爱和疼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和形成缘由,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黄山奇松的独特之处。
布置作业,包括对黄山奇松的深入了解、写一篇描写黄山奇松的短文等, 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山奇松的生疏和理解。
重点:了解黄 山奇松的特点 及形成缘由。
难点:把握其 文化价值和历
史意义。
解决方法:通 过图片、视频 等多媒体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
效果检测:通 过课堂小测验、 小组争论等方 式检测学生把
握状况。
文化价值:黄山奇松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 学和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历史意义:黄山奇松是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成与演化反映了 中国自然景观的进展和变化,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

五年级《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人们对谁最情有独钟?(奇松)。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黄山松的奇特。

二、赏析课文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指读第二节第一句。

(课件:玉屏楼)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快速读第二自然段。

生回答。

教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分别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4、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1)课件出示迎客松。

学生欣赏这棵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这句把什么比做什么?同学们,你们一起来做做这棵迎客松,舒展你的身姿,用热情的话语,欢迎游客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板书:好客的主人)你能读出迎客松的这种热情吗?(指名读)(2)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多么优美、多么遒劲的迎客松啊,读了这几句话,有的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能把你想说的告诉大家吗?(3)学生交流(4)投影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知道为什么称它为迎客松吗?读句子,完成填空。

(课件:填空)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投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迎客松?师小结:迎客松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
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

通过上节课的学
习,谁能告诉老师这“四绝”分别是什么?(生答: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谁能用正文中的一
个词语来准确地形容这种情感?(生答: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今天,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
于松。

”那么,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
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首先必需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
松。

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
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

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生答:玉屏楼)
2、你从哪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
a、谁对徐霞客有简单的了解?(指名回答)
b、谁来说说什么是“黄山绝胜处”?(生答: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
的观松处。


3、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树的
句子。

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

)(板书:迎客
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评:读的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的更棒!
(二)、迎客松(出示句子)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边读边想哪些词语可以体现黄山松树的“奇”?(指名回答: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1、能不能意思不变,给“遒劲”换个词语?(生:雄健有力、有劲)
(1)我们比比看,用哪个词语好呢?为什么?(生:用遒劲好,因为遒劲显得更加有力。


(2)那谁来把这个词语读好,读出非常有力的样子。

(生读,相机评价)
(3)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

(学生齐读)
2、“郁郁苍苍”形容黄山奇松的什么?(生:青翠茂盛)
(1)谁能把黄山奇松的青翠茂盛读出来?(指名读)
过渡: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因为在黄山有太多像它一样郁郁苍苍的松树了。

哪个词语更能体现它“奇”呢?(生答:饱经风霜)
3、为什么说迎客松饱经风霜呢?生答:
(1)因为迎客松已经很老了,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说他饱经风霜。

(2)因为迎客松站在黄山上,经常受到风吹雨打,还有雪压霜冻,而且脸上有了皱纹,所以说它饱经风霜。

4、师小结:“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无数艰辛。

它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矿物质、盐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近千岁了。

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
5、谁能把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生:像)
(1)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他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2)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想想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3)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10、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但为什么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书上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生答:“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
(1)实际上这句话清楚地告诉我们——(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


(2)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11、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我仿佛身临其境了。

我看到迎客松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呢。

你们看到了吗?
(三)陪客松(出示陪客松图片)
1、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读课文边想想陪客松奇在哪?(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
3、这句话把陪客松比作——(绿色巨人),这样写好在哪里?(“绿色”体现了陪客松的苍翠茂盛。

“巨人”体现了它的高大挺拔。


4、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

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四)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

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1、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
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从这我们感受的到它的神奇。

2、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从“依依不舍”中你体会它的什么?(热情好客)
3、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4、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读)(五)谁愿意为大家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把我们带去美丽的黄山。

(指名)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配乐朗诵第2自然段)点评:谢谢你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无穷的风采。

(六)其他松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黄山的松千姿百态”。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2、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3、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振翅欲飞的凤凰、轻歌低吟的竖琴、独占鳌头的仙鹤、威武庄严的猛虎……)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指名说(黄山的松有的……有的……还有的……它们真是千姿百态啊!)
5、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
奇,更加秀美)。

6、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7、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

(齐读)
三、总结全文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

(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1、同学们,看了这神奇美丽的黄山奇松,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写诗、画画……)
2、作业。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感受,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附:板书
迎客松
16、黄山奇.松陪客松
送客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