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

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入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

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X。

教学时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X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以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X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X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综合以上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21、智取生辰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即运用两条线索巧妙地组织故事,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4.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以及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有一颗璀璨明珠,它以我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为主要内容,描述了曲折的故事,刻画了生动的形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英雄传奇,成为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就是我们今天将接触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

(播放《好汉歌》,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水浒》相关知识介绍阅读名著导读《水浒》部分课本229页,完成填空题。

三、预习检查四、主要人物——杨志介绍杨志,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

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

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

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

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

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

杨志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

为梁中书护送生辰纲去东京,又被晁盖等所劫。

杨志无奈和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

后归了梁山泊。

征讨方腊时在途中病故。

五、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明确:双线结构: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六、紧扣住“智”,分析小说中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人教版语文九上六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上六单元复习教案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4)一词多义
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b通“以”:自董卓已来c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b因此:遂用猖蹶】
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于是:因屏人曰】
为【a.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
(2)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5)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暗地今义:空隙】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可怜】
夜篝火。【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8、(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实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意动、使动用法等,文言实词包括“之”“其”“以”“则”“焉”等。

2、通晓特殊句子的译法。

即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

3、会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

4、能触类旁通,拓展阅读课外文言文。

5、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方法与能力整合】:(文言文阅读的两种方法)1、品读。

(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3)课堂专题讨论,研究重难点,并分析解答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有关文章分析和鉴赏的练习。

(4)尝试写文艺评论,以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从而培养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力。

2、诵读(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文言文。

(4)理解学习笔记,编成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5)写读后感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基础知识梳理】:(组长带动组员一起梳理)1、字音:2、词:(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3、常见的文言句式:【课文内容回顾】: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述自己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的句子是,,。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的雄心和抱负的句子是:,。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3、范仲淹《渔家傲》中抒发戍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的句子是:,。

4、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6、先汉兴隆的原因是;后汉倾颓的原因是。

【能力拓展】比较阅读下列短文[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三顾茅庐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X备等人物形象,体会X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X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X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某某并州某某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X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X备的军师。

《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复习重点:(1)解释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复习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复习课
(。

【初三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49页)

【初三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共49页)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

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学习这个单元,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单元分析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

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如《史记》《国语》《战国策》《左传》等。

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

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

这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学习时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学习这个单元,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或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1、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史记》、司马迁及有关常识。

朗读疏通课文,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判断句式、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素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疏通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在追忆中复现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

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

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

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

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

二、在合作中疏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

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

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

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3、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4、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二、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
四、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

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五、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六、背诵古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