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解说词
康震评说苏东坡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评说苏东坡》第四章潇洒东坡勤勉务实,便是潇洒、苦中作乐,亦是潇洒、读书交友,自是潇洒、躬自反省,更是潇洒自我价值的实现。
被贬黄州,正当中年。
仕途不顺,怎样实现价值呢?“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需要一生积累,立功没有机会,所以立言成为苏轼此时实现文人不朽价值的重要途径。
黄州牢笼,也许限制了苏轼的行动自由,但又如何能限制他思想自由呢?著书立说,标志着苏轼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也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于北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列。
苏洵给苏轼取名为轼,就是要他收敛锋芒,稳健做人。
“我呆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终日无事,默默反省自己,回顾我这三十年来得所作所为,大多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答李端叔书》)所以,他才要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虚平和的正气;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弱缠绵、多愁善感的的文人气,养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对朋友说:“你看到的我,都是以前的旧我,不是脱胎换骨后的新我啊!”(《答李端叔书》)这样的反省与悔过,没有一点潇洒的气度与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不仅自己不再杀生,还积极主动地救助生命。
苦难与不幸没有使苏轼麻木不仁,明哲保身,反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更为不幸的人,对生命实实在在的领悟与体验。
勇于超越苦难的潇洒。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虽然是处于政治弱势中的人物,乌台诗案的阴影难以抹去,但在诗文中借涛涛江水臧否风流人物、千秋功业,借皎皎明月笑傲古今沉浮、往来是非,表现超逸旷远的精神境界。
回顾这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反而是他文学事业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如果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的磨练,也就不可能有后人心目中的那个苏东坡了。
苏东坡远离了我们,但他永远不会消失。
苏东坡纪念馆导游词_导游词范文_

苏东坡纪念馆导游词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苏东坡纪念馆,门口的这尊塑像就是苏东坡。
瞧他,一卷诗文,两袖清风,既儒雅,又洒脱。
他是四川眉山人,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
他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2019年,享年64岁。
各位都知道,苏东坡博学多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不但天赋高造诣深,而且颇有革新,成就卓著,被后人尊为一代文豪。
杭州市民特别敬仰他,不仅是被他的才华所倾倒,更是被他的为官爱民所感动。
苏东坡纪念馆的建立就是最好的明证。
各位请看,这座纪念馆紧邻苏堤南端的入口处,北临小南湖,是在原湖畔别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于1989年7月15日正式开放。
苏东坡于北宋后期两次来杭任职。
他第一次来杭为官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了三年通判。
通判的职位仅次于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
第二次来杭任职是北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元祐六年(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两年。
知州相当于市长。
难怪杭州人喜欢说,苏东坡是杭州的老市长。
这纪念馆的一楼着重介绍了苏东坡在术五年的重大政绩及在杭活动行踪图,用大量的史实、具体的数据记载着苏东坡卖度牒(朝廷赐给僧人的可免赋役的凭书)、买米救济灾民、沿湖筑堤以工代赋、捐献黄金创办病坊、减免贡米缓解粮荒、治河浚湖抗旱排涝等方面的事例。
纪念馆的二楼着重介绍了苏东坡文学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是在杭期间所作的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大量作品中的精品。
好,现在请各位随我进苏东坡纪念馆参观。
现在我们漫步在苏堤上了。
这儿是苏堤的南端,我们沿着这条长堤一路往北,全程2。
8公里。
请各位边游览边听我介绍。
刚才我们参观了苏东坡纪念馆,知道了这是一条由人工建造起来的长堤,是苏东坡发动杭州军民以工代赈、沿湖筑堤的结果。
这条长堤于公元1090年4月28日开工,苏东坡和两浙兵都监刘景文几乎天天到工地察看。
由于上下齐心,仅用半年时间就完工了,共挖淤泥925万立方米,花了20多万工。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纪录片《苏东坡》概要

纪录片《苏东坡》摘要一、雪泥鸿爪1.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很赏识,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2.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入仕:宋仁宗年间(太平之下,积贫积弱)宋神宗:王安石变法一急于求成一无效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未能扭转大局。
不久,欧阳修隐居林泉,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始识民生疾苦苏轼《湖州谢上表》:被弹劾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后因诗集被捕入狱。
(乌台诗案)3.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王安石劝谏:“圣朝不宜诛名士。
”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二、一蓑烟雨1.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
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逆境面前:焦虑-坦然生计:徐君猷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苏东坡一见倾心。
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意公子讲解苏轼 文案

意公子讲解苏轼文案苏轼:千古文坛的豪放文人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备受推崇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的文学才华、政治见解和豪放个性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传世之宝。
苏轼的文学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作从长诗到短词无不精彩纷呈。
他触动人心的诗句使他成为了许多人的心灵导师。
他热爱大自然,善于以文字描绘景象,将自然景致与人物情感相融合,赋予了他的诗歌以深沉的情感色彩。
其中,他《赤壁赋》更是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被奉为经典之作,感叹了他才情横溢的一面。
不仅仅擅长诗歌创作,苏轼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清新自然,别具一格,既有儒家思想的深度洞察,又有个人思考的独特见解。
他的名篇《东坡乐府》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他的散文作品广泛传播,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苏轼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学才华,但他也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人物。
他曾担任过数次重要官职,但却因其才华横溢和直率的个性而陷入了多次政治斗争。
尽管他受到了一些冤屈和不公,但他坚持自己的信仰,兢兢业业地从事政治活动。
然而,无论是其令人动容的诗作、优美的散文还是其政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苏轼个人的豪放气质所撑起。
他时而憨厚随和,时而激昂豪放,不拘一格,对于各种困境和挑战都能坦然面对。
他的人生经历和一生所追求的理想都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苏轼以其绝世文采、政治见解和浪漫个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赞誉和喜爱。
他的诗词散文至今仍然被诵读和传颂,影响着无数有识之士。
苏轼是一位独具才华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富有感染力,时至今日仍然在文学界被广泛研究和崇敬。
他的存在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部编高中语文记录片《苏东坡》解说词(高考语文备考宝典)

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
数风流人物对苏轼的解说词

数风流人物对苏轼的解说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据传在苏轼出生的时候,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了,原来上天把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加到苏轼的身上去了。
这美丽多情的传说,可见人们对东坡的喜爱。
东坡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娶了温婉又有才情的王弗小姐。
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度过了许多不舍的青葱岁月。
转眼到了进京赶考的日子,苏洵携东坡和子由,父子三人走水路,出三峡,顺长江而下,直到江陵,然后弃船走陆路,奔向京师开封府。
当时正是宋仁宗主政时期,仁宗皇帝特别重视为国家选才,朝廷内外有很多良臣贤将,有大家所熟知的包拯、司马光、范仲淹等等。
宋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备了,考生不仅要考政论、经典古籍,还要经过殿试考诗词、考策论。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阅卷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在策论环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很受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还把文章传给众人观赏;不过当中却生出两个小误会来。
第一个误会是欧阳修根据文章的行文风格,以为这篇文章必然是他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非议,他把这篇本来列为第一的文章改成了第二。
第二个误会是,才气纵横的东坡在文章中引用历史事例时,杜撰了几句对话,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阅卷官梅尧臣看到这段对话,想了很久也想不起它的出处,但又不好提出查问,因为提出查问就表示自己读过的古籍不够多,东坡得以过关。
考试过去以后,梅尧臣一天问起东坡:尧和皋陶的这段对话记载在哪本书上?我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读过。
东坡率性地承认说:是我杜撰的。
梅尧臣大惊:是你杜撰的!东坡回答说:尧是圣贤君主,他的言行在意料之中呀。
这一年,20岁的东坡考中进士,名声也传遍了京城。
欧阳修曾对人说,读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
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百家讲坛之苏轼

百家讲坛之苏轼第一讲少年成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第二讲初出茅庐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面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此刻的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成名,就连仁宗皇帝都对他倍加赏识,这更加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
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喜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第三讲大难临头这个李定啊,我刚才讲的这个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肯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第4讲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
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第一集《雪泥鸿爪》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
东坡肉It's very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
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就是何年。
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她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与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她的书法,谈论她的生平轶事。
乘风归去。
她就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就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她喜爱至今?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
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就是苏家的老宅。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
她们就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
她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就是她父亲带着她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
她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
欧阳修估计就是她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就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她(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她的文章冒汗,她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她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就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她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
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
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就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就是忍不住要发声。
她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
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
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
在江南绵绵细雨中,她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
接着她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
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
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
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她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
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曹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就是宰相之才,赶紧把她放了。
大家的这种援救,也等于给神宗一个台阶下。
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她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一蓑烟雨》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
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就是怎样的命运。
她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她人生的转折之地。
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
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
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
但生活的困境,却对她步步紧逼。
所幸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她叫马梦德。
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德竟然千里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从宋代到现在,假如说她(苏东坡)的这个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德就是第一个,头号粉丝。
(刘小川语)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说苏轼家里非常的困难。
瞧您能不能给点地她种。
徐君猷爽朗地答应下来,就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马梦德向官府请领的这块地,苏东坡一见倾心。
这本就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
皇帝她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她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她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就是好人。
那就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就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她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她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就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与温暖。
那就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
假若她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她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
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她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就是让人喜悦。
第三集《大江东去》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发生了奇特的转型。
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
宋代,皇帝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她们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为圣君。
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
在她瞧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就是文章的“正道”。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她开始了词的写作。
苏东坡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就是为朝廷、为帝王写的,而就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
大江东去浪漫与豪放齐飞当时词坛的霸主就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的词在当时被万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就是被正统文坛轻视。
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它被称为日本的孔庙。
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
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词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
这样的意境超越时空与疆界。
而在时间的另一头,苏东坡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头鲜红如丹,因而得名赤壁。
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
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
清风明月豁达与自由同在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她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光水色,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
呜咽的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她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
第六集《南渡北归》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就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
惟有江上的清风与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瞧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各国游客驻足。
但有些人难免失落,这里并没有展出她们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
那就是一幅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
在写完《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
而这一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上。
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
于就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
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一声长鸣,掠过小舟而去。
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低着头并不回答。
苏东坡恍然大悟:“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就是您?”道士回头一笑,苏东坡陡然惊醒。
打开门窗去瞧,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在黄州的这段岁月,就是苏东坡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黄金期。
公元1082年,她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
这,或许就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苏东坡历经荣华与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
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就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
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第四集《成竹在胸》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
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
她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食帖》。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
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
直到瞧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她才想到这一天就是寒食节。
书画艺术古今文人争相收藏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
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艺术之难,不就是难在技巧,而就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18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她挥笔写下题跋。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
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
临摹《黄州寒食帖》就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
公元1082年,年轻的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