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才苏东坡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苏轼书法作品
主要作品之绘画
《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 图》《偃松图卷》
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苏轼既是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又典型地体现着宋 代的文化精神。他在政治上坚持儒 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 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 往不可,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宋 代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在古代 历史上少有伦比,就受后人喜爱的 广泛程度而言,他在历代作家中也 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主要作品之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 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 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 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 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
苏轼成就之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 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 “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 《潇湘竹石图卷》等。[21]
苏轼成就之诗词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 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 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 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 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 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 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 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 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 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 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 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 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千古奇才——苏东坡ppt

千 古 奇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学习目标: 1、阐述苏轼在为人、为官、为学等 方面给我们的启迪 2、苏轼的艺术人生、现实人生、思 想和影响
文人眼中的苏轼——出类拔萃
苏辙:“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墓志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 奇观。” (《辛稼轩词序》)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 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 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 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 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 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 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 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 《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 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 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 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 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千 古 奇 才
—— 苏 东 坡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 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 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 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 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传世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Word文档 1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记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一、苏轼诗歌的分类: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名人介绍之苏轼PPT

人物生平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 贬惠州、儋州。
➢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 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肆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相关诗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节
贰
主要影响
主要影响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 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 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 酣畅。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 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 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 过了苏文和苏诗。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 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 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 着眼的。
历史评价
✓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 相”。)
✓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祜则虽与老先生 (指刘安世所师从的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马永卿辑《元城语录》)
✓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 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一)苏轼,一世的传奇1.苏轼改联学无止境苏轼少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受人夸奖,以致渐生傲气。
他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心中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苏轼尴尬极了。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就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赶忙在对联上添了几个字,即: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东坡续诗自以为是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么会落瓣呢?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满地落金。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3.以诗戏友佳句即来张先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素有来往,经常酬唱,品诗论词。
张先八十岁时,纳了一妾,这个小妾只有十八岁,当时张先心里高兴,写了一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君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知道了这首诗,看不下去了,于是写了首诗调侃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夜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锦绣文章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千古一人”苏东坡

“千古一人”苏东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令人瞩目的文化名人。
然而,要论起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当属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诗、文、画、书法等无一不精,被誉为“千古一人”。
苏东坡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人”,是因为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首先,他的才华无人能及。
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的诗、词、散文等作品流传千古,备受赞誉。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词作则婉约清丽,散文更是行云流水,独具一格。
其次,苏东坡在艺术领域也造诣颇深。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画作则以花鸟画、山水画见长,风格独特。
最后,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担任过数次地方官职,为民办实事,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关于苏东坡是否真的称得上“千古一人”这一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虽然卓越,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的部分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个人主义和消极情绪,这与“千古一人”的形象有所出入。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苏东坡的某些不足就否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尽管他可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他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足以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之,苏东坡作为“千古一人”,不仅是因为他在文学、艺术和政治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因为他以非凡的才华和独立的思想,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研究苏东坡,以及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本文将从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三个方面探讨李玉一人永占的艺术特色。
李玉一是当代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李玉一作品的分析,阐述其艺术特色的表现和意义。
唯美主义是李玉一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他的作品追求文字和意境的美感,注重对美的细腻描绘和表现。
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

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广泛的知识,深受世人的赞赏和敬仰。
本文将探讨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并分析他在文学、政治和书法领域的贡献。
苏东坡在文学领域的贡献1. 作品风格多样苏东坡以其作品风格多样而著称。
他能够写诗、作曲、写散文、写小说等等,涉及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既有豪放派的气势磅礴,又有婉约派的细腻感人;他的散文既有议论时事的锐气,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温情;他还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小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 真实感与幽默感并存苏东坡在其作品中常常展现出真实感和幽默感。
他善于描绘生动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代入感。
同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给人以愉悦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3. 对文学理论的贡献苏东坡还对文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诗以时为贵”、“文章合乎时令”等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他还倡导“诗情画意”、“返本溯源”,主张文学作品要有情感表达和深刻思考。
苏东坡在政治领域的贡献1. 清廉政治家形象苏东坡以其廉洁正直的政治家形象而闻名于世。
他在官场上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他曾多次主张减轻百姓税赋,关心民生疾苦,并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使得百姓受益良多。
2. 聪明才智与务实作风苏东坡以其聪明才智和务实作风在政治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军事防御、整顿财政、改革教育等。
他还主持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解决了灾民的生活问题。
3. 被罢官后的影响力尽管苏东坡曾多次被贬谪或罢官,但他的影响力却没有减弱。
相反,他通过写作和交往广泛的朋友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观点被后世政治家广泛借鉴和研究。
苏东坡在书法领域的贡献1. 书法艺术独特风格苏东坡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而闻名于世。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

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读而记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
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
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
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
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
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
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
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前赤壁赋》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一、苏轼诗歌的分类: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奇才苏东坡千古奇才苏东坡冀中职业学院赵瑞娟讲师前言:本讲稿是为冀中职业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求化人育人之效》研究所进行的讲座底稿。
本稿内容结合我院地处定州,毗邻定州文庙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重点发掘了其为人、从政的崇高境界,启示人们学习苏轼的人生哲学。
冀中职业学院旁边的定州文庙里边,正对门口有两棵千年古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东坡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棵古树一棵遒劲如“神龙”,一棵葱郁如“舞凤”,因此又名“龙凤双槐”。
那么,苏轼苏东坡何时种下这两棵古树的呢?历史要追溯到九百年前(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做知州,为纪念亡妻而种下了这两棵槐树。
从此与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定州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定州不仅种下了东坡槐,还建立了民兵组织,稳定了边防;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体恤民情,废除了苛捐杂税;创立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酿制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酒,并配以赋文;留下了著名的雪浪石,赋予定州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定州的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苏轼。
题目是《千古奇才苏东坡》。
说起苏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比如,他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他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他荣辱不惊,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
今天,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轼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千古大家绝千古——苏轼的艺术才情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千年的等待,到宋代才等来苏轼这样一个千古奇才,千百年后似乎也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所以说他是“千古大家绝千古”。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宋词作为有宋一代的文学之胜,又有婉约豪放之分,而苏轼就是豪放词的创始人,也是代表词人。
词这种文体产生之初主要取材于闺中女性的日常生活,侬丽香艳,脂粉气很浓,所以有花间词一派;哪怕是宋代的婉约词,也不外是离愁别绪,情感纤弱。
所以当时的人称:“词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又称“诗余”。
苏轼却认为“诗词自是一家”,把词当作诗去写,不再拘泥于女性和情感,诗能写的词也能写,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为豪放词别开一番天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相传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僚:“我词如何柳七?”幕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可见苏轼词作的豪放刚劲的特征。
当然,苏轼也写了一些婉约词,如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写的凄婉动人,催人泪下。
以上说的是词的创作,下面说诗的创作。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文人都能写诗。
而且,唐诗诗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那宋代的苏轼的诗歌作品会有什么特色呢?苏轼又是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他以议论为诗,赋予了宋诗的无穷理趣。
比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我们可以看到:同为游览庐山,李白看到的是庐山仙境一般美好的景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看到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照物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要客观的认识事物,须跳出其中。
这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还有一首《琴诗》:(说美妙的琴声是如何产生的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妙的琴声产生于客观事物和主观人为的巧妙结合,任何事物亦是如此;主客观结合才能成功。
所以读苏轼的诗,我们得到的是更多的道理和启迪,联系我们的实际,我经常听到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这就是上学时没有客观认识自己,只看到纪律是束缚,限制自由;老师的教导是唠叨,使耳朵生茧;只看到学习是负担,耽误自己上网聊天看电视……没有认识到心想事成,美梦成真是需要实际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所以,正身处其中的我们一定要以此为鉴。
在散文方面,苏轼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当我们在宋代文学的殿堂里徜徉,聆听了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人生失意后,我们能随苏轼的《赤壁赋》思接千古,情系一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虽然如此,苏轼并不消沉,他又高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风,目遇之而成色。
”常言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与现实总是存在着不和谐。
那么,面对残酷的现实,缺憾的人生,我们如何解脱呢?苏轼说让我们回归自然吧,欣赏这清风明月的意境,去净化我们的心灵。
这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精神胜利法,这是面对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不是人人能有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成为人的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所以,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庄子,会想到苏轼。
在文学创作方面,天地古今齐集笔下,日月风流情满江河,胸中沟壑,笔底波澜,前人谓之“苏海”。
能象苏轼这样在诗词文方面都堪称大家,真可谓千古一绝。
而苏轼的才情远不止于此,因为文学和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书法方面,苏轼号称“宋代第一书法家”,和当时的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书法有“三奇”:一是用笔奇,他斜执笔,用侧锋,笔挟伟力豪气;二是原则奇,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古训于不顾,完全任性而为。
三是字型奇,用既肥且瘦的字型,吐露萧散风神。
苏轼曾开玩笑的批评黄庭坚的字像蛇,太瘦太长;黄庭坚也反击苏轼的字像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又肥有扁。
但不管怎么说,苏轼的书法很有特色,很有个性,这与他一贯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成为传世名作。
(非第一也非同小可,因为第一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是颜真卿的《祭侄稿》,专业书法家。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创作原则是以诗写画,以画蕴诗。
从他的《题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暖水鸭先知。
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特点。
他也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苏轼的画作就是在诗情画意之中把平生心志托付于古木竹石,与画竹名家文同文与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留下的手迹《枯木怪石图》价值连城。
苏轼文学艺术方面的高深造指,卓然不群,使他在当时独领风骚: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甚至外国人(高丽,日本)都成为他的粉丝,使九世纪的后半叶成为文学艺术上的苏东坡时代,这不正是一个非文化巨人所不能及的独一无二的现象吗?(童谣: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苏轼的才华又不仅仅是这些,他还通音律,精品茗,熟悉歧黄之术(还会看病),很会种庄稼,(未必人人能行,陶渊明,我们自己也一样)特别是种松树(有许多人向他请教,绿化环保第一人),甚至于天文地理、抗洪抢险乃至烹调、酿造、养生无不通晓。
所以我说,在中国的古代文人中,苏轼是一个全才,通才,更是一个千古难得的奇才。
(奇在艺术才情的全面卓越,奇在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奇在人生态度的超然达观。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人生历程“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人生的风霜并不因为他的奇才俊秀就不降临到他身上。
相反,回首处却是无处不萧索,用苏轼的一句诗来概括,真可谓“一蓑烟雨任平生”。
1.少年读书苏轼生于1037年,北宋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
苏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母亲程氏是当时大里氏木(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品德学识都很好。
苏轼的父亲苏洵,科举屡试不中,因此对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期望很高,要求很严。
严格到什么程度呢?苏轼六十岁的时候,写过一首夜记梦诗,说自己梦见被父亲督促背诗,好象又回到少年一样。
父亲的严厉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使苏轼能够专心读书,心无旁骛,为苏轼以后的一举成名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学养。
2.名震京师苏轼21岁参加科举考试,便一举高中,金榜题名。
传说当时的文坛领袖也是主考官欧阳修看了苏轼的文章,十分喜欢,还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呢,本来想取第一名的,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
而接下来的殿试,苏轼对答如流,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被赐予翰林学士。
宋仁宗私下里对皇后说:“大宋何幸,得此奇才?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他们的父亲苏洵,也以文名世,父子三人自此名震京师,并称“三苏”,且并列“唐宋八大家”。
3.反对变法1069年,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我们学历史都知道,变法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
同时,不可否认,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也有不利于民甚至有害于民的地方。
苏轼从民生民情的实际出发,他主张变革现实,但要循序渐进,反对王安石的那种激进的变革方式。
这就使得当时的激进派说他保守,保守派说他激进,对他都很不满。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毛晋《东坡败笔》记载说:“一次苏轼退朝回来,酒足饭饱,摸着肚子,问侍女们说:‘你们说一说,这里面是什么东西?’一个侍女抢着回答说:‘都是文章’,苏轼听了摇头,不以为然。
又有一人说:‘都是机敏智慧’。
苏轼又摇头。
这时候苏轼最喜欢的一个侍女名叫朝云的,不慌不忙的说道:‘学士你一肚皮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捧腹大笑。
”可以说,苏轼一声的起起落落,更多的是被一贬再贬,都是因为这“不合时宜”,被激进派和保守派不断迫害的结果。
面对朝廷中派系的激烈纷争,苏轼要求出任地方官。
因为在苏轼看来,与其淹没于无谓的权势之争,不如去惠政于民,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事。
从1072——1085年,长达13年的时间,苏轼都在地方官任上。
但是,只要是小人当道,好人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灾难却仍如影随形。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从徐州迁知湖州(今浙江吴兴)。
湖州虽为鱼米之乡,但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连年闹饥荒和传染病,死人很多。
在苏轼看来,这种民不聊生的状况,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但同时也是“拙政”(统治不力)造成的。
这里有自责,也有对变法的不满。
所以,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不满时政的诗作。
一些政敌就借机说苏轼“讥讽朝廷”,甚至肆意曲解,诬陷诽谤。